世界中世纪艺术史-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石装饰柱身。
建筑在英国西南部平原上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也是英国哥特式教堂的代
表作,教堂的主体建筑工程是在1220至1260年间进行的。索尔兹伯里主教
堂的平面与法国主教堂不同,它有两个交叉通道和一个方形东端,两个交叉
通道仅在它们的东面一边有耳房。其内部具有同坎特伯雷主教堂一样的英国
特征。强调水平因素,运用多重线脚环绕拱,特别是在主连拱廊和拱廊周围。
哥特式的英格兰变体在正立面处理上与法国建筑的区别也很显著。索尔
兹伯里主教堂的西立面沿水平方向伸展出中殿边墙之外,遮挡住了后边建筑
物内部的结构形式。左右两侧有一对小塔楼,很不突出,失去了它们在法国
教堂建筑中的礼堂作用。没有圆形玫瑰窗,代之以三个高高的锐尖窗以照亮
中殿的西端。三个大门,中央的一个比它两侧的要高。水平的壁龛带将立面
分成几层,入口处没有用人像雕刻作装饰。
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相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设计更接近法国风格。
教堂平面与法国教堂建筑相同,有巨拱,立视图上有条纹窗花格,袖廊圆花
窗上有图案。
当法国哥特式建筑在14世纪停滞不前的时候,英国却创造了“装饰式”
风格,并直接影响了法国和德国的晚期哥特式建筑的“火焰式”。在埃克塞
特主教堂以及韦尔斯主教堂,大量的豪华的装饰用于建筑,甚至扩及到拱顶,
这样的结构有了脱离尖顶拱形的倾向。在内部结构处理上,“装饰式”哥特
式风格也作了大胆尝试。在韦尔斯主教堂,于 1338年将4个所谓的加强拱插
入教堂十字交叉处的每一个跨距中的两个墩柱之间。每一个加强拱都是由一
个高大的尖顶发券和一个倒放在它顶上的另一个发券 (尖顶对尖顶),以及
两个镶嵌在上下发券曲线间隙中的大石环组成。这本是出于稳固性的要求,
但这些巨大发券曲线构成了丰富的弹性旋律,交织成富于变化的优美花纹,
具有高度的装饰效果。整个结构是技术与艺术的大胆结合。
“垂直式”风格是英国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典型风格,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直线在窗花格中占压倒优势,窗面的幅度增加,而墙壁的厚度则相应地减少,
教堂内部空间变得更加明亮与宽畅。这种风格盛行于14世纪后期到16世纪
中期。
格罗斯特主教堂内部是垂直式的杰作。垂直式这个名称就源于它那些最
为突出的垂直或水平的窗花格杆。这种风格的其它特征还包括使用细长的、
垂直地细分的支柱和巨大的窗子;窗花格尽量避免离奇的图案或新鲜花样;
还有嵌板的装饰,它在整个窗花格图案中按行和层重复。格罗斯特主教堂的
拱顶采用了一种新型制,称为网状穹窿,是由短短的有着豪华装饰的枝肋或
称从属肋所构成的。它们在主肋之间构成许许多多小间隔,并在肋拱连接点
… Page 48…
处安上雕刻的浮凸饰,进一步加强了装饰效果。在建于1377年的格罗斯特主
教堂的回廊中,采用了另一种新式的穹窿,称为扇形穹窿。“扇形”是漏斗
形的一半,整个纵断面呈凹形而整个水平断面呈凸形,间架近似正方形。这
种扇形穹窿拱顶在15世纪得到进一步完善,并运用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亨
利七世礼拜堂、剑桥国王学院礼拜堂等建筑中。这种复杂的结构的运用,给
人造成了屋面异常轻巧的幻觉。
英国的建筑师们在始终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创造性地为哥特式建筑增
添了许多新的形式。
德国哥特式建筑的发展要比法国和英国晚,13世纪初在德国还看不到哥
特式的教堂建筑,直到1248年,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开始兴建。这之前,存在
着许多由罗马式向哥特式过渡的建筑物。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中厅高48米,钟塔高达157
米,直到19世纪才最后完工,前后跨越了6个多世纪。科隆大教堂显然受法
国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它的带有两条长廊的袖廊和一圈多边形小教堂的平
面来源于亚眠主教堂。但其中厅被提到了惊人的高度,因此连拱廊和高侧窗
做得特别的高而窄。由于其中厅的宽与高之比是1:3。8,是所有大教堂中最
狭窄的,因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超脱尘世的效果,垂直的柱群增强了上升的
趋势。西面有一对八角形塔楼,建于1842—1880年,体态硕大。教堂内外布
满了雕刻与小尖塔等装饰,垂直向上的动感很强。
在德国与它附近地区,除了有双塔式的教堂外,还有一种单塔式教堂。
如建于1283年的弗赖堡主教堂,正面只耸立着一座塔楼,高116米。该塔与
教堂正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好像是从正面里长出来的。
德国晚期哥特式建筑也有很多发展,大厅或教堂向上的动势逐渐减弱,
结构处理上更加自由,装饰手段也极为复杂,有的透雕尖塔,其精细程度令
人吃惊。
西班牙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完全采用法国哥特式,但不可避免地掺入一些
伊斯兰建筑手法。莱昂大教堂接近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结构均匀完整,
比例和谐。比科隆大教堂矮得多,它的墙几乎为大型彩色玻璃窗占满了,雕
刻装饰也有许多出色作品。
在欧洲,始终游离在哥特式建筑发展进程之外的是意大利,她是古罗马
的中心,在建筑中一直保守着许多传统因素。在中世纪,除了北部仑巴第地
区外,她的建筑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米兰主教堂是一个仅有的例外。
米兰主教堂始建于1387年,设计规模宏大,不得不从法国和德国请来建
筑师参加建造。建筑全长148米,宽87米,中厅高45米,是用白色大理石
建造的。整个外壁装饰的繁琐程度令人瞠目,特别令人惊叹的是竟有135个
小尖塔,而且每个尖塔顶上都立着一尊雕像。远处看去,这些尖塔一束束耸
立向上,直插天宇,整座建筑仿佛是一座空中森林。
意大利哥特式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一种地区性
的变体,较为保守,从属于顽固的当地传统;另一面,它也通过像乔托和杜
乔这样的艺术家的革新而出现文艺复兴的曙光。
哥特式教堂建筑技术已经成为其它建筑形式的榜样,并促进了其它艺术
形式的发展,诸如城堡、住房、桥梁、市政厅、商会等等。整个中世纪,砖
石逐渐代替了木头成为主要建筑材料,到15世纪,它就全面取代了木头。在
用砖石建造的城市公共建筑物中,常常引用哥特式教堂中的建筑形式和部
… Page 49…
件,如尖券的门窗、小尖塔、华盖,甚至彩色玻璃窗。中世纪的城市大多是
高墙包围,布局不整。街道狭窄,曲折陡峭,随地形而延伸,或和其它街道
之间形成小街。为了便于防卫,住宅大多建在高地上。
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农的教皇宫殿是从堡垒式的城堡向堡垒式的宫殿过渡
的建筑形式,突出体现了世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从内部看,它是奢华的宫
殿,而其外观则是地道的堡垒。建筑物上巨大的尖顶壁龛和四角的塔楼,以
及天使塔等,都可看出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影子。
阿普利亚的德尔蒙特城堡是为国王弗里德里克二世狩猎时居住用的。城
堡的平面是八角形,每个角外又建了一个突出的八角形塔楼,以加强每个方
向上的防卫。八面墙每面墙上开两扇窗,可以向周围各个方向瞭望,设计周
密、实用,被认为是当时军事建筑的最佳实例。
晚期市政厅建筑等世俗建筑中的著名实例还有许多,如法国的贡比埃涅
市政厅、鲁昂法院、克吕尼府邸;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市政厅,布鲁日市政厅;
德国的布劳恩施威克市政厅;英国威斯敏斯特皇宫等等。在意大利,最著名
的世俗建筑无疑是威尼斯的总督府,它是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
这个城市中稍后几年建造的著名的私人住宅——黄金府邸,同样是中世纪最
漂亮的建筑。
在哥特式建筑时期,欧洲各国的世俗建筑都有了很大发展,它们为城市
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2。雕刻
哥特式建筑出现于1140年代,而哥特式雕刻的出现要比建筑稍晚一些。
作为中世纪主导艺术的建筑在12世纪发生的变化,也必然要影响到雕刻和绘
画。
新的建筑技术的出现,使在罗马式建筑中起主要承重作用的厚墙逐渐消
失了,这使得教堂内部的装饰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依赖于墙面的浮雕、
壁画、镶嵌画等如今逐渐失去了依附,而越来越大的玻璃窗成了装饰的新天
地,于是,彩色镶嵌玻璃画获得了空前发展。装饰雕刻的建筑职能减少到了
最低限度,几乎变成了“纯装饰”。同时,哥特式建筑空间的增大,为圆雕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浮雕日益趋向局限于门楣及其它少数部位,而且日益表
现出脱离建筑结构框架向高浮雕发展的倾向。
哥特式雕刻家开始突破宗教传统严肃刻板的程式束缚,人物的表情追求
自然和富有情感。与罗马式雕刻相比,有了一种温情,技巧上已比较自由地
表达了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在哥特式雕刻中,除了基督的形象外,
表现圣母的题材多了起来,凡夫俗子的形象也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表现。
早期哥特式雕刻可以以夏特尔大教堂正立面大门人像柱为代表。为了适
合圆柱的形状,人物身体被拉长。雕像身躯仍依附着圆柱,但开始了分离的
趋势,人物表情安祥。这些人像圆柱体现了由罗马式向哥特式过渡的特点。
繁荣期的哥特式雕刻在把理想化的表现和从自然观察中获得的细节相互
配合方面达到了风格的平稳。这个时期最有特征的雕刻仍是门侧柱雕像,这
些雕像现在由于更为逼真的人体表现,由于开始使面部表情个性化,以及衣
饰的色彩变化和图案的更富想象力的处理而变得生气勃勃。如兰斯大教堂的
《圣母领报》群像和《圣母访问》群像以及斯特拉斯堡的《犹太教会》雕像,
… Page 50…
雕像不再被紧缚在圆柱上,而是略转着身体并使身体的重心落在一条腿上,
另一条脚略微侧向一边,从而使衣服显出弯曲的线条和身体的起伏,加强了
真实感和生动性。
巴黎圣母院中央门廊的雕刻表现的是基督受难与最后审判的题材,在构
图布局上、人物动作上,都显示出雕刻家力图在匀称与秩序中寻求变化的良
苦用心。
亚眠大教堂正面的雕刻构图是盛期哥特式雕刻的杰出范例之一。三个门
廊分别雕刻着基督复活、圣母加冕与最后的审判的内容。门廊的巨墩上刻着
圣者、先知与使徒的雕像行列。西面中央支柱上的基督雕像,被称为“美丽
上帝”,身体呈S形站立,姿态自然生动,表情仁慈,虽仍有一定理想化成
分,但确实是一位人间的美男子。
南十字耳堂的圣母玛利亚,因为它原来是镀金的,就被称作“金色的玛
利亚”。圣母马利亚在12世纪时只是一个纯粹的宗教人物,但到了13世纪
后期,在基督教世界从东方到西方出现圣母崇拜,抱子圣母集美丽、纯洁、
温柔、慈爱、神圣等一切女子美德于一身,成为哥特时期人们心目中最光辉
的偶像。亚眠的金色玛利亚、头戴皇冠,手抱圣婴,面带微笑,仿佛在与儿
子嬉戏,充满温馨的母爱。
在13世纪法国盛期哥特式雕刻中,最值得骄傲的是兰斯主教堂的雕刻。
兰斯的雕刻装饰极为丰富,犹如一座琳琅满目的雕刻博物馆,最精彩的作品
是三个大门两侧的那些雕像。
在中央入口侧面是两组雕刻,即“圣母访问”和“圣母领报”。如果我
们将它们与夏特尔教堂的人像柱作个比较就会发现,兰斯的雕像比夏特尔的
雕像似乎更少依靠于建筑物本身。它们站立在小小的垫座上,这些垫座从门
侧壁突然伸出,看不出它们与身后的细长小圆柱有何联系。而且,兰斯的这
四个雕像被安排成相互关联的两对,不同于夏特尔每个雕像互相独立的面
貌。由于兰斯主教堂工程浩大,持续了50多年左右才完成,这也导致了兰期
的雕刻风格的多样化。不同时期由不同艺术家所雕刻的大门雕像,现在都并
肩站立,提供了各种风格的鲜明对比。右边一对雕像表现的是“圣母访问”,
是由一位“古典风格”雕刻师创作的,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由于他对
衣褶的处理同一些古典雕刻中的手法相似。但雕像不再是静态的、受圆柱形
状限制的,而是在空间中自由运动,产生了一种S形的轮廓。两尊雕像,即
伊丽莎白和圣母,身体上部朝着同伴转过去,老年伊丽莎白起皱纹的脸与年
轻漂亮的玛利亚的脸形成对照。左边一对雕像是“圣母领报”,这两个雕像
也不是同期雕刻的,圣母雕像是一位亚眠雕刻师的作品,衣褶宽阔流畅,表
情沉静而略显拘谨。报喜天使迦百利很可能是四尊雕像中最后完成的一尊,
衣饰和脸部的处理与另外几尊有所不同,他穿着宽大的长袍,衣褶尖利,有
棱有角。他的脸不同于任何我们在罗马式艺术中曾见过的脸,面带微笑,眼
睛周围出现笑纹。这种微笑与其归功于他在向圣母报告好消息时产生的快
乐,不如归功于法国艺术家在这个用风格化的面部表情表示漂亮和幸福的13
世纪时期的创造。这尊雕像出自一位兰斯雕刻师(艺术史文献中把他称作“约
瑟师傅”)之手。在这个时期的许多雕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哥特式的
微笑”。
14世纪的法国雕刻在人物姿态、表情和运动方面被过分夸张,甚至带有
一种矫揉造作之感,表明哥特式艺术中的象征主义已代替了自然主义,几乎
… Page 51…
没有了早期的那种生动朴素的特点。直到14世纪末,北方与南方以其各自的
创造力汇合成一股潮流,形成了“国际哥特式”风格,雕刻方面的转变是开
始重视对形体的重量感与体积感的表现,追求写实手法。
尼德兰雕刻家克劳斯·斯吕特是国际哥特式雕刻风格的创始人,是晚期
哥特式雕刻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14世纪来到法国第戎,为勃艮第公爵
服务,把逼真的写实主义带进法国艺术。斯吕特传世作品中以 1395—1406
年为尚普莫尔的卡特尔修道院而作的喷泉雕像——摩西井最为著名。在井口
四侧壁面旁站立着四尊雕像,其中摩西雕像最完美地体现出斯吕特的风格特
点。整个雕像以结实的体积感占据着空间,每个细节都被刻划得很有份量,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