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王者之剑 >

第3章

王者之剑-第3章

小说: 王者之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战国时期,越国的国力又有所恢复。公元前342年,越王无疆即位后,国势一时炽盛,据《史记》描述,此时的越国,最想做的,就是“与中国争强”。于是越王无疆北伐齐,西征楚,认不清自己实力的盲目扩张,终于招致一场灭国之灾。
  公元前333年的一天,楚威王对城中禁卫军颁布动员令,部队即日开拔。于是纪南城内人喧马嘶,一场大战既将开始。这一次,他们的对手是长江下游的诸候国越国。此时的楚国,军事实力如日中天,野心勃勃的他正要把整个中国南方纳入自己的版图。
  楚越大战之后,越王无疆被杀,越国也沦为楚的属国。正如《史记》所记载:“越以此散,诸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
  楚越之间后来又发生过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北筑长城,南修灵渠,将全国划分为36郡,越国的名字也从此消失,变成了会稽郡。
  关于楚灭越的具体时间,史学界一直多有争议。从出土的竹简来看,可以确定墓主人姓邵,他会不会是楚怀王时期,楚灭越的第一功臣邵滑呢?或许越王剑就是它征战越国时的一件战利品。又有人根据楚墓的规格推测,楚威王时期的楚国士大夫邵固才是墓的主人。
  一个无法确定主人的墓穴中出土的一把神秘宝剑,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个血雨腥风的故事?
  
  第二章  王者之剑
  
猜谜游戏
  为了更好的解读剩余的两个鸟篆铭文,工作小组的专家们对剑身铭文作了认真仔细的临摹、拓片与拍照。
  1965年底,方壮猷教授把信与照片寄给了全国十几位最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及历史学家,破解剑主人之迷的研究工作以一种最传统的方式在全国展开了。邮递员手中的求助信,顿时把全国考古界的关注吸引到了湖北武汉市。
  没过多久,第一批学者对宝剑的研究结果陆续反馈了回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的研究。郭沬若,被人称为三百年来中国最有才气的学者之一,他因对甲骨文的解读而天下知名。在信中,他赞同方壮猷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此剑中不能确定的两字为“邵滑”,甚至认为邵滑是越王玉的名字。
  1966年1月5日、6日两天,方壮猷又收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信件。唐兰,这位早年曾学商从医的老人,是中国认识甲骨文最多的学者,他与郭沬若相交至深,然而在学术研究上,却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唐兰指出,此剑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君王之一,越王勾践。
  唐兰的字形分析犹如一场比赛智力的猜字游戏,这是一个费劲脑汁的旅程。他先用铭文推出了一个很奇怪的名子——鸠浅,而“鸠浅”正是“勾践”两字的通假字。
  唐兰的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连郭沫若也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他在2月28日的复信中写道:“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
  至此,越王剑剑主之谜终于得到了破解。那么,越王勾践究竟是何许人也?
卧薪尝胆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勾践不但是经历最传奇的一位君王,也是越国最有作为的一位君王,在他的治理下,越人的活动范围曾一度到达江淮以东,鼎盛时期的越国,就连周天子也派人赐礼。
  不过,关于越王勾践,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卧薪尝胆的故事。司马迁用一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
  越国由于国小言微,长久以来被邻近的吴国欺压,勾践的父亲允常称王后,发誓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为了摆脱吴国的控制,越楚两国缔结了友好盟约。
  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进攻楚国,为了帮助自己的盟约国,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越国偷袭了吴国。不料后院起火的吴国内外交困,不得不撤兵回国。从此吴越两国结下了不解的冤仇。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为报当年被偷袭之仇,率兵大举攻越。此时,越王允常刚刚去世,勾践即位不久,当两军在今天的嘉兴附近对峙时,越国的敢死队集体自刎于两军阵前,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吴军顿时阵脚大乱,士气大挫,最终被越军打败。吴王阖闾在这次战斗中也身受重伤,在回国途中不治身亡。弥留之际,嘱咐儿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越国”。
  夫差即位后,日夜操练兵马,时刻不忘报仇,三年后,终于在今天的太湖附近,打败了前来进攻的越国部队。夫差乘胜追击,将勾践的残部包围在会稽山,在万般无奈之下,勾践听从手下的两位谋臣范蠡、文种的建议,请求与吴国议和。文种对吴王夫差说:“勾践请求做大王的臣仆,妻子甘愿做大王的侍妾。”由于伍子胥的反对,夫差没有答应文种的请求。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听说吴国的太宰伯嚭非常贪财,勾践就准备了大量的美女,宝器,派文种秘密献给伯嚭。接受了贿赂的伯嚭向夫差进言,说:“越王已经投降为大王您的臣子,如果现在赦免了他,这对国家是有利的。”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养虎为患”的劝告,终于赦免了勾践,收兵回国,遭到惨败的越国只得又重新沦为吴的属国。
  回到越国后,夫差深以为耻,他将一枚苦胆悬挂在自己的座位旁边,这样不论坐着还是躺着,都可以看得到苦胆。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他还要吃一口胆汁,并大声问自己:“勾践,你忘了在会稽所受的耻辱了吗?”
  勾践在吴国为吴王夫差做了两年马奴,为了复国,他把越国最美丽的女人西施献给吴王。于是,夫差在歌舞升平中放松了警惕。勾践则在范蠡和文种的协助下,暗中为进攻吴国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准备。当年战死杀场的越国士兵的后代成长为新的勇士,在新的战争中,越国一举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也自缢而死,越王勾剑终于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
  历史就像一个旋转不定的陀锣,没有人知道从那一点最先旋转,又是在那一点最后停止。在灭掉吴国的一百多年后,越国也由盛而衰,终于被强大的楚国吞并。
不解的疑惑
  剑主人的身份已经得到了证实,可是关于“越王的宝剑为什么会在楚国出土”这个疑问,专家们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望山一号楚墓的墓主人“滑”应该是指邵滑,也即淖滑。邵滑是楚怀王时的大贵族,也是楚国一位老练的外交家。根据史料记载,楚怀王时,邵滑曾经被委派到越国,大搞离间活动,扩大内部矛盾,诱使越国内乱,从而使得楚怀王乘乱灭掉了越国。由于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楚怀王就把从越国掠夺回来的越王勾践剑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邵滑。而邵滑死后,将这把弛名天下的宝剑殉葬,以显赫他生前的功绩,这是一种可能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墓主是“邵固”而并非“邵滑”。邵固生活在楚威王时期或更早一些时候,与邵滑是生活于不同时期的两个人。邵固生前的社会地位只相当于大夫这一级,并不属于大贵族,可是由于他是楚悼王的曾孙,出土的竹简中还记载他常“出入侍王”,说明他与楚王的关系非常密切。邵固死时还很年轻,楚王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而把名贵的越玉勾践剑赏赐,作为邵固墓葬的陪葬之一,也是很有可能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史书和出土竹简所记,楚越之间的关系自越王允常时期开始就很亲密,两国曾一度互为盟友。楚昭王还曾经娶越王勾践的女儿为妃,因此勾践这把珍贵的青铜佩剑应该就是作为女儿出嫁时的陪嫁物流入楚国的。当然,这种说法的可能性也很大。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任何一种观点都是今人对古人大胆的推测,而任何一种情况也都有可能成为“越剑楚出”的真正答案,可是为什么越国的宝剑会如此的受重视,以至于无论陪葬也好,陪嫁也好,它都成为人们的首选?
  关于越人究竟是何时开始铸剑的这个问题,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越绝书》中曾写道“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说明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越人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冶铸的技术,那么随着青铜技术的日益提高,越人开始学着用青铜来铸剑,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但这仅仅是人们的推测,缺乏具体文献的支持。
  根据出土的青铜器我们还发现,青铜技术的起源地是中原地区,可是为什么发展到最后,吴越宝剑却成了同一时期兵器中的佼佼者呢?是吴越人掌握了中原人士所不知道的秘籍?还是令有别的原因?
“泰伯奔吴”的故事
  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一书中,讲述过一个感人的故事。
  泰伯和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的哥哥。季历聪慧贤明,而且又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儿子昌,周太王就想立季历为王,将来好传位给昌。可是季历在兄弟中排行老三,按规矩,是没有资格当王的。为了不让父亲为难,懂事的泰伯和仲雍就主动离开了国家,来到荆蛮地区。
  他们按照当地的风俗剪断头发,并在身上文了图案,以此来表示自己已经是荆蛮之人,不再有资格继承王位。于是季历被立为王,昌也因而即位,并成为了后来周朝最贤明的君主——周文王。
  泰伯来到荆蛮之地后,自称为吴,这里的人很敬佩他的贤德,从而有一千多家都归附于他,这就是吴国的前身。
  据《考工记·叙》记载,“吴、粤(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说明吴越一带一直就拥有丰富的铜、锡矿藏,只是由于技术不够先进,因此在泰伯到来之前,吴越一带的铸造业很不发达。人们只能制作规模很小的青铜器,而且这些青铜器的质量还很低劣。
  “泰伯奔吴”给吴地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这其中就包括中原地区已经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这些技术与当地旧有的土著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吴越文化。
  掌握了冶铸青铜的先进技术之后,再凭借着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吴越人从模仿中原铜器起步,并且在形式上加以一定的变化,终于创造出了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独特器物。曾有考古学家指出,“长江下游的青铜器在商代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西周以后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传统。”
  中原一带出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见长,而到了吴越一带,人们却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了一种兵器上,这种兵器的名字叫做“剑”。
  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上至天子,下至诸侯,无不为拥有一把吴越宝剑为荣,吴越之剑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人们如此顶礼膜拜?
仗剑走天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雄,狼烟四起,人人都要称王,个个都想争霸,吴越两国自然也不例外。
  史书记载,吴越“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水网纵横,丘峦起伏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车战和骑兵在这里的利用价值都不大,吴越人的陆地作战主要是依靠步兵。
  步兵是最古老的兵种之一,他们的作战方式主要表现为近体格斗。“长以卫短,短以救长”,因此,步兵使用的武器以短兵器为主,而号称“短兵器之王”剑由于具有短小锋利,便于携带的特点,在春秋时期成为吴越步兵的首选。
  《越绝书》中用“披甲、带剑、仗矛”来描写越王勾践的作战装备,由此可见春秋时期,越国步兵的主要武器装备就是剑和矛。
  《考工记·叙》评价吴越之剑,“迁乎其地弗能良也,地气然也”,由此可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再加上战争的需要,终于使得吴越青铜剑成为兵器中的翘楚。
  吴越之剑究竟能达到什么锋利程度?史书中这样描述,“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锋利程度令人瞠目。
  剑在吴越人的心中,并不仅仅是兵器的一种。一把做工精良的青铜宝剑,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吴越制造的青铜宝剑,除了被用来在战场上杀敌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个功用——佩戴。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剑开始更广泛地用作平常的佩饰。早期的佩剑者,主要是王公贵族。屈原在他的《楚辞·涉江》写道:“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铗,就是剑;陆离,则用来形容剑上的装饰斑斓绚丽;著冠带剑,正是当时楚国贵族的普遍装束。
  根据出土的诸多吴越宝剑来看,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是吴越两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宝剑,不仅在数量上占多数,在制造水平上也达到了是巅峰。和这一时期的宝剑相比,早期的吴越青铜剑器形短小,做工平平,很不成熟。到了战国晚期,由于国力的衰退,宝剑也呈现衰颓之势,制作的精美程度大大降低。
  因此,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在这前后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吴越铜剑遥领风骚,笑傲江湖,在中国铸剑史上,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
  关于吴越铸剑,史书中留存最多的不是关于技术方面的记载,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是吴越人真的有密不外传的神奇技艺,还是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后人的杜撰?
宝剑传奇
  吴山开,越溪涸,
  三金合冶成宝锷。
  淬绿水,鉴红云,
  五彩焰起光氛氲。
  背上铭为万年字,
  胸前点做七星文……
   ——唐  李峤《宝剑诗》
  据《越绝书》记载,越国名将欧冶子在铸剑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洒道,雷公鼓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于是欧冶子因天地之精,悉其技巧,造为大刑三,小邢二……”这“大刑三,小邢二”指的是五把青铜宝剑,它们分别是:湛卢、毫曹、纯钧、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之珍。
  今天的我们,无缘一睹当年“剑中之王”的凛凛剑气,只好在一个又一个关于剑的传奇中和它们相会……
  公元前492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准备出师伐吴,当时的越楚两国互为盟约国,双方约定,不论哪一方有事情,都要鼎立相助。楚昭王垂涎越国宝剑已久,趁机提出了“宝剑换兵”的交换条件,勾践不愿意将湛卢、毫曹、纯钧、鱼肠、巨阙中的任何一把赠给楚王,因此就命令铸造出这些宝剑的欧冶子再重新为楚王铸造一批宝剑。
  当年铸造“大刑三,小邢二”这五把绝世神器时,尽管得到天神的相助,欧冶子也还是几乎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所能找到的上等铸剑材料。现在,时间短,任务重,欧冶子发愁不已。
  这一天,欧冶子心中烦闷,躺在床上许久仍然无法睡去。就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到有位鹤发童颜老人高声叫着自己的名字:“欧冶子,快到秦溪山麓去,那里有取之不尽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龙水,还有坚硬无比的宝石供你磨剑。”
  欧冶子正欲问个明白,一不小心从床上滚落,才发现是个梦。将信将疑的欧冶子按照老人梦中指点的方向上路了,当他风餐露宿,终于找到秦溪山的时候,只见眼前古木参天,湖水清澈,环境宜人,所有的疲劳一扫而光。
  山顶的两棵千年古树下,井然有序的排列着七口井,布局很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于是欧冶子在井旁结庐砌灶,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