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暗访淮河 >

第20章

暗访淮河-第20章

小说: 暗访淮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晨中央电台录音采访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刘鸿志,刘副司长在谈及“十五”生活污染治理时说:“资金缺口有数百亿元”。“缺口”应不大于投入。  
  更有意思的是,刘副司长2004年8月20日前后再次接受中央电台录音采访,说了淮河治污前两年(1994-1996年)制定关停全流域1111家5000吨以下造纸厂的经过:当时中央领导都不敢轻易下决心,怕影响面太大,就让国家环保总局深入调查。  
  刘副司长说:我们调查结果发现,关停1111家造纸厂,影响的只是二十几个职工!于是环保总局向中央提建议,这些企业就被限期关闭了。  
  感谢女司长的直率!造纸企业劳动环境非常艰苦,1111家企业可能只有“国有”职工二十几位,但会有数万名农民工在企业里挣钱养家。如果把不是政府、国有企业以外的投入算投入,就像不把企业中就业的农民当“职工”一样,600亿元的投入肯定是算不出来的。  
  还有比“600亿元”价值更高的投入:据区域经济学家测算,淮河治污还牺牲了流域城市化10个百分点。由于淮河流域最有优势的资源是农副产品,其生产总量在全国占1/5。而在地方兴办企业和技术方面,也是以皮革、造纸、食品、酿造等驾轻就熟的传统工业为主。国家大规模治理淮河水体污染,使这条农副产品增值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链条被斩断。现在,淮河流域城市化率为19%多,仅为全国城市化率37%的一半多。据专家推算,如果没有水污染治理的影响和水资源的制约,现在这一数据可能是30%。  
  毛泽东说过: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我们的调查结果公之于世后,全国数百家新闻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口一词,几无二议。某主管部门曾做过不少媒体工作,希望以“新的说法”“统一舆论”。结果《经济日报》等也予以刊发,但现在谈论淮河治污,绝大部分还是和我们的声音一致。新闻媒体是国之公器,在淮河污染治理问题上再次得到证明。    
  为何提出“10年600亿元”(3)    
  10年治理,对“自然年”来说,只是一瞬间;600亿元投入对  
  一个流域来说,并非惊人之数。坚持10年,耗费600亿元投资,也  
  是我们决心根治淮河污染的成就之一,并不说明某些主管部门的无  
  能。我们所要讨论的,只是投入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有没有边投  
  入、边污染现象?按目前的现状,时间和投入力度够还是不够?    
  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遏止(1)    
  淮河治理水污染成就,首先是治理工业污染源。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上是“一个纸厂污染一条河”,当时还称作周口味精厂的“莲花味精”则是“一个企业污染半个淮河”。所以,1994年制定淮河治理规划和目标时,把酿造业废水、造纸废水,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考虑。化学需氧量指标COD就成了衡量淮河污染的最主要指标。  
  丰原集团投巨资兴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作为淮河污染的最重要导因,10年治污成绩是使工业污染源增长得到有效遏止。据统计,近10年来,淮河流域GDP翻一番多,人口增长约30%,工业产值年递增20%,但污染主要指标COD(化学需氧量)入河总量从1993年的150万吨减少到2003年的123万吨(本书淮河污染相关数据均采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监测数据)。尤其是在以集中整治工业污染源为宗旨的1998年“零点行动”以后,水污染形势呈现好转的局面。  
  2000年是淮河治理水污染目标完成年,虽然没有能够达到“淮河水体变清”的高指标,当年水污染事件也有发生。但干流的水质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最好的年份,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三类水标准。  
  COD排放创近年历史低点93万吨。  
  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上马,重点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污染物总量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95年起,淮河流域19家重点污染大中型企业共投入资金40多亿元,完善排污和处理设施。流域最大“致污源”莲花味精厂,1996年每天COD排放量达178吨,2003年减少到7吨;蚌埠丰原集团是亚洲最大的柠檬酸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治污的科研和投入,虽然我们这次“暗访”中仍看到该厂直接排放发酵工业污水,但该企业利用氨基酸废水浓缩制造复合肥,利用废水处理产生沼气供应企业锅炉等等,还是做了大量工作。按企业介绍: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有了利益驱动,企业投入环保项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003年,该企业建成了3套污水系统,每天的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的规模。全部污水处理设施开动后,有能力保证污水不外流。现在,这个企业是国家行业“清洁生产”的标兵。  
  2000年后,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招商引资,成了中西部地区“跳跃式发展”的捷径。我们这次走访了淮河干流的所有地市,了解到近年来各地招商力度之大,只有过去的“计划生育”可比。但在“污染西移”过程中,沿淮地、市无一接纳或兴办大型高污染企业。此类性质的中小企业,地方主管部门说是没有“招引”,但我们在采访中还是了解到一些。  
  淮河干流上游河南省信阳市,为了保护源头生态环境,市委书记强化“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市里花了几年时间,规划出完整的蓝图,共有厚厚的两大本。要把建设重点放在生态区域、生态型农业、工业经济上。这个市的“生态市”建设,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已有约一半的县通过验收。市环保局领导保证说,要使干流水质在上游基本保持在三类标准。  
  界首市收缴的小造纸厂设备淮南市是老工业城市,城市更新滞后。今年招商引资引来的大型项目中,有6项被环保部门否定,涉及资金5亿多元。如果在淮河水污染治理中找不到“壮士断腕”之举,淮南市的姿态也算是“剁指头”了。  
  按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法规和中央、省级政策规定,全流域在新上马项目上实行严格环境评价制度。这一制度在实践中有效遏止了经济回暖期有水质污染的大中型企业回潮。在“三同时”制度框架下,一些省、地市还制定了更为严格的防止新增工业污染源措施。河南等省还制定“污染治理不达标不予审批新的重点工程”制度。漯河市因污水处理厂未能动工,省里对其申报的高速公路项目不予立项。  
  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提供的材料显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93。5%和98。8%。”  
  “村村办造纸,乡乡制皮革”曾是淮河流域最具“地方特色”的工业现象。通过关停并转,一大批污染严重、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小造纸厂、制革厂和生产线,不但限制了污染物的产生,也使地方产业结构得到一次大调整。周口市是公认的沙颍河重要污染源地,仅1997年1年,关闭小造纸、小皮革企业200多家,减少污染物排放50%;地处中游地区的安徽省,不达标排放的小造纸、小皮革厂,在“零点行动”中“全军覆没”。  
  仅界首市一个县级市,就关闭318家草浆造纸小企业;江苏省低档    
  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遏止(2)    
  造纸企业减少了4/5。现全省造纸能力比2000年翻了一番,污染物排放量却减少了近一半。到2005年,江苏沿淮所有重点企业都将实现清洁生产。  
  据国家环保总局最新资料,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除沿淮四省河南省仍保留有290多家外,沿淮的安徽、山东、江苏都采取了果断措施关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建立了相对完善执法与监测体系(1)    
  1988年中央批准成立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和相应的机构后,淮河水污染治理被列为国家“九五”计划治理“三河、三湖”之首。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惟一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国务院批复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治理规划《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  
  综合有关资料,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法规建设重要举措还有: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颁布实行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条例和规章;沿淮四省也先后制定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山东省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等多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范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山东、江苏等省逐步建立健全技术规范体系。山东省自行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江苏省制定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指南、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规范等,为法律法规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淮南等有地方立法权的地市,还建立了水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  
  通过进一步努力,特别是确定大规模治理淮河水污染后的10年,一支保卫淮河的行政、执法和水质信息采集管理队伍逐步建立起来。流域各省县以上行政区划,陆续成立了环保局,下辖环境评审、环境执法等部门。信阳、淮南等市环保局办公大楼,在城区里位置显赫,建筑物气派非凡,折射出环保在同层次行政管理部门中的位置。  
  正如河南省一位环保局负责人员所说:“我们的职责就是不能让老百姓喝污水、闻臭气、吃脏饭。”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是不可能的。  
  水资源与水质监测体系则是河流治理的基础,现已基本得到完善。  
  淮河水文监测从清代就开始了。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洪泽湖大堤高堰村关帝庙前和淮阴老坝口,用石堤作为水志,以查验淮河洪水的大小;清乾隆二十二年,亦即1757年,江南河道总督为报汛,在长台关、周家渡、大埠口、三可尖等处设立水志。同年,在高邮湖码头设水志桩。这是淮河流域首批水位监测站。降雨观测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霍邱天主教堂开始。到清末,全流域有雨量站1处、水位观测站14处。民国元年(1912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开始布设雨量站、水位站和水文站等。到1922年,全流域共有水位站47处,流量施测断面37处,雨量站22处。1929年,国民党专门成立导淮委员会。高峰时的1936年,全流域共有水位站88处,水文站29处,雨量站104处。特别是1931年大水后,淮河流域水文监测网发展较快,后抗日战争爆发,大部分停止运转,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有所恢复。建国后,国民党时期建立的水文监测网络全面恢复。1950年4月,华东区水利部提出将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中上游区、淮河下游区和沂、沭、泗区设立监测站。  
  同年,淮河水利委员会成立。1954年,开展大规模治理淮河,建设力度加大。到1957年,全流域共有水位站173处,水文站235处,雨量站347处。后几经起伏,总体呈现发展趋势。到2001年,全流域共有水位站129处,水文站348处,包括部分蒸发、泥沙监测站、雨量站,共1229处。1984年开始,国家投资和利用国外赠款,建设了一批遥测水文站,涵盖了全流域主要河段、大型水库和重要水利枢纽等。  
  水质监测则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共有水质监测站122个,其中基本站99个。经过1985年网站规划和1997年网站优化,到2000年,淮河流域水质监测共有基本站124个,辅助站118个,其中专用站20个。监测省界断面33个。常规检测项目包含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等30项指标。有些重要环节,由环保和水利部门分别投资的水质资源监测网络能够有效提供水污染信息。  
  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除了在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设立了约300多个重点跨省河流省界断面自动监测站点,另外还有上百个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哨点。现国家环保总局按“十五”计划对111个控制断面进行监测,淮委设立了31个跨省河流省界断面自动监测站。我们在沙颍河豫皖省界界首自动    
  建立了相对完善执法与监测体系(2)    
  监测站看到,投资近300万元的自动监测设备可自动完成从河中提水、分析,其数据由实时卫星传输系统自动传送到国家环保总局。设备以进口为主,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行政区划各地方,也建成一批跨市河流断面自动监测站,对重点污染源的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测仪器。  
  尽管城市生活污染处理工程困难重重,地方重视不够,但毕竟已经起步。  
  建设较早、投资最大的郑州市污水处理厂,1998年元月正式动工。这是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之一,是利用第四批日本协力基金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的项目。总投资概算7。61亿元。这个项目一期规模为每天处理污水40万吨。过去,地处淮河上游的郑州,全市日排污水200多万吨,废水多数未经过处理,通过贾鲁河最终流入淮河。截止2000年,全流域共建成郑州、徐州、枣庄等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28座。  
  现在,全流域地市级以上城市和部分县级城市,都已建或计划兴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及其他生活污染物处理工程偶有兴建,或进入城市建设规划中。目前,全流域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50多座,日处理污水能力约350多万吨。    
  利用水利工程建立污水调控    
  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长的客观实际面前,如何避免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  
  淮河流域水利、环保部门联合,通过多年探索,总结出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和水质、水文以及气象等方面的综合监测信息,对污水进行科学调度管理的科学模式,有效防止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因为有了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1998年以后,影响面大、造成重大损失的水污染事故频发局面,有所改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淮河流域的沙颍河、沭河、涡河及淮河干流等相继发生多起省际水污染事故,每次都对发生区域生态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对流域内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安徽省淮南市环保局工程师高志康对当时经常出现的污染事故记忆犹新:“只要上游放闸排污,墨汁样污水便占据数十公里河道,泡沫艳若桃花。乘坐冲锋舟在上面跑十几分钟都还看不见头。污水团一到,两岸草木全枯,鱼虾绝迹。给水产养殖和生态环境带来灭顶之灾,居民生活用水无从着落。  
  淮南自来水厂曾因污水团滞留而停产,沿淮最大城市造成严重水荒”。  
  根据钱正英、张光斗主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