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暗访淮河 >

第8章

暗访淮河-第8章

小说: 暗访淮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写了第一篇“内参”(2)    
  武林高手的内功还是越深越好。后面事实也证明,即使是新闻作品,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越多,稿件越有深度,也就越有影响。  
  我们听取了总部协调者的意见,决定从源头开始,仔细研读淮河。第一篇写出的“内参”,最终也没有发表。    
  到淮河源头    
  淮河历史上与长江、黄河并称“四渎”。但与大江大河相比,淮河全长仅1000公里,发源地也在中原地带,相对简单得多。探寻长江或黄河的发源地,没有几个记者能够做好,敢想的也不会多。要对淮河感兴趣,探寻淮河源头,就不那么困难了。  
  淮河源头在河南省南阳地区的桐柏县。从蚌埠驱车,有一东西向高速公路,过安徽阜阳、界首,河南周口等,与京珠高速呈“十”字交叉。转而沿京珠高速路南向行驶,由信阳市出口下,西向沿312国道继续向西70公里,就到了桐柏县淮河发源地的叉口,路标醒目。左转入山,仅有一条水泥道路,直行即可。约3公里处,有一停车场,背山之阳有一相当规模的宾馆,名曰“度假村”。对面一小溪,来自远处群山,不用介绍,那肯定是“乳淮河”了。  
  我们的淮河探源,就从这里开始。    
  造景误河(1)    
  淮河“源头”史书都说是在桐柏山,在山上什么地方,各有不同。清代康熙年间,桐柏知县高士铎找到今“淮井”处,书“淮源”二字。  
  清康熙年间桐柏知县高士铎所书“淮源”二字现在桐柏县很多地方用“淮源”二字,都是仿这位高知县的笔迹;乾隆年间,河南巡抚毕沅亲自探访淮河源头,到达主峰一叫“淮池”处,认为其是淮河源头;还有人说,淮河源头在桐柏山主峰北面的大复山上,也有说在太白山顶北侧的牌坊洞东的峡谷。桐柏山管理部门给了我们一份报纸,题头《桐柏山》。头版文章《桐柏揽胜淮渎溯源》上写道:“太白顶北侧的‘小淮井’,深不过5尺,井底有数处针泉,整日汩汩外冒,虽枯旱而不涸,甘甜清冽,便是淮河之源所在”。  
  其实,我觉得桐柏山的哪一条小溪是“淮源”并不重要。桐柏群峰的阴面,众多沟壑才是淮河共同的母亲。至于非得列出哪一条,是专家们的事情。不过,《桐柏山》报的说法不足信,它是从促进旅游角度确定“淮源”,有误导之嫌。  
  淮河源头地区早就被开发为旅游风景区了。以淮河之显赫,中原文化底蕴之深厚,加上桐柏山作衬托,猜想也许会搞得有声有色。结果出乎意料:不仅低劣的造景手法让人哭笑不得,而且投入1亿多元的环山公路,人为地斩断了淮河的“龙脉”。  
  “森林公园”碑石后可见裸露的黄土和树木稀疏的群山车进风景区,先到山门购票处,就见一高大石质牌坊,匾额雕刻三个行书大字:“水帘(繁体)洞”,红漆重描,标题为“苏轼”书写。  
  我练习过一段时间苏东坡的字,写得不好,但认得出来。苏体洒脱不失厚重,而匾额上的三个字拙劣细瘦,故作龙飞凤舞状。一定出于某个刚摆脱文盲的工匠之手。倒是落款“苏轼”两字,可能仿字帖上刻出,有点苏体的味道。山瀑后有石罅,可起很多文雅的名称。称作“水帘洞”,虽有通俗小说《西游记》而闻名百姓,毕竟太俗。桐柏山的导游小册上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嘉靖年间在相邻的新野县任县令,以此处为地理原型,创作《西游记》,所以此处名胜多以《西游记》中的地名命名。我感觉,这至多只是“附会通俗”。  
  守门人态度认真,对陪同的信阳市环保局领导坚持要求买门票,而对有记者证的我们却笑脸相迎。我忍不住指着牌匾上的“水帘洞”三字提醒看守的一个中年人:苏东坡虽为古人,笔迹遗存颇多。造与“淮源”相称的景物,还得假戏真做,让人看得过去才行。  
  景点入门后停车场的收费也有特色。有两个老尼姑,身着灰色长袍,还拿一个小的录放机,一遍遍播放用标准普通话唱的佛歌,来回只一句词:释迦牟尼。两老人家能说会道,一再劝我们先看附近的水帘洞,然后再到边上的饭店吃饭后进山。听说我们是公干而非旅游,又连忙表示,早知道就不收停车费了。  
  收停车费的尼姑老人从见潺潺淮水之后,我们驱车盘山而行,偶有宽绰处,即见石碑一块,上书一景点名,大多是“猴子望月”类牵强附会之作。未及细数,总共可能有10多处。文字上都不见品味。从书法上看,也就是可以认出的汉字而已。  
  桐柏山并不高,主峰太白峰海拔1140米。所处温湿地带,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这两日普降小雨,山上还见到少量积雪。但山阴较为陡峭,扩建的水泥盘山公路路面较宽,仍让人时而心惊。  
  公路盘山20多公里,路上造景虽多,却看不到像样的林木,杂生的大多是1米多高的灌木,零落的松木不成气候。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工作时,我采访过有关水土保持的问题。留意公路上下,原本植被不好的山体,因修公路松动的土石,随雨水而下,形成一股股大大小小的泥石流。这是典型的水土流失恶性循环起始阶段。  
  “更为严重的是,拦腰一圈修建的旅游公路,斩断了山体的水系统,使路下植被失去了供给的水分,无法存活”。随行的韩国新科长指着大片大片白色山岩说:“过去这些地方都是通过毛细管漫水气的,就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现在失去水气,变成了白色”。韩科长读的是水土保持和生态专业,1984年参加工作,一直在信阳市的环保部门上班。  
  在太白峰下,桐柏县的环保局副局长带人前来接应我们。来人介绍,拾石阶而上,步行约500米,可见太白峰上有一井,号称是真正的“淮源”。井边还有寺庙一座,可供游人敬香祈福。这大概是“淮井”为源的说法。  
  几位摆摊卖敬奉香火的农妇一再鼓动我们上山看看。我看看石阶两旁高不及腰的灌木,坚决推辞。料想也不过是早些时候人造的石井而已。  
  20多公里的环山公路走完,又回到山下,到了县城的西面。  
  在山下桐柏县城西,还有一座挂“淮源”大匾的祠堂类建筑,新建不久,油漆鲜艳。建筑共3进,最后有一大殿,供奉约4米高的大禹汉白玉雕像。院内有传说或史载的“石井”、碑刻复制    
  造景误河(2)    
  品,少有佳作。倒是看到一个淮河全流域模型,在长约50米的院内,用青砖镶地建成,同样粗糙,甚至不合比例,但颇有教育意义,取名“走读淮河”,让人百十步内,对淮河地理、体系了解大概。创作者是前任县长,还亲自在所立碑石上撰文、题字,用心良苦。  
  按县上提供的资料,“淮源”的公路、山门及风景区开发相关设施,共投资了1。2亿多元。对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县来说,投资规模非常可观。  
  可我们所见所历,总觉得适得其反。造景不少,一无是处。恐怕再有10年、花费10亿,也难以弥补生态破坏的损失。更有甚者,县领导与旅游开发者一再强调,还要投资完善“景观设施”。到那时,恐怕“淮源”后果更难设想。  
  午间回到山门前的度假村就餐。桐柏县一副县长、两名环保局副局长陪同,甚是隆重。  
  就植树问题,副县长蒋玉申表示:困难重重,“关键是中央补贴太少,很难到位。”  
  “桐柏”是以树为名的古县,回想进入桐柏县的上百公里,未见古木参天,也未见一棵新栽树木。此时正是春季植树最佳时机,又逢春雨过后,但没有看到一个栽树人。如果按桐柏的气候,在裸露的土地上种上树苗,成林也就是3到5年时间。  
  倒是在“淮源”游览区的入口处,碰到正在筹备种植香菇、木耳的小工场。胳膊粗细的麻栗树,截成1米多长一根。用专门的电动钻孔机械,四面打上密密的小孔,用于存放菌种。然后将钻孔后的麻栗棒一堆堆垛码起来,码到一人高度为止。两个电动钻孔机的声音传播很远,吸引了我们。我拎着相机进场,引来了30出头的小老板吕建望。吕老板做这一行很将采伐的麻栗树截成木棒,桐柏山上的植被遭到破坏有年头,一年要用2万根左右的麻栗棒,收入3万元左右。他说麻栗棒是外地购进的,每根运到工场2元。我掂量了一下,每根重量在1市斤以上,按目前的运输成本和麻栗棒粗加工的情况,来路应该不远。再说桐柏倚靠大别山,只有山里才有这类树木,舍近求远也求不到这种原料。一位从事环保工作的本地人私下证实,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里农民种植菌类经济植物,做营养基的杂木棒都是从附近山上采集的。  
  我们也许可以从蒋副县长神情上看出什么在陕南秦巴山区,我多次采访过种植西洋参、木耳、香菇的专业户,知道一些专业知识。作为营养基的木棒,一般都是树龄长、树质密的杂木。如麻栗树,无论在大别山还是秦巴山,都没有见到过长得很大的。山民很苦,交通不便,种植市场消费量大的菌类食品,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矛盾的是山上植被被破坏得经不起任何折腾,就是发展木耳种植采集麻栗棒,也都是致命性破坏。况且桐柏山我们看到的方圆上百平方公里,已没有多少称得上“大树”的乔木了。  
  长期担任桐柏县领导的蒋副县长告诉我们:桐柏的旅游才开始,投了不少钱,但游客并不多。矿业开发近年发展迅速,有金、银、铁等矿山开发,已形成年产值20多亿元的产业。  
  闲谈中得知,该县有较大的碱厂,每天排放可观的含碱废水,吸引了两名台湾商人来此种植螺旋藻。蒋副县长所言县中建设成绩与发展方向,似乎都与环境保护背道而驰。  
  山水本天成。在我们“领导意识决定一切”的机制下,一旦某领导突发奇想,有心办事,其个人水平就决定天成山水之命运了。桐柏人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无知破坏在前;现有心“改造利用”,再度剥夺在后。山川“元气”的恢复,可能非我辈能看到了。    
  干涸的源头    
  稳定而丰沛的水量,是任一江河保持“浩浩荡荡”的基础。千里淮河中下游屡屡告警,与水量不足、流速减缓、自洁净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淮河水源供给地狭小,有保障的只有大别山区。  
  源头桐柏应是“主力”。  
  非常遗憾,我们虽在普降中雨后探访“淮源”,却很难看到水。  
  被桐柏县辟为“淮源风景区”的桐柏山主峰一带,下312国道后,环山公路可东进西出或西进东出。进山门后的度假村对面为一石壑,就是淮河的主源流。和其他山间小溪一样,谷底堆积着大大小小的被河水冲刷成圆形的石块,小溪深切山谷,蜿蜒而下。  
  我们仔细察看了风景区山门前的淮河源流。此地距桐柏腹地20多公里,据说离真正称为“源”的地方也有15公里以上。极目远眺,满目青翠。初春长成的小草,落叶灌木的新叶和雨后松木枝头的浓绿,使山色层次隐现。俯视山泉清澈,细流涓涓,溪流欢快。真是有些唐代文豪王国维诗中中南山的味道。  
  出了桐柏后的淮河干流想起淮河干流所需要的水量,不禁惨然:立于度假村对面淮河源流的拱桥上,见淮水只有盆钵之量,可供一二农妇浣衣、取水。桐柏山孕育的淮河干流,出山门时如此之小气,如同富豪大家,嫁蓬头豁齿之丑女,出不得手。  
  查证资料,历史上淮河干流出大别山区时水量较丰,这些年已渐渐衰竭,流量大大小于支流河、潢河等。水源地植被稀疏,林木低龄化,涵养水源功能大大降低。  
  沿环山公路缓缓西行,雨后新晴,水泥路面还有些许湿润,偶尔见路面、背阴深沟中有积雪。我一路注意寻找,山上沟沟壑壑有无形成径流。土壤潮湿的地方很多,行程约30公里,形成水流的只有一处。放眼每条山沟与平原交接处,河床形态犹存,河沟有水流的并不多见。  
  从桐柏风景区本部出山,沿312国道东行,返回入山岔口。每隔300米到500米,就会有河流一条,有桥一座。河中都是浅汪汪的水,无一有“春水浩荡”之势。后出桐柏,我们注意观察,大多如此。淮河出桐柏处,河宽约百余米。河滩沙丘裸露,有三五农妇浣衣。细看水面,漂浮着带草的水泡。原来有雨后“山水”加盟,才得如此。如果在久旱之后,恐怕非断流不可了。    
  诗境南湾(1)    
  淮河有一有趣现象,发源地为南阳地区桐柏县,流经距离很短。  
  随即进入信阳市。淮河干流在信阳市境内长达350多公里,占全流域长度约1/3,从固始县出信阳市,经阜南县入安徽境。  
  但在上游的1/3干流长度上,仅有800多万人口,不到全流域人口的1/20。信阳市西部和南部都是大别山脉的一部分,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9%。信阳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条。流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条。全市水资源在淮河流域是比较丰富的,人均占有量1147立方米,大大高出流域人均400多立方米的水资源。但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公认的1700立方米年人均“贫水线”。尽管山地面积比重很大,但林地面积仅为国土总面积的26%,和全国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相当。  
  烟波浩渺的南湾水库信阳市原为信阳地区,1998年撤地建市,是河南省18个地、市中相对落后的地级市。由于贫穷、近山,曾以出土匪闻名。2000年底,在河南省综合实力排名第10位。但城市雏形较为大气,街道有模有样,建筑密度较大,显现淮河流域城市发展之迅速。  
  南湾水库是淮河上游最大的水库,总面积达70平方公里,库容16亿立方米。  
  南湾水库修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毛泽东“一定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发出后第一批动工的大型水库。由于大别山北麓雨量丰沛,降雨集中,水漫信阳城的事件常常发生。1950年,信阳即遭灭顶之灾。南湾水库1952年12月18日动工,截大别山出山水流而成,主要截取支流是河。当时治水者设想,能够在淮河南岸修建一系列水库,截取山区来水,以防淮河水多之患。没想到,这座水库不仅是淮河上游的骨干工程,也是信阳城市发展的基础工程。  
  在中原,水资源不仅是发展的先决条件,甚至在不远的将来,还是生存的基本条件。过去水库修建地多有不满,认为占我方土地,为下游拦蓄洪水,是牺牲自己,造福别人。不成想没有过多久,拦水工程都成了一城、一地的福音工程。  
  我们是在一个雾气重重的下午去南湾水库的,阴沉的天气让人有压抑感。本不是旅游,因此也就不能照顾自己的情绪。  
  出信阳城向西南,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沿河而建。河面宽阔,河的不远处可能有拦水坝,水纹丝不动,暗绿诱人。坡岸绿化自然,两行垂柳遥相轻拂。河对面是新建楼宇较多的城区,薄雾之下,隔河望去如海市蜃楼。路宽,水泥成色陈旧,虽多破败处,却增加了厚重感。  
  因伴水而行,我们一扫对淮河流域城乡灰、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