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影响力 >

第20章

影响力-第20章

小说: 影响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效果便比较持久(Murxey; Leupker; John。;on; 。 Mittlemerk;
1984)。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小孩户们在看丁一部关于一个小孩
看牙庆的愉快经历的电影之后,自己去看牙医时的紧张情绪便降
低了,尤其是当他们与电影中的小孩年龄一样的时候(Melnmed;
Yuicheson; Fleece; llutcherson; & Hawes; 1978)。在这项研究
结果发表前几年,我也曾为降低我儿子克里斯的另外一种紧张情
绪而焦头烂额。如果那时候我就知道这项研究结果就好了
    在我居住的亚利桑那,很多住宅的后院都有游泳池。但不幸
的是,每年都有几个小孩掉进无人照管的游泳池中淹死了。因此
我决定教克里斯从小学习游泳口克里斯并不怕水,他很喜欢水但
问题是如果不套11救生圈,不管我怎样劝说、哄骗甚至羞他,他都不会跳进池内。在试r
两个月毫无进展之后,我请了我的一个
研究生来帮忙口他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前救生员,而且当过游泳教
练口但他也像我一样一筹莫展,甚至连劝说克里斯不带救生圈划
一下水都没有做到。
    大约就在这时候,5} 4}斯参加r一次日间野营。营中给成员
们安排了许多活动,也包括在个大游泳池游泳。但对此克里斯
总是谨慎地避开r口在这个研究生一败涂地之后不久的一天,我
提前一点到营地接克里斯,眼前的一幕让我大吃了一惊。我看到
克里斯跑到跳板上,纵身跳进了游泳池最深的部分。我慌忙脱掉
鞋r…;准备跳到水中去救他。但他却浮出水面,安全地划到r池
边。我提着鞋子冲了过去
    苟克里斯,你能游泳了J”我激动地说。“你能游泳了”
    “是的,”他用漫不经心的口吻答道,‘我今犬学会的”
    “r不起,真是了不起,”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但你今天怎么
不需要救生圈了呢?’’
    看到他的父亲穿着袜子踩在水里,鞋子却抓在手里乱舞,…
副语无伦次的样子,他显得有点窘“噢,我泛岁了,汤米也是气
岁。汤米没有救生圈能游,那么我也能游。”
    我当时真恨不得踢自己一脚当然,克里斯应该向小汤米,而
不是向六英尺几英寸高的研究生,学习关干他能做什么或者应该
做什么的最重要的知识。假如我当时对如何解决克里斯的游泳问
题想得多一点,更早地想到利用汤米做榜样,也许用不着瞎佗这
么几个月。我可能会在日间野营时注意到汤米能游泳,然后与他
的父母一起安排两个小孩周未下午到我们的游泳池中游泳一次口
我想,克里斯的救生圈在那天结束时就会被扔掉学我的样去死
    任何一种能使70%的纽约人把钱包原封不动地归还给失主
的力量当然是很了不起的口然而在涉及到类似的人的行为对我们
的巨大影响力时,这一类研究所显示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让人
印象更深刻的例子还很多。但我所知道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从
一个看上去有点荒谬的统计数字开始的:在每一次自杀事件成为
头版新闻之后,都会发生多得惊人的飞机坠毁事故。在这些坠毁
的飞机中既有属于个人和公司的私人飞机,也有航空公司的班机
    比如说,紧接着某些被广为宣传的自杀事件(Phillips;
1979),死于商业航空公司飞机坠毁事故的人数增加了十倍!而民
不仅死J七飞机失书的人数增加,死于汽车事故的人数也激增
(Phillips; 1980)。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种解释马上就冒出头来:那些引起自杀的社会条件也导
致了其他的死亡事故比如说,某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对一些给人
造成压力的社会事件〔经济滑坡、犯罪率上升、国际局势紧张)的
态度可能是一了百了。而另一些人的反应则叮能是愤怒、烦躁、神
经紧张或者心不在焉。如果这样的人驾驶或者负责维修我们的汽
车和飞机,这些交通工具势必变得比较不安全,那么汽车、飞机
事故激增也就不足为怪了口
    按照“社会条件”论的解释,一些相同的社会因素既引起了
人为死亡,也引起r事故死亡,而这就是对自杀事件的报道与致
命事故之间关系如此紧密的原因。但另一个有趣的统计数字则指
出这种说法并不令人信服,因为致命事故激增的现象仅仅局限于
那些自杀事件被广为报道的地区在社会条件相同的其他地区,如
果媒休没有报道这些自杀事件,致命事故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即
7' 使是在报道了自杀事件的地方,失事率也是与对自杀事件宣传的
广泛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自杀事件的宣传越声势浩大,随
后的失事率就越高。因此,看来并非同样的社会条件既刺激了一
些人自杀,又触发了飞机和汽车的失事,而是对自杀事件的公开
报道引起了这些事故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一种“丧亲论”被提了出来。因为在头
版头条报道的自杀事件经常涉及到著名的受人尊敬的公众人物,
这些报道可能使许多人陷入了深切的悲哀之中。他们变得不知所
措、心事重重,在飞机、汽车上也粗心大意起来,结果导致了我
们所看到的汽车、飞机失事事件的剧增。虽然丧亲论可以解释对
自杀事件的宣传与随后的事故之间的联系一听说自杀事件的人
越多,痛不欲生和粗心大意的人就越多—但它不能解释另一个
触目惊心的事实:报道单人自杀身亡事件的新闻仅仅导致单人死
亡事故的增加,而报道自杀者同时也杀死他人事件的新闻却会导
致多人死亡事故的增加。简单的“丧亲论,,不能解释这种模式。
    看来对自杀事件的报道不但会导致随后的汽车和飞机失事,
而且这种影响还非常具有针对性。这个有趣的现象是“社会条件
论”和“丧亲论”都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理解
这种现象呢?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一名社会学家认为他已经找到
了答案。他的名字是戴维。菲利普斯,他的答案是“维特效应,’o
    维特效应的故事虽然令人感到不寒而粟,但也引起了人们极
大的兴趣。两百多年前,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发表了一部名为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维特自杀身亡。这本书
出版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不仅使歌德名声大振,而且在整个欧
洲卷起了一股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好几个
国家都把这本书列为了禁书。
    菲利普斯教授的研究兴趣之一便是追踪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
    1咫
,,内目,,。。。。。。。。。。一一代所出现过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Phillips; 1974)。他发现紧接
着对轰动性的自杀杯件的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自杀率便
有厂大幅度的上升因此他做出了这样的推论一些内心痛苦的
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的消息之后效仿了他们。也就是说,社会认
同原理在这里得到厂一仲病态的展示一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
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
    菲利普斯是从对1947年至1968年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得
到现代维特效应的证据的口他发现每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后的
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比平时多了58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
说,每一次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都杀死了58个本来可以继续活下去
的人。菲利普斯同时发现,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前
次自杀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随后的自杀
者就越多。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维特效应与自杀事件对交通死亡事
故的影响实在是相似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菲利普斯教授也正是
注意到了这一点。事实上,他认为在报道轰动性自杀事件后的所
有额外死亡都出于同徉的原因:一些人盲目地模仿了这些自杀行
为。在得知他人自杀的消息后,便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自杀对自
己来说也是一种不坏的选择。其中一些人马匕毫不犹豫地行动起
来,从而导致了自杀率的直线上升。
    其他一些人的做法则可能没有那么直截了当。有好些理
由一一维护自己的声誉,避免家人受到羞辱和伤害,让受瞻养者
按保险政策受益—都使他们更愿意让自己的死亡显得像是意外
事故而不是自杀。因此,他们的目的很明确:用人们不易觉察的
方式使他们驾驶或乘坐的汽车或飞机失事。他们使用的方法大家
听起来可能都很熟悉。商业航空公司的驾驶员可以在起飞的关键
时刻掉转机头往下撞,或者可以违反指挥塔的指令莫名其妙地把
                                                                               
                       '即照」卜利普斯博上的观点,轰动rr白杀事件之后交通事故的数
日之
所以直线1…。升,就是维特效应在悄悄地起作用
    我认为这是种很高明的见解。首先,它对所有的数据都做
出f圆满的解释。假如这些书故真的是隐rr的模仿自杀t4件,所
有这此现象都是可以理解的贫故在白杀丰件报道后大幅度增加
升幅最大的时候是在自杀事件已经广为言传,因而为大多数人知
晓的时候;意外qc故的明显增加仅仅局限J报道了自杀书件的地
区;单人自杀仅仅导致单人失事。而多人死亡的自杀事件了of又导
致多人死亡的失f} I总而言之,在所有的这些现象中,模仿都起
到r关键性的作用
    菲利普斯的见解还有第二个很有价值的地方口它不仅帮助我
们解释现有的事实,而且能对尚未被发现的书实做出预测和推断口
比如说,如果自杀事件报道后异常频繁的笋故的确是由寸一模仿而
不是意外,那么这些事故就应该更加致命。因为一心想了结自己
生命的人的目的是快速而肯定的死亡,所以他们使用的方法也应
该更具破坏性,比如说用脚踩加速器而不是刹车,使机头向下而
不是向上口当非利普斯分析事故记录来检验这种预测时,他发现
在轰动性自杀事件报道一周后的商业飞机大书中的平均死亡人数
的确比一周前的高二倍多。在汽车交通事故统计中也可以发现类
似的现象。在轰动性的自杀市件之后,汽车事故中受害者的死亡
速度比通常情况下快了四倍(Phillips; 1980)口
    菲利普斯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预测。假如自杀事件报道后事
故的增加的确是因为一批人在育目模仿,那么他们最可能模仿的
应该是与他们类似的人。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经常根据其他
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应该怎样办,但正如“遗失的钱包”实验所
表明的,我们最容易受其影响的还是与我们类似的人。
    因此,菲利筹斯推断,假如社会认同原理的确是这些')l故背
                                                                                                      
少75十;306
。;366
十11仪
。IOM
  闪(扣
  告3〕1
  十;66
  」6朋
  。600
  。606
  十3a6
  十2仁旧
  十10〕
  一O
  一,oo
  卫们n
I个月前当月I个月后2个月后3个月后
        依据35个自杀故事:1947^ 68
通常悄况下的自杀串
              抽图4I自杀。件报导菌一个月、当月和
                      后戮个月自杀事件戮t的变化
    图示情况提出了个重要的道德问题。这些新闻报道之后的自杀是
额外的死亡,应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死亡率在开始激增后虽然会降低一
点,但也不会再回到正常水。P之下。这些统计数字应该让那些喜欢在头版
头条报迫耸人听闻的自杀事件的报纸编辑三思而行,因为这些报道可能
导致更多人的死亡最近的资料表明,除了报纸编辑以外,电视新闻丁作
者也应该好好反省他Ill报道自杀事件的方式。不管是新闻报导、信息特
写。还是虚构的电影故事片,这一类故事都会立即造成系列自杀死亡事
件,而容易受外界影响、有模仿倾向的青少年是最常见的受害者(B。11…
& Phillips。 1982; l:o。ld 。 Shaffer; 1986; Phillips性Carlen;en; 1986。
1988; Schmidtke胜Hefner; 1988)。
'夕fi后的罪魁祸首,轰动性自杀Jl件的主角和那些随后制造韦故的人
之问就应该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菲利普斯意识到这种证明只可能
来自仅仅牵涉到一辆车一个人的汽车事故的记录,于是对媒体所
报道的这一类自杀市件中司机的年龄,以及紧接着这种报道后的
这一类书故中死亡的司机的年龄做了比较。又一次地,预言得到
了i8实当报纸详细报道一个年轻人的自杀事件之后,我们所看
到的是年轻司机把车撞到树木、电线杆、路ti上酿成悲剧;但当
新闻报道了一个老年人的自杀了I件之后,车祸的主角便是老年。刁
机居多了((Phillips; 1980)
    最后的这项统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完全被说服fn与此
同时我也深深地受到r震功。很姓然,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
是如此深远,其触角已经延伸到有关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决策过程
中。菲利普斯教授的发现揭示了种非常令人痛心的倾向:对自
杀书件的报道使一些与自杀者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的人也决定白
杀,因为他们觉得自杀成r种可以接受的正常行为。而最可怖
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无书的人也死于非命。
    好像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