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世纪军事 >

第16章

中世纪军事-第16章

小说: 中世纪军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至1126 
                  年侵宋时,得到宋人的火器,以后就开始使用。北宋灭亡后,当时制造火药火器中心的汴京和产硝的泽州(今山西晋城)、大名等地,均为金所占据,从而为金生产和发展火器提供了有利条件。大约在13 
                  世纪初,金人发明了用铁制外壳内装火药的爆炸性火器,称为震天雷。南宋也大量仿制,叫做铁火炮。这种爆炸性火器的威力相当大。如1277 
                  年蒙古军队进攻静江时,宋军在坚守3 个月后,将领

               
                  中世纪军事
                  娄黔辖率250 
                  人用一具大铁火炮集体殉国。《宋史》记述当时的情形时说:“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城皆崩,烟气涨天,外兵(指城外的蒙古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 


                  南宋初期,还产生了管形火器。1132 
                  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发明了一种火枪。它是用巨竹做枪筒,内装火药,临阵点放,喷出火焰来烧人的一种管形火器,可称作是管形火器的鼻祖。1259 
                  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人制造了一种叫做突火枪的管形火器,也用巨竹做枪筒,内装火药和“子窠”,燃放时先放出火焰,火焰尽后,“子窠”发出,响声如炮。这种“子窠”,类似于后世的子弹。由此可见,这种枪虽然很原始,但它已经具备了射击性管形火器的基本要素:身管、火药和子弹,因此,它是真正的射击性管形火器。 


                  元代的火器,在宋、金的基础上,续有发展。在1211 年至1215 
                  年之间,蒙古通过几次对金作战和占领金中都,掳获了金军的火药、火器和制造火器的工匠,便开始使用和生产火器。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军曾使用毒火罐、火箭、火炮等。灭金以后,又获得了金人制造震天雷的技术。1258 
                  年蒙军进攻巴格达时,曾使用铁瓶,可能就是震天雷之类的爆炸性火器。1274 年和1281 
                  年,元兵两次东征日本,均使用过铁火炮。到14 世纪初,元在南宋发明的突火枪和火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金属管形火器。1332 
                  年制造的一具铜火铳,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一具金属管形火器,它比欧洲现存的最古老的火铳要早约半个世纪。金属管形火器的产生,是兵器发展史上一项革命性的进步,从此火器逐步代替冷兵器,并向近代枪炮方向发展。 


                  火药是军事革命的先声。火药的发明和在军事上的运用,改变和发展了整个武器装备系统,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代,同时相应地改变、影响、决定了军队的编制体制,使战争的样式、规模、强度都有了新的变化。虽然这种影响是缓慢和渐进的,但却是深刻的广泛的,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在十四世纪,火药与火器传到了西欧和中欧。现在,任何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这种纯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革命。”它首先促使军队的编制装备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使用火器人数逐渐增多及火器操作技术专门化,炮兵脱离了原来步炮混合编组而成为独立兵种。由于爆破战术的广泛应用,军队中又相应出现了工兵兵种,


                  中世纪军事
                  并不断发展壮大。第二,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大,战场范围的扩大,战斗指挥方式相应地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冷兵器战斗要求指挥员亲自率领所属军队与敌人短兵相接、临阵厮杀。但火器大量应用于战斗后,其杀伤力和破坏力大大增强,而日益增多的不同火器,其性能和用途又各不相同,如何组织运用这些威力不同的火器去争取胜利,就成为战斗指挥员的重要职责。在此形势下,周到的司令部工作和强化通讯系统,保障作战指挥,便益发重要了。第三,火器应用于军事,杀伤力和破坏力的加强,使战斗队形由大阵趋向小阵,由密集趋向疏散。在战场运动方面也不再是双方军队“如墙而进”,一往直前,而是适应地形情况,采取低下姿势,利用敌人火力间隙,逐步跃进了。第四,火器应用于军事,使对城塞的强攻战斗增多。在冷兵器时代,对城塞大都采用奇袭、围困、计取等方法,而很难强力攻取。但火器发明后,可用于爆破,因此对城塞的进攻,往往采取强攻的方法,且成功的次数也较多。攻防手段总是互相竟进的,进攻手段的进步,客观上促进了防御手段的发展,各类型的坚固筑城随之产生,各种野战筑城也随之出现,从而使攻防战术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第五,火力准备、火力突袭和拦阻射击等战法初步出现,火力战斗成为整个战斗过程中的首先和重要阶段。冷兵器时期的战斗,一般是由一次或几次冲击解决战局,冲击就是战斗的全部过程。而火器应用于战争后,战斗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以冲击代表全过程,而是由火力战斗开始,以冲击结束,成为火力战斗与冲击相结合的新型战斗。由此可见,火器应用于战争,引起了战争史上革命性的变化。 


                  恩格斯在1857 
                  年发表的著名文章《炮兵》中写道:“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发明火药并用它朝一定方向发射重物的是东方国家。。。。。。。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剂,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典礼中。”当10 
                  世纪火药火器在中国战场上雷鸣般轰响的时候,西方国家对火药尚一无所知。直到13 
                  世纪时,欧洲的学者首先是西班牙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著作才知道了火药。至于火药兵器在欧洲战场上崭露头角,已经是14 
                  世纪的事情了。火药由中国传到西方,是经过阿拉伯人完成的。早在8 至9 
                  世纪时,硝和关于医学及炼丹术的知识一起,从中国传入阿拉伯,当时阿拉伯人把从中国传去的这种药,称为“中国雪”,开始只是作为药物使用,以后随着中国和阿拉伯间的贸易往来

               

                  中世纪军事
                  ,烟火及火药制造方法由南宋传入阿拉伯地区。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军队使用了各种火器,火药兵器由此传入阿拉伯。据一种阿拉伯兵书的抄本说,当时所能制造和使用的两种火器,一是“契丹火枪”,一是“契丹火箭”。“契丹”,正是13 
                  世纪至14 
                  世纪西方对中国的称呼,直到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里,仍把中国称为“契丹”。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和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欧洲国家至此才接触至火药兵器,并开始学习制造和使用。 


                  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传入欧洲后,不仅对欧洲军事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欧洲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兴起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挡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火炮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马克思则认为,中国的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西传,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预告。英国近代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也认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没有别的东西“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4。蒙(元)宋战争 
                  (1)窝阔台攻宋 
                  窝阔台即位以后,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约南宋一同攻金,答应灭金之后将河南地归宋。腐朽衰弱的南宋王朝深感无力对付金朝,企图借用蒙军灭金,于是同蒙古结盟。宋蒙联合灭金后,蒙古并未按原先的盟约行事,只将陈、蔡两州的东南地区划归宋朝。蒙古毁约是早有预谋的。还在灭金之后不久,窝阔台即有继续南下灭宋的打算,后因时令暑热,蒙军畏暑,故暂未付诸行动,将主力撤回黄河以北,待机再举。南宋王朝对蒙古没有履行盟约极为不满,于是决定乘蒙军主力北撤之机,出兵收复商丘、开封、洛阳3 
                  京,然后守河(黄河)、据关(潼关),阻止蒙军渡河南下。1234 年6 
                  月,宋军相继收复汴京、洛阳,蒙军闻汴、洛失守,迅即南下攻洛,宋军因缺粮退兵。蒙军决黄河灌城,汴京宋军死伤惨重,溃败南归,蒙军后续部队随之跟进,宋蒙双方40 
                  多年的争战从此揭开序幕。 

                  蒙军打破宋军收复3 京的计划后,遣使责备南宋违背盟约,

                  
                  中世纪军事
                  随即于1235 年6 月决定大举南下灭宋。蒙军兵分3 
                  路:西路由窝阔台次子阔端率领,由巩昌(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进攻四川;中路由三子曲出指挥南攻荆襄;东路由大将口温不花率领进军江淮,在东起淮河流域、西至四川绵亘数千里的战线上,向南宋展开全线进攻。其企图是西路军占领四川后,顺江而下,会合中路军占领两湖,然后再会合东路军合取临安,灭亡南宋。南宋过去在同金的长期对抗中,逐渐形成了四川、两湖、两淮分区防御格局。金灭亡后,对蒙军南下企图也有所觉察,并作了一些防御准备。在荆湖、四川、两淮地区屯驻军队,控扼险阻,以防蒙军南下。 


                  蒙发起全线进攻后,在四川战区,1235 年12 
                  月,阔端军自凤州(今陕西风县)南下攻克沔州(今陕西略阳),包围退守陕蜀咽喉青野原(沔州北)的南宋赵彦呐军。利州(今四川广元)守将曹友闻率援军击败蒙军,又击败转攻大安(今陕西宁强)的蒙汪世显安,收复川陕接壤的仙人关等隘口。1236 
                  年9 月,蒙古集中号称50 
                  余万的大军先攻武休关(今陕西留坝南),击败李显忠军,占领兴元(今陕西汉中)。接着在鸡冠隘(今陕西宁强东北)包围宋曹友闻部,曹友闻兵败战死。10 
                  月蒙军长驱入蜀,相继攻下利州、成都、潼川(今四川三台)等广大地区,旋因蒙中路军统帅曲出死,阔端弃成都北撤。1239 年8 
                  月,阔端又率兵进攻成都,前锋抵达重庆,企图出三峡,入两湖。12 
                  月南宋派孟珙率军增援,孟珙分兵屯峡州(今湖北宜昌)、归州(今湖北梯归)、松滋(今湖北松滋)、施州(今湖北恩施)等地,并在江中分布战舰,严密防守。不久在归州大垭寨一举击溃蒙军的进攻,并收复了夔州。以后,蒙军虽多次袭扰,由于四川军民的抵抗,蒙军始终不能东出夔门。 


                  在两湖战区,1235 年7 月,蒙将口温不花自洛阳攻唐州(今河南泌阳)被击退。10 
                  月,曲出又派兵攻枣阳、郢州(今湖北钟祥),并亲率主力直攻襄州(今湖北襄阳)、邓州(今河南邓县),蒙军进攻受阻,迟迟不能前进。1236 
                  年2 月,窝阔台派兵南下增援,3 月,由于南宋守军叛变,使襄阳陷落。4 
                  月,蒙军攻克随(今湖北随县)、郢两州。10月曲出死于战场,11 
                  月蒙古又派特穆尔岱指挥中路军进攻江陵,被宋将孟珙击败。1239 年3 月,孟珙连胜蒙军,收复郢州、襄阳等地。以后近10 
                  年间,蒙军屡图攻取襄樊,终未得逞。 

                  在两淮战区,1236

                 
                  中世纪军事
                  年10 月,口温不花率东路军发起进攻,攻占固始(今河南固始)。11 
                  月进入淮西蕲(今湖北蕲春)、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光(今河南光山)地区,接着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1237年10 
                  月,口温不花攻合肥不克,其部将史天泽攻陷光州,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口温不花先后转攻黄州(今湖北黄冈)、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均遭失败。1238 
                  年9 月,蒙将察罕统兵号称80 
                  万增援口温不花,进围庐州,被宋将杜杲击败。东路蒙军难以再进,被迫北撤。1241年窝阔台病死,蒙古统治集团为争夺汗位斗争激烈,对南宋战争暂时停止。 


                  (2)蒙哥攻宋 
                  南宋在同蒙军的作战中,逐步掌握了蒙军的作战特点。为了防止蒙军再度南下,宋军凭借江淮天险,采取守汉淮以蔽长江,守上游以固下游的防御方针,加强了两淮、荆湖、四川3 
                  个战区的设防,并设制置使,统一军事指挥。同时扩建水军,阻止蒙军渡江。还根据蒙古骑兵和各战区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两淮是临安的屏障,因此,南宋竭力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在军事重镇和要点,加筑城寨,增加兵力,挖掘壕沟,以限制蒙古骑兵的长驱奔袭。荆湖地处南北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蒙军一旦突入,宋长江防线必被拦腰切断,整个防御体系即遭破坏。所以宋廷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防御,派孟珙坐镇于此。孟珙提出“藩篱三层”的防御部署,形成3 
                  道以点控面的防线,加大了防御纵深。四川是南宋重要的财力、物力供应基地,战略地位也很重要。蒙军一旦夺占四川,即可出三峡,顺流东下,直逼江东。因此,自窝阔台起一直把四川作为争夺的重要目标,南宋也作为重要的设防地区。1242 
                  年余玠就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后,采取守点控面的防御配置,并采纳幕僚修筑钓鱼城(在今四川合川)的建议,以重庆为中心,在嘉陵江、渠江、涪江和长江两岸险要的山隘及交通要道,修筑了20 
                  余座耕战结合的山城,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枢纽,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防御体系,对于后来防止蒙古骑兵多路突破和长期抗击蒙军围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蒙哥汗即位后,积极准备对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他吸取窝阔台全线进攻兵力分散难以突破长江防线的教训,决定采取“绕道西南,攻其腹背”的战略方针,其计划是先派一军绕道云南、广西,迂回南宋侧后,再北上进攻,接应主力;然后合兵东下临安,一举灭宋。为此,1252年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