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 >

第2章

〈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第2章

小说: 〈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時少、不以眼觀曼陀羅,以作意方便取相起,是
              名取相。

              從彼作多故,彼分相起。名彼分相者,若作意時隨心
              即現,非見曼陀羅後生心念,但作心椋а廴缦人^,
              若遠作意亦即遠見,或近、左、右、前、後、內、外
              、上、下亦復如是。隨心即現,此謂彼分相。

            即︰所謂「取相」,它並非依不散亂心或眼等〔五識〕
        ,乃是依於〔意識之〕作意方便。進而隨著對取相之反覆修
        習、作意,而立即從心(=意識)所現者,是為「彼分相」
        (=似相)。又於 Vism(裕А11) 其敘述則是︰
        ───────────
        (裕А9) 大 30; 427b24; SBh 195; 10(inplete); Tp 91
               bl; Td 76a2。又 〃pratibimba; bimba 〃之語義,可
               參考伊藤秀憲 (1972)、MSg(N)上 (293)、橫山紘一
                (1979; 30)。

        (裕А10) 大32; 414c19ff。; Vim(E) p。77; 〃grasping sign
                and after…image〃。

        (裕А11) Vism(4。29…30) 〃Kalena ummletva; Kalena minletva
                avajjitabbam。 Yava uggaha…nimittam nuppajjati;
                tava  kala…satam  pi kala…sahassam pi tato
                bhiyyo pi eten' eva

                                  24 頁

              或有時開目把握「相」,或有時椋俊ⅰ擦钚摹弛呄
              於「相」。在「取相」 ( uggaha…nimitta ) 未生起
              之前,百遍千遍乃至更多遍,應當不斷地修習此一方
              法。當如此修習椋俊擦钚摹弛呄蜢断嘀H,和開目
              之時相同地,若〔相在心中〕出現,此時名為「取相
              」 ( uggaha…nimitta ) 的生起。

              復次,進而應〔令心於相〕專念、尋、伺。若能如是
              ,   則次第抑制諸蓋,   靜止諸煩惱,  依近行定
              (upacara…samadhi)   而等持其心,  生起「似」相
              (patibhaga…nimitta)。

            其次,關於「取相」 ( uggaha…nimitta ) 和「似相」
       (patibhaga…nimitta)在鮮明度和純粹性上有何等差別﹖
        其說明如下︰(裕А12)

              取相 (uggaha…nimitta)和似相(patibhaga…nimitta)
              的差異如次︰似相比起取相,是百倍乃至千倍地極端
              清晰地顯現。又,似相是無色、無形的。若有形色的
              話,則是眼之所識,是一種□的認知,將有〔生住滅
              的〕三相。但此則不然,唯有得定者所現之行相,此
              乃由想而生起者。

            若整理上述南方上座部系統, 如《解脫道》、Vism 等
        之中(1) 遍作(準備)相( parikamma…nimitta )、 (2)取相
        (uggaha…nimitta)、(3)彼分相(=似相,patibhaga…nimitta)
        等修禪定的三階段,將其和〈聲聞地〉(裕А13)所說(1)相稱
        (anurupa)緣(淨行、善巧、淨惑所緣)→(2)相似(pratirupa)
        緣(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pratibimba)等瑜伽行的順序
        相互比較,則有如下結論︰
        ───────────
                nayena bhavetabbam。 Tass' evam bhavayato yada
                nimletva   avajjantassa   ummlita…kale   viya
                apatham agacchati; tada uggaha…nimittam jatam
                nama hoti。〃


                Vism(4。30…1) 〃punappunam  samannaharitabbam;
                takkahatam  vitakkahatam katabbam。Tass' evam
                karontassa anukkamena nivaranani vikkhambhanti;
                kilesa sannisidanti; upacara…samadhina cittam
                samadhiyati; patibhaga…nimittam uppajjati。〃

        (裕А12) Vism    (4。31)   〃tato  satagunam  sahagunam
                suparisuddham hutva upatt hati。  Tan  ca kho
                pana  neva  vannavantam;  na…santhanavantam;
                yadi hi tam idisam bhaveyya; cakkhu…vinneyyam
                siya    olarikam    sammasanupagam    tilak…
                khanabbhahatam。  Na pan' etam tadisam; kevalam
                hi  samadhi…labhino   upatthanakaramattam  :
                …sannajam etan ti〃。

        (裕А13) 大30; 427c27ff。;(SBh 197; 17ff。; Tp 92b5ff。;
                Td 77alff。)

                                  25 頁

              (1) 在最初的階段,相對於 Vism 所說「或有時開目
        把握住相 ,  或有時椋俊 擦钚摹场≮呄蜢断唷 ! ≡谌∠
        (uggaha…nimitta) 生起之前,百遍千遍乃至更多遍, 應當
        不斷地修習此一方法」之修法,《解脫道》(裕А14) 的規定
        如下︰

              問︰云何等觀。答︰坐禪人現觀曼陀羅,非大開眼、
              非大椋а郏缡钱斢^。何以故﹖若大開眼,其眼成惓
              ,曼陀羅自性現見自性,彼分想不起。若最椋а垡姡
              曼陀羅成闇,亦不見彼相,便生懈怠,是故應離大開
              眼、大椋а邸

            即︰眼不大張開, 亦不全椋В∷^「半眼」(等觀,
        even gazing )的作法。依此可知,《解脫道》和 Vism 二
        者, 在最初的準備階段,關於眼的開椋е捶ㄊ嵌嗌儆兴
        出入的。

            在 Abhidhammatta…sangaha  (《攝阿達磨義論》)中,
        此時的心理作用是屬於五識作用,故稱之為遍作 (準備) 相
        (parikamma…nimitta) 。(裕А15) 但於〈聲聞地〉中,有關
        眼的開椋K洠в幸幎ā

            (2)若多次地練習此一作法, 不論椋恐H、或開目之
        時,都能同樣地顯現的話, 此時的所緣稱為取相 (uggaha…
        nimitta) , 此乃由屬於意識的認識作用而生起,但是,其
        鮮明度和純粹性則尚未達到禪定中所緣的標準。在〈聲聞地
        〉中,對於此一階段,似乎並未賦予特定的名稱。

            (3)然後,必須對於此「取相」專念、尋、伺。 隨著其
        練習,  次第地抑制諸蓋,  靜止諸煩惱,  依近行定
        (upacara…samadhi) 而心得等持時(所現)之影像,稱為「似
        相」( patibhaga…nimitta )。

            此時,前半段所謂「必須對於此一取相專念、尋、伺」
        的階段, 相當於〈聲聞地〉中所說,瑜伽師以相稱緣(淨行
        、 善巧、 淨惑所緣)為內容的 「所知事」 (jneya…vastu)
        為對象 ,  而從事 「三摩呬多地毘□舍那行觀察 、 簡擇
        (vicinoti)   、   極簡擇   (pravicinoti)  、  遍尋思
        (parivitarkayati) 、遍伺察 ( parim mansamapadyate )
        。。。。。。 」之「有分別影像」定義。

            其次,「隨著其練習,次第地抑制諸蓋,靜止諸煩惱,
        依近行定 (upaca ra…samadhi) 戈而心得等持」的階段,則
        和〈聲聞地〉如下所說「無分別影像」的定義大致相當︰
        ───────────
        (裕А14) 大32; 413b13; Vim(E) p。76; 〃even gazing〃。

        (裕А15) Abhidh…s p。42; Abhidh…s(E) p。283f。;又參考水
                野弘元 (1978; 923)、佐藤密雄 (1973; 944f。)。

                                  26 頁

              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已,不復觀察、簡擇、極
              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
              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
              住、等住、安住、近住、眨⒓澎o、最極寂靜、一
              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即於如是所緣影
              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
              遍尋思、 遍伺察。 是名無分別影像 ( nirvikalpam
              pratibimbam)。( 大 30; 427b15; SBh 194; 21; Tp
              91a4 )

            此時,於奢摩他 (大 30; 450c18ff;  SBh 363; 7ff。)
        中,內住、等住、安住、近住、眨⒓澎o、最極寂靜、一
        趣、等持等九住心(navakara…citta…sthiti) 是活動的狀態
        ,能抑制、靜止令心散亂的貪瞋痴等相,或者諸惡尋思、貪
        欲等諸蓋、隨煩惱。

            茲將此等比較結果試作歸迹绱惟U依據〈解脫道〉、
        Vism中,有關 (1) 遍作(準備)相(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 (uggaha…nimitta)、(3) 彼分相 ( =似相,
        patibhaga…nimitta ) 等三階段心理作用之變化的說明看來
        ,可知此一順序乃是意謂著五識和意識的差異,及其把握所
        緣的鮮明度和純粹性的程度之差別。所以,此三階段可以區
        別如下︰

            (1)「遍作(準備)相」是屬於五識的認識作用。

            (2)「取相」雖屬於意識的認識作用, 但在把握所緣的
               鮮明度和純粹性上,尚未達到禪定的標準。

            (3)「彼分相」(=似相,相當於〈聲聞地〉相似緣之分
               別影像、 無分別影像)乃屬於意識的認識作用, 且
               在把握所緣的鮮明度和純粹性上已達到禪定的標準。

            因此,〈聲聞地〉中,以「唯智」、「唯見」、「唯正
        憶念」等用語來說明「相似」所緣或「影像」,在實際修行
        禪定時的意義,應是可以如下的圖式表示︰

        ──────────────────────────
       〈聲聞地〉             《解脫道》、Vism

       (1)相稱緣          ─(1)遍作相(五識的作用)
       (2)相似緣:
          有分別影像(觀)─┬(2)取相(意識的作用)
          無分別影像(止)─┘(3)似相(意識的作用,鮮明、純粹)
        ──────────────────────────

        三、「唯行」、「唯法」、「唯事」、
            「唯因」、「唯果」、「唯蘊」

            於〈聲聞地〉,除了上述的「唯智」、「唯見」、「唯
        憶念」等有關禪定修行的用例之外,還有「唯行」、「唯法
        」、「唯事」、「唯因」、「唯果」、「唯蘊」等用例,它
        們是否也是與修禪定的經驗有關﹖茲收集、分類其用例,並
        且考察它們所要表達的意義。

                                  27 頁

       (1)緣性緣起所緣的定義︰

            云何緣性緣起所緣﹖謂於三世  ( tryadhvasu )  唯行
            (samskara…matra) 、 唯法 ( dharma…matra ) 、唯事
            ( vastu… matra ) 、 唯因 ( hetu…matra ) 、  唯果
            (phala…matra) 、墮正道理 ( yukti…patita ) ,謂觀
            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唯有諸法能
            引諸法 ( dharmanam eva dharma… aharatva ) ,無有
            作者及以受者 ( niskaraka…vedakatva ) ; 是名緣性
            緣起所緣。於此所緣作意思惟,痴行增上補特伽羅所有
            痴行 ( moha…carita ) 皆得微薄,於諸痴行, 心得清
            淨。是名緣性緣起(idampratyayataprat tyasamutpada)
            所緣。 ( 大  30;  430a7ff。;   SBh 210; 3ff。;  Tp
            99a7ff。; Td 81b7 )

       (2)為除疑蓋(vicikitsa…nivarana)而如理思惟的內容︰

            如理思惟去來今世,唯見有法( dharma…matra )、唯見
            有事 (vastu…matra)、知有 (sat) 為有,知無 (asat)
            為無 , 唯觀有因   ( hetu…matra )  、   唯觀有果
            (phala…matra) ,於實無事 (asad…bhuta) 不增不益,
            於實有事 (sad…vastu) 不毀不謗, 於其實有 (bhuta)
            了知實有。謂於無常、苦、空、無我一切法中,了知無
            常、苦、空、無我。以能如是如理思惟,便於佛〔法、
            僧、四諦〕所無惑無疑。餘如前說。(大 30;412b25ff。
            ;SBh 103; 6ff。; Tp 48a7ff。; Td 40b5ff。)

       (3)悟入安那波那念緣起  (pratityasamutpadam avatarati)
          的修習︰

            若時無倒能見能知, 唯有諸蘊 (skandha…matra) 、唯
            有諸行 (samskara…matra) 、 唯事 (vastu…matra) 、
            唯法 (Skt。 Tib。 無) ,彼於爾時能於諸行悟入緣起。
            (大 30 ; 431c26  7。;  SBh  226; 17 9;  Tp  105b1
            2; Td 86b3 4 )

       (4)蘊善巧的內容︰

            云何蘊善巧( skandha…kausalya )﹖謂善了知如所說蘊
            ,  種種差別性   ( nanatmakata )  ,  非一眾多性
            (bahvatmakata) ,除此法外更無所得 (upalabhate)、
            無所分別 ( vikalpayati )  ,  是名略說蘊善巧義。
            (大 30; 433c21…3; SBh 243; 3…6;  Tp  111a4…5; Td
            91a4 )

            云何除此法外更無所得  ( upalabhate ) 、 無所分別
            (vikalpayati )﹖言唯蘊

                                  28 頁

              ( skandha…matra  ) 可得, 唯事 ( vastu…matra )
              可得, 非離蘊外有我 ( atman ) 可得、有常恒住無
              變易法是可得法是可得者  。  亦無有少法是我所有
              (atmiya),故除此之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 大
              30;433c29ff。;SBh 244;7…11;Tp112a4…6;Td 92a1…3)

            (5)為除我所依事愚(atmasraya…vastu…sammoha)而建立
        身念住( kaya…smrty…upasthana )的理由︰

            謂世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