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希望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认为品质教育是首要的,文化知识是从属的。所以他经常
教育学生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
就是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规范。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都是把
品德修养放在根本位置的。由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知识
的学习和实践学习。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农业知识,他在背后说樊迟是小
人。他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
经”教育学生。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孔子不盲
目信赖传闻的知识,而重视实证。他说,夏代的制度、殷代的制度我能说得
出,但是文献材料不足,没有法子证实它。而且认为应该“多闻缺疑”,即
一方面多了解知识,同时又不轻信,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其次,孔子提
倡端正的学习态度,一方面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一方面要敢于向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第三,对于学习规律,孔子也有许多中肯的了解。如“温故而知新”(《论
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吾尝终
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等,
都是对学习规律的科学概括。第四,孔子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正确发展,
否则便会出现问题。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
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
… Page 70…
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仁、知、信、直、勇、
刚,在孔子看来,这些本来的优秀天性,如果不辅助于教育,则容易蜕化为
愚、荡、贼、绞、乱、狂的恶德。最后,孔子还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毋
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教育方法,主张看问题不要从
个人的私意猜测出发,不要主观地认为一定怎么样,不要固执已见,不要以
“我”为主,而应该“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培养人才。这些都是孔子
留给后世的宝贵经验。
⑤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与老子作为春秋末期出现于中国大地上的两位
哲人,都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孔子,在生前虽不得志,死后却一直
被历代推崇为至尊的圣人,儒家学派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主流。孔
子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这是与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
分不开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典章制度,图书文物都收藏在官府宫廷里,
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学文化的特权。贵族以外,还有少数世代相传、为贵族
服务的巫、吏、卜、祝有点文化知识。春秋以后,周天子失势,许多有文化、
有知识的巫、史、卜、祝流落民间,使知识的传播范围扩大了。到了孔子,
又开始讲学授徒,而且“有教无类”,贡献是巨大的。孔子以“六经”教育
学生,保存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学、文献资料,直到今天它仍是我们
研究中国上古历史和文化的依据。
孔子建立了儒家学派,这是孔子在历史上的又一重要贡献。老子虽是道
家的始祖,但其主张清静无为,故而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无道家学派。而孔子
则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去实行他的仁政。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建立起
观点相同的学术团体,把学说变成改造世界的活动力量,这是很可贵的。到
战国中期以后,儒家出现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和以荀子为代表的
唯物主义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宣传孔子学说的某一方面,从而扩大了孔子学
说的影响。
孔子在传授知识中,开创了死书活读的方法。儒家解经,固然有许多穿
凿附会之处,但借用经书传其儒家之道,却也有借鉴意义。《论语》记载子
夏读到《诗经》的“巧笑倩兮”这首诗时,发挥引申出实行礼要有它的客观
条件。孔子称赞他懂得了读诗的方法。孟子、荀子解释《诗经》也都运用这
种象征影射的取义方法。孔子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他
认为学习《诗经》,可以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团结大家,发抒悒郁;其中
有些原理可以用来事父、事君,并可从中学到草木鸟兽方面的知识。
总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一位着重研究人生伦理道德的哲
学家,其政治倾向是保守的,其认识论观点是唯心的,但他在教育与文化方
面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 Page 71…
2。战国初期与中期的百家争鸣
中国春秋时期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由周王朝的统
一走向霸权的分裂;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逐渐由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
权,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
燕、韩、赵、魏七个封建王国。在哲学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代表“农与工肆”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史记》没有为他专门立传,
只在《孟子荀卿列传》末尾附了几句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
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到汉代,墨家学派已被冷落。
然而从诸子著作来看,在当时,墨家学派却是与儒家与道家、法家抗衡的显
学,其学说与观点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①墨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墨家学派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提出“兼爱”、
“非攻”、“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
“兼爱”就是社会上不同地位,不同等级的人都要真诚地相爱相亲,互
谋利益。他说: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
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
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也,不爱子,故
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
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然后,墨子又以此推论盗窃行为,以及诸侯攻伐的原因,认为都是“不相爱”
的缘故,结论是:“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
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就是《墨子·兼爱上》的中
心内容。由于墨子把“爱”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实际利害关系的抽象感情来论
述,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要求人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
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他设想:诸
侯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纂夺;人与人相爱,就不
会彼此伤害;天下人相爱,强弱、众寡、富贫、贵贱、智愚就可以互爱互利,
一切阶级剥削与压迫便可因此而化解。这是墨子把小生产者自己这一阶级的
互爱互利德性扩而大之的幻想,而不理解贵族们想居常人之上的“本性”和
统治者想兼并天下的“大欲”,因此是行不通的。
“非攻”是墨家学派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春秋无义战”。战争造成田
园荒芜,民不聊生。只要荒废一季,“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中》)所以提出“非攻”。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墨子的
“兼爱”、“非攻”主张反映出小生产者的生活理想和企图过安定生活的愿
望,但不能从历史政治、经济方面去分析阶级剥削与社会战争的根源,这是
其历史局限。
“尚贤”是对贵族世卿世禄制的直接打击。孔子在不废亲亲的情况下提
出举贤的主张只是一种改良措施,而墨子的“尚贤”则是革新。他主张向“农
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反对贵族专政,“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
役” (《墨子·尚贤中》)。主张只要真有才干,出身微贱的人也可以参与
… Page 72…
政治,品质不好的人则让他从贵族地位走下来,“以为徒役”。这样就可以
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墨子的“尚贤”主
张为后世封建制度所采用。
“尚同”则表现出墨家学派软弱性的一面。在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变
革中,小生产者还不能代表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当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
权以后,他们便依附于新的统治力量,提出“上同而不下比”的口号,认为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在人间,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所以“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墨子·尚
同上》)。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下,起了巩固封
建国家的作用。逐级逐层尚同,最后上同于天子乃至上帝,这是墨子宗教思
想的表现。
②唯物经验论的认识论。墨子学派的认识论是唯物的经验论的认识论。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是来源于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
墨子说:“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
者也。请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墨子·明
鬼下》)。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但仅承认这一点而没有上升到理
性认识的高度,则具有经验论的局限,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第二,墨子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论证了“名”和“实”的关系。
他说:“瞽者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
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墨子·贵义》)这是说,正确的认识
不在于口头上会说出黑或白的名词,要看他选取黑白的东西时,是否选对了。
在社会观念的认识上,也是如此。
第三,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
“表”是“标志”、“标准”的意思。他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子·非命上》)
“本”、“原”、“用”就是判断事物真假是非的三条标准。第一,要有前
人的经验作根据,“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要有“百姓耳目之实”
为来源,就是要取自于人民群众的切身经验;第三,要以对国家人民有用为
标准,“发以为刑政,观其中 (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总之,一要有
间接经验,二要有直接经验,三要有实际效果。这种思想在当时确实是难能
可贵的。
墨子运用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力地批判了儒家的唯心主义
的“天命”思想,他说:“上观于古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
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
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墨子·非命上》)从社会实践看,王公
大人们所以早朝晏退,听狱治政,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以为强必治,
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 (《墨子·非命下》)。农民
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也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财富,过上温饱
生活,如果听天由命,那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墨子的“非命”观主要表现出墨家学派反对天命论的思想,而墨家学派
却又信鬼和迷信。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这是其历史局限。
③墨家学派的宗教意识。墨家学派是组织严密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社会团
体。据 《墨子·耕柱》记载,这个团体的成员多半来源于社会下层,有的还
… Page 73…
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他们过着极其刻苦朴素的生活,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
某些国家的防御战争。墨子还推荐他的弟子出去做官。如果他背弃了墨家的
主张就要被召回。做官得了俸禄须将一部分供墨家团体使用。《淮南子·泰
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墨子死后,
这个团体的领导者被称为“巨子”。巨子可指定其接班人。
墨家学派的团体中有一种宗教意识,这就是“天志”与“明鬼”。
墨子所说的“天”,是有意志的“天”。它能赏善罚暴,能爱人憎人。
这个“天”实际上是墨家所代表的小生产者阶级的意志。所谓“顺天意者,
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墨
子·天志上》)更具体地说,天之意,“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
相分也。” (《墨子·天志中》)墨家派通过宗教形式表现出自己学派的观
点与意志。因此,墨子的天志与孔子的天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孔子及其弟
子所谓“畏天命”(《论语·季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
渊》),是在承认有意志的天的前提下的命定论。墨家学派的“天志”则是
借“天”的意志表达人的愿望,所以在承认“天志”的同时,又提出“非命”
的观点,认为富与贫、贵与贱,寿与夭,都非命所定,可以人力变更。在理
论上他提出“力”来对抗“命”,这是一种对旧势力反抗的动力。只是由于
其所代表的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墨家学派虽然抛弃了命定论,但是接
受了尊天、明鬼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明鬼”就是相信鬼神确实存在,并且具有超凡的力量。但其用意仍在
保护百姓人民的利益。他说:“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墨子·尚贤下》)“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
之。” (《墨子·明鬼下》)大如桀、纣、幽、厉,只要他们暴虐百姓,鬼
神就来惩罚他们。为善的人就要表扬、奖励。所以说,墨家学派的尊天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