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

第5章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5章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同的生存需要而“约定”产生的,随着社会发展它们将会被新的制度、法 

律和道德规范所取代。这些思想都有进步意义。 

     ②高尔吉亚。高尔吉亚 (约公元前483—前375年),出生于西西里乌 

的雷昂底恩。早年师从恩培多克勒。曾作为母邦使节出使雅典。后游历希腊 

各地。他以出色的修辞学和演讲术在雅典名动一时。雅典人给他在德尔斐神 

庙立了一座金像。 

     在哲学上,高尔吉亚在其所著《论自然或存在》一书针对爱利亚学派提 

出三个著名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 

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的第一个命题运用反证法,先假设有物存在,则会出现三种情 

况:它或是存在者,或是不存在者,或同时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然后用 

逻辑推论一一加以推翻,得出结论是“无物存在”。第二个命题,高尔吉亚 

论证说,如果存在物是可以认识的,它必定是可以被思想的。不存在物则是 

不能被思想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例如人们可以想象出飞人,六头十二足 

女妖等不存在的东西。这表明被思想的东西并不等于真实存在。那么,即便 

有物存在,也是不可能被认识的。第三个命题,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 


… Page 21…

人时,用的是语言,语言和存在物并非同一个东西,而且两者是不可能转换 

的,我们也就不能通过语言把存在物告诉别人,即使该物可以被认识。 

     高尔吉亚的上述论证被视为智者诡辩术的运用。他旨在批判巴门尼德“存 

在”论,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甚至否定思想交流,这就陷入怀 

疑主义和不可知主义泥淖中。但是,高尔吉亚的论证本身也包含有辩证法思 

想。它从反面揭示出存在与非存在、思维与存在和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矛盾, 

对后世哲学家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有积极意义。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年),雅典人。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 

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早年随父学艺,后来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曾从阿那 

克萨戈拉问学,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经常在公共场所与人讨论哲学、道德、 

社会和艺术等问题,以其渊博的学识才能享誉当时。他曾三度从军,在战场 

上有出色表现。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贵族统治,是雅典“三十僭主”贵族 

寡头政府重要人物。雅典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统治后,以不敬神和腐蚀 

青年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自杀身亡。苏格拉底没有写下著 

作,有关他的思想行事,主要是见于他的学生克塞诺芬尼的 《回忆录》和帕 

拉图的对话集中。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辩证法。 

     ①目的论。目的论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这是从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 

判中得出的。 

     苏格拉底青年时钻研过自然哲学,一度对阿那克萨戈拉学说产生兴趣。 

后来,他感到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种种论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未能认识到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释。他说:“有人认为天是 

一个漩涡,绕着地转,使地固定不动,又有人认为地撑着天,是一个扁平的 

槽。他们从来没想到把这些东西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正是一种要把它们 

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而苏格拉底就企图从事物中找出这种“担当一切,包 

罗一切”,“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这就是“好”,即“善”。苏格 

拉底说:“这正是我乐意知道的本原。”(以上引文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 

读》上卷,第64页)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一种对自身完善的追求。所谓“善” 

就是事物的目的性。苏格拉底又视“善”为“神力”。他说神具有“能一下 

看见一切,听见一切,无处不在,并且同时照顾到一切事物”的权力和本性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1页)。苏格拉底把事物的最终原因归结为神 

所决定的目的“善”,反对自然哲学的因果决定论,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苏格拉底既然以目的论取代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那么,在他看来, 

对自然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他曾借雅典太阳神德尔斐庙门楣的题辞“知道 

你自己”来表明其哲学主张,这一主张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出现了重大意 

义的转变,由自然转向人。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 

天上召回来,置于城邦之中,并且把它引入家庭内,使之成为探求生活、道 

德、善恶所必需的东西。 

     ②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把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人,深入到人的心灵, 

他说:“首先并且主要地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古希腊罗 

马哲学》,第149页。)苏格拉底由此建立起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 

     苏格拉底指出,人的德性包括勇敢、节制、正义等等,这些好的品质构 


… Page 22…

成人自身的善。而这些品质是由神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所以,每个人都潜 

在地具有德性。但他认为,现实的、具体的德行是相对的、矛盾的,可以因 

人所见不同而异,或以为善,或以为恶,只有在理性指导下德行,才是真正 

的善,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了善之所以为善,才是真正的美德善行。所以,他 

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不会有意为恶的。 

人之为恶,皆出于愚昧无知,不了解善所导致的。苏格拉底所谓“美德即知 

识”的知识,并非指有关事物的具体知识。在他眼里,那班掌握一些具体知 

识的“智慧者”实际上是无知之徒。苏格拉底在此所说的知识,是理性的对 

象,是通过理性的探求而获得的各种具体道德的“共同本性”。亚里士多德 

指出,苏格拉底力求追寻道德的“普遍定义”,也就是道德的一般或概念。 

这种美德的“知识”是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理。后来柏拉图的“理念 

论”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③苏格拉底的方法。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道德的“普遍定义”,他在传 

播自己的哲学思想时采用的是所谓“助产术”和逻辑反证推论的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非外在的东西,它实际上孕藏在人的心灵中,因 

此需要帮助人们把这个“胎儿”生产出来。这就是所谓“助产术”。这种方 

法可能是从其母亲助产职业那里得到启发。他经常向人们讨论具体问题,像 

是诚恳地向人们求教,在对方答复时,他不断提出反问,运用逻辑推论揭露 

对方观点的矛盾,最后迫使对方承认自己无知并进行自我反思。例如,在《美 

诺》篇中,苏格拉底问美诺,什么是美德?美诺说,男人的美德是精于国家 

事务,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务,儿童的美德是……苏格拉底打断他的回答, 

指出:这并不是“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美诺又说,普遍的美德是支配 

和命令别人。苏格拉底反驳道:儿童、奴隶的美德并不是发号施令。这样, 

美诺只得承认自己对美德是无知的。苏格拉底企图在讨论时,引导人们对已 

知具体事物看法的否定中达到对事物普遍概念或定义的认识。不过苏格拉底 

自称“助产士”,不会生出真正的“婴儿”。所以他从未给道德下过绝对的 

定义。他认为,道德的定义——真理存在于寻求过程中。 

     苏格拉底方法是对爱利亚学派逻辑推论和芝诺反证法的继承和发展。他 

以逻辑论辩的方式揭露矛盾,启发思想,深入探寻事物的本质,已涉及到认 

识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苏格拉 

底强调对事物一般的认识,以一般排斥个别,从而否定了具体事物的真实性。 

柏拉图就是沿着这条唯心主义道路继续走向他的“理念论”。 



      (3)小苏格拉底学派 

     苏格拉底死后,在他的学生们中间形成了许多学派。除柏拉图学派外, 

还有麦加拉学派、居勒尼学派和犬儒学派等。这些学派较小,哲学史上统称 

为“小苏格拉底学派”。 

     ①麦加拉学派。麦加拉学派因创建于西西里岛麦加拉城而得名,代表人 

物有欧几里德 (约公元前450—前380年)、欧布里德 (约公元前4世纪) 

等。这派学者将苏格拉底的“善”同爱利亚学派的“一”等同起来,认为善 

是唯一的、不变的存在,除善以外的其他东西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善只有通 

过理性才能把握。他们承袭了智者的论辩术,提出了“说谎者”、“秃头”、 

 “谷堆”等著名论题来论证善以外所有事物都是非存在的思想。这类论题或 

利用概念的灵活性,或利用语言中的矛盾进行论辩,以抽象的逻辑推论来否 


… Page 23…

定感性事物的真实性。这些被人们称为“诡辩”的命题中,有的涉及到客观 

存在的矛盾或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包含有辩证法思想。 

     ②居勒尼学派。居勒尼学派创始人是阿里斯底波 (约公元前435——前 

350年),出生于北非的居勒尼,该学派因此而得名。其重要代表人物还有 

德奥多罗 (公元前4世纪)等。这派学者认定苏格拉底的“善”就是快乐。 

快乐是人生唯一的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之追求,无论是肉体的或精神的快 

乐都是好的。他们把快乐和感觉联系起来,认为感觉不仅是认识的原则,而 

且是行为的原则。他们称:“愉快的感觉就是善,不愉快的感觉就是恶。因 

此各种感觉乃是知识的标准,并且是行为的目的。”(黑格尔:《哲学史讲 

演录》中译本第38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6页。)他们把知识归 

为感觉,因而蔑视理性。这派被称为“快乐主义”的哲学“把作为认识原则 

的感觉和作为伦理学原则混淆起来了”。(《列宁全集》,第38卷,第309 

页)。这一思想对希腊晚期伊壁鸠鲁学派有一定影响。 

     ③犬儒派。犬儒派创始人是安提斯泰 (约公元前444——前360年)。 

据说他曾在雅典城外被称作“居诺撒格”(意即“快犬”)的地方讲学而得 

名。这派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第欧尼根·拉尔修(约公元前400——前325年) 

犬儒派把苏格拉底的善解释为节制、禁欲。他们崇尚自然,主张摈弃社会文 

明和一切世间享受,视简朴的原始生活为理想生活,从而导致自然与社会的 

绝对对立。这一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相传第欧尼根就自称为“犬”, 

摹仿动物生活,衣衫褴褛,白天四处游荡,晚上睡在一只木桶里。后人把那 

种行为怪僻,愤世嫉俗而玩世不恭的作风称为“犬儒主义”。犬儒派的思想 

行为,反映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下层自由民对已经腐朽的雅典奴隶制的不 

满情绪,可以看作是对当时所谓“文明”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3)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世家。他早年喜 

好文艺,写过悲剧和诗歌,后来对哲学产生兴趣。他曾广泛接触过赫拉克利 

特,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以及智者学派的思想学说。大约在20岁时, 

他师从苏格拉底,前后达八年之久,成为苏格拉底的高足。苏格拉底遇难后, 

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先避难于麦加拉城,后来游历居勒尼、埃及、南意大 

利和西西里岛等地,结识了不少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在西西里时,他受到 

叙拉古城邦僭主狄奥尼修的礼遇,并结识其内弟狄翁。柏拉图企图利用这些 

上层关系来实现其政治理想。但因叙拉古统治集团内部有矛盾斗争,未能如 

愿。柏拉图60岁时返回雅典,在雅典城外的阿卡德谟圣殿附近的花园创办一 

所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学园。除先后两次应邀赴叙拉古外,柏拉图都 

在此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直至去世。 

     苏格拉底学生中最著名的哲学家是柏拉图,他被公认为是苏格拉底思想 

的正宗继承人。苏格拉底对“普遍定义”的探求还只是在伦理道德范围之内, 

柏拉图则把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推广到一切事物之中,从而建立起自己 

的“理念论”哲学体系。这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建立起的一个宏大哲学体系。 

     柏拉图一生著述丰富,流传下来的著作多达40余篇,其中真伪杂揉。经 

西方学者考定,可信出之柏拉图之手的作品有25篇,按写作时间前后划分, 

早期作品主要有《申辩》、《克里多》、《普罗泰哥拉》等;中期代表作为 

 《斐多》、《会饮》、《理想国》、《巴门尼德》、《泰阿泰德》诸篇;晚 


… Page 24…

期主要有《智者》、《蒂迈欧》诸篇。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内容宏博,主要包括理念论、知识论、辩证法、宇宙 

生成论、伦理学、国家学说等多方面内容。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理论基石 

     ①理念论。柏拉图“理念论”思想主要导源于苏格拉底,同时也接受了 

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在“理念论”中,把世界分为“感觉世界”(“可见世界”)和 

 “理念世界”(“可知世界”)。前者是人所能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物质的世 

界,这里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柏拉图认为,所有变化不居的 

感性事物皆非真实存在。后者则是超乎感性世界之上的,只有理智才能把握 

的理念世界。这是永恒不变的,唯一的真实存在。 

      “理念”一词,古希腊语原义指看得见的东西。常用于指事物的“种” 

和“属”。柏拉图把它引入哲学中,用以指同类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 

是对某类事物的共性而言的。柏拉图说:“当我们给许多个别事物加上一个 

共同的名称时,我们就假定有一个理念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第 

179页。)例如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桌子,我们把它们统称“桌子”,是因为 

它们都具有桌子的共性,正因此才使之区别于床,椅子等所有别的物件。而 

 “桌子”这个概念所表现的东西,柏拉图称之为“理念”。这里,古希腊语 

 “理念”原义中的感性意义完全被排除了。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与苏 

格拉底所寻求“普遍定义”的渊源关系。柏拉图对“理念”特征作了如下规 

定: 

     第一,理念是事物的本原。它是超脱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具体 

事物是理念的派生物。 

     第二,“理念是思想的对象,是不能被看见的”(《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179页)。这就是说,理念只能被理智所认识,人的感官是无法感知的。 

     第三,理念不生不灭,不动不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