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

第7章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7章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现正义并免于祸乱(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8页)。第二 

等级的武士的职责是辅助“哲学王”进行统治和保卫国家。这批人经过严格 

训练,有强健体格和健全智力。第三等级的劳动者以从事提供国家所需物质 

的劳动为职责。柏拉图把人的三等级之分说成是“创造者”所用以制造的材 

料不同。“创造者”用金子创造统治者,用银子创造武士,用铜和铁创造手 

工业者和农民。柏拉图认为,三个不同等级的人各尽己责,各行其事,互不 

逾越干扰,这就是正义的体现。在这里,柏拉图用神创说来证明三等级之分 

的正确性。 

     柏拉图还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明三等级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人是社会 

的缩影。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体现三种美德: 

智慧、勇敢、节制。而组成国家的三个等级类似人的三部分灵魂,也分别具 

有这三种美德:哲学王应是智慧的化身,他们以理性治理国家;军人是意志 

的象征,以勇敢为美德;至于劳动者易被情欲所驱使,他们以节制为美德。 

这三种美德协调一致,就是“正义”的体现。而“正义”这条“普遍的原则” 

被柏拉图视为立国之本 (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29页)。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还谈到“共产”和取消家庭方面的内容。他认 

为,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导致国家遭受灾祸的原因。他主张在第一、 

二等级中实行财产公有制,至于劳动者等级可以拥有自己在劳动中获得的部 

分财产,但他们必须懂得节制。柏拉图还认为应当取消家庭,人们过着集体 

生活。国家按优生原则指定男子与女子结合。婴儿由国家统一抚养,使小孩 

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和训练。其中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成“哲学王”,其次是武 

士。柏拉图的这一主张旨在培养公民的集体主义精神,以保证统治阶级内部 

团结和国家的安定。 

     在柏拉图时代,希腊城邦所实行的几种政治体制存在的缺陷已明显暴露 

出来,柏拉图企图构思出一种新型的国家政体以取而代之。然而作为柏拉图 

政治实践的三次叙拉古之行均以失败告终,表明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只不过是 

一种空想。柏拉图晚年时,也多少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主张是难以实现的,所 

以在《法律篇》等著作中,他提出所有公民都可参与国家管理,允许私有财 

产和个体家庭存在,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位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变化。 


… Page 29…

     柏拉图去世之后,他所创立的学园依然存在并继续他的学术事业。在哲 

学、自然科学方面都颇有建树,形成“学园派”。这个学派早期以斯彪西和 

克塞诺格拉底为代表,中期以阿尔克西劳等为首,晚期又称“新学园派”, 

其代表人物是卡尔内亚德。公元5世纪时,新学园派成为罗马时代新柏拉图 

主义的中心。直至公元529年东罗马皇帝下令关闭学园为止,前后发展延续 

长达8个多世纪。可见柏拉图哲学思想影响之广。 



      (4)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年)出生于希腊北方斯塔吉拉城。 

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室御医。他自幼受家庭影响,对医学和生物学颇有兴趣。 

大约 17岁左右,他进入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后来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工 

作,在此前后有二十余年。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来到小亚细 

亚的爱索斯城,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公元前342年,他应马其顿王菲力 

二世之邀,任亚历山大王子的教师。亚历山大继位并开始东征之后,亚里士 

多德重返雅典,创建一所学校,名为“克吕昂学园”。他喜欢在校园附近的 

林荫道上漫步时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因而他的学派又被称为“逍遥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卒,希腊掀起反马其顿浪潮。亚里士多德被迫离 

开雅典避难于优卑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病逝于此。 

     亚里士多德虽出自柏拉图门下,却与自己老师的哲学思想大异其趣。亚 

里士多德在对从早期自然哲学家到柏拉图以来哲学思想总结性批判与继承的 

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多方面独创性建 

树的伟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学术研究极为广博,他不仅在哲学上建立起自己庞大的思想 

体系,而且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诗学、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学科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学问可以说几乎包括了当时的所有知识领域。恩 

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古希腊哲学家。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广义的哲学实际上涵盖了各种知识门类。亚历士多 

德第一次对科学作了分类。他按科学知识运用目的之区别提出三大类分法: 

第一,创作的,是有关材料的(多指语言材料)制作方面的知识,如修辞学、 

诗学等等;第二,实践的,是研究人的行为规范的知识,如政治学、伦理学 

等等;第三,理论的,是研究知识本身的知识。理论知识依据各自研究对象 

不同又进而分为“第一哲学”、物理学和数学三门。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独立存在而又变化的东西。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独立存在而又不变动的东 

西。数学研究的对象是非独立存在但又不变化的东西。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科学明确划分开来。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于著述,留下著作多达千余卷,大都是手稿和讲义, 

后来经希腊哲学家安德罗尼可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整理。他把亚里士多德 

自称为“第一哲学”的论著置于《物理学》之后,取名为“物理学之后”(中 

译为《形而上学》,意指研究有形事物之上,即有关于超感性对象的思辩学 

说。)亚里士多德其他重要著作有:《工具论》(有关逻辑学问题)、《物 

理学》、《论灵魂》(有关自然哲学问题)以及《尼各马可伦理学》、《政 

治学》、《诗学》、《修辞学》等等。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范围虽广,但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理论科学的第 

一哲学和自然哲学方面,这里也较集中地体现出他的哲学思想。 


… Page 30…

     ①第一哲学。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是研究独立存在而 

又不变动的东西,即所谓“存在的存在”。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第 

一哲学包括实体说、四因说、形式质料说和潜能现实说四部分内容。实体说 

是其核心。 

     实体说 亚里士多德虽师从柏拉图多年,但在哲学问题上他有自己的独 

立思考,并不盲从师说。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质疑,认为它不能正确地 

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运动变化的现实。柏拉图的万物“模仿”、“分有” 

理念之说,只不过是富有诗意的空话。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把本质和具有 

这一事物的本质割裂开来,批评他在对个别与一般关系认识上的错误。他指 

出,我们不能设想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子。正是在对柏拉图理 

念论批判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最基本的东西,为其他事物 

所凭依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借以取得自己的名称的东西。” (《古希腊罗马 

哲学》,第236页。)实体有双重意义。就其第一层意义而言,它是个别事 

物。亚里士多德指出,个别事物 (即个体)乃是“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 

确切意义”上的“实体”(同上书,第309页)。例如这个人,这匹马,都 

是独立的存在物。它是其他一切属性(如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 

姿态、状况、运动、遭受)存在的基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些东西没 

有一样是自存的,能够与实体分离的” (同上书,第124页)。从语言和逻 

辑来看,实体是处于主词位置。例如我们说“苏格拉底是文明的”,而不能 

说“文明的是苏格拉底”。因为作为实体的“苏格拉底”只能作为句中的主 

词,而说明词“文明的”只能处于宾词位置。亚里士多德又指出,实体是既 

变又不变的。不变的是实体自身的“同一性”,变的是实体的属性。例如同 

是一个人,有时好,有时又变得坏。实体(这个人)没有变,其属性(好、 

坏)却有变化。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同一实体,当它保持着自己的同一 

性的时候,却同时能够容受相反的性质。” (同上书,第315页。) 

     就“实体”的第二层意义而言,亚里士多德指出,包含个别事物的一般, 

即“种”、“属”也是实体,但相对于个别事物(即所谓“第一实体”)来 

说,它们只是“第二实体”。例如我们说“苏格拉底是人,又是动物”。第 

一实体是“苏格拉底”,人(种)、动物(属)是第二实体。种属之所以是 

实体,因为它们可以作为主词被其他范畴所表示。但是,当文句中有个别事 

物出现时,种、属就只能作为说明词处于宾位。所以,我们只能说“苏格拉 

底是人”,不能说“人是苏格拉底”。这就表明种、属的实体性小于个别事 

物,它们只能是“第二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旨在探讨个别事物及其属性和个别与一般的关 

系。他指出个别事物是第一性的,一般的东西(种、属)是第二性的,表现 

出唯物主义的倾向。然而,他在肯定一般不能脱离个别存在的同时,却又否 

认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他说,“人”可以被用来说明个别人,“但并不存 

在于任何个别的人里面” (同上书,第312页)。那么,一般究竟存在于何 

处?亚里士多德未予解释。可见,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事物形成运动的原因,他说:“我们只 

能在认明一事物基本原因后才能说明这事物。”(《形而上学》中译本,第 

6页。)他将实体生成运动的原因归纳为四种:质料因,是形成事物的质料; 

形式因,是构成事物的形式;动力因,是事物生成变化的推动力;目的因, 


… Page 31…

是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以建造房屋为例,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为质料因, 

房屋建成的式样为形式因,房屋建造者为动力因,房屋的用途则是目的因。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又将动力因和目的因归结为形式因。他认为“那个 

 ‘是什么’(按:指形式因)和所追求的东西(按,指目的因)是同一个东 

西,而运动的来源 (按:指动力因)与这些东西也是同类的。”(《西方哲 

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37页。)照此说来,房屋建造者的目的乃体现所建 

的样式上,而房屋的样式和建造的目的又是建筑者营建房屋的动力。这样, 

形式就成为目的因和动力因的前提。 

     在对质料和形式及其关系的认识上,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形式决定性的意 

义。在他看来,质料虽说是构成事物最基本材料,因此,它可称为实体。但 

是质料没有任何规定性,不能独立存在,           它必须与形式相结合才能构成 

具体事物,它本身不具有个体性。而决定事物“是什么”的是形式,只有形 

式才能将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因此,形式才是事物的本质和定义。 

亚里士多德更把形式看作不仅是先于质料,而且是先于个别事物存在的第一 

实体。他说,“如果认为形式先于质料更加确实,同理,形式也将先于两者 

组合的事物。”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37页。)在亚里士多德 

这里,形式的作用被夸大、绝对化,成为包含目的、动力而且脱离质料而存 

在的实体。这种没有质料的“纯形式”被认作第一实体,是决定具体事物的 

原因。而由质料和形式组合而成的具体事物,反倒成了第二实体。亚里士多 

德的唯心主义倾向,在这里明显暴露出来了。 

     潜能与现实      质料和形式是如何结合的呢?亚里士多德提出潜能和现 

实一对范畴来解释这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未与形式结合之前的质料,只是潜在地具有成为具 

体事物的可能性和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它有现实的能力,只有当质料纳入形 

式时,这种“潜能”才变成“现实”,即形成事物。亚里士多德说:“现实 

之于潜能,尤如正在建筑的东西之于能够建筑的东西,醒之于睡,正在观看 

的东西之于闭着眼睛但有视觉能力的东西,已由质料形成的东西之于质料, 

已制成的东西之于未制成的东西。”(《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66页。) 

例如青铜在未铸成铜像之前,它只具有成为铜像的潜能。当青铜被熔化铸入 

型范后,它就成为现实的铜像。 

     亚里士多德指出,从潜能到现实的变化就是运动。他说:“潜在地存在 

的东西,就它潜在地存在而言,它的完成就是运动。”(同上书,第272页。) 

这是相当精辟的见解。然而,亚里士多德又把现实即形式视为这一运动中起 

决定作用的东西。因为含有目的和动力的形式是积极的、主动的,它本身就 

是一种推动力。而质料则是消极的、被动的。这样,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形成 

过程看成是质料的形式化,以达到自身目的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又进而指明:质料与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低一级事物是高 

一级事物的质料。例如对于房屋来说,砖瓦是质料;对于制成砖瓦的泥土来 

说,砖瓦又是形式,泥土则是质料。宇宙便是由多层次的质料和形式构成的 

等级体系。但是这个等级体系中的质料和形式的分解并非无限的,它有最低 

一层次,即不含形式的“纯质料”;有最高层次,即不含任何质料的“纯形 

式”。“纯形式”是永恒不动的实体,“是整个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万物 

的最终原因和目的,也就是神。 

     亚里士多德既已发现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割裂并颠倒了现象与本质,个别 


… Page 32…

与一般关系的错误并且提出批评,在他的实体说中正确地把个别事物看成是 

先于其一般属性的第一实体。但是他并未将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下去。他 

在将个别事物进一步分解为质料和形式以及论述两者之间关系时,却又重蹈 

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旧辙。亚里士多德游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是导 

致其实体论及相关学说中出现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原因。 

     ②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 

的事物为研究对象,又称“第二哲学”。在他的著作《物理学》里,着重讨 

论了运动、时间和空间以及宇宙生成等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事物生成时提出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