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什么叫修行 >

第2章

什么叫修行-第2章

小说: 什么叫修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先教修习十善,从人性的善念中不断薰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善根力,
直到机缘成熟了,决定能信得及。也就是说要了解佛法是不是究竟,除了读诵听
闻、思惟以外,应先自基本的人伦著手,所谓「人道成,即佛道成」,当一个人
广行十善而成就时,就是信心成就时,信心一成,「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绝对毕竟不退转,绝对深信佛法是究竟的理趣。但假若一味坚执必得佛法究竟才
肯去修,于是终日推寻义理,「百年钻故纸」,到头来定无所获,甚至连起码的
信也无,比起那只会念佛,诚信有西方极乐的老太婆还更不如,原因何在?永远
不尝法味而已。至于修行能否得解脱,就要看修行的观念和态度了。俗话说:「
心正法正,心邪法邪」,一个人心诚意正,即使学到了邪法,也不会被邪法引诱,
反能从中了知邪法的弊端;若心存邪念,即使学到正法,也会利用所学的法来博
取名闻利养。心正的修行人定能一路向上,证得涅盘极果;心邪的修行人学法造
业,终究是生死轮回。另外,修行的法门有八万四千,法法可修,法法方便,要
皆不违八正道的原则,同时具有恒心、精进心,必然达到解脱的境界。

第三、关于生活的问题。关于生活上的问题,也可分三项:

(1)。时间的有无。(2)。环境因素。(3)。经济能力。

    有的人一听到修行,就忙说:「我没时间!」「我整天工作,忙碌不堪!」
这是对于修行一事误解的缘故。其实修行的真义不只于念佛打坐,或读经听学,
而是「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如能做到平常日用之间,历六缘─行、
住、坐、卧、言语、作作,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悉当观察,应
做不应做」,即是于二六时中,随机随缘修行,并无时间久暂有无的限制了。有
的人又说:「我想修行,但先生(老婆)不准许。」或说:「孩子太小,需要我
来照顾。」这应从佛法的因缘观作解析,了知今日障碍,无非过去世障碍他人,
今日结为所亲所爱,也是过去的恩爱仇怨所致,现在如不赶紧修行,珍惜难得的
人身,难闻的佛法,等到他日无常一到,又是恩仇缠绵,生生死死永远无了期。
然而此身既为情牵爱缚,又将如何解冤释结呢?

    若从修行方法来说:

    第一,对于所亲应当心柔语软,切勿恶言相向,或处处挑剔。

    第二,凡事应为所亲设想,不可藉故逃避(即使是修行也不可)。

    第三,若所亲能赞同是最好,若不赞同,可暗中代其行善布施,阴结佛缘。

    第四,在家利用时间或读经、或念佛(出声念或默念),或如上说于作息中
          安心息妄。

    第五,任何逆境临头,都应泰然处之,不可扰乱所亲,影响家庭生活。

    如果做到上述五点,可称为会修行的人,即刻摆脱因环境所造成的障碍。另
外又有人说:「我三餐都已不得温饱,那有余力修行?」或说:「等我钱赚多一
点,再来修行。」或说:「现在的修行处处要钱,没钱怎么修?」没错!合理的
经济生活是修行的要件之一,但「有钱有有钱的修法,没钱有没钱的修法」,两
者所获致的效果完全一样,主要在修行人的心念上有无贪吝之心,至于修行实务
的问题,可以向亲近的善知识请益,切勿固步自封,或因贫困而自惭形秽,大大
违反修行真谛,错失良好的机缘。

    上述旨在建立修行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修行态度,最后再辅以修证成佛的根本
「发菩提心」,即完成修行人应具备的心态了。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
思,全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唯佛一人能称,
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

    然要成佛先须薰习佛种,这应从汇聚菩提心的前方便─信成就发心做起,起
信论将此发心的行相分成三种:

(1)。直心─依八正道里的正见、正思惟,即是远离二边戏论的中道正观。但依真
    理而行,心念贤直,没有谄曲心、分别心、虚妄颠倒的心。

(2)。深心─乐念真如法,并能广集一切善行,备足福慧的资粮。

(3)。大悲心─诸佛皆以大悲为本,若无大悲,即不与菩提心相应,即不是成佛的
    正因,所以修行人于世间最重要的心态,就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大悲心。
    此三心相应,才能圆发菩提心。


肆、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先决条件有四:(1)。明信因果。(2)。严持戒律。(3)。坚固信心。(4)。
拣择行门。

(1)。明信因果

    所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在楞严经里列举出十种恶因得恶果的事相,
但众生虽畏恶果,却不知断除恶因,而菩萨知因知果,就不会去造恶因。若自修
行的方面看,修十善业种人天善因的,必得人天善果;修四谛十二因缘种二乘因
的,必得声闻、辟支佛果;修六度、十度发菩提心种成佛因,必得究竟佛果。另
外,尚有某类外道,不知正道的因果,有的执断执常,有的拨无因果,有的非因
计因,非果计果,由于他们修行的「因地不真」,造成了证验上的「果招迂曲」,
以致永远不成佛道。所以修行人不但要相信因果,而且要正信,不可邪信或盲信。

(2)。严持戒律

    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戒的真实大用,从自利
来说可以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从利他来说,可以严净毗尼,宏范三界。又毗尼
藏为佛法寿,毗尼久住为佛法久住。佛临入灭前,殷殷劝勉修行人以戒为师,大
有深意。然持戒的类别虽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而持戒的观
念却非条文式的律法所能规范。

    佛遗教经中除了要修行人奉持根本的毗尼外,又谈到一般生活上的方便戒:

    1。凡夫戒─「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
    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2。比丘行者自律─「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
    仙药,结好贵人,亲厚矫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
    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根本戒有轻重戒的分别,是依所受戒而持;方便戒为轻遮戒,是站在出家修
行的立场设立。若不出家,当依职业、身份和环境的需要去变通,但于原则上仍
应谨守善法,不得逾越了该遵循的分寸。另外从生活的历缘对境中,修行人必须
去除五欲和弃舍五盖,才能掌握持戒的基本观念。

    去五欲─五欲是指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境。因能起人贪欲之心,
所以叫欲;能使人蒙昧真理,离净就染,所以叫尘。五欲恰似地狱的五条根,常
能诳惑修行人,使其心生爱著,去造种种的恶业,而堕落三途恶道,因此修行人
于精进道业时,一定要加以去除。

    1。去色欲─色指男女端正美好的形貌,以及金银琉璃等世间宝物,或使人见
    了心生喜爱的颜色。大智度论认为一个人若贪著色相,便会使烦恼欲火炽盛
    燃烧,譬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所以应当去除
    色欲。去除的方法,应观色相本体,都由因缘假合,并无一定的真实存在,
    而人对色相的好恶,全凭心念的移转构成。如游子离乡背井,见中秋月而伤
    心落泪;当阖家团圆赏月时,都夸赞月光皎洁美丽。同一秋月,因人心境遇
    不同,所感亦互异。又如见到所亲所爱,就生出爱心;见到所嫌所怨,就生
    怨害心;见到一般人,就无怨也无喜。这同一人、同一心,却因事物的迁变,
    立刻感受不同的心情。由此可知,这个心是妄想心,境是妄想心所对的妄境,
    妄心妄境所形成的「妄色」,使修行人惑乱。如今既知妄色和妄心的不实,
    便须一时俱舍,不得贪爱染著。

    2。去声欲─声指乐器声、男女歌声、言语声,或大自然所发殊妙音声,如幻
    如化,由耳入心,使人妄生好乐。其实声相无常,刹那不停,声声之中暂闻
    即灭。去除的方法如前去色欲法。

    3。去香欲─香指男女身香、饮食馨香、一切的草木熏香,乃至世间制造的香
    水、香粉等等。大凡世人一闻香气,便自神识昏迷,从此开结使门,起惑造
    业,因此香欲的过患甚重。去法亦如前说。

    4。去味欲─味指酸苦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审观举世人群,谁不是
    为了贪口腹而残杀生灵,滥捕水陆空行。如此伤天害理,断大悲种的行径,
    若不受诸恶报,岂非不伦?大智度论说:「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的缘
    故,应当承受众苦,永远在地狱中遭到洋铜灌口、'口+敢'烧铁丸的折磨。」
    去味欲法亦如前说。

    5。去触欲─触指男女的身体柔软细滑,寒冷时接触的温暖,炎热时接触的沁
    凉,以及许多美妙触感。触感是产生烦恼主因,也是系缚心的根本。因前四
    欲各有各的界限,色属眼分、声属耳分、香属鼻分、味属舌分,此为四根对
    四尘的摄受各持分际,惟独触欲却是周偏全身,「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
    无所益,是故难离」,因为难舍难离,就常造作重罪,而堕入了两种大地狱,
    一叫寒冰、一叫炎火,这二大地狱都是因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所以触又叫
    「大黑暗处」。

    去触欲法皆如前说,但用功却须加倍,兼修禅定,才能奏效。

    小止观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耽著五欲的人,
形同畜生,名叫「五欲奴仆」,修行要去五欲,除了上说观法,并须观察此身「
九孔流不净」,死后身臭虫'口+敢',一无可取。又于生活当中常能「少欲知足」,
心中不行谄曲求取,不为眼等诸根所牵,安隐淡泊,即可除破五欲的过患。

    弃五盖─前说五欲是指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境生起爱欲染著。若前尘落谢的
影子转入意根,追缘过去,逆虑未来,虽然无境可对,而内心中妄念丛生,盖覆
了修行人的真心,使得道业不进,善法不生,所以应当立予弃舍。

    1。弃贪欲盖─引取顺情的尘境而无厌足,不知本来所愿,不辨善恶好丑,一
    切依自己的情意所趋,狂醉于渴爱的漩涡里,不知惭愧忏悔,不能摄受正法,
    这样的人永远处身污秽,远离涅盘圣域,永远不得禅定的境界。因此贪欲是
    「贤圣所不亲,愚□所爱近」,应当修「不净观」加以除灭。

    2。弃嗔恚盖─对于一切的苦境,违理境等生起憎恚,「思惟此人恼我,及恼
    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复如是」,由嗔而生恨,常思仇报,于
    是身心热恼,造出了无边恶业。对治当修「慈忍观」加以除灭。

    3。弃睡眠盖─心智昏沈而失去觉知叫「睡」,缘境不动,五识暗冥叫「眠」。
    睡眠的时候无觉无知,犹如死人,因此是最下的恶法。对治当如遗教经说,
    于二六时中勤修善法,思惟人生无常迅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必须
    用持戒的方法加以摒除。

    4。弃掉悔盖─坐立不安,心口不能专一,六根不能收摄,终日随情放荡,纵
    意嬉戏,叫做「掉」。为了修行,知有掉举诸事,于是产生懊悔,使心中不
    得安静,叫做「悔」。「掉」是凡夫的通病,为定心不够,戒行不足及缺乏
    智慧的现象;掉后生悔为修行人本有的,这个「悔」如能配合忏法,于事理
    两忏后,即能万缘放下,安心修道,未免不是美事一桩,但凡夫终归凡夫,
    不但缺乏真正的勇猛心和恒常心,甚至怀疑忏悔的功效,或不信任自己的能
    力,所以就菩萨心难发,因此佛法难行,而产生了「悔箭入心」的情况。此
    时应当正观两件事:◆众生本来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法有无量功
    德,能消无边业障。今日我为众生,是此心遭受污染的缘故,若能去染还净,
    即为成佛,而这个去染还净的过程叫修行,是依著正确的佛法去修,使业障
    逐渐消除,既能诚信佛法功德,再大的重罪自然都可忏悔了。其次,平时应
    都摄六根,身口意三业端正谨严,才能去除掉悔盖。

    5。弃疑盖─若疑情盖覆了心识,就不能生出正信,不生正信,就不会如法行
    持,不如法行持,就不得真实受用;不得受用,就更不能深获如来无上正知
    见。「如入宝山,空手而回」,由此可知这个「疑」,实为众恶的根本。疑
    有三种:

  ·疑自─怀疑自己的根机、能力。

  ·疑师─怀疑所依的善知识有无正法,其所传授的修持法门,是否确切。

  ·疑法─怀疑所学是否正法,怀疑佛法能否真正解脱因疑生惑。因惑成迷、
    歧路亡羊,就不知走那一条路才好了。

    欲破除疑盖应从四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好比一个充满力量及信心的人,如果他走对
了路,可以走得比别人快;如走错了,他会发现得比别人更早,而且更容易回头,
回头后,又会很快的赶过别人。

    第二:不可预设立场来学法,意即不可坚持己见,或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
论断佛经或善知识的教法。换句话说:不应拿装满水的杯子去盛水,应当「空心」
以求,否则不但一无所获,甚至愈学愈糊涂。

    第三:要常亲近善知识,多听多闻、多研究、多正思惟。

    第四:要勤读佛经,深究文字般若,作为将来印证的参考。

    五盖过患及弃舍的方法,已如前说,但观种种不善法有八万四千,为何独明
弃五盖呢?原来五盖中具备了贪嗔痴三毒和等分四法,贪欲盖是贪毒,嗔恚盖是
嗔毒,睡眠和疑盖是痴毒,另一掉悔盖称做等分,偏摄三毒,意即起一掉悔时,
便生出了三毒,有的三毒齐发,有的次第而发,所以叫等分烦恼。这四法为一切
恶法的总集,只要弃舍五盖,即弃舍一切的不善法,口说心行,十八界清净无染,
即为能持净戒。这便是严持戒律的意义,修行人欲得禅定,欲生般若的基础,更
是拣择修行法门之前,最当先行的妙方便。

(3)。坚固信心

    修行有「信解行证」四种过程,首先必须信乐佛法,其次了解佛法,进而身
体力行,最后证悟佛果。什么叫信?当一个人对某一对象产生欢喜、恭敬、赞叹、
爱乐、随顺、决定、护持、无厌的时后,即称为「信」。依爱欲杂染而生的信,
通常会变成固执的迷信;依清净心而生的信,才是真正的信。意即对一切有实、
有德、有能的起了深刻理解认可,希望透过实践而达成与其同等的境界,这叫「
净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修行人若不能于三宝生「净信」,就不得佛
法的真实利益。因为「净信」能乐集善法,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心,不为求取私
利而信。譬如佛经的经首安立「如是我闻」,经尾安立「信受奉行」,均为启导
一切众生的信心。佛陀曾自念:假若修行人有「信」,必能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