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八股文研究-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讲人:吴承学教授
序 言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
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
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
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
第五讲、关于守经遵注
第六讲 关于八股文的语体
第七讲 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
第八讲 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
第九讲 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
序 言
一、 何谓八股文:
明清“八股文”的名称最为繁多,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的名称比较正式,但八股文却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
二、 八股文研究的意义:
1、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臭名”最为昭著的一种文体,甚至“八股”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越文章学领域,而成为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的同义词。因此,八股文也就往往被悬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
2、 八股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对其研究的价值不可混为一谈。八股文毕竟是风行数百年、关系到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文体。八股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不弄清八股文,也就难以深刻地研究明清文学,也难以真切地认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况与心态。基于这种原因,我们拟对明代八股文文体及其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
一、八股文起源诸说举要:
1. 源于唐代墨义说。
梁杰《四书文源流考》:“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
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
唐代的明经考试分为“帖经”与“墨义”, “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墨义之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题目,完全没有考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可以看出唐代的帖经墨义与明代八股文差别相当大。(参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三》所举“墨义之式”)
2.源于宋代经义说。
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四书之文原于经义,创自荆公。”
侯康《四书文源流考》:“神宗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经义之兴始此。”
杨懋建《四书文源流考》:“自宋熙宁四年始用王安石之议,罢词赋,专用经义取士,而四书文以昉。”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经义试士,自宋神宗始行之,……今之四书文,学者或并称经义。”
八股文在文体上最直接的渊源是宋代的经义,这是学术界比较普遍接受的看法。
宋代的经义在体制上为八股之先导,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别。宋代经义依题作文,但仍可以自发己意,与八股文要代圣贤立言、守经遵注不同,在形式上也比较自由,并不严格要求对仗,虽有一定范文,却未形成固定的程式,所以宋代的经义尚未与古文文体分离。 3.源于儒家注疏说。
茅坤:“举业一脉,即说经也,……学者即其言而疏之为文。”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制艺推明经意,近于传体。传莫先于《易》之《十翼》。至《大学》以‘所谓’字释经,已隐然欲代圣言,如文之入语气矣。”
八股与传统的注疏体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准确地阐释经典,不同之处是注疏只要将原意阐述清楚就达到目的了,而八股不仅阐释,而且还要发挥,只是这种发挥又不能离开经典原意,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4. 源于骈文说。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后》((《揅经堂三集》卷二))。
钱锺书《谈艺录》第四则附说四“八股条”。
八股文外在形态是句式相对的骈偶,所以从形式上看,说八股源于骈文是有道理的。但八股与一般的骈体不同,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语体。
5. 源于曲剧说。
焦循《易馀籥录》卷十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卢前《八股文小史》第二章《八股文之结构》)。
以上说法只是不同文体之间结构相似性的比较,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渊源研究。
以戏曲为八股之源者,主要是因为两者皆为代言体。但代人立言渊源甚早,绝不创于元曲,以元曲之代古人语气为八股入口气之源,并不准确。
6. 源于平话说。
黄侃《中国文学概谈》九《唐宋间作平话者》。
说八股文源于曲剧或小说,则主要因为它代圣贤立言,关于代人立言,其实并不仅是小说戏曲的专利。说小说戏曲与八股文创作手法方面有相通处则可,说八股文源于此则不免过分。
7. 源于律赋说。
清/汪之昌(《青学斋集》卷二五《四书文缘起》)
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
瞿兑之《骈文概论》之十六“律赋与八股”
8. 源于试帖诗。
毛奇龄《唐人试帖序》
臧岳《应试唐诗备考》
9. 源于唐宋古文说。
王闓运《论文法——答陈完夫问》
陈德芸《八股文学》第一章之二“缘起”
(台湾梅家玲)《论八股文的渊源》
以上是关于八股渊源的几种主要说法。此外,还有其他说法,如尚镕认为《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是八股之源,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在《赋史大要》中提出八股文与宋代文赋的句式有关等。
二、从起源诸说看八股文的文体特点:
1、关于八股文渊源说法之纷纭;有助于我们了解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强、渊源复杂的文体。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
2、八股文这一文体综合和融化了古代许多文体的特点。(例见江国霖《序》、金克木先生《说八股》、张中行《闲说八股文》)就传统文体内部而言,八股近于传统文体中“论”、“说”、“解”、“原”等一类论说文体。而就考试文体而言,八股之近源是宋代的经义,远源则可追溯到汉代的策问与对策。
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
一、 八股文的形成:
1、学术界普遍认为,八股文正式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
2、传统上一般把明代八股文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O集部总集类五方苞的《钦定四书文》提要):第一阶段为洪武、永乐至成化、弘治年间,第二阶段为正德、嘉靖年间,第三阶段为隆庆、万历年间,第四阶段为天启、崇祯年间。
3、“八股文”的内涵:
(1)明清官方颁布的文献,对此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明史·选举志》对“制义”的概括:一是“代古人语气为之”,即为古圣贤立言,这是内容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用排偶”,这是形式上的特点,并未解释何以“谓之八股”。
(2)八股文的体制格式,非常复杂,既有时代差异,也有各人差异,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格式。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试文格式》对八股文形成的过程及其具体形式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顾炎武认为八股是成化以后才真正形成的,在此之前,经义之文,并无固定的格式。而嘉靖以后,经义文的格式又逐渐产生变化,再后来,甚至连儒生也不知八股的具体情况了。顾还提到“破题”、“承题”、“原起”和“大结”,对八股也没有进一步解释。顾还说“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说明当时科举考试根本就没有要求写成“八股”。
(3)“八股文”其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八股文其实也是结构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八股”所能概括的,历来八股文的选本与评点对于八股文很少进行明确的分段,并标明段落之名,这正说明八股文的结构并无明确的规定。
二、八股文的主要构成部分:
1、题目:题目是主考者所出的,对八股文写作起了主导和制约作用。八股文的题目出于《四书》,或一句,或数句,或一节,或数节,或一章不等,题目通常是不完整公布的。例见《钦定四书文》中“管仲器小哉 一章” 、“由尧舜至于汤 三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一匡天下” 等。
(1)题目的分类法:长题、小题、单句题(从其长度而言)就其题意而言:大题、小题
(2)“截搭题”(或称“搭截题”、“割截题”等):八股题目中最为人所批评的是截搭题,与元、明两代的“《春秋》合题”之法关系密切,是由此衍变而来的,这种合题的制作,完全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合题的特点,就是“通活法以求义”,“推其正变无常,纵横各出”。(例见梅之熉《春秋因是》)合题的本义与流弊(例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二十四、《制义丛话》卷二十二)。
(3)“简缩题”:只写出题目的头尾部分。例见王鏊《武王缵大王……及士庶人》、吴宽的《不幸而有疾……景丑氏宿焉》、汤显祖的《故君子可……其道》等。
2、八股文的基本结构:
(1)破题 起首通常以二句或三句散体文先说破和点明题目要义,称为破题,这是一种固定的程式。
(2)承题 一般是用三到四句散体文,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补充、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更晓畅。承题与破题关系密切,可以看成是文章的同一部分。
(3)起讲 也称小讲、原起。起讲也是用散体文来写的,起讲较深入说明题目的用意,概说全文,笼罩全局,是正式开始议论的部分。
(4)入题 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是从上文引到本题,以便开始议论。
(5)起股 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开始发议论,其形式则用对称的句式进行,形成排偶之势。
(5)出题 用一句或几句散句提出论述的分题,让议论内容得以深入。
(6)中股 又叫中比,排偶句式,往往是全文重点。
(7)后股 又叫后比,排偶句式,是对中股的补充,写其未尽之意。
(8)束股 又叫束比,排偶句式,用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9)大结 全文的结束语,对论述加以总结,口气又一次回到作者本人,也叫“出口气”。
除此之外,在各股之间,有时还有一些散句,叫“过接”,起一种粘连或连接作用。
3、八股文结构技巧的有关论述:
(1)、八股文体制有一个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八股文体制可能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八股文体制也不绝对,股数或多或少是个变数,入题、出题也不一定非有不可,但破题、承题、起讲和大结等基本格局却是不变的。参明/徐常吉的论述(《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百八十“经义部”)
(2)破题的重要性:八股的作法,首在破题。参刘熙载《艺概·经义概》、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破题》。八股的破题是对传统技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古人关于破题有一套专门的技巧和术语,参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之九“破题”。
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
一、 典型的八股文结构形式:
分析王鏊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附原文)。
此文是对孔子原话和朱熹集注的进一步阐释,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结构都非常规范,可以说是典型的八股文体制。
二、 题目对结构的制约作用:
就八股文题目本身意思的层次而言,可分为单题式、两扇题、三扇题、四扇题等。
1、两扇题:陈献章《“古之为关也”一章》(附原文)这是全文的重点便是将古人今人之关作为对比。以“古之为关”和“今之为关”各为一扇。两扇之间,语气相对,但不重语词的严格对仗。唐顺之《“君子喻于义”一节》(附原文),全篇为圣人立言,中间两大扇,分别就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进行对比分析。而两扇之间的对仗比较讲究,两大扇就如一对长联。
2、三扇题:李东阳《“由尧舜至于汤”三节》(附原文)三扇之间,语气相对,暗含对仗关系,只是语词对仗不求工整罢了。
3、四扇题:岳正《“今夫天”一节》文中分别写“天”、“地”、“山”、“水”四扇,并以天对地,山对水,两两相形。
4、五扇题:略。
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
一、“代言体”源流:
“代人作语”是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中常见的情况:
1、 曹丕、曹植的《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2、从考试文体来看,代人立言在宋代经义已经出现(例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
3、宋人经义确有代古人语气者(陈子直的《夫子与点如何》、蔡德润的《君子之教如时雨》,见宋/魏天应《论学绳尺》卷三“以心会道格”)只不过这在宋人经义中仅是众多表达方式之一,而不像明代八股文那样是必要的格式。可见因为小说戏曲之代言体而判定为八股之源是不妥的。
4、明人也以“代言”体为普遍的文章作法。(例见董其昌《论文》 “代”字法,见《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一百八十卷经义部)
二、 八股文的代言体:
1、代人立言是八股文的基本体制但不是绝对的定制。(例见《钦定四书文》所选诸文)它应该是在长期八股考试中逐渐形成并普遍应用的范式。
2、八股文中的“代言”,首先是代圣贤立言,但后来题目出多了,就不限于此,代言的范围就越来越宽,代言的难度也就越来越高。(例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八股文、试帖诗概纪及举例释义》,三联书店,1958年第1版第227页。)
3、八股文的代言体,与叙事文学创作之构思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八股文体与小说戏曲是相通的。(例见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页“附说四”所论)
4、八股文的代言体,在心理分析方面的特点。(例见毛际可的《骄其妻妾》,吕留良《天盖楼偶评·小题观略》“下孟”;蒲松龄《早起》,盛伟编《蒲松龄全集》第二册,《聊斋文集》卷十《聊斋制艺》,学林出版社总1403页。)
5、杰出的八股文作家,也可突破代圣贤立言的樊篱,需注意八股文写作的这种复杂性。例见明/赵南星《“胁肩谄笑”二句》。
第五讲、 关于守经遵注
一、 何谓守经遵注:
守经遵注是八股文体制的另一个特点。经与注就是八股文考试的标准。经义的文体,要求平实典雅,不许出现浮华险怪之体。离经叛道者,不但永远失去考试资格,而且录取的考官也将承担责任,受到严惩。例见《明会典》卷七十七《科举·科举通例》嘉靖十七年及十八年条。
二、 有关守经遵注的各种情形:
八股取士是以《四书集注》为标准的,但实际考试的情况也十分复杂。例:
1、 梁章钜《制义丛话·例言》及十三至十五卷所录诸文
2、 唐顺之的《“尽信书”一章》(《钦定正嘉四书文》卷六)。
我们要注意对于朱子集注体例和守经遵注的复杂性的研究,不能因为八股文考试守经遵注,就以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