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

第12章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第12章

小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苏联陷入瘫痪;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 

     希特勒的 “美梦”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二个月 

的时间内击垮苏联,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战争。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 

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 

     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 Page 50…

     希特勒的“美梦”破灭了。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 

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 

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 

勒的计划。 

     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 

人人都投身到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 

多万颗炸弹投向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1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 

第62集团军发起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 

     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 

人手执武器在废墟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 

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为了打败法西斯,俄罗斯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 

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歌。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城市。德军从早到晚 

冲锋不止,他们死伤残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战士,抱着与城共 

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争夺激烈,一周内火车站13次易手。 

     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 

斜坡,冲入战壕与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敌人用火炮、迫击 

炮进行射击,还派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 

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还击。 

     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 

伤,仍坚持到自己的部队赶到。 

     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 

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城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 

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 

坚持生产。在激战的九月份里,他们生产了1200辆坦克和150辆牵引 

车……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希特勒 

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 

大林格勒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 

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 

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 

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严寒 


… Page 51…

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 

冻死,德国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 

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 

他们处在死亡的恐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在笔记中写道:“士气低落了, 

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己寻 

找避难所,越来越经常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鲍罗斯向希特 

勒发出冲围撤退的请求。 

     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发来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 

团必须死守阵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 

垂头丧气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 

 “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 

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一级。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 

加爵能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2月2日,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1千 

多德国官兵,其中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 

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 

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 

规模的反攻了,他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 

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中看到了胜利的希 

望,也坚定了彻底打败德国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伟大转折。 



                                保卫列宁格勒 



     苏德战争爆发了。 

     希特勒调集了40个师、6000门大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苏联 

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8月中旬,希特勒的部队兵临城下,希特勒得意忘形地向全世界宣布: 

要在9月1日前占领列宁格勒。 

     列宁格勒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的人民是勇敢和坚强的 

人民,面对希特勒的疯狂进攻,他们的回答是:“宁死不屈,列宁的城市永 

远是我们的!”全城不分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起来,拿起手中的武器,修筑 

战壕街垒,投入保卫列宁格勒的伟大斗争中去。 

     英勇的列宁格勒人民众志诚成,团结起来,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决不 

能让列宁格勒落入希特勒的手中。 


… Page 52…

     由于列宁格勒人民的誓死捍卫列宁格勒的殊死抵抗,希特勒扬言9月 

 1日前占领列宁格勒的计划很快成了泡影。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 

代价。 

     从9月初到9月下旬,德国进攻列宁格勒的半个月内,死伤官兵17 

万人,损失飞机300架、坦克500辆、大炮500门。德国负责进攻列 

宁格勒的莱布元师焦头烂额,不能不向希特勒告急:“我军死伤惨重,剩下 

的兵力已无法向列宁格勒进攻了!”希特勒接到报告后,暴跳如雷,痛骂莱 

布的无能,并疯狂地叫嚣道:“给我把彼得堡(又名彼得格勒,1924年 

列宁逝世后,苏维埃做出决定,将彼得堡命名为列宁格勒)城从地球表面抹 

掉!”德军使用了更阴险毒辣的计策:从陆海两方面严密封锁列宁格勒,同 

时日夜不停地轰击,企图迫使城内的军民整天呆在防空洞里,无法进行抵抗。 

     围困的时间越来越长,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寻找各种能吃 

的来弥补粮食的不足。 

     军队养马场的饲料燕麦当作粮食了;榨油厂做燃料的棉籽渣也成了代 

食品了;从海底沉舰上打捞起来的发了芽的谷子也成了宝贵的粮食;… … 粮 

食一天天仍在减少市苏维埃一次一次降低粮食供应标准。 

     11月下旬开始,工人每天只配给250克面包,居民只供应120 

克黑面包。 

     城里慢慢有人因饥饿而丧生了。从1941年11月到1942年1 

 2月期间,列宁格勒死于饥饿的人共有六万三千多人。列宁格勒党组织和苏 

维埃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善人民的生活,降低人民的死亡率。列宁格勒的 

居民在危难的时候,发扬高尚的互相友爱的精神。 

     共青团员们组织起服务队,走街串巷地帮助群众。他们把面包分送给 

居民,把政府的关心和慰问带给民众。有人饿倒时,有一个女青年立即把自 

己第二天的定量面包给他吃。虽然她心里明白,也许明天自己也会饿倒,再 

也爬不起来。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黎明,一位卡车司机驾驶一车专 

供病人吃的新鲜面包行驶在列宁格勒的大街上。突然,敌人的一枚炮弹在车 

前爆炸了,司机牺牲了。车上的面包撒得到处都是,过路居民发现后,不约 

而同地拾起一只只诱人的小面包,小心地吹去尘士,仍旧放在车斗里,然后 

守护在车旁,直到面包厂的另一辆面包车来把面包拉走。忍住饥饿,抗拒诱 

人的面包香味。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呀! 

     1941年11月下半旬,列宁格勒的粮库终于枯竭了,列宁格勒全 

城陷入危急关头。 

     但英勇的列宁格勒人民是不会屈服的,他们想尽种种办法,历尽千辛 

万苦,终于在冰封的拉多加湖上开辟了一条冰上运输线。这条运输线联结拉 

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列宁格勒终于取得和外界的支援了。这条冰上运 

输线被列宁格勒人民亲切的称为“生命之路”。 

     狡猾的德军很快发现了“生命之路”,他们派飞机整天轰炸湖面,冰面 

常常无法通车。 

     英勇的列宁格勒居民以顽强的斗志和勇敢的牺牲精神,终于保住了这 

条“生命之路”。 

     60辆卡车在“生命之线”上昼夜不停地行驶着,勇敢无畏的司机们 

冒着生命危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冒着三四十度的严寒,把粮食、燃灶 


… Page 53…

和各种急需物品运进城里同时又把城内的老人、儿童、妇女、伤员和重要的 

文化珍品撤离城市。由于全城人民的团结互助,由于司机的昼夜奋战,列宁 

格勒的人民终于摆脱饥饿的威胁了。 

     1942年4月,全城存下了12天的粮食,从而粉碎了希特勒妄图 

困死、饿死列宁格勒人民的阴谋诡计。 

     1943年1月,苏军开始反攻了,2000门火炮和迫出炮一齐轰 

鸣,列宁格勒的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德国法西斯对 

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终于被突破了。 

     1943年1月18日,列宁格勒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列宁格勒 

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到处都是“乌拉,列宁格勒”的欢呼声。英勇的 

列宁格勒人民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列宁的城市永远是我们的!” 



                                 “红色间谍” 



     1941年,日本特高课破获了一个间谍网,此案涉及9个国籍数十 

人,甚至近卫首相的顾问和秘书也是共产国际派来的间谍。 

     这个案件震惊了日本社会,也轰动世界。近卫内阁因此案而倒台。 

     这一间谍案的首要人物就是佐尔格。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大的间谍, 

被誉为“间谍巨星”。 

     1895年,理查德·佐尔格出生在前苏联的大城市巴库。他的父亲 

是位受聘于高加索石油公司的德国技师,母亲是位俄国公民。 

     1898年,佐尔格随父母迁居柏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中学读书的佐尔格参加了德国 

陆军。战争期间佐尔格受了重伤,在受伤期间他阅读了不少进步和具有左倾 

思想的书籍,培养起对政治的浓厚兴趣。 

     战争结束后,佐尔格考入汉堡大学专攻政治学,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 

了博士学位。毕业不久,他加入了德国共产党。1924年,佐尔格受共产 

国际的委托,来到莫斯科筹备成立共产国际总部的谍报局。 

     回到母亲的故乡后,他深深地爱上莫斯科、爱上苏联,并将自己的党 

籍改为“苏联共产党,”并秘密地加入苏联国籍。接受了系统的情报训练他, 

曾到中国的上海领导那里的一个苏联情报机构。 

     本世纪的20年代,日本出兵占领了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并干涉苏俄 

革命,苏联视日本为东方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日本情报及日 

本人的阴谋动向,苏联情报机关决定在日本设立间谍网。 

     在众多的候选人中,具有惊人的才华,头脑敏锐,阅历颇深,又具有 

双重国籍的佐尔格脱颖而出。 

     佐尔格从上海回到了法国,以自己的出色才华在《法兰克福报》当上 

记者。他熟读德国纳粹党的书籍和文献,背诵其中的警句。被纳粹党视为“圣 

经”的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佐尔格竟能倒背如流。在旁人的眼里,佐尔 

格成了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很快,他顺利地加入了纳粹党,并成了一位具 

有双重党籍的党员。 

     1933年9月6日,佐尔格以德国《法兰克福报》驻东京特派记者 


… Page 54…

的公开身份,到了日本。 

     到日本后,佐尔格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并在德国大使馆中有了 

很好的声望和极好的人缘。 

     在莫斯科总部的授意下,佐尔格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间谍网—— “拉 

姆扎”。并加入德国纳粹间谍组织。这样,佐尔格便成了双重的间谍。他常 

常在不危及苏联安全的限度内,向德国情报部门提供情报。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陆军等少壮派军官发起“二·二六”政 

变,但很快被镇压下去。这次政变在国际上引起不小轰动,但日本当局严加 

封锁消息,一般的日本人也对这次政变不知所以然。 

     苏联和德国都想了解政变深刻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佐尔格的“拉姆 

扎”成员四处活动,搜集了大量的情报,并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中心论点: 

日本政局不会因政变而发生大变化,宇垣一成大将所领导的军内稳健派仍掌 

握政权。 

     这份报告一式两份分别发到了莫斯科和柏林。苏联情报机关和柏林陆 

军情报部对佐尔格的报告大加赞赏,更加重用佐尔格。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中国会很快屈服吗?佐尔格以记者的身份到中国调查考察,采访了中 

日双方的军人、领导人和百姓。他得出结论:中日战争将是长期的。斯大林 

看到报告后,做出援华抗日的决定。1938年5月,苏联远东军区陆军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