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势终于恶化。1936年5月5日,意军进占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
斯亚贝巴,塞拉西皇帝出走英国。5月9日,墨索里尼在罗马宣布吞并埃塞
俄比亚,由意大利国王兼任埃塞俄比亚皇帝。
埃塞俄比亚沦陷了。这片苦难的土地在法西斯分子的铁蹄下呻吟。灾
难深重的人民陷入了更加痛苦的境地。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更多的人拿
起了武器,参加了游击队。人们的誓言是:“打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
滴血。”游击队利用各种方式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而巧妙的斗争。他们不断
破坏铁路,炸毁桥梁,劫持意军的运输车,炸掉他们的军火库。他们甚至还
刺伤了意大利总督。虽然,意大利法西斯殖民当局对此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3天中屠杀了3万人,逮捕监禁了更多的人,但埃塞俄比亚人民没有被吓倒。
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游击队。到1939年,游击队已发展到40万
人,控制了大部分国土。
游击队斗争的方式也越来越巧妙。他们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他们的武器弹药及粮食大部分都是从敌人那儿弄来。意军成了他们的“后勤
部”。最有趣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奎列索一个意军兵营。熟睡的
士兵们突然被一种剌痛感弄醒了。他们睁开眼睛一开,屋子里“嗡嗡营营”
地飞舞着不知多少蜜蜂。迷迷糊糊的士兵一时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慌慌张
张地跳下床往外面跑,顿时军营大乱。等这些士兵赶走呆在身上的密蜂,一
个个红头胀脸地回来时,发现他们所有的武器都不见了。有人在自己的床头
发现一张纸条,上面有几行字:“武器弹药,暂借不妨;蜜蜂成箱,送君品
尝。小小礼品,希望笑纳。”落款是一个笑容可鞠的小飞人。原来,这正是
一支代号“小飞人”的游击队干的。这支游击队近来十分活跃,神出鬼没,
弄得意大利殖民统治者十分恼火。
埃塞俄比亚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终于在1941年赶跑了意大
… Page 20…
利侵略军,恢复了独立。
保卫马德里
1936年11月,一队奇异的人马在《国际歌》悲壮的旋律声中来
到了战火纷飞的西班牙。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制服,他们的头
发、眼睛和皮肤颜色各不相同,他们是由来自苏联、中国、法国、美国、加
拿大、意大利、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54个国家的反法西斯志士组
成的国际纵队,为了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志愿来到了西班牙。
此时,西班牙国内已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反动军官拂朗哥在德国
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的支持下,于1936年7月发动了叛乱。此前,在
2月份的西班牙国会进举中,由共产党、社会党和左派进步力量组成的人民
阵线取得了胜利;接着,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新政府
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政策,如释放政治犯,恢复因政治原因而失业的工人的工
作,实行养老保险和工人休假制,并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这些措施受到人民
群众的广泛欢迎,却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惧和憎恨。于是,以佛朗哥为首的
法西斯分子勾结德意法西斯势力,发动叛乱。
佛朗哥的叛军装备精良,给养充足,他们很快占领了南部的大片土地,
与此同进,德意军队登陆西班牙。他们南北夹击,直逼首都马德里。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已处在危险的境地。“保卫马德里!”“保卫人民共和
国!”成了首都马德里人民的普遍心愿。马德里行动起来了。无论男女老幼,
都动员起来。他们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护城队,积极配合前线的战斗,妇
女们在她们的旗帜上写着:“宁做英雄的寡妇,不当奴隶的妻子!”她们与男
子汉们一样,挖战壕,修工事,扛大包,有的还直接上了前线。从1936
年11月到1937年1月,佛朗哥对马德里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进攻。
第四次进攻时,墨索里尼还派了他的亲信罗阿塔前往指挥,并增调大量军队
和重武器,却被英勇的西班牙人民打得全线溃退。
这场战争震动了世界。全世界进步人士进步力量都纷纷支援西班牙人
民共和国。于是,一支由各国志士组成的支援西班牙人民革命的国际纵队组
成了。这支国际纵队总共约35万人,分为十二个分队。各国志士都以他们
自己国家最为骄傲和光荣的名字命名自己的营队。
有“林肯营”、“加里波第营”、“巴黎公社营”等等。当时的中华苏维
埃政府发表了 《致西班牙人民书》,声援西班牙人民。中国旅美华侨组织了
国际纵队中国支队。
在这些无私的国际志士中,有一位中国人民很熟悉的加拿大人,他就
是后来到了中国抗日战争前线、为中国的抗战献出了生命的白求恩大夫。这
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这位高尚的、真正具有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的无私品德的加拿大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人民的进步事
业。在西班牙战场上,他同样也是废寝忘食,挽救的生命不计其数。
在西班牙这场正义与反动的较量中,国际纵队的战士始终冲在最前线。
哪里最危险、最艰苦,哪里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当第11、第12纵队进
… Page 21…
入马德里时,正是拂朗哥进攻最猖狂、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们顾不上稍事
休整直接投入了战斗。连续一个多月,他们只能在掩体里睡觉,在风地里就
餐。当敌人被打退,他们走出战壕里,已时“面目全非”:浑身衣衫褴褛,
脸上污黑,许多人头发胡子都被战火烧焦了。
最危险、最令人激动的可能要算雅拉玛山谷的战斗了。雅拉玛位于马
德里东南边,是一个狭长形的山谷,是马德里南部的屏障,也是佛朗哥军队
进攻马德里的必经之地。因此,佛朗哥在此集结了大量兵力,配备了坦克、
大炮和飞机。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和西班牙共产党第五军团共同守卫这个山
口。
1937年2月6日拂晓。寂静的雅拉玛山谷被“隆隆”的炮声和“轰
轰”的飞机马达声惊醒。大群的飞机乌鸦一般俯冲下来,一颗颗罪恶的炸弹
从飞机肚子里滚下来。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杀气腾腾的叛军直扑山口,佛
朗哥军队第三次进攻开始了。
共和国的卫士们愤怒了。他们决定给这群法西斯匪徒一点颜色。机枪
吼叫着;手榴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扑敌人,有的战士甚至用步枪打下了飞机。
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蝗虫般的敌人冲上来了。守卫山口的战士只有几千人,
进攻的敌人却有数万人。但是,英勇的战士没有一个后退。几天之中他们打
退了敌人数十次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和滚木;给养完了,就用野草
和树皮代替。
当战士们把最后一块石头推到山下去时,援军赶到了。第一批坚守阵
地的勇士们这时只剩下几百人。他们疲倦得连走路都要睡着了。他们被送回
基地休养。
这场战役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佛郎哥丢了2万具尸体。而共和国方面
也伤亡1万多人。
许多国际纵队的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后来,有一首歌在国际纵队的战士中广泛流传,歌中唱到:西班牙有
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它。
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鲜花。
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
保卫自由的西班牙。
他们宣誓要死守在山旁。
打败法西斯狗豺狼!
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就这样为了保卫这片他们非亲非故的土地,献出了
他们满腔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他们为正义而战,为进步而战,为和平而战。
马德里最后终于失陷了,佛朗哥在那里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但是,马德里
保卫战中所体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却给后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了
光辉的榜样。在这场战争中经受战火洗礼的许多国际纵队成员也是后来反法
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
“和平鸽”的父亲
… Page 22…
在西班牙的美丽城市马拉加,一位母亲和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正在海
天一色的沙滩上玩耍。
望着聪明伶俐的儿子,玛丽亚·毕加索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喜悦,
喃喃自语道:“这孩子,如果参军入伍,肯定能当将军;如果从事宗教,可
以成为教皇的!”正在嘻戏的孩子听到母亲的话,立即抬起头,大声地喊道:
“我想成为作家,所以我是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来到
了这个世界。据母亲说,小毕加索学会发的第一个音节是“匹兹”,“匹兹”
是铅笔的缩音。年幼的毕加索是向母亲索要画笔画画吧。
毕加索的父亲是绘画教师。毕加索很小时就喜欢画画。上学后,毕加
索不喜欢一般的文化课程,他的所有作业簿上都画着各种人物。而且他常常
把鸽子带进教室。因为他喜欢画鸽子。
14岁时,父亲把毕加索送到巴塞罗那美术学校。这是一所正规的艺
术学校,规模和名气都较大。考题是画一个披着被单的模特儿和一个站立的
裸体人像的素描,考试时间是一个月。
毕加索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交卷了。素描的艺术水准让阅卷老师震惊,
毕加索跳过初级班升入高级班。
15岁时,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成功的作品:《科学与仁慈》:画面上,
一位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母亲,一面接受医生的搭脉诊断,一面忧伤地着
着修女怀抱中的孩子。
这幅画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更深层的含义:只有科
学和宗教才能将人类从病态的、绝望的生活境地解救出来。
1897年《科学与仁慈》入选西班牙全国美展,荣获金奖。在叔叔
的赞助下,毕加索自己一人前往首都马德里,投考圣斐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他再次以突出的成绩取得了入学资格。
学校的教条和死气沉沉的教育,使毕加索厌倦了。他经常逃学,到户
外写生,他的叔叔得知消息,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毕加索陷入饥寒交迫中。
毕加索得了一场大病,只好回父母身边,到乡间疗养。在乡间,他结
交了很多老实善良的农民朋友,毕加索同情他们的悲惨生活,并以此为素材
创作了作品 《阿拉贡人的风俗》。
这幅作品在马德里和马拉加的画展上获金奖。
病好后,毕加索回到了巴黎。他深入下层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不幸
遭遇抱着深切的同情,对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讽刺。这时期,
毕加索的画都以忧伤的蓝色为色调。描绘了无数表情冷淡,面容干枯,身体
僵直的被社会抛弃的孤独者。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作“蓝色时期”,代表作有
《人性》、《喝苦酒者》、《两姐妹》等。
1904年,长年飘泊的毕加索终于在巴黎定居下来,并且堕入情网。
美丽的姑娘奥莉维叶给毕加索带来了爱情的甜蜜和欢乐。他的画开始从抑郁
的、冰冷的蓝色转向暖洋洋的、柔和的粉红色。这一时期创作被称为“玫瑰
色时期”,代表作有《演员》等。
毕加索喜欢非洲的艺术雕塑,尤其是它鲜明的立体感,他萌生了想把
这种鲜明立体感的特点,融化到绘画艺术中去。毕加索开始了他的追求和探
索。
画是平面的,只能表现所制作对象的正面、侧面、顶面和底面,又怎
能显示它内在的、人眼看不到的结构呢?毕加索终于想出了方法:把所有物
… Page 23…
体的形象破坏后重新解体、肢解,然后再重新进行主观的组成。这种尝试被
后人称作立体主义的创作。
1907年,26岁的毕加索完成了的立体主义创作的代表作:《亚威
农少女》。
这幅作品用了毕加索四个月的时间,创作了17张草图。作品完全打
乱了传统绘画的全部技巧,画面上是五个裸体少女。他们的身躯是粉红色的,
没有什么装饰。左面3人身体呈菱形,眼睛是橄榄形的,似乎戴着面具,具
有黑人雕刻的特点。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不可思议地反转到身体的侧右方向拉
着赭红色的幕布,另有一个有一只几乎占据全脸的眼睛,另两个裸女是侧面
像,但尖尖的鼻子却是侧面的,右边的两个面目狰狞恐怖,仿佛从阴间闯来。
蹲着的一个脸部转向右方,站着的一个脸部是一个突出的鼻状物。这五个少
女排列成从左下方到右上方的对角线,在蓝色的背景映衬下显得非常突出。
这幅画一问世便像一枚炸弹投向巴黎画坛。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说毕
加索发疯了,有人对全新的表现方法感到震惊。三十年后,这幅画才正式展
出,毕加索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毕加索生活的时期,他的祖国西班牙也多灾
多难。一个又一个的专制王朝和军事独裁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
36年2月,西班牙成立了以进步的共产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新政府。但11
月时,反动军官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进攻首都马德里。西班牙陷
入内战。
1937年4月26日,德国的飞机轰炸了西班牙一个不设防的小镇
格尔尼卡,夺去了1600多无辜居民的生命,而全镇居民只有7000多
人。
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愤怒不已。56岁的他颤抖地拿起画笔,创作了巨
幅壁画《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4米多宽,约9米长,是举世闻名的杰作。这幅作品以
白黑、灰为基调,弥漫着悲壮的气氛。画面上画有众多的人物,他们挣扎、
控诉、呼号,作品中有四位妇女,她们尖叫着,哀号着,有的正从着火的楼
上逃跑,有的正抱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哭喊,有的无望地伸展着手……画的左
上方,有一头立着犄角的冷漠无情的牛,人工调配的太阳是一匹被长矛刺穿
背部的马……毕加索说《格尔尼卡》具有象征意味:公牛代表了残暴和黑暗,
马代表了人民……毕加索不仅控诉了德军在格尔尼卡犯下的罪恶,同时也控
诉所有战争的罪恶。
1944年9月,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1949年,毕加索向国际会议——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捐献了一幅石
版画,画上是一位俊秀美丽的少女头像,边上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鸽子。
这幅画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人民爱好和平的热切愿望,画上那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