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菲律宾菜肴是咖啡鸡肉、肉类燉蒜、虾子煮汤和烤乳猪。在烹调中,菲律宾
人虽然爱用香辣调味品,但由于近代长期受西班牙人烹调法的影响,到 19
世纪中叶时,菜肴的辣味已不浓,讲究香辣可口,味美适中。
(12)暹罗人的饮食习俗
19世纪时暹罗人的主食是米饭,特别讲究吃“咖喱饭”。“咖喱饭”是
用大米、肉片或鱼片、青菜和咖啡做成的食品,吃时加上辣椒油。
暹罗人喜欢食辛辣味菜肴,还喜欢在菜肴中放鱼露,但不放糖和酱油。
暹罗名菜肴有咖喱牛肉、咖喱鸡块、咖喱虾肉、烤牛肉、烤鸡肉、烤猪皮、
酸猪肉和牛肉酱等。
暹罗人就餐时,习惯于跪膝围桌而坐,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着吃。
暹罗人爱吃水果,主要果品有槟榔和榴■。
(13)僧伽罗人的饮食习俗
僧伽罗人是斯里兰卡的主体民族。 19世纪时,在膳食上,他们一般以
大米为主食;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人们以龙爪稷(一种谷物,比小米还小)、
玉米、木薯为主食。进餐时,把饭盛在盘子里或芭蕉叶上,用手抓着吃。椰
子肉、红辣椒是僧伽罗人爱吃的食物。
那时候僧伽罗人还爱喝红茶,一日三次。喝时要加冰糖和牛奶;在农村,
人们则普遍饮用柳花酿成的低度酒。
僧伽罗人家庭吃饭有个规矩,妻子做好饭后,要让丈夫和女儿们先吃,
自己后吃。
(14)土耳其人的饮食嗜好
土耳其人中的大多数是穆斯林,但19世纪时,人们普遍吸烟喝酒,喝
酒以啤酒为主。土耳其人除对烟、酒有特别嗜好外,对茶和咖啡也十分喜欢。
(15)越南人的饮食习俗
19世纪时,越南人的主食是大米,常见的有米饭、米粥、粽子等。粽子
以糯米为原料,肉丁、五仁、豆沙作馅,外面裹以芭蕉叶,呈方形或圆形。
越南人平时很少吃猪、牛、羊肉,但很喜欢吃鱼、虾、蚧、海参、鱼翅等水
珍海味,尤其喜欢吃用鲜鱼加工制成的鱼酱。蔬菜则主要是空心菜。那时候
越南人的菜肴以清淡为上乘,人们不爱吃辣味,喜欢酸甜,名菜肴有脆皮炸
鸡、红烧鱼翅、蚝油鲍脯、汆虾丸汤、脆皮乳猪、咕噜肉、软炸虾球、开堡
猪肉等。
8。亚洲民居
19世纪亚洲大陆各地的民居别具特色,从西亚阿拉伯游牧民的帐篷住
所,到北方喀尔喀蒙古人的蒙古包建筑,从僧伽罗人的特色住房,到越南居
民的竹屋,无不带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点。
… Page 49…
(1)阿拉伯游牧民的帐篷住所
19世纪时,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区,以游牧为生计的阿拉伯人,常年
无固定住所,而是随着畜群的游动,以帐篷为家。
那时候阿拉伯游牧民帐篷的篷布一般用粗羊毛和驼毛制成,多为黑色,
也有深褐色的。帐篷呈长方形,中间立一根柱桩。冬季,篷布的四个角要挨
着地面捆在木桩子上,四个边放下来拖着地面,夏天,篷布的四个角搭在高
高的木桩上,四个边也高高掀起。除开门的一边外,其它三边还用苇席围起
来。帐篷内以中间的木桩为界一分为二,用毯子隔开,其中的一半是女子住
的地方。
游牧民家中用品较简单,除了铜锅、木盘、茶具、毯子、衣服外,就是
一些必要的粮食和茶叶等。
19世纪时阿拉伯半岛游牧民这种以帐篷为家的生活,在北非阿拉伯牧民
中也同样存在。
(2)缅甸人的“干栏”建筑
19世纪时缅甸人的传统住房一般采用“干栏”建筑,多是一间大房屋,
内部隔成几小间,门前通常有一条走廊,房屋往往建在离地面两三米高的木
桩上。
缅甸人的“干栏”建筑多用竹类做成,墙壁是用竹片编成的,地面用剖
开的竹片铺成,屋顶多用茅草或棕榈叶覆盖,也有用竹筒的半片相互咬合盖
成的。
在缅甸人家正屋的照壁上供有佛龛,家中的床多是低矮的台子,屋角放
有盛清水的水缸,水缸边的木架上摆放杯盘碟勺锅瓢碗盏,离水缸不远处是
火炉。
(3)日本人的传统住宅
在日本人传统住宅的房屋内,到19世纪,其内部结构形式基本上仍是
历代相传下来的,有铺设在地上的塌塌米、障子 (滑动的门窗)和分隔房间
的活动屏板等。草屋顶部是用稻草和茅草盖的,一般有30公分厚,夏能防
热,冬能防寒。
(4)喀尔喀蒙古人的蒙古包住所
19世纪时喀尔喀蒙古人的传统住所是蒙古包,它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
毛毡子覆盖。蒙古包的门呈长方形,较小,且连着地面,以抵御漠北的寒流;
蒙古包的百叶,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
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起来,还可当牛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作为天
窗,可通烟气,又可采光。包门大多向南或东南。
(5)朝鲜人的传统住宅
19世纪时,朝鲜人的传统住宅分瓦房和草房两种。房屋一般是面向东南
或西南,大多没有院子。不论是瓦房还是草房,屋顶都由四个斜面构成,用
瓦片或稻草覆盖。每座房屋正面开三扇门或四扇门,门同时也是窗子。屋内
… Page 50…
分为卧室、客房、厨房和仓库等几部分。起居室多采用火炕或暖房形式,室
内用土砖和平坦的石块铺成平坑,炕面上再铺上木纤维,然后刷上一层油类
的东西,使炕面平滑、光亮。房内、房外还用白灰粉刷,使整个屋子显得整
洁明净。客人进屋,都要脱鞋,在炕上盘腿而坐。
(6)僧伽罗人的住宅
斯里兰卡僧伽罗人的传统住宅,在19世纪时,城乡间的差别已很大。
城镇的房屋多为单层或双屋,正面朝街,每幢房之间相距较远,并以矮墙或
栏杆隔开,楼的外表颜色多为白色。
乡间的房屋一般是以木为柱,以土为墙,宽厚结实,十分凉爽。房顶一
般用苇席、棕榈叶和椰子叶铺盖而成。房屋往往没有窗户。屋内的设备很简
陋,除凉席外,还有几条凳子。
斯里兰卡人喜欢种植花草,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家家户户的门前
户后都有绿草花木陪衬,环境幽雅。
(7)土库曼人的传统住宅
生活在中亚的土库曼人,其传统住宅是类似“蒙古包”的活动式帐篷。
在19世纪时,这种帐篷的骨架由山毛榉的树枝做成,较为轻便,既容易搭
盖,又容易拆卸。活动式帐篷的入口处必须向南,四周挖一条小水沟,以防
雨水流入帐篷里。这种帐篷房屋从外面看不大,但里面仍较宽敞。在帐篷里,
平时女子坐在左边,男子坐在右边,而一家之主则坐在靠火炉的地方。晚上
睡觉时,夫妇在中间,女孩在左边,男孩在右边。
(8)越南人的传统住宅
越南人的传统住宅是竹屋。19世纪时,这种房屋以粗实的竹竿当柱梁,
用劈开的竹片编制墙壁和门窗。墙壁两面往往涂上一层泥巴,屋顶用茅草或
树叶覆盖。在乡间,每户农家自成院落,竹屋前常有槟榔树,房后有一个小
池塘,塘中一年四季种空心菜,环境幽雅恬静。竹屋内陈设简单,一般只有
数件竹子制成的日常用具,如桌、凳、竹席、竹篓等。
9。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是各民族生活风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丧葬习俗中,往往反
映出宗教影响的色彩来。在19世纪亚洲大陆的各民族中,由于各地宗教信
仰不同,因此丧葬习俗也不同。再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内容更加纷繁
复杂。
(1)沙特阿拉伯人的丧葬习俗
19世纪时沙特阿拉伯人的丧葬极为简朴。在沙特阿拉伯,即便是有德行
的贤者、有丰功伟绩的国王和富商大贾等,在他们离世后,人们也不能为其
建造陵园或墓地,仅堆一座沙丘作为埋葬死者的坟墓,没有任何墓碑标志。
沙特阿拉伯人在丧葬上之所以如此简朴,是因为他们严格执行了瓦哈比
… Page 51…
派的教义。瓦哈比教派认为,人世间所有的穆斯林都是“真主”的奴仆,不
论国王还是凡夫俗子,他们死后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更不允许任何
人把从人世间消失的形体作为偶像来崇拜。所以,人死后,请阿訇诵《古兰
经》,然后沐浴,用白巾裹尸入土下葬。
(2)缅甸人的丧葬习俗
缅甸人笃信佛教,认为人死后会升入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一旦有人去
世,人们并不悲哀。而是由亲属向亲友、知已、邻居等报丧,积极准备丧事,
从不嚎陶大哭。首先,家人要用热水为死者净身,穿新衣,将两脚拇指和两
手拇指分别绑在一起,并将硬币放入死者口中,作为死者往冥土过河时的渡
钱。遗体妆扮毕,立即被安放在屋角一个用四根竹竿搭成的床式棺架上,架
下安放一只盛满清水的新砂锅。出殡时,先将棺架下的砂锅打碎方出门,出
殡的队伍一般由手持供品的吊唁者和乐队作前导,中间是数位青年抬着的棺
架,亲友、邻人则在后面。到达墓地,停棺,由僧侣诵 《超度经》;诵毕,
将棺木放进墓穴,覆土埋葬,不建墓碑。
有的丧家将死者送往附近寺院火化,火葬后把遗骨收入坛子,寄存在寺
院或设墓安葬。
19世纪的缅甸人认为,葬礼是人生最后和最重要的仪式。所以,他们往
往不惜花费巨资,把葬礼办得十分隆重。单是守灵仪式,就须持续多日,其
间丧筵连日不散,鼓乐昼夜长鸣。
(3)柬埔寨人的传统葬俗
在柬埔寨,最古老的葬法是天葬。人死后,不备棺材,只放在一张席子
上,尸体蒙一块布即可。出殡时,前面由幡旗鼓乐引路,后面有两人各托一
个盛满炒米的盘子,沿路抛洒,等抬到郊外荒僻无人之地,便弃尸而去,稍
停片刻,便有一大群鹰、鸦、犬等峰拥而至,顷刻将尸体食尽。如果尸体被
吃得干干净净,则子女亲属皆欢天喜地,以为死者福可齐天;如果尸体不为
所食或食而不尽,则家人和亲友都郁郁不乐,认为祖上作孽,故有此恶报。
这种天葬之法,并不限于民间,在王公贵族中也很盛行。在19世纪时,天
葬是柬埔寨人的主要葬法。1859年,柬埔寨国王安东在临死前,就曾遗命臣
下,在他过世后将尸体割碎,盛于金盘之中喂秃鹫。
19世纪时,在柬埔寨流行的另一种葬法是火葬。国王和富贵人家用五香
木烧尸收灰,盛于金瓶(即骨灰罐)之中,放进专门收藏骨灰罐的塔式寺庙
内。一般百姓死后,其骨灰不能收藏在上述寺庙内,而只能送入江河,或沉
于大海。
(4)印度人的传统葬俗
19世纪时印度人的丧葬分火葬、水葬、土葬三种。火葬前,人们首先要
给死者沐浴,然后在死者的太阳穴处涂上宗教符号,在尸体周围撒上稻谷和
稻杆,再点上“圣火灯”,进行祈祷念经。经念毕,将尸体抬往火葬场。一
路上,送葬人边走边念经,并布施饭食。在葬礼举行之前,有钱人家用檀香
… Page 52…
木搭成柴堆,一般人家则用普通木材搭成堆,然后将尸体放在上面。这时往
死者的嘴、鼻孔和耳朵上涂些酥油,再由死者的亲友面向东,盘腿而坐,由
僧侣进行诵经祈祷。点火后,经过约两三个小时,死者遗体焚化完毕,人们
收拾起骨灰,撒向恒河或死者的家乡。
印度对贱民、穷人或者因事故死亡的人,往往是将尸体投进恒河,实行
水葬。死者的灵魂同样被认为可升天堂。
对于一些既无力购买木柴实行火葬,同时离恒河又远的穷人们,离世后
只能实行土葬,就近掩埋。
(5)日本人的丧葬习俗
日本人办丧事的许多风俗习惯来自中国。人死后,要在家中设灵堂,家
属为其日夜守灵。同时还要请僧人为死者诵经,亲戚朋友着黑色丧服前往吊
唁。19世纪时,日本人一般都实行火葬。葬日,亲人着白衣白巾,穿草鞋,
护送死者木棺到火葬地。火化完毕,亲属们亲手将死者的一部分骨灰装入骨
灰盒,捧回家中。过数日,将骨灰葬入墓地,并立碑纪念。以后逢祭日或清
明节则素服前往墓地扫墓。一般是插花浇酒或以树枝洒水洗碑,不设供馔。
遇周年等忌辰,则请僧诵经,招客饮酒,为其祭祀。
(6)喀尔喀蒙古人的丧葬习俗
19世纪时喀尔喀蒙古人的丧葬较为简单,一般不设灵床,不烧纸钱,不
用弦乐,不穿孝服。传统上,无论贫富贵贱,丧葬一般都要请喇嘛念经,葬
礼大致有天葬、火葬和土葬三种。天葬习俗源自西藏地区,是在人死后,用
白布裹身,放在荒野里,任鹰犬野兽啄食。过三日后去看,若被吃掉了,亲
朋则设酒宴畅饮,认为死者已升天,也是后人吉祥之兆;若尸体还存在,则
认为死者生前有罪,罪恶未消,即请喇叭诵经,替死者消灾、忏悔,然后把
酥油涂在死者身上,求得早一天被野兽吃掉。葬后,儿女辈在49天或百日
内不剃发、不饮酒、不作乐、遇宾客不寒暄,以示哀悼。火葬多是王公贵族
等有钱人所采用的葬式,贫苦牧民也有采用这种葬式的,但仅限于患痨病、
妇科病或难产致死的。葬法通常是给死者全身缠上白巾,涂上黄油,请喇嘛
念经超度,然后将尸体投入烈火中焚烧。富有的人家,在死者被焚烧后,往
往捡拾骨灰,把骨灰和以麦粉,制成人形或菩萨形,存放于佛寺的宝塔内。
土葬习俗则流行于农区,也常是牧区王公贵族的葬法。病人死亡,家人即刻
给死者更换新衣,或用白布缠身,然后将尸体连同死者生前所用的衣帽、鼻
烟壶、蒙古刀、木碗等物,一起纳入坐棺或卧棺,入土埋葬。入殓以后,需
请喇嘛念经,一般人家念三五天。
(7)朝鲜人的丧葬习俗
19世纪时朝鲜人的葬礼十分隆重。老人去世后,晚辈要守灵三天,三天
之内亲人不洗脸、不理发、不吃干饭,且必须穿孝服。孝服是用本色亚麻布
缝制而成,男子还要根据与死者的关系戴不同的孝帽。前来吊唁的亲友和邻
居,首先要在死者遗体前行二叩首礼,以表示对死者的敬重和悼念;然后再
… Page 53…
同死者的家属相互行二叩首礼,以互相安慰和共同悼念死者。守灵三天后进
行土葬,埋葬前要请人选择墓地,墓地一般都选在山坡的阳面。入殓时要给
死者换上新衣服,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