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第18章

世界近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18章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人、卡拉莫贾人、马赛人以及努比亚人。尼罗特人中定居的农民主要种植 

五谷杂粮。除卢奥人和泰索人外,尼罗特人的畜牧业与农业同样重要,主要 

畜养牛、山羊和绵羊。在劳动分工上,一般是男人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 

塔托加人中男子承担一切农活;丁卡人和卢奥人男女都从事农耕;其它部族 

的农活则主要或全部由妇女承担。在牧民中,丁卡人、卡拉莫贾人、马赛人 

与南迪人由妇女负责挤奶工作,而迪丁加人、卢奥人和巴里人则严禁成年女 

子接触牛,挤奶工作要由男子和儿童担任。尼罗特人的主食是奶和奶油。马 

赛人和南迪人有节制每日饮食的习俗,禁止同一天里既饮奶又食肉。湖区的 

班图人也有这种习俗。贝伊尔人、卡拉莫贾人、马赛人、南迪人都有饮鲜牛 

血的习惯。迪丁加人则具有库施特人不食鱼的戒律。 

     19世纪时,马赛人和桑布鲁人完全以游牧为生,常年以小群体游动。迪 

丁加人,蒙达里人、丁卡人和卡拉莫贾人则大部分过着半游牧生活。一些定 

居的巴里人、贝伊尔人、丁卡人、卢奥人、南迪人和卡拉莫贾人的住宅为圆 

形泥巴墙,圆锥形屋顶,盖以茅草。 

     图尔卡纳人是肯尼亚境内的畜牧民,200多年前,他们从多多斯斜坡地 

带进入塔拉奇河谷,随后扩展到图尔奎尔河与卡瓜拉西河流域,19世纪时, 

在今日的图尔卡纳地区建立了新的家园。图尔卡纳人主要放牧牛、骆驼、羊 

和驴。他们的食物包罗万象,其中有蛇和鳄鱼,奶是他们的主食。大多数图 

尔卡纳人的家庭随季节变化而不断迁徙,一年中要搬迁数次。他们的住屋和 

厨房都由妇女建造。他们实行一夫多妻制。 

     19世纪时,马赛人分布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以畜牧为生。他们认为土 

地是牧草的根本,所以禁止挖掘土地,也不能掩埋死者,甚至不掘土找水。 

草对他们比什么都重要。马赛人特别崇拜无花果,非常看重牛,人们在日常 


… Page 88…

生活中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就是:“我想您的牛都好吧!” 

     撒哈拉语族,亦称为卡努里语族,主要有卡努里人、图布人和扎加瓦人 

等,19世纪时,分布在乍得湖沿岸和中苏丹的沙漠地区,即今尼日尔、乍得、 

尼日利亚和苏丹境内。 8世纪起卡努里人建立了塞法瓦王朝,一直维持到19 

世纪,在西非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北方的图布人自称为泰达人,南方的图 

布人则自称为达扎人。他们是半游牧者,泰达人养骆驼和山羊,达扎人则养 

牛。他们的农作物主要有椰枣和玉米。图布人信奉伊斯兰教。 

     桑海语族,包括桑海人以及与其近似的登迪人和杰尔马人,19世纪时居 

住在尼日尔河中游河谷地带,即今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利亚境 

内。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也兼事渔业以及牧业。 

     ③刚果——科尔多凡语系各族。该语系分布地区辽阔,人口约占非洲总 

人口的60%,是黑非洲的主要居民,19世纪时分布在赤道非洲及南部非洲 

的大部分地区。它包括苏丹共和国境内科尔多凡地区的一些小族体,以及尼 

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三大流域的居民群体。该语系可分为5个语族, 

即贝努埃——刚果语族、西大西洋语族、克瓦语族、曼德语族和沃尔特语族。 

     贝努埃——刚果语族的各族,19世纪时分布在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人 

口占非洲的1/3以上,主要讲班图语,常被人们称为班图人。班图人在中部 

非洲国家如扎伊尔、加篷、刚果和东非的乌干达、布隆迪、肯尼亚、坦桑尼 

亚以及南部非洲各国中都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在百万以上的部族就有40 

个,如尼亚卢旺达人、布隆迪人、马夸人、科萨人、绍纳人和祖鲁人等。19 

世纪时,班图人的经济多属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副业则是采集野果和狩 

猎。他们畜养大量的牛、绵羊和山羊。奶是主食,要等酸了再喝。牛很少杀 

来食用,肉食靠狩猎取得。庄稼由全族人种植,作物有黍、玉米、南瓜、豆 

类。男人负责牧牛和挤奶,女人则照管田间作物。民间禁忌妇女与牛接触。 

班图人的家庭住宅布局多雷同,中央部分是用栅栏严密围成的圆形牲畜栏, 

畜栏周围按一定间距排列有家族中各个成员的茅屋。19世纪时,班图人实行 

一夫多妻制,每个妻子都有自己的茅屋和小庭院。 

     西大西洋语族,包括富尔贝人、沃洛夫人、塞雷尔人、巴兰特人等,19 

世纪时分布在非洲大陆的最西部,即今几内亚、马里、几内亚比绍、塞内加 

尔、塞拉利昂、冈比亚以及尼日利亚、尼日尔等地。富尔贝人遍布西非各地, 

西至塞内加尔,东抵喀麦隆。大部分富尔贝人作为少数民族混居于人口众多 

的其他民族中间。19世纪时,除居住在富塔——贾隆和基塔的富尔贝人从事 

农业外,其他地区的富尔贝人以畜牧业为主。他们很少狩猎、捕鱼和采集, 

但从事贸易。在19世纪,富尔贝人的主食是牛奶、奶油、酸奶酪和牛血; 

一天之间不能既吃肉又喝奶。一般情况下男子放牧牛群,女子则放牧羊群。 

19世纪时沃洛夫人居住在塞内加尔河中下游的河南岸。他们和塞雷尔人占据 

了塞内加尔河及冈比亚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辅以农业。据 

说沃洛夫人是非洲各族中肤色最黑和最爱说话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信奉 


… Page 89…

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 

     19世纪时克瓦语族的各族分布在森林地带的西半部,在今科特迪瓦、利 

比里亚、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西部和尼日尔河三角洲境内,包括约 

鲁巴人、伊博人、阿肯人、埃维人、比尼人、努佩人和伊卓人等。他们以务 

农为主,种植甘薯和油棕,西部的部族种植水稻。每个部族都养牛,但不挤 

奶。男子多从事农耕。但东部的部族中多是女子务农。约鲁巴人居住在尼日 

利亚西部,其贸易和手工业发达。努佩人分布在尼日尔河宽阔的河谷处,种 

植高粱、稻谷。在19世纪,阿肯人中独具特色的是实行母系继承制,族中 

的金凳子及财产均由女方继承,男子继承其舅父的职位和财产。埃维人居住 

在沃尔特的东南部地区。 

     曼德语族亦称曼丁哥语族,包括塞内加尔河与尼日尔河上游广阔地区的 

各族。主要有曼丁哥人、索宁克人、苏苏人、门德人、瓦伊人、克佩勒人等, 

19世纪时主要分布在今马里、几内亚、塞内加尔、冈比亚、科特迪瓦、塞拉 

利昂等国境内。他们以务农为主,种植谷子、水稻、高梁、玉米等,也养牛。 

一般是男子从事狩猎、捕鱼、放牧牲畜、对外贸易以及农耕;妇女则从事采 

集、制作陶器及一些日常生活劳动,并参加集市贸易。 

     沃尔特语族亦称古尔语族,19世纪时主要分布在布基纳法索和加纳北 

部,包括莫西人、洛比人、鲍鲍人、多冈人、古尔马人、塞努福人以及格鲁 

西人等。沃尔特语族中,人口最多也最重要的是莫西人,他们在历史上曾建 

立过强大的莫西王国,经常与强大的邻国争战,保护了当时弱小的南部国 

家,起着缓冲国作用。直到19世纪,伊斯兰教在此影响还很小,莫西人的 

文化起着主导地位。 

     ④科伊桑语系各族。该语系民族主要是居住在西南非的布须曼人、霍屯 

督人与山地达马拉人,还有东非坦桑尼亚中北部的小部族:桑达维人和肯迪 

加人。 

     科伊桑语系的各族,既具有尼格罗人的人种特征,也具有蒙古人种的特 

点。人们一般把该语系中从事狩猎的猎人部族称为布须曼人,把从事畜牧经 

济的牧业民族称为霍屯督人。他们的语言比较特殊,说话时需倒吸气,发音 

有似鸟鸣,没有文字。 

     布须曼人是非洲最古老的居民。几千年前,他们就创造了著名的斯蒂尔 

拜文化。17世纪以后,随着荷兰殖民者的涌入,大批布须曼人被屠杀,残存 

下来的少数只好退避到自然条件恶劣的卡拉哈里和纳米布两处沙漠地带以 

及奥卡翁戈盐沼地区。19世纪时,布须曼人以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很 

少定居。许多布须曼人在丛林里过着原始社会的群居生活,他们通常由 50 

—100人组成一个部落。围绕着有水源的固定区域活动。狩猎是男子的工作, 

妇女则采集野果和昆虫。他们主要靠捕杀动物为食,食物范围包括龟、蛙、 

蛇、野兔、豪猪、蝗虫、甲虫、白蚁、飞蚁、各种鸟类和禽蛋等。布须曼人 

实行一夫一妻制,但不制止一夫多妻。 


… Page 90…

     霍屯督人的故乡原在大湖区,他们南迁比布须曼人晚。17世纪以后,由 

于荷兰殖民者的杀戳,一部分霍屯督人被迫逃入内地,另一部分人沦为荷兰 

人的奴隶。19世纪时,霍屯督人过着以放牧牲畜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以 

畜奶为主食,但要将其发酵后才饮用。霍屯督人中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都 

喜欢佩戴各种装饰,多属铜制品。 

     19世纪时,山地达马拉人居住在西南非的半北部,散居在班图赫雷罗人 

和霍屯督人之间,过着原始的生活,他们的语言属布须曼人的吸气语,但带 

有一些北部尼格罗语的特征。 

     桑达维人和肯迪加人都属于古代布须曼人的后裔,19世纪时分别居住在 

东非坦桑尼亚的布布河、姆本德河地区以及坦噶尼喀境内埃亚西湖的西部地 

区,操吸气音的语言,以狩猎、捕鱼、采集、畜牧等为生,实行一夫一妻制。 

     除了上述四大语系的各民族外,在19世纪,在刚果河流域的热带密林 

中还有一类独特的人被称为俾格米人,他们是世界上最矮的人种,皮肤呈暗 

黑色,操班图语,分布在今扎伊尔、刚果、卢旺达、布隆迪、加蓬和喀麦隆 

境内。同布须曼人一样,俾格米人是非洲最古老的居民之一,其祖先曾创造 

了著名的史前文化——桑加文化。19世纪时,俾格米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除养狗助猎外不养牲畜。以小群体为单位过着流动性的狩猎生活,实行一夫 

一妻制,但不禁止一夫多妻。 

     此外,在语言、人种特征及文化方面与非洲大陆各民族存在显著差别的 

民族是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居民马尔加什人。他们的语言属于马来——波里尼 

西亚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族,在血统上混有非洲大陆的尼格罗人、西亚阿拉 

伯人的血统,19世纪时,马尔加什人在岛上按不同环境从事农业、畜牧业和 

捕鱼业。马尔加什人中的多数信仰天主教。 

     除了上述提及的民族和部族,到19世纪时,非洲还有不少欧洲血统的 

居民,如英国人、布尔人(荷兰人的后裔)、法国人等,以及亚洲血统的居 

民,如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华人等。这些民族的介入,使非洲大陆的文化 

风俗更加丰富多彩。 



                            3。多彩的非洲婚俗 



     非洲的婚俗制度非常复杂,伊斯兰教实行一夫多妻制,其它宗教也有一 

夫多妻的。在19世纪里,非洲社会还存在着大家庭制度,妇女们承担着沉 

重的劳动,在婚姻上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直至19世纪,在非洲广大地区,不同的民族有各自通婚范围的严格限 

制。刚果各部族禁止同一家族的男女结婚。津巴布韦的绍纳人则规定奉祀同 

一图腾的人不能通婚。长年靠放牧为生的坦桑尼亚马赛族严格奉行族内通婚 

制。马达加斯加的麦利那人,为维护部族的经济利益,规定男子不能娶外族 

女子为妻。多哥的塔姆贝尔人却兼而有之,既主张族内各家庭间的联姻,也 


… Page 91…

允许花费21筐黍或4头牛从别的部族“买”回妻子。古老的俾格米人则实 

行一夫一妻制,而且婚姻往往是同辈兄弟姊妹之间进行;他们还实行换婚 

制,即某男子娶某女为妻,则要把自己的姐妹(或堂姐妹)许配给女方的兄 

弟(或堂兄弟)作为交换条件。 

     在19世纪,非洲青年男女的婚配大致有如下三种途径,一为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父母为子女订下的终身大事;其二为男女自由恋爱而结 

合的婚姻;其三是少数部族的指腹为婚。 

     儿女婚事一切由父母操办是19世纪非洲婚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古 

埃及人的传统婚俗,男方在婚前不能直接同女方见面,只能托媒人或自己的 

母亲、姐妹去相看,直到订婚后,未婚夫妻方能见面。坦桑尼亚的哈亚族人 

绝对禁止不听父母之命而自由选择对象。在刚果南方,青年男女定亲,除了 

双方父母同意外,还需征得舅舅的同意,如舅舅不赞成,再好的一对情侣也 

不能结婚。 

     按自己的意愿寻找意中人是19世纪非洲青年的美好向往。阿尔及利亚 

姑娘可以有权自由选择如意郎君。摩洛哥柏柏尔人的新娘庙会更是当地青年 

男女择偶的“开放场所”。乌干达东北山区的卡拉莫贾人的自由恋爱方式独 

具特色。卡拉莫贾的小伙子来到舞会上,在短短的卷发上插着一根引人注目 

的驼鸟毛,披上他们亲手杀死的野兽之皮,有意识地在姑娘面前唱唱跳跳, 

如数家珍似地炫耀自己的战绩,以求最终赢得姑娘的芳心。 

     在非洲的一些部族中,19世纪时还流行指腹为婚的习俗。坦桑尼亚的马 

赛族人当得知某妇女已经怀孕时,有男孩的父母就前去说亲,定下婚事。如 

以后生的是女孩,则正好可以珠联璧合;如生的是男孩,也可以结成生死之 

交的朋友。这种指腹为婚的现象,在坦桑尼亚的玛孔德族和博茨瓦纳的茨瓦 

纳人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的富拉尼族中则流行给刚刚呱呱 

坠地的女婴定亲的习俗。 

     19世纪时南非布须曼青年男子向女子救爱的方式也别具特色。他们求助 

于“爱神之箭”,即切削1根约1厘米长的羚羊角做箭矢,涂上祖传秘方 

制成的迷魂药,装入弓弦,当他倾情于某个姑娘时,就悄悄接近她,冷不防 

射出箭,射中姑娘的腰部。如果姑娘拒绝,就会拔出箭,怒目而视,求婚者 

见此而退避;如果姑娘没有马上拔箭,则意味着求爱者将如愿似偿。 

     在苏丹南部的克雷亚族中,19世纪时还流行着“女人娶妻”的习俗。那 

些因不育而离婚的妇女,或是家中唯一幸存的、并希望延续家族香火的女性 

有资格“娶妻”。女子“娶妻”后,其社会地位上升,成为一家之主,妻子 

称她为“丈夫”,子女称她为“父亲”,不过她们的子女都是私生子。 

     19世纪时,在克雷亚人中,除了同性婚姻外,还有“鬼新娘”的风俗。 

即一个男子未成家就早死,其家人仍会为他“娶亲”。“鬼新娘”所生的孩 

子当然也是私生子,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