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杜兹镇举行撒哈拉联欢节。杜兹镇这个只有1万多人的撒哈拉沙漠最北端
的绿洲便披上了盛装,彩旗、彩带迎风飘舞,周围7个绿洲的居民照例也要
赶来参加。
穿越沙漠的活动拉开了联欢节的序幕,并依次进行游行表演、骆驼赛
跑、骆驼角斗表演活动。
… Page 97…
④穆塞姆节。穆塞姆节,是 19世纪时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的艾特哈迪
杜人 (属柏柏尔族)的特殊节日,又称“新娘庙会”,每年9月举行,历时
3天,是一场公开求婚、当场定婚和交换婚誓的盛会。
在集会上,青年男女在亲友的陪同下四处游走,留心观察,遇有中意的
人,由男方主动上前攀谈,介绍自己的情况。如果谈成后,男女双双就来到
庙会的婚约处,领取婚书;然后手持婚书来见“卡迪”(即首领〕,在卡迪
认可后,即结成夫妻。
⑤夏姆·奈希姆节。这是埃及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5000多年的
历史,一般定在科普特历8月27日,相当于公历的4月15日。夏姆·奈希
姆为阿拉伯语,意为“吸入和风”,象征着夏天的来临,与中国的清明节类
似。人们欢度此节,预祝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全家幸福。
这天黎明,人们纷纷换下冬装,穿上轻便入时、五颜六色的夏装,纷纷
出游踏青,并享用别具风味的节日野餐。夏姆·奈希姆节这天,埃及人按传
统要吃煮鸡蛋、腌沙丁鱼和生葱。
⑥赛马节。19世纪时,每年9月在摩洛哥的梅克纳斯古城举行赛马节。
由于摩洛哥的养马业历史悠久且很发达,所以该节日是全摩洛哥最盛大的节
日。热闹的赛马节要持续5天,赛马表演在每天下午进行。
⑦穆斯林的宰牲节。在北非的各穆斯林国家,每年都要在回历12月10
日举行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
在宰牲节这天,人们要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举行5次礼拜。
当天还举行献羊仪式,由家家户户备一只活羊,牵到广场上,人们先做祈祷,
然后由一名经过挑选的男子当场用利刃插入羊的颈部,随即背起这只鲜血涌
流的羊,向离广场很远的清真寺奔去,人们在后尾随。如果这只羊到寺门前
还没死去,人们就立即鸣枪,以告诉静候在广场上的人们,这是丰收的吉兆。
(2)西非地区
①迪裴节。这是 19世纪时位于几内亚湾的科特迪瓦人的传统节日,每
年4月前后在其首都阿比让西北约100公里的阿比迪族地区举行,用以庆祝
胜利和重获新生。
节日来临时,外出的人必须回家参加此节。节日早晨,由村中老人集会
到河边举行献祭仪式,供奉一只宰完洗净的全羊,然后,人们载歌载舞,欢
度节日。次日早晨,人们在酋长的呼喊下起床,拍打房屋以驱鬼;然后到广
场上举行表现英勇气概的表演赛,男子们或把沉重的石头放在胸前砸碎,或
用匕首在肚皮上划一小口以示耐力;接着表演两队男子的对垒作战;至黄昏
时,人们在酋长带领下举行游行活动,宣告节日结束。
②摔跤节。这是多哥北部山区的卡比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7月的第二
周开始,为期一周。摔跤节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每个村落选出60名16至20
岁的小伙子,同其它村落的对手进行交锋,可自选对手,采用记分制,裁判
官由年长的、富有威望的酋长担任。
… Page 98…
卡比耶族规定,每位青年男子,只有连续三年参加摔跤比赛后,方被确
认为部族的新成员并准予结婚成家。
③捕鱼节。19世纪时,在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的传统节日中都有捕鱼节。
尼日利亚的捕鱼节在每年2月举行,主要活动是捕捉大鲈鱼的比赛,获
胜者将得到丰厚的奖赏。
尼日尔的捕鱼节则在5月,实际上是捕鱼季节开端时举行的一次隆重的
献祭仪式,主祭人要先后宰杀5只公鸡和1头公山羊作为祭品。
④少女节。该节日是尼日利亚境内艾莉莉族的一项传统节日。又称“新
果实节”。在19世纪,每年的8月,艾莉莉人都要欢庆少女节,以祝贺少
女们开始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节日清晨,人们聚集在广场上,少女们则列队款步绕镇子游行,本族的
小伙子们手持长矛,扮成武士模样,陪伴少女前进。当少女的队伍来到祠堂
前,部族的长者要为少女们祝福,为其驱邪。游行的少女回到家中,父母、
亲朋、邻居前来祝贺,母亲为女儿准备佳肴。
⑤沃尔索节和吉沃尔节。这是19世纪时尼日尔的沃达贝人的节日。
每年5月雨季到来之时,沃达贝人便开始举行婚礼和庆祝生日的节日—
—沃尔索节。沃达贝人的习惯与中国古代的“娃娃亲”习俗相似,每个人的
婚约都是在孩提时由父母代为定下的,而且只能在表兄弟姐妹中选择婚配。
当沃尔索节到来时,人们便开始为自己庆贺生日,并为已成年的儿子操办婚
事。沃尔索节一般为期3天,几周后又轮到了吉沃尔节。
吉沃尔节的庆祝场面更为壮观,人们欢聚在一起,纵情歌舞。在节日期
间,青年男女还要举行舞会,表演吉沃尔舞,从中评选美男子。
⑥播种节。马里境内的多贡族,19世纪时,每年在头场雨的后3周,举
行连续3天的庆祝活动,称为“翁东菲勒”,意即播种节。节日里,参加庆
祝活动的主要是青年男女。节日过后,人们返回田间劳动,开始播种。
(3)东非地区
①马期卡尔节。此为 19世纪时流行于埃塞俄比亚的传统节日,每年9
月27日开始,持续约两周。该节原为基督徒纪念海伦王后于公元326年找
到耶稣基督的真正十字架而创设的节日,至14世纪成为埃塞俄比亚全国性
的节日,该节也标志着雨季的结束和收获季节的开始。
在节日期间,人们纷纷利用夜晚出门游行和狂欢,在星期日宰牛。马斯
卡尔节与中国的春节有相似之处,人们在节日中互相拜访、互相问候,纵情
玩耍。订了亲的青年伴侣也愿意在此期间举行婚礼。
②洒红节。这是 19世纪时岛国毛里求斯的重要节日。洒红节原是印度
教的传统节日,而毛里求斯人口的70%为印度人后裔,该节遂成为全国性的
节日。
洒红节在每年阳历二三月间举行,也正值丰收时节。节日的早晨,人们
互相喷洒五颜六色的吉祥水;到下午,人们按当地习俗洗澡,换上节日盛装,
… Page 99…
然后或探亲访友,或参加各项活动。
③麻加各答岛月圆节。东非的麻加各答岛在 19世纪时仍过此节。每年
的第一个月的月圆之夜要举行盛会庆祝节日,欢度月圆节。相传一千多年以
前,一群非洲人驾小舟在海上航行,很久未能找到栖身的陆地,人们由于极
度饥饿和疲乏而濒临绝境,突然一轮明月升起,人们在月光下发现这个岛
屿,弃舟登陆,得以生存,并成为该岛的第一代居民,所以每年都要庆祝月
圆节。月圆节之夜,年轻小伙子吹起海螺,人们在优美的螺声召唤下来到海
滩,举行“吹螺盛会”,跳舞,饮酒,吃鱼饭,感谢圆月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4)南非地区
①丰收节。丰收节是 19世纪时赞比亚境内的恩戈尼族的重要节日,每
年2月末雨季刚过、旱季来临时举行。
恩戈尼族原居于南非,在欧洲殖民者入侵后,被迫北迁,到19世纪初
定居在今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国境内。为纪念重新获得了家园,便开始在每
年庆祝丰收节。
节日前夕,人们汇集到莫坦古兰尼村。节日开始,人们按照古老的传统,
要狂欢3天,并宰牛敬神祭天。在夜晚,青年人燃起篝火,唱起土风歌,跳
起传统舞。最后,还要进行象征抗击殖民者的戎装表演,以示不忘历史。
②绍纳人的节日。绍纳人是津巴布韦的主要部族,其传统节日在南部非
洲各民族中较为典型。
19世纪时绍纳人每年有三大节日。
新年伊始,通常在1月份,当播下的种子破土长出幼小的嫩叶后,人们
要举行感恩仪式,祭祖敬天。
每年4月份,人们又要举行仪式,以庆祝丰收。
7—9月,正值凉爽的农闲时节,人们在9月份亦举办盛大的节日,以祈
求在即将到来的播种季节降雨。
(5)中非地区
19世纪时中非地区最有名的传统节日是在扎伊尔河举行的,由今扎伊尔
和刚果两国居民参加的水上竞赛节。
每年,两国沿扎伊尔河的居民都定期在河上举行精彩的划船竞赛。按照
传统的规定,只有用整块木头制成、并被装饰得最美丽的一些船方能参加比
赛,而且要逆水行舟,破浪前进。
在节日期间,两岸居民为了给节日增添欢乐,还举行骑鳄鱼游泳赛。
7。音乐与舞蹈
非洲是著名的歌舞之乡,19世纪非洲的歌舞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1)非洲的音乐
19世纪时,在非洲大陆上,流行着各种音乐文化。在北非地区,由于一
… Page 100…
千多年来深受穆斯林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了阿拉伯音乐;热带非洲许多地
区的音乐文化,虽然也带有阿拉伯音乐的色彩,但非洲风格却处于主导地
位;而在南部非洲,则丝毫没有受到阿拉伯音乐的影响,完全是黑人的音乐。
非洲乐器的种类有二三十种之多,其中打击乐器占据中心位置,鼓则是
非洲音乐的灵魂。居于鼓之后的是各种各样的木琴,其中最常见的是薄片
琴。在热带非洲各地,黑人乐师们常手捧着薄片琴,用拇指和食指拨弄着演
奏。弦乐器在热带非洲也广泛流行。
在19世纪,由于非洲各国都还处在殖民统治下,因此职业的乐师也散
处在民间。在农村里,乐师是村社的普通成员,不能脱离劳动;在城市里,
他们则属于手艺人,是手工业者。
(2)非洲的舞蹈
舞蹈是非洲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非洲人民能歌善舞,19世纪
时,不论在非洲的城市或农村,随时都可以听到高昂激越的歌声,看到热情
奔放的舞蹈。平时,每当烈日西下,皓月初升,人们便踏着欢快的鼓点,载
歌载舞,既是娱乐,也是休息;在节假日或大型集会上,人们穿上艳丽的民
族服装,跳起最喜爱的舞蹈;丰收时节,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纵情欢跳,庆
祝丰收。在成年仪式上,人们也是用歌舞来教育青年如何进行各种生产劳
动、料理家务与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
在19世纪的非洲,跳舞为男女青年寻找意中人提供了最好的时机与场
合,成为非洲男女结成伴侣的鹊桥。在婚礼中,人们更是载歌载舞,祝愿新
郎新娘恩爱相处、白头偕老。
在非洲一些地方的葬礼中,人们也通常用舞蹈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有
的部族甚至还认为,葬礼中忽略了舞蹈是一种不祥之兆。
19世纪时非洲各国的舞蹈,无论是传统舞、民间舞,还是风俗舞,最基
本的动作是在胯部。以胸部、胯部动作为主的舞蹈是非洲最常见的一种舞
蹈。这种舞蹈粗犷奔放,豪迈有力,鲜明夸张,尤其是胯部的动作,其技巧
之高难、节奏之激烈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19世纪的非洲舞蹈,不但内容极其丰富,从传统节日、民族生活、历史
纪念、风土人情,直至生产劳动和人民斗争,在非洲舞蹈中都有所表现,而
且由于非洲种族众多、信仰各异、自然环境有别、生活的多样化,因此舞蹈
的动作、手法、技巧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具风貌。
(3)非洲的鼓
非洲人离不开舞,而舞又离不开鼓。因此,在非洲,鼓被人誉为“音乐
之王”,是非洲传统舞的灵魂。
在19世纪时,只要一踏上非洲这块炎热的土地,就可以听到“达姆达
姆”鼓的声音。鼓声陪伴着人的降生、成长和死亡。非洲的鼓,据说有几千
种之多,有圆锥形的、圆柱形的,有两头细中间粗或两头粗中间细呈漏斗状
的,有碗形、杯形和瓶形的,也有圆形和方形的,可谓种类繁多,形状各异。
… Page 101…
各类鼓均为木身象皮面。
非洲的鼓,除了起到音乐上的作用外,有的部族还用鼓作传播讯息的语
言工具。击鼓人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以代表不同的语言涵义,即所谓“鼓语”。可见,用鼓点能代替人的语言进
行联络。
8。服装与服饰
非洲民族众多,信仰各别,生活环境的差异很大,因此形成了非洲人民
衣着服饰的多样化,反映出穿着的种种风情。
阿拉伯长袍是居住在非洲北部和撒哈拉地区阿拉伯人的民族服装,通常
有黑白两种,每逢年节或喜庆时穿白袍,遇丧葬则穿黑袍。阿拉伯长袍一般
没有领子,腰宽袖肥,长及地面。凡参加穆斯林节日、婚嫁庆典或官方社交
活动时,阿拉伯人男子必须穿上这种长袍。男人在穿长袍时,一般都要配戴
缠头巾。这种缠头巾阿拉伯语中叫“塔增”,用薄纱织成,长约1米,从右
往左缠在头上。
阿拉伯妇女也穿长袍,且从头到脚要用长袍裹严,并配戴面纱。面纱大
都用黑丝绸做成,形状有三角形、正方形和五角形。
而在撒哈拉沙漠的游牧部族图阿雷洛人的男子中,也有配戴面纱的习
俗。他们的面纱一般分白、黑两种,也有深蓝色的。
与阿拉伯人相比,非洲其他地区居民的衣着则是五花八门,反映着本民
族特点。
东非居民比较注重服饰。在马达加斯加,一种颇似印度“沙丽”的“兰
巴”装束一直保存至今。“兰巴”上绘有精美的花卉鸟兽图案,披在肩上,
既是御寒物,又是装饰品。在埃塞俄比亚,每逢年节,人们都要披上特有的
民族服饰——“沙马”,这是一块超过3米长、两端绣有图案的白细布披肩。
而在平时,埃塞俄比亚男子喜欢穿马裤,头戴礼帽或轻便筒帽,妇女常常用
一块粉红色的透明薄纱包头。
19世纪时中非人的服饰也颇有特色。刚果妇女喜爱紫红、金黄、翠绿和
天蓝等颜色,她们喜欢用一块有漂亮图案的花布从腹部向下缠几匝来代替衣
裙。居住在扎伊尔西北部热带森林深处的巴库图人,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
活。他们不论男女,头上都扎一块裹着木头的布条,脸上漆以鲜艳的红色。
大部分妇女脖子上都系有许多璀璨的串珠圈,腰上也围着红色的串珠套。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