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25-本草求真 >

第30章

025-本草求真-第30章

小说: 025-本草求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又椹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桑耳散血除瘀。破 
症攻瘕。桑叶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 
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 
尺。集简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风湿。乌须明 
目。用黑芝麻同桑叶等分为丸。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灌木)治心肺热邪曲屈下行 
栀子(专入心肺)。味苦大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书言能泻心肺热邪。使之屈曲 
下从小便 
而出。(肺清则气化行。而膀胱津液。亦得由气化而化。故曰能利小便。究之皆泻肺心药耳 
。)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心痛因热。治当用此。但丹溪谓心痛久则郁而成热 
。此止就其大势论耳。若使痛喜手按。及痛喜饮热汤。其痛虽久。岂可以作热治乎?仍当以 
脏之阴阳及今所见之兼症兼脉。以分病之是寒是热。药之宜温宜凉。则得之矣。不可以痛久 
成热为泥。)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栀子止治热郁之血耳。若经寒而血不归。不可妄用。 
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能自 
摄血。绣窃见今医士。不论寒热虚实。但见病血。即作热治。妄用栀连芩柏。殊为可惜。) 
且能治心烦懊。五黄五淋。亡血津枯。口噤目赤风疮等症。此数语业已道其大要矣。然更就 
其轻清以推。则浮而上者其治亦上。故能治心肺之火。而凡在上而见消渴烦燥。懊 不眠 
。头痛目赤肿痛等症。得此以除。(烦属气。燥属血。仲景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 
豉以治肾燥。又用栀子作吐药。以散在膈之邪。即经所谓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栀豉汤吐虚 
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食。)就其味苦而论。则苦而下者。其治亦下。故能泻肝肾膀胱之 
火 
。而凡在下而见淋闭便结。疸黄疝气。吐衄血痢。损伤血瘀等症。得此以泄。(易简方治衄 
血不止。用山栀子烧灰吹之。屡效。普济方治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蒜头一个。食 
盐少许。捣贴脐及囊。良久即通。怪症奇方治吃饭直出。用栀子二十四个。微炒去皮。水煎 
服。食疗本草治下痢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匙。绣按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耳。)惟其 
气浮。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滞。惟其味苦能降。故丹溪用此以降内郁之邪耳!但治上宜 
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 
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 
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灌木)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 
地骨皮(专入肺肾。)即枸杞根也。味甘气寒。虽与丹皮同治骨蒸之剂。但丹皮味辛。 
能治无 
汗骨蒸。此属味甘。能治有汗骨蒸。且丹皮原属入血散瘀之品。汗者血也。无汗而见血瘀。 
则于辛于寒最宜。若有汗骨蒸而更用以丹皮辛散。不竟使夺汗无血乎?经曰。热淫于内。泻 
以甘寒。地骨皮是也。按地骨皮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凡五内热淫。而见肌肉潮热。二 
便癃闭。胸胁痛楚。与夫于头而见风痛不休。(外感之风宜散邪。内生之风宜清热。热除而 
风自熄。)于表而见潮热无定。(是内熏蒸而达于表。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 
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 
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而出之。)于肺而见消渴咳嗽不宁。(肾火上蒸。 
)靡不用此解除。今人但知芩连以治上焦之火。知柏以治下焦之火。而不知地骨皮之甘淡 
微 
寒。深得补阴退热之义矣。时珍常以青蒿佐此退热。屡有殊功。李东垣曰。地为阴。骨为里 
。皮为表。服此既治内热不生。而于表里浮游之邪。无有不愈。此为表里上下皆治之药。而 
于下为尤切焉。但脾胃虚寒者禁服。(汪昂曰。肠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鲜者 
同鲜小蓟煎浓汁。治下疳甚妙。)甘草水浸用。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果)泻肺降气 
枇杷叶(专入肺)。味苦气平。诸书皆言泻肺治嗽。缘嗽多由胃气不和。肺气不顺。以 
致火气 
痰塞。因而咳嗽不已。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火起则痰生。服此味苦而平。则肺金清肃。 
而气不得上逆而顺矣!气顺则痰与火皆顺。(痰气火同为一类。)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 
者不咳。渴者不渴。是以昔人用此。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 
以治肺热火嗽。身如火炎。令其食后夜卧含化一丸。剂未终而病即愈。则知此为清肺治火止 
嗽之要剂也。取叶干重三钱者为气足。拭净毛。以免射肺作咳。盐或姜炙。或蜜炙。各依方 
用。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味)清胃肾火 
茶茗(专入胃肾)。大者为茗。小者为茶。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克足。 
纤芥 
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爆能解。凡一 
切食积不化。(属滞。属湿。)头目不清。(属热。)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 
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能有效。(汤液云。茶苦寒下行。如何是清头目 
。蒙筌曰。热下降。则上自清矣。)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损神。)久服瘦人 
。(伤精。)至于空心饮茶。既直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阳脏服之无碍。阴脏服之不宜 
。) 
万不宜服。茶之产处甚多。有以阳羡名者。谓之真岩茶。治能降火以清头目。有以腊茶名者 
。以其经冬过腊。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有以菘萝名者。是生于徽。专于化食。有以日铸名 
者。生于浙绍。专于清火。有以建茶名者。生于闽地。专于辟瘴。有以苦丁名者。产于六合 
。专于止痢。有以普洱名者。生于滇南。专于消食辟瘴止痢。至于蒙山。世所罕有。且有许 
多伪充。真伪莫辨。然大要总属导痰宣滞之品。(茶与生姜同煎。名姜茶散。能治赤白痢。 
盖茶助阴。姜助阳。合用使其寒热平调。)虽一日之利暂快。而终身之累斯大。损多益少。 
服宜慎矣。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兽)清胃大热兼凉心血 
犀角(专入胃。兼入心)。苦咸大寒。功专入胃清热。及入心凉血。盖胃为水谷之海。 
无物不 
受。口鼻为阳明之窍。凡毒邪必先由于口鼻而入。以至及于阳明胃腑。(时珍曰。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饮食药物。必先入胃。)犀角为神灵之兽。食百草之毒 
。 
及众木之棘。角尖精力尽聚。用此苦寒之性。使之专入阳明。以清诸热百毒也。热邪既去。 
心经自明。所以狂言妄语。热毒痈肿。惊烦目赤。吐血衄血蓄血。时疫斑黄。痘疮黑陷等症 
。无不由于入胃入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也。然痘疮心火。初用不无冰伏之虞。后用 
不无引毒入心之患。故必慎用。始无碍耳。至于蛊毒之乡。遇有饮食。以犀箸搅之。有毒则 
生白沫。无毒则无。若云可以发表取汗。则必毒热闭表。合以升发等味同投。则见魄汗淋 
漓。若微毒单用。则不及矣。镑成以热掌摸之。香者真。(尤须乌而光润。)不香者假。成器 
多被蒸煮无力。入汤剂磨汁。入丸剂锉细。纳怀中待热。捣之立碎。升麻为使。忌盐。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兽)专泻肝火兼清心肺 
羚羊角(专入肝。兼入心肺)。苦咸大寒。功专入肝泻火。兼入心肺二经。考书所论主 
治。多 
属 
冗统。惟李时珍剖晰甚明。言羊火畜也。而羚羊则属木。故其角入厥阴肝经甚捷。同气相求 
也。肝主木。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 
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气搐搦。及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 
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下宁。狂越僻谬。魇寐卒死。而羚羊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脏也。发 
病 
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 。产后血气。而羚羊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 
。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羊角能降之。羚之性灵。而筋骨之精在 
角。故又能辟恶而解诸毒。碎佛牙而烧烟。走蛇虺也。本经别录甚着其功。而近俗罕能发扬 
。惜哉!时珍之论如此。但此虽能清肝及肺。若使过用久用。则更有伐生之气耳。多两角。 
一角者胜。(若一边有节而疏。乃山驴山羊。非羚羊也。)锉研极细。或磨用。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人)泻肝膀胱火 
人中白(专入肝膀胱)。即溺白 之物。故以白名。味咸气平。能泻肝经膀胱火邪。使 
之尽从 
小便而出。盖膀胱系溺白之故道。用此正以由其故道耳。今人病口舌诸疮。用之有效。降火 
之验也。(张杲医说云。李士常苦鼻衄。仅存喘息。张思顺用人中白散。即时血止。又延陵 
镇官鲁棠鼻衄如倾。白衣变红。头空空然。张润之用人中白药。治之即止。并不再作。此皆 
散血之验也。)故可以治痨热消渴。痘疮倒陷。牙疳口疮等症。但仅堪以涤热清火。而不可 
以言补耳。 研用。(刮取白。新瓦上 。)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人)清火降血 
童便(专入膀胱。兼入肺胃肝心)。系孩童津液浊气。渗入膀胱而出。味咸气寒无毒。 
为除痨 
热骨蒸。咳嗽吐血。妇人产后血衄晕闷绝之圣药。褚澄遗书云。降火甚速。降血甚神。饮溲 
溺百不一死。非真不死。甚言功力之优也。(又言人喉有窍。则咳血杀人。喉不停物。毫发 
必咳。血既渗入。愈渗愈咳。愈咳愈渗。)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人服小便入胃。亦随脾之气上归于肺。下通水道而 
入膀胱。乃寻其旧路也。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凡人精气清者为气。浊者为血。浊之清者 
为津液。浊之浊者为小便。与血同类也。故味咸而走血。咸寒能伏虚热。使火不上炎。血不 
妄溢。是以能疗诸血证也。凡人久嗽失音。劳渴烦燥。吐衄损伤。皮肤皴裂。人咬火烧。绞 
肠痧痛。难产胞衣不下。法当乘热饮之。(薛已云。予在居庸。见覆车被伤七人。仆地吟呻 
。俱令灌此。皆得无事。凡一切伤损。不问壮弱。及有无瘀血。俱宜服此。若胁胀。或作痛 
。或发热烦燥口渴。惟服此一味。胜似他药。他药虽效。恐有瘀血。反致误人。童便不动脏 
腑。不伤气血。万无一失。军中多用此。屡试有效。)盖热则尚存真气。其行自速。冷则惟 
有咸味寒性矣。若救阴却痨。必以童便为优。盖取混元之气。清纯而不淆杂耳!(但胃寒食 
少者切忌。)今人类用秋石。虽亦能入肾除热。但经水澄火炼。真元之气全失。其功不及童 
便多矣。况多服久服。则咸能走血。令血凝气滞为病。矧有阳气素虚。食少肠滑者。其可用 
之为治乎?取童子十岁以下。相火未动。不食荤腥酸咸者佳。去头尾。取中间一节。清彻如 
水者用。痰用姜汁。瘀用韭汁。冬月用汤温之。 

上编卷四泻剂
下气
内容:气者人身之宝。周流一身。倾刻无间。稍有或乖。即为病矣。治之者。惟有保之养之。 
顺之 
和之。使之气常自若。岂有降伐其气而使不克自由哉?然河间谓人五志过极。皆为火。丹溪 
谓人气有余便是火。则是气过之极。亦为人身大患也。是以气之虚者宜补。气之降者宜升。 
气之闭者宜通。气之郁迫者宜宽。气之郁者宜泄。气之散者宜敛。气之脱者宜固。气之实而 
坚者。则又宜破宜降宜下而已。盖气之源。发于肾。统于脾。而气之出。由于肺。则降之药 
。每出于肺居多。而肾与脾与肝。止偶见其一二而已。如马兜铃非因入肺散寒清热。而降其 
气乎。苏子非因入肺宽胸消痰。止嗽定喘。而下其气乎。杏仁非因入肺开散风寒。而下其气 
乎。枇杷叶非因入肺泻热而降其气乎。葶苈非因入肺消水而下其气乎。桑白皮非因入肺泻火 
利水而通其气乎。旋复花非因入肺消痰除结而下其气乎。栝蒌花粉。非因入肺消痰清火。而 
下其气乎。续随子非因入肺。而泻湿中之滞乎。枳壳非因入肺宽胸开膈。而破其气乎。若在 
枳实降气。则在胸膈之下。三棱破气。则在肝经血分之中。赭石则入心肝二经。凉血解热。 
而气得石以压而平。郁李则入脾中下气。而兼行水破瘀。山甲则破痈毒结聚之气。而血亦消 
。荞麦则消肠中积滞之气。炒熟莱菔子则下肺喘而消脾滞。至于沉香补骨脂。是引肾真火收 
纳归宅。黑铅是引肾真水收纳归宅。皆能下气定喘。凡此皆属降剂。一有错误。生死反掌。 
治之者可不熟思而详辨乎? 

上编卷四泻剂
下气
内容:(芳草)破肝经血分之气 
三棱(专入肝)。味苦气平。皮黑肉白。大破肝经血分之气。故凡一切血瘀气结。疮硬 
食停。 
老块坚积。靡不借此味苦。入以血分。行其气滞。俾血自气而下。但此若以血药同投。则于 
血可通。以气药同入。则于气可治。仍须和以补气健脾之味方良。(汪昂曰。昔有人患症癖 
死。遗言开腹取之。得病块如石。文理五色。削成刀柄。因刈三棱。柄消成水。绣按其人患 
癖。腹内血块虽有。但云削成刀柄。不无诳诞。)若使专用克伐。则胃气愈虚。气反不行。 
而积增大矣。出荆地。色黄体重。若鲫鱼而小者良。今世所用皆草三棱。醋浸炒。或面裹煨 
。 

上编卷四泻剂
下气
内容:(隰草)下肺气消痰结 
旋复花(专入肺大肠)。即本经所名金沸草者是也。其性虽兼辛温。凡阴虚劳嗽。风热 
燥咳。 
不可误用。用之其嗽必甚。究之味苦而咸。性主下降。凡心脾伏饮。胁下胀满。胸上痰结。 
唾如胶漆。风气湿痹。皮间死肉。服之即能有效。更能续筋敷伤。(筋断。捣汁滴伤处。以 
滓敷上。半月即愈。时珍曰。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旋复花藤细如筋。可 
啖。故能续筋敷伤。)是以仲景之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旋复代赭石汤。( 
噫气即嗳气也。经曰。五气所病。心为噫。又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 
故为噫。噫气多属胃气虚弱。三焦失职。清无所归。浊无所降。然亦有痰有火有食。仲景立 
此方以治伤寒汗下后胃虚。内用人参甘草以扶正。姜枣以和中。旋复花旋转阴中阻格之阳升 
而上达。赭石使恋阳留滞之阴降而下行。然后参甘大枣。可收补虚之功。生姜半夏。可奏开 
痞 
之效。)并金匮半产漏下。有旋复花汤。胡洽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复花汤。皆取苦能下 
气故耳。惟其性专主下。故书皆载病衰弱大肠虚寒者切忌。以其不禁再下故也。五月五日采 
花晒干。去皮蒂蕊壳用。 

上编卷四泻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