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实验心理学 >

第70章

实验心理学-第70章

小说: 实验心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0门主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
没有提出异议。在早期的报告中,米尔格拉姆概述了一些范畴,在这
些范畴内,程序中的系统变量可能会引出有关服从的必要条件的一
些有用的新信息;他在自己以后的实验中也引入了其中的某些变量。
    最初研究中可能鼓励服从的一个因素是它的实验背景+耶鲁大
学大概是一个极为被试们尊敬的地方(至少在实验之前)。也许正是
耶鲁的普遍氛围培养了服从,因为人们相信,这所著名的学府不会允
许其研究者开展心术不正的研究。米尔格拉姆(1965)随后报告了另
一项研究。新研究同最初的研究在大多数方面基本相似,惟一不同
的是实验地点改在康尼狄格州的布里奇伯特+位于一块脏乱不堪的
地方上的一座老办公楼中,说是由布里奇伯特研究委员会这个虚构
的公司赞助的一项研究。尽管在布里奇伯特研究中,服从者有所减
少(执行最大电击者,从原来耶鲁样本中的65%降至48%).但两者
在统计上并投有显著性差异。米尔格拉姆得出结论,耶鲁的声望与
最初高水平的服从并无关系。虽说这一结论是建立在拒绝虚无假设
昀基础之上的,但仍让人疑惑(见第3章),尤其是注意到两研究间确
实存在相当大的绝对差异(17%)时。不过,保险的结论似乎应该是,
耶鲁的环境不是导致服从的关键因素。
    这里有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如果相对于最初的耶鲁研究,布里
奇伯特研究中的服从显著减少,米尔格拉姆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他能够说是背景的性质(著名的耶鲁对残破的办公楼)造成这样的结
果吗?答案是不能,或至少严格地讲是不能。因为除背景之外,两情
境间还有许多其他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所在城市和所处的一年
当中的时段)。因此,至少有几个变量被潜在地混淆了。虽说在这两
个研究中,主试及其同盟者都是由同样的人担当,结果的差异很可能
是由不同的背景造成的。但一般而言,从跨实验的条件比较中作结
论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没有谁能确定所有其他条件都一定会保持404
恒定,不发生任何混淆。如果布里奇伯特应征的志愿者与耶鲁样本
中的被试,在职业或社会经济地位上被证明是存在差异的,米尔格拉
姆又会得出什么结论?(事实上,两样本间没有任何形式的显著差
异。)为了解释服从上的差别,他将不得不进行补充实验。首先,他应

  一雌

    〉.
·蒸
    葛芸视频水久联系方式㈣:747883097 TL:028 8104 2202网址:http:i1747883097 qzone qq 
  472尹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门主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__。。。。。。;{。。。__。;.一
    /实验心理学
该明确提出合理的假设,认定是哪些因素导致差异(比如社会经济地
位、职业、年龄等)。然后,他应该开展一系列实验,逐一操纵每个因
素,直到确认出影响服从的那几个。换句话说,如若许多未控制的因
素发生跨实验变化(即混淆),使得那些实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时
候,必须将混淆的因素分离开来,使其独立变化,以确定到底是哪些
因素造成行为的差异。
    在控制更为严密的实验中,又发现有其他变量对服从影响很大。
当实验中另有其他人充当被试(其实是主试的同盟者)实施电击时,
他们的行为明显影响了“天真”的被试。在一个例子中,米尔格拉姆
(1965)安排两个同盟者在预先设定的电击水平上拒绝继续实验,结
果如图13…4所示,当有其他人拒绝继续实验时,天真的被试也更有
可能表现同样的行为。另有实验表明,如果旁边有两个遵从的同伴
鼓励被试提高电吉水平,被试就会执行比他们自己决定时强得多的
电击( Milgram,1964a)。
    米尔格拉姆(1965)另一项有趣的尝试是改变被试与“受害人”间
的距离。在其中一种条件下,被试只能听到受害人的咕哝和抱怨÷另
    15伏特电击水平    450欹特
    图13…4在对抗权威时起到一定作用的小组压力
当筏试没有同伴的支持时,65“韵被试继续听从主试的指争,在整个实验中皓出越来
赭强的电击。当与对抗主试的同伴在一起时·仅有io“的披试继续靳从主试指令。
(引自Baron和Byme,1977,仉297.)
每一电击水平上服从指令的键试比嗣
    _、
.叁‰
83097 qzone qq…
黼看躺咨询    / 473
    。。。。。。。。。。。。。。。。。。。。。。。。。。。。。。。。。。』:。。。。。。。。。。。。。。。
  第十三章社会影响/
一种条件下,两人在同一个房间里,被试可以看到受害人;在第三种
条件下,要求被试在每次惩罚叫,强行将学习者的手臂按在金属电击405
盘上(见图13…5)。随着与受害人距离的接近,服从主试指令坚持到
实验结束的被试·从74蹦依次减少到40%到30%。虽然如此,仍有
一点值得注意,即使当被试不得不直接抓住受害人的手的时候+还有
近三分之一的人继续施加电击。
圉135  …名服从的破试强行将另…名被试的手臂接在金属盅上,绪“|l!.E
    f引自M;lgrarn.1974.阻37。)
    米尔格拉姆对服从的研究向我们展示,如何在社会心理学实验
室中有相对控制的背景下,研究一个关系到社会影响的有趣而复杂
的问题。尽管并不能把服从的方方面面都搬进实验室(比如前面提
到的发令者对被试没有真正的权力),但这一情境还是具有足够的强
制力,产生了显著的高水平的顺从。
    在结束这一话题前,我们还需简单提及一下三方面的问题。看
到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很多人会说:“我不会那样做的。”问题是在遁
当的情境中,你可能一样会做的。最初的实验中,曾用耶鲁大学的学
生做过被试…他们的反应结果与纽黑文团体中的“真人”没什么两样。
他提
M,
∥润
雕圆
n质
h芷日

吧文
船圉
。频
坞视
81
g程
几千
。主
班川
他业
M专
g理
式心
方学
系大
联范
久师
水京
㈣批镑
芸荐
芸推

    。    /
    :㈣: 747883097 TL。 028 8194 2202日址:http: i1747883097 qzone qq 
4钳筹翠嚣磊黩蓊黔
    ,理学专业20门主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_____u_J
    /实验心理学
r1
u
也许,读了这些内容后,你不会再参加到一如米尔格拉姆这样的情境
中去了,但你可能还是会不加思考地去做类似的事情。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常常引发的第二个争议是有关它的道德问
题。以欺诈的方式取得被试的配合,实验程序叉十分令人紧张,这样
做道德吗?鲍姆林德(1964)和米尔格拉姆(1964b)曾就这些问题展
开过详细的争论。对这项研究涉及的道德问题,这里只能提示有兴
趣的读者去看这方面的一些文章,以及米尔格拉姆(1974)的书中附
录I了。(有关道德问题我们在第4章中专门论述过。)
    最后,正如米尔格拉姆在其著述中反复指出的,就其本身而言,406
服从并不一定不好。事实上,如果我们大家都不服从社会的诸多法
令和权威性人物,生活将变得不可思议。只有当一个人被要求依命
作恶时,服从才是可恶的。
13。2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主爱要求特征和实验者偏差
    范例催眠
    审慎的心理学研究者总要在实验中引入尽可能多的实驻控制。
但即使是在最谨慎的研究者那里,有两种来源的偏差仍可能受到忽
视。这就是由实验者造成的偏差和由被试本人造成的偏差。实验者
偏差是所有科学中一个潜在的普遍性问题。其最明显的一种形式就
是有意伪造数据。要有创造性、要发表许多文章、要有惊人的发现以
及要从资助代理处得到更多的经费,这诸多的社会压力,适得某些研
究者编造研究结果。布罗德和韦德(1982)思考了一些有据可查的该
类欺诈行为,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不幸的是,除了提高警
惕以及对造假者一旦抓到予以严惩之外,科学家们对减少这类欺诈
行为显得无能为力。这种欺诈往往是当其他研究者试图重复和验证
该项工作时被揭露出来的。
    实验者偏差不单是指有意造假的行为,还指实验者无意间对其
研究结果施加的细微影响。已有许多研究和趣闻轶事的观察,证明
83097 qzone qq…
供试看觏待5询    f 475
    。。。。。。。。。。。。。。。。_L。。。。。。。。。。。。。。。。。。。。。。。。。一
第十三章社会影响/
这种影响确实存在。一不留神,这种更为隐蔽的偏见就会以多种方
式介入进来。在不同条件下,实验者和被试间互动的方式可能略有
不同,读指导语时的声调和着重点可能有所变化;同样,面部表情、姿
势等等都可能存在差异。实验者本人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效
应,但他们对被试在不同条件中的行为方式有所期待,这可能会使他
们的行为发生细微的变化,帮助产生预期的效果。
    罗森塔尔(1966,1969)曾回顾了研究中(大多是他自己的)实
验者期待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一些对策。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是
实验者以一定方式将自己隔离,避免了解所考虑的假设和被试受
测的特定条件,即要实验者对实验条件保持盲状态。不幸的是,在
许多研究中,这一办法很难做到或并不实用,因为实验者必须执行
实验条件。
    实验者偏差问题,尽管有潜在危险,但往往没有所想像的那么严
重。巴伯和西尔弗(1968)彻底分析了关于实验者期望效应的研究,
认为尚无充分证据可以说这类效应已被证实。权且不论这种说法的407
正确性如何,但有其地因素向我们表明,实验者效应常常被夸大了。
我们在本书里,从始到终屡次强调,任何个人实验的结果,在进行推
广泛化之前,都需要在其他类似的实验情境中予以查验。如果人们
看重某一特定的实验结果,就必然会对其开展作进一步的研究,去揭
示它的产生条件,解析它的内部机制,等等。此类研究进程中+持有
各种不同被试观的实验者在重复其基本现象时,会有多种可能性,有
些人希望发现它,有些人则不希望。如果该现象完全得以再现,我们
就可“假定它不是由实验者偏差造成的}如果不能,我们就怀疑实验
者偏差应对此负部分责任。重要的是,实验者偏差,甚至于某一独立
研究者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在科学探究的正常进程中将会被揭露
出来。当然,我们还是要密切注意,尽量避免这类效应。无论如何,
在科学的进程中,实验者偏差终将会被消除。
  另一个潜在的、更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见来源,
与被试及他们对心理学实验的设想有关。奥恩(1962,1969)首开先
河,使心理学家们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参加实验的被试都有
他提
M,
∥润
雕圆
n质
h芷日

吧文
船圉
。频
坞视
81
g程
几千
。主
班川
他业
M专
g理
式心
方学
系大
联范
久师
水京
频北
糕麟●
TL。 028 8194 2202日址:http: i1747883097 qzone qq…
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一些普遍的预期,他们可能试图理解实验的特定目的。他们可能相
信,自己的良好表现理所当然会受到注意,主试对自己行为的任何指
令也都自有用意。他们也想要知道那目的是什么,并在实验情境中
寻找线索。许多心理学实验,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实验,像米尔格拉姆
对服从的研究,如果被试知道了真实的研究目的,那么结果就没有什
么意义了(每个人都很快就会拒绝服从主试)。所以,往往要经过精
心伪装,以掩盖实验的真实目的。然而,正如奥恩所指出的,实验的
目的往往非常明显。所以,无论如何,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被试的
期望如何影响他们在实验中的行为?奥恩(1969)注意到:    、
    由于被试关.G实验结果,他对自己的角色和研究假设的知
    觉,将对他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实验者期望自己如何反应,
    实验者想要寻求什么结果,流露这类信息的那些线索指导着被
    试的行为,因此是重要的变量。我一度提倡把这类线索称作“实
    验的要求特征’……它包括实验的有关传闻、背景、内隐或外显
    的指令、主试A其提供的细微线索以厦尤为重要的实验程序
    (p… 146),
    如果一个实验的结果是由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所造成的,那就
不能推广到其他情境中去。众所周知,对自己被试身份的觉察,会对
实验参与者的行为发生很大影响。本章的课后作业中有一个练习,408
可用来演示这一点。
    在所有的实验室实验中,被试部意识到自己在被观察着,自己的
行为在被仔细监控着。被试对自己“应有”行为的预期,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他在实验中的表现。医学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形同此类,被称
作安慰剂效应。即给病人一种说是有助于健康的药,而实际上是没
有什么药性作用的东西,病人往往表现出病情的改善或疼痛的缓解。
所以,在医学研究中要想鉴定一种药的作用,单是把用药组和不用药
组进行对照是不够的,因为用药组的改善可能只是因为安慰剂效应
(见第6章)。所以,用药组还应该与安慰剂组进行对照,这样才能确
定相对于安慰剂效应的实际药效。这类研究常常被称作单盲实验,
因为实验被试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在医学研究
83097 qzone qq…
供试看  期待咨询    /477
    1n1…‘
第十三章社会影响/
中·实验性保护措施往往还要进一步扩展,即也不让开发药物的医生
知道对病人的处理。这类双盲实验的优点在于,病人或是医生的改
善期望,都不会对结果发生影响。
    在一项实验室研究中,奥恩(1962)试图找到一个会被正常被试
拒绝操作的、麻烦而又毫无意义的任务。他之所以对此感兴趣,是因
为他想知道,在催眠状态下,接受指令后,被试是否会执行操作。实
验之一是给被试两千张写满一行行随机数字的纸,让被试将每一张
每一行中一对对的数相加。显然,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奥恩假
设,控制组的被试会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并拒绝操作。而那些被脱去
手表的被试,会毫不懈劲地坚持做几个小时,直到实验结束。后期研
究(旨在使任务更加麻烦和无意义)中,要求被试每完成一页,就按照
上面所写的方向找出一张卡片。每张卡片至少需要被试翻32张纸,
然后继续做下一页。被试们还是坚持了数小时。当问及原因时+他
们说:既然是在参加一项实验,那么想必主试的要求自然有其道理
(进行诸如忍耐性之类的测试)。
    研究者曾让被试在催眠状态下做各种事情,往往相当成功。一
个明显建构良好的发现是,被试在催眠扶态下,可以被诱导去做各种
反社会的和毁灭性的行为,比如把酸泼到别人脸上,或是抓握毒蛇
( Rowland,1939} Young,1952)。奥恩和埃文斯(1965)怀疑,这种
行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