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9-伤寒论纲目 >

第13章

609-伤寒论纲目-第13章

小说: 609-伤寒论纲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都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 
多。复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疼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脉 
经曰。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不呕渴。里无邪也。脉得浮 
虚而涩。身疼烦。知风湿俱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 
李杲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升麻、 本、苍术治之。如病去。 
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也。麻黄复煎汤。治阴室中汗出。懒语。四肢困倦乏力。 
走注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升浮。而躁热汗出。一身疼痛。盖风湿相搏也。以麻黄发汗。渐渐发之。 
在经者。亦宜发汗。况值季春之月。脉缓而迟。尤宜发之。令风湿去而阳气升。困倦乃退。血气 
俱得生旺也。 
王好古曰。神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紧无汗。白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缓有汗。上二术汤治风湿。 
又当随症加减。其法。详在二汤之后。 
闵芝庆曰。汗出当风寒。则汗不得越。久留骨节。故一身尽痛。元府反闭。故发热。日晡为阳 
明之时。太阴湿土。郁而不伸。故剧。此虽伤于湿。而实因于风寒也。金匮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凡湿不得泄。热不得越。则身黄。若伤寒发黄时。身疼已解。此湿流关节。故不解也。须用五 
苓散以除其湿。 
鳌按。风湿身疼。与伤寒身疼。各不同。盖伤寒身疼无止时。风湿身疼。多在日晡时发。若更 
遇阴雨。与天气相合。则疼更甚。亦不必拘于日晡时矣。 
【纲】仲景曰。太阳中暑者。身热疼重而恶寒。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暑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 
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 
【目】柯琴曰。中暑者。与伤寒迥别。而亦有因于伤寒者。太阳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冬之伤寒。伤于天之寒风。夏之伤寒。伤于地之寒水。脉微亡阳。脉弱发热。此身热脉微。本是暑 
伤于气。而疼重恶寒。实由于寒水沐浴。留在皮肤 
而然。亦是伤寒所致耳。宜五苓散、藿香饮之类。弦细芤迟。不得连读。言中暑夹寒之脉。或微弱。 
或弦细。或芤迟。皆是虚脉。以此等而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症。虽当炎夏。而虚寒可知。东垣 
用补中益气汤。深合仲景心也。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目】方中行曰。末以真武汤救之六字。黄氏正之。以原文为传写之误。甚是。当从之。盖既 
曰不可服。服之为逆。则安得又复有大青汤主之之文。故黄氏正以真武汤是也。 
魏荔彤曰。既曰中风。又曰脉浮紧。浮为在表。紧为寒邪。则是合中风与寒邪在表为一症也。更 
见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烦躁诸症。大率伤寒之症多。然言太阳中风。而中风诸症亦在矣。主以 
大青龙。仍伤寒麻黄发汗之义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他条脉浮紧发热无汗而自衄愈。纯是寒邪伤营。犹轻微也。此竟身疼痛。则 
寒伤者重矣。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因以麻黄汤发汗。微除而不全除。其人发烦目瞑者。非麻 
黄治寒邪不效。必少带中风之阳邪。故用麻黄辛热。至于发烦目瞑。剧者更必衄血也。设预审之。 
知其寒重风轻。斟酌青龙用之。不至是矣。然寒虽发汗未尽除。风因衄已悉去。乃解者。风邪解也。 

卷三
百节疼痛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 
心下支结。外 
症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 
黄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目】张兼善曰。脉沉而细。本少阴脉。今太阳病而见此脉。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故相似。乃 
太阳之变脉也。湿流关节。故疼痛。太阳气不宣。故烦。湿气痹闭而不行。故脉应其象而沉细。太 
阳之脉。从风则缓。从寒则紧。从湿则细。伤上则浮。伤下则沉。当因症而合脉。 
魏荔彤曰。伤寒六七日。宜传里矣。乃有半未离太阳之表。而半已微入少阳之里者。惟不离太 
阳。故结胸之结。变而结于心下。复不正结而偏出。微入少阳两侧之界。因谓之支结。虽云带少阳。 
实皆太阳表里之症也。故用少阳柴胡之治。仍加太阳之桂枝。本条何以见太阳多少阳少也。如正 
文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太阳之症有四。独心下支结一症。侵入少阳。其实又系大小结胸 
之流派。惟以部位在少阳。故治少阳。正所以治太阳也。用柴胡加入桂枝者。犹如太阳之贼。侵少 
阳之界。用太阳之兵捕。协同少阳之兵捕。方可治太阳少阳两界之贼寇也。 
【纲】仲景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肉 
烦疼。当发其汗也。 
【目】柯琴曰。风寒本相因。必风先开腠理。寒得入经络。紧者急也。即数也。紧以形象言。 
数以至数言。紧则为寒。指伤寒也。数则为热。指发热也。辞异而义同。故脉浮数浮紧者。皆是麻黄 
症。骨肉烦疼。即是风寒两伤。营卫俱病。要之冬月风寒。本同一体。故中风伤寒。皆恶风恶寒。 
营病卫必病。中风之重者。便是伤寒。伤寒之浅者。便是中风。不必在风寒上细分。须当在有汗无 
汗上着眼耳。 

卷三
筋惕肉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 
者。真武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太阳病。医发汗。仍发 
热恶寒。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 
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目】朱肱曰。大凡发汗过多。即身 动振摇。虚羸之人。微发汗。便有此症。宜服真武汤。 
羸甚者。去芍药。或少用之。有热症。恶热药者。去附子。 
杨士瀛曰。伤寒筋惕身 。发汗太过所致也。古人以真武汤主之。然真武汤能止其汗。而不能 
定其 。 者。动也。盖汗多则伤血。血虚无以荣筋。筋愈急而四体百骸俱为之 。宜以四物去地黄加人参、半夏、茯 
苓、甘草作剂。以五灵脂为佐。入生姜、乌梅煎服。自有神效。此专主生血。生血乃以收汗也。 
陶华曰。筋惕肉 者。非常常有之。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 
枯少。阳气偏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跳。 然动。非温经助阳不能愈。仲景特设真武汤救之。 
或因发汗吐下后。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此又逆之甚矣。 
柯琴曰。此条用真武汤。全在降火利水。重在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因心下悸所致。脉微弱 
而自汗出。是无阳也。是桂枝症。不可与大青龙。以中有麻黄、石膏也。服之则血气不周于身。必 
筋惕肉 。因汗下后加烧针。以致虚烦。多汗伤血。故经脉动惕。烧针伤肉。故面青肤 。此亦半 
夏泻心汤症也。 
【纲】仲景曰。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 
【目】魏荔彤曰。脐左属肝。故肝虚风动为头眩。肝藏血之脏。风动扰阴。故汗出不止也。筋 
惕肉 者。肝主筋。血主肉。俱因气虚而振振惕 也。 
陶华曰。此候最逆。先宜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十救一二。 

卷三筋惕肉
附录筋骨四肢辨
属性:李杲曰。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 
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 
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 
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 
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 

卷三
胁痛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 
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朱肱曰。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此十枣汤症也。大抵胁下痛者。此为有饮。须 
分表里。干呕微利发热而渴。为表有水。小青龙加芫花主之。身体凉。表症罢。干呕而胁下痛。 
为里有水。十枣汤主之。十枣非小青龙之比。须量人虚实。不可妄投。 
柯琴曰。水气为患。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中走胁肋而牵痛。下走肠胃而下 
利。浩浩莫御。非得利 
水之峻剂以直折之。中气不支矣。此十枣与五苓、青龙、泻心等法悬殊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目】楼全善曰。脉微细欲寐。少阴症也。浮细嗜卧。无少阴症。虽十日后。尚属太阳。此表 
解而不了了之谓。设见胸满嗜卧。亦太阳之余邪未散。兼胁痛。是太阳少阳合病矣。以少阳脉弦细 
也。少阳为枢。枢机不利。一阳之气不升。故胸满胁痛而嗜卧。与小柴胡和之。若脉浮而不细。是 
浮而有力也。无胸胁痛。则不属少阳也。但浮而不大。则不涉阳明。仍在太阳也。太阳为开。用麻 
黄汤以开之。然与太阳初病。用以发汗不同。当小其制而少与之也。 
鳌按。此言太阳少阳脉症相关处也。胁痛。本少阳症。 
【纲】仲景曰。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 
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目】鳌按。此条胁下痛。兼见经脉动惕。属于虚气也。冲咽喉眩冒。即虚烦之处。 

卷三
结胸
属性:【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至颈而 
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目】陈士铎曰。伤寒变为结胸者。以伤寒火邪正炽。急与饮食。胃中得食。茹而不出。他脏 
因胃中有食。群起而争。其势猖狂。必当以变法治之。急用栝蒌一枚。槌碎。入甘草一钱。同煎服。 
夫栝萎乃陷胸之胜物。平人服之。必至心如遗落。然惟食结在胸。非硝、黄、枳、朴、槟榔等可 
祛。必得栝蒌始能陷之。尤恐其过于下也。可加甘草留之。使不至十分推荡。此变症而用变法。真 
胜于用正也。 
张云岐曰。不发汗而反下之。热反内陷。寒气随热而入。入于胸必结。瘀热在里故也。 
【纲】仲景曰。结胸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结胸者。项亦强。如 
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目】成无己曰。结胸虽为实邪。人皆知用陷胸汤丸下之。或脉浮大者。不可下。下则死。是 
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虚其里。邪深结则死。设或结胸形症悉具。而加烦躁者。尤为不治之疾。 
【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 
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目】赵嗣真曰。不经下后而心下满者。则有吐下之殊。如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 
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又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 
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此二条是也。或吐或攻。要在泄其邪气。若下后心下满者。又有 
结胸痞之别。如阳明病。虽心下硬。又未可攻。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 
止者死。利止者愈。是邪气自表传里。至于心下。留结为实者。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 
者。则不可下。故有此戒。又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 
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为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 
柯琴曰。阳指形躯。阴指胸中心下。非指阴经阴症。发阳发阴。俱指发热。结胸与痞。俱是热 
症。作痞不言热入。热原发于里也。误下热不散。因而痞硬。不可以发阴作无热解也。若谓非热症。 
泻心汤不得用黄芩、大黄矣。 
【纲】仲景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目】张兼善曰。从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正在心下。未及腹胁。按之痛。未至石硬。小结 
胸也。形症之分如此。盖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于心下。故其脉浮滑。水结宜下。 
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痰结宜消。故用栝蒌、半夏等。 
【纲】仲景曰。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症具。烦躁者亦死。 
【目】陈士铎曰。言不可下。见下之必死也。夫结胸而加烦躁。此胃气将绝也。胃气欲绝。即 
不能生津液而养心。故为死症。虽然。津液之竭。非五脏自绝。亦因结胸之故耳。是必攻其中坚。 
使结胸症愈。而津液自生。死症可望更苏也。药用化结汤。 
柯琴曰。阳明脉浮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可攻之。太阳结胸热实。脉浮大者。不可下。 
盖太阳浮大。仍为表脉。恐热未实。则水未结。故不可下也。结胸是实邪。烦躁是正气虚。故亦死。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目】程郊倩曰。误下后有二症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不全发阳。不全发阴。故误下之变。 
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此条本为半夏泻心汤而发。故只以痛不痛分 
结胸痞。不及他症。 
陶华曰。结胸乃下早而成。未曾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至于胸中。未入于腑。症虽满闷。 
尚为在表。正属少阳部分。为半表半里之间。只消小柴胡加枳壳以治。不效。则以本方对小陷胸汤。 
一服如神。若因下早而成者。方用陷胸汤丸。分浅深从纵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 
过下则伤元气。慎之。热实结胸。懊 烦渴心下痛。少与大陷胸汤。寒实结胸无热症。三物白 
散、枳实理中丸。 

卷三
脏结
属性:【纲】仲景曰。病有结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