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伤寒论纲目-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脉浮发热口苦者。邪在表。脉紧自汗腹满不恶寒者。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
宜和解。
王肯堂曰。自汗而兼脉浮紧口苦者。忌汗下针。宜和解。
魏荔彤曰。栀豉汤。是仍以太阳治表泄热之法治阳明。可见非拘拘专治阳明者可愈阳明病也。
白虎人参汤。生津涤热。热去津回而汗出。治阳明即所以治太阳阳明也。猪苓汤。导水清热滋干。未
尝及太阳之表。而太阳之腑。邪去气宣。其表亦不待再治。是又治太阳之腑。即所以治太阳之
表。而治太阳之表。正所以治太阳阳明。又可见非拘拘专治阳明可愈阳明病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
狂。 然汗出而解。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以胃中
冷。水谷不别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小便不利者。当分欲食不欲食。欲食者。宜桂枝汤、羌活汤。不欲
食者。宜吴茱萸汤、理中汤。
魏荔彤曰。此原本中风。而病兼水湿者。阳明病欲食。此由中风而成。然阳明宜大便难。今小
便反不利。大便反调。又骨节疼。如有热状。而非大热。则皆风兼湿为患也。夫欲食仍兼风象。小
便不利则湿盛。大便自调则热轻。骨节疼为湿多。热状为热少。此洵风湿与热杂合而成之阳明。俱
不可作胃热论治者也。迨至风邪所变之热。入里而发。透表而汗出。阳明病亦遂解矣。盖胃家热邪。
既为湿间。不能成实。欲食而得食。则胃家之谷气。即能扶正。不解而自解。故水湿之邪。因谷气
得养。即为退舍。且能并力于汗。俾热邪透表而愈。水湿其罪之魁而功之首乎。言脉紧者。言不若
病脉之缓而已。非必如伤寒之紧也。
痼瘕者。阴气坚凝闭秘之症也。胃冷而水谷不别。则温中补胃之不遑已。敢云下哉。
【纲】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太阳中
风。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
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王好古曰。太阳自汗。桂枝汤。阳明自汗。白虎汤。少阴自汗。四逆汤。阳明症。身热
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而自汗。或恶热而尺寸俱浮者。白虎汤。
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心下痞者。当分恶寒不恶寒。
【纲】仲景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
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后服。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朱肱曰。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亦有反无汗之症。不可不察也。
柯琴曰。阳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阳明病多汗。多汗胃燥之因也。
【纲】仲景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发热无
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目】朱肱曰。阳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若汗多胃燥。猪苓复利其小便也。可与
苡仁竹叶汤。
柯琴曰。胃实之病。病机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无汗。继为胃阳遽反。
故反汗多。
卷十
盗汗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目】朱肱曰。脉浮盗汗。黄 汤。或柴胡姜桂汤。桂枝茯苓白术汤。
王履曰。盗汗者。睡而汗出也。睡则胃气行里。表中阳气不致。故津液得泄。觉则气行于表。
而汗止矣。
楼英曰。杂病盗汗。责其阴虚。伤寒盗汗。由邪气在半表里使然也。若邪气在表。则又谓之自
汗矣。经曰。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又阳明当作里实。而脉浮者。云必盗汗。是犹有表
邪也。非若自汗有表里虚实之别。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
【目】刘完素曰。关脉以候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浮大之脉上关上。故知三阳
合病也。胆热则睡。少阴病且欲眠睡。目合则汗出。以阴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出。知三
阳合病。胆有热也。小柴胡汤、泻心汤。
张元素曰。或谓。此症俱属少阳。篇中亦可用小柴胡否。答曰。可用。夫三阳合病。其邪发见于脉
也。浮者太阳。大者阳明。关上者少阳也。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胆有热。脉症相符。故出于少
阳篇下。盖脉浮无症不可汗。脉大无症不可下。浮大之脉俱上关。知三阳合病而热在胆也。胆居在
半表里。用小柴胡亦当。
卷十
头汗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目】朱肱曰。汗出谵语者。有燥屎也。过经乃可下也。下之早。语言必乱。以表实里虚故也。
病患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
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
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
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
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心下紧满。无大热。汗出者。茯苓汤。
刘完素曰。热入血室。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此数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热也。
朱震亨曰。血室。肝也。肝之热者。必移其热于心。遂令心气受伤。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
故但头有汗而不能遍及于身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者。
栀子豉汤主之。
【目】朱肱曰。病患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上出而头有汗也。
张介宾曰。头汗之症有二。一为热邪上壅。一为阳气内脱。盖头乃诸阳之会。凡伤寒遍身得汗。
谓之热越。若身无汗。则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故但头汗出也。治热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
在去其热而病自愈。至气脱一症。则多以
妄下伤阴。或克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则阳脱于上。小水不通。而止见头汗。则大
危矣。
头汗脉紧数。有表邪当散者。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若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
头汗。当清者。人参白虎汤、益元散。若水结胸。心下满。头汗出者。大陷胸汤、小半夏茯苓汤。
若便结腹胀疼痛。头汗者。承气汤。若诸虚泄泻。阳脱头汗者。速用独参汤、大补元煎。急救之。
庶可保全。
鳌按。此是下后变症。但头汗出者。心火上炎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者。身无汗。齐颈而还。
腹满。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目】许叔微曰。亦可用五苓散。
刘完素曰。头者。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邪热内蓄。蒸发腠理。遍身
汗者。为热越。身无汗。则热不得越。热蒸于阳。故但头汗出也。何者。以三阴经皆上至胸颈而还。
不循于头。独诸阳脉上循于头耳。故为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
王好古曰。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额上遍多者。属心部。为血症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
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
王肯堂曰。头乃诸阳之会。热蒸于阳。故但头汗出也。三阴无头汗。其经不上头故也。遍身有汗
为热越。但头汗出。热上达也。如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及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
水结胸数者。皆但头汗出。俱是热不得越。故或吐或下以除其热也。且邪但在表。则无头汗之症。
必也寒湿相搏。与邪在半表里。乃有头汗也。如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
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及伤寒五六日。头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皆邪在表里两间。令头汗出也。湿家但头汗出。欲得被覆向火者。
寒湿相搏。故头
汗也。此皆不得谓之逆。然小便不利而成关格。若头汗者。阳脱也。经云。关格不通。不得尿。头
无汗者生。有汗者死。又湿家下后。头额汗出而微喘者。亦阳脱也。经曰。湿家下之。额上汗出。
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二者乃头汗之逆。
陶华曰。诸阳经络循于头。头汗者。邪搏诸阳也。里虚则不可下。内涸则不宜汗。头汗症。不可再
汗也。谵语头汗。是为血热。属阳明。用承气汤。心中懊 而头汗。栀豉汤。
卷十
额汗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为发黄。三阳合病。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目】鳌按。此条之上。曰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乃详病脉病情
及病机也。本条乃言病状及治方也。必两条合参。而三阳合病之大要始得。合目则卫气行阴。更兼
汗出。热淫于内也。
卷十
手足汗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
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三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下之则愈。大承气汤。
【目】王肯堂曰。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故病则手足汗出也。手足汗出为热聚于胃。是津液
之旁达也。
二者俱手足汗出。一则大便初硬后溏。胃中冷不别水谷。故不可下。一则大便难、谵语。阳明症
具。故宜下。
陶华曰。四肢者诸阳之本。热聚于胃。则津液旁达于手足也。蕴热则烦躁谵语。挟寒则水谷不
分。此则承气理中之不同处也。
柯琴曰。但手足汗出。则津液之泄于外者尚少。小便不利。则津液不泄于下。阳明所虑者亡津
液。此更虑其不能化液也。
阳明以胃实为病根。更当以胃寒为深虑。
卷十
蓄血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其人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
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目】王好古曰。初便褐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尤重。色变者。以其火燥也。
如羊血在日中。须臾变褐色。久则渐变黑色。即此意也。当详察之。
鳌按。此实阳明未病前症。前此不知。今因屎硬为阳明病。硬则当难。而反易。病机之变。其
原尚由太阳病阳明未病时。先有宿血。血主濡。故不硬而反易。且火极反见水化。故血久则黑也。
【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不大便。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
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
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目】成无己曰。蓄血者。血在下焦。蓄聚而不散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血留于
下而瘀积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故也。大
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按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
如少腹觉有满硬。盒饭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则是津液留结。可
利小便。若小便自利。则是蓄血之症。可下瘀血。经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
者。为有血也。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
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丸下之。愈。阳明症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
血之症。血蓄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
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症明矣。蓄血症又有轻重焉。如狂也。
喜忘也。皆蓄血之甚。须抵当汤丸下之者也。如外已解。小腹急结。则为蓄血之轻者。桃仁承气
利之。医之妙者。何也。在乎识形症。明脉息。晓虚实。知传变。其于形症之明者。众人所共识。
又何以见其妙。必也形症之参差。众人所未识而独识之。且如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脉虽浮
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
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如狂喜忘之症。亦无少腹硬满之候。当是时。与承气者多矣。独能处以
抵当汤。是为医之妙者也。何以知其有蓄血也。脉浮而数。浮则伤气。数则伤血。热客于气。则脉
浮。热客于血。则脉数。因下之后。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但浮者。则荣血间热去。
而卫气间热在。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者。
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下不止。
则血得以去。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为瘀血。是用抵当汤
下之。此实疾病之奇异。医法之元微。能审此者。真妙医也。
张元素曰。或问攻下之法。须外无表症。里有下症。然后可攻。上言无表里症。况脉更浮数。
何故可下。曰。此非风寒之病。是内伤致然也。若外不恶寒。里无谵语。但七八日发热。有烁津液。
乃阳盛阴虚之时。苟不攻之。其热不已。而变生焉。故云。虽脉浮数。可下。不待沉实而后攻也。
夫内伤者何。经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伤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仲景之
意。不外是理。凡伤寒当下之症。皆从太阳阳明在经之邪而入于腑。故下之。今不言阳明病。但
云病患无表里症。此非自表之里而病也。但为可下。故编于阳明篇中。
鳌按。前用抵当汤。虽表症仍在而罔顾者。急于救里也。用桃仁承气。虽外症已解。而邪甚者。
仍当顾表也。此表里症俱无。而仍用抵当者。以表里热极也。合热是表热极。协热是里热极。无
表症。是不头痛恶寒。无里症。是不烦燥口渴。
前条大便反易。知血之瘀于中者已久。是验之于已形也。此条仍不大便。知血之在内者已结。
是料之于未形也。六经惟太阳阳明二经多血。故俱有蓄血症。
【纲】仲景曰。病患胸满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
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目】王好古曰。血症。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