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9-伤寒论纲目 >

第40章

609-伤寒论纲目-第40章

小说: 609-伤寒论纲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鳌按。此妄下。热邪内攻。以致亡阴之变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目】楼英曰。此屡妄下。两候之久。柴胡症仍在。因其人不虚。故枢机有主。而不致成坏病。与小柴胡汤和之。 
表症虽或已罢。而内尚不解。以前此妄下之药。但去肠胃有形之物。而不能泄胸中气分之结热也。急者。满也。但满而 
不痛。即是痞也。 

卷十二
胁满腹痛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 
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 
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邪气传里。必先自胸而胁。以次经心腹而入胃也。是以胸满多带表症。胁满 
多带半表里症。如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又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二者属表。须汗之。盖胸中至表尤近也。及胁则更不言发汗。但和解而已。经曰。设胸满 
胁痛者。及胸胁满不去者。与夫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俱宜小柴胡和解之。大抵邪初入里。尚未停留为实。但郁积生满者。和解斯可矣。若留于胸中。 
聚而为实者。又非吐下之不可已。如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若胸中痞硬。气 
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胸中有寒。瓜蒂散。二者均是吐剂。又当知栀豉吐虚烦客热。瓜蒂吐痰实宿 
食也。 
鳌按。此言伤寒五六日中风者。乃本伤寒病。至五六日更中风也。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陶华曰。胸满者。胸膈间气塞满闷也。非心下满。胁满者。胁肋下气填胀满也。非腹中 
满。盖凡邪自表传里。必先胸至胁以至心腹入胃也。 
柯琴曰。身热恶风。颈项强。桂枝症未罢。胁下满。已见柴胡一症。盒饭用小柴胡去参、夏。 
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不任 
桂枝而主柴胡者。从枢故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张云岐曰。此是邪从少阳而入阳明者。何以见之。潮热者。阳明症也。然阳明犹未实也。 
又何以见之。曰。大便溏。小便自可。岂有胃已实而二便如此者乎。胸胁苦满。而用小柴胡和之。 
使热邪仍自少阳而解。可不复入阳明也。 
鳌按。前条四五日。身热恶风项强。与胁满齐见。是太阳少阳并病也。此条潮热便溏。小便自 
可。与胁满齐见。是阳明少阳合病也。若云传入。则必先有太阳阳明之症。然后渐见少阳症矣。此 
不可不察。 
【纲】仲景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 
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目】王履曰。不大便。属阳明。然胁下硬满而呕也。不犹在少阳部分乎。至舌上起有白苔。 
则全由痰饮溢于上焦也。 
【纲】仲景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胸胁满。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湿气痰积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可矣。 
若腹中急痛。邪渐入里矣。急痛者。即满痛也。 
鳌按。此条已偏于半里矣。 
【纲】仲景曰。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 
脉弦细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症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 
治之。 
【目】鳌按。此条坏病。尚由太阳病不解而来。已有坏之之机。故一入少阳。即患胁满干呕寒 
热不食也。更兼吐下汗针。更不知变生何病矣。故必审之。知犯何逆。然后可随所犯而以法治。非 
既入少阳。再加吐下汗针之后。而成坏病 
也。 
【纲】仲景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哕者。柴胡不中与 
也。 
【目】鳌按。此太阳中风误下之坏病。非柴胡症也。故与柴胡汤而必下重。犹是误与之也。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 
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初服微烦。复服汗出。则愈。 
【目】许叔微曰。本条着眼微结二字。微结者。对大结胸而言。是指心下痞。其病留着胸胁间。 
故胸胁满微结五字。当作一句看。与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同义也。 
【纲】仲景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目】陶华曰。腹满者。邪入太阴脾土也。常痛为里实。须下之。承气汤。时减者为里虚。当 
温之。理中汤。若表解。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是邪未全入里。亦未可下。若大满大实。兼 
有燥屎。是邪已入腑。虽得之四五日。亦为可下。大抵阳邪为实。则腹满而咽干。阴邪为寒。则腹 
满而吐利。食不下。若已经吐下后而腹满者。治法又各不同。是又不可不知者也。有腹满痛。由脾 
不胜水。水与气搏皮肉之间。腹中漉漉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加桂枝。下利腹满。身疼痛。先温其理。 
四逆汤。后攻其表。桂枝汤。发汗后。腹满。当温。浓朴半夏生姜人参汤。吐后腹满。当下。少 
与调胃承气汤。下后腹满。宜栀子浓朴汤。腹胀满者。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 
张介宾曰。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 
黑物自愈。凡伤寒腹中痛甚。但将凉水一盏与饮之。若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凉药清之。以上皆 
实热症也。必脉来沉实有力方是此症。若微 
弱者。仍当审察从缓治之。若饮水愈痛。此为寒痛。急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呕 
吐泻利者。急用热药救之。但须详脉之有力无力。方为良法耳。 
朱 曰。有胃脘之阳不散。致腹中痛者。须知之也。 

卷十二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 
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目】柯琴曰。伤寒则呕逆。中风则干呕。凡伤寒中风。无麻黄桂枝症。但见喜呕一症。虽发 
热者。便可用柴胡汤。不必寒热往来而始用也。发热而呕。则人参当去。即桂枝非所宜矣。或目赤耳聋 
胸满而烦者。用柴胡去参、夏。加栝蒌之法。脉弦细而头痛发热者。从柴胡去参加桂之法。 
鳌按。邪正相争。故喜呕。然不曰呕而曰喜呕。则非真呕可知。此与苦满苦字。不欲饮食不欲 
字。皆病情之得于内者。所贵在无形以揣之者也。 
【纲】仲景曰。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 
【目】赵嗣真曰。呕者。水气在上焦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矣。胃气和。故不呕 
矣。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 
胡桂枝汤主之。 
【目】赵嗣真曰。此症以内外俱虚。故特用轻剂和解之。不得以他药与也。 
【纲】仲景曰。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 
脉弦细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 
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症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 
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 
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 
【目】张元素曰。或云。干呕胁痛。小柴胡十枣皆有之。一和解。一攻伐。何也。盖小柴胡。 
病在半表里。外有寒热往来。内有干呕诸症。所以不可攻下。宜和解以散表里之邪。十枣症。外无 
寒热。人 汗出。此表已解也。但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邪热内蓄而有 
伏饮。是里未和也。故与十枣以下热逐饮。以上二症。宜从表症以决之。(要法)有表症而干呕胁 
痛者。乃柴胡症也。无表症而干呕胁痛者。十枣症也。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 
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目】黄仲理曰。此则柴胡汤之坏症也。 
【纲】仲景曰。伤寒十三日。下之。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下 
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 
胡加芒硝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伤寒至十三日。则过经不解明矣。胸胁满而呕。本为少阳症也。但日晡所发 
潮热。已而微利。则又类阳明矣。何也。邪在少阳无利法。邪在阳明成胃实。有下之而不得利者。 
今反利。是症虽在少阳。而阳明有邪未尽。此当以和解者治少阳。以泄下者治阳明如前法矣。医者 
用非其法。以丸药下之。故于潮热已时微利。利而潮热仍不已也。仲师恐人误认为虚而无热。直指之 
曰。潮热者实也。谓此热为实。邪在阳明。不同于虚而不烦之治也。此实。指热之虚实而言。非言 
胃已成实之实。所以仍主小柴胡汤。正以胃不成实。邪已半在少阳。故仍从前法。半治少阳。半治 
阳明而少变之也。先宜柴胡以解外。使邪在少阳者。从表外而上透也。后加芒硝以涤内。使邪在阳 
明者。从里以 
下泄也。此就少阳症中。兼治阳明胃中余热。为太阳病过经不解。阳明有热者言之也。阳明有热。 
而不大下之。乃于柴胡汤中用芒硝。则非胃实大下之故也。 
鳌按。此应是少阳阳明并病。胸胁满而呕。邪在少阳表里之间也。发潮热。里可攻也。微下利。 
便未硬也。此时若以大柴胡分解表邪。荡涤里实。则邪去而微利亦当自止。奈医不识病根。误以 
丸药下之。徒引热邪内陷而下利。表里俱不得解。此以知本条之误。并不在下而在于用丸药以下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 
烦。先其时极吐下者。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满者。此非柴胡症。 
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目】韩祗和曰。此条乃明先时极经吐下。中虚而胃不成实之故。以示虚虚之禁也。盖此又太 
阳传入少阳。不必治少阳。亦不必治阳明。但须扶正补虚。为听邪自止之法也。凡太阳病过经不解 
者。邪在少阳。则用小柴胡。邪在阳明少阳之间。则用大柴胡。邪在阳明虚而有热。作烦。则用调胃 
承气。邪在阳明虚而无热。不作烦。则大小柴胡俱不可用。况于调胃承气。故凡太阳病后过经不解。 
所当辨其邪在何经。为虚为实。以善其治者也。 
柯琴曰。太阳居三阳之表。其病过经不解。不转属阳明。则转属少阳矣。心烦喜呕。为柴胡症。 
然胸中痛。大便溏。腹微满。皆非柴胡症。但以欲呕一症似柴胡。当深究其欲呕之义矣。夫此病 
既不关少阳之半表。见太阳过经而来。一切皆属里症。必十日前吐下而误之坏病也。极吐误下。是 
太阳转属阳明。而不属少阳矣。故与调胃承气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目】成无己曰。此是热邪为呕者也。 
魏荔彤曰。病由太阳。必传阳明。方有柴胡相对之少阳症。今不言阳明症。而言柴胡症仍在者。 
则十余日内。太阳罢后。必已传入阳明之经。因胃气旺而未归阳明之腑。遂更传少阳之经矣。所 
以此十余日内。曾见柴胡症。至十余日后。又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耳。先见柴胡症时。曾与小柴胡 
汤。乃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虽见柴胡。其病未尽到少阳。尚留阳明经。故宜大柴胡于升 
举少阳之中。寓攻下阳明之法。此斟酌于邪在两经而兼治之者也。 
【纲】仲景曰。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此二条。是皆寒邪为呕者也。 
【纲】仲景曰。先呕后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后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停饮为呕者也。 
【纲】仲景曰。呕家有痈脓。不须治。脓尽自愈。 
【目】成无己曰。此是胃脘有脓而呕者也。大抵伤寒表邪欲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是以半 
表半里症多云呕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不受邪。是知邪气传里必呕也。 
【纲】仲景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未经下而呕。呕而发热。故主以小柴胡也。 
【纲】仲景曰。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目】楼全善曰。酒客不可与桂枝汤。以甘故也。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亦以甘故也。二者之禁。 
其义同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柴胡汤症。胸中有热。腹痛欲呕。黄连汤症。太少合病。自利 
而呕。黄芩汤症。呕同而所由作呕不同。故方治亦异。 
【纲】仲景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目】柯琴曰。热不发于表而在胸中。是未伤寒前所蓄之热也。邪气即寒气。胃中寒邪阻膈。 
胸中之热不得降。故上炎作呕。胃脘之阳不外散。故腹中痛也。此在脏腑之半表里。非形躯之半表 
里也。欲呕而不得呕。腹痛而不下利。似乎今人所谓干霍乱绞肠痧等症。 
【纲】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目】喻昌曰。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症为多。阳明少阳合病。下利。里症为多。太阳少阳 
合病。下利。半表半里症为多。故用黄芩甘草芍药大枣为和法也。 
赵献可曰。太阳阳明合病。邪初入阳明之里也。宜辛甘发散。用葛根汤。以从阳而为治也。太 
阳少阳合病。邪已入少阳之里也。宜酸苦涌泄。用黄芩汤。以从阴而为治也。 

卷十二
发斑
属性:【纲】仲景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鳌按。仲景伤寒论。无发斑明文。而伤寒发斑症极多。历代名家言及斑症者。皆据金匮阳毒面 
赤斑斑如锦纹。阴毒面目青黑以为说。但阴毒面目青黑。虽亦斑纹之类。毕竟伤寒发斑是阳盛之症。 
当以赤色如锦纹者为主。若赵氏以此症谓皆热毒伤于阴阳。颇有理。(其说详载于后)然只存参 
可也。兹但录金匮阳毒条以为纲。 
【目】李杲曰。阳症发斑。有因下之太早者。有因失下者。有因胃热胃烂者。得之虽殊。大抵 
皆邪助手少阴心火入手太阴肺也。故红点如斑。生于皮毛之间耳。白虎汤、承气汤。从所当而用之。 
当以肺脉别也。 
赵嗣真曰。活人云。发斑有两症。有温毒。有热病。又云。表虚里实。热毒乘虚。出于皮肤。 
所以发斑疮瘾疹如锦纹。素问谓之疹。愚详仲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