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9-伤寒论纲目 >

第45章

609-伤寒论纲目-第45章

小说: 609-伤寒论纲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 
少阴症。口燥咽干。即云急下之。盖少阴主肾。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藏。流于少阴之经。肾 
汁干。咽络焦。故口燥咽干而渴。即宜急下。非若阳明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亦有一症。发热 
汗出多。急下之。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故亦须急急下之也。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目】柯琴曰。此比上条脉症皆轻。热微厥亦微。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 
【纲】仲景曰。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 
之。 
【目】杨士瀛曰。加猪胆汁于通脉汤中者。反佐之法也。必有阴盛格阳之症。故用之。观白通 
汤可知。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 
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下利。手 
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 时脉还。手足 
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目】柯琴曰。寸脉沉迟。气口脉平矣。下部脉不至。根本已绝矣。诸症皆内外。水谷之道俱 
绝。故此为下厥上竭。阴阳离决之候。生气将绝于内也。厥阴。肝脉也。应春生之气。故灸其五俞 
而阳可回也。 
三条四条两症。不呕不烦。反佐而服白通。外灸丹田气海。或可救于万一。 
鳌按。三四条之生死。总以脉为凭 
【纲】仲景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 
故也。 
【目】柯琴曰。首条。虽无外卫之微阳。亦未见内寒诸险症。二条。当汗而反下。下后又发汗。 
以至纯阴无阳。而脉沉微。此四逆之变剂也。三条。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亦 
即干姜附子症。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伤 
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目】鳌按。脉象空虚。故为亡血。促为阳脉。阳虚而促。理固然矣。然阴气太盛。亦往往见 
促脉者。总之促结代。皆是虚脉非灸不可。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 
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目】喻昌曰。与白通反至厥无脉。干呕而烦。此非药之不胜病也。以无向导之力。宜其不入 
耳。故复加人尿猪胆汁之阴。以引阳药深入。然脉暴出死。微续生。亦危矣哉。 

卷十四·少阴经症
表热里寒表寒里热
属性:【纲】仲景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目】柯琴曰。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虚热。里有真 
寒矣。 
【纲】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 
主之。 
【目】成无己曰。吐利亡津液。则小便宜少。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阳气大虚也。脉 
微为亡阳。若无外热。但内寒。下利清谷。为纯阴。此以外热为阳未绝。犹可与通脉四逆汤救之。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喻昌曰。下利里寒。种种危殆。其表反热。其面反赤。其身反不恶寒。而手足厥。脉欲 
绝。明系群阴格阳于外不能内返也。故仿白通之法。加入四逆中。以入阴迎阳也。 
魏荔彤曰。脉者本阴阳相合而无间之神也。今阴独阳无。脉故微绝。必复回其阳。俾与阴两相 
调匀。而后脉可得通。酌用四逆为主。更增减之。使阳回脉通。此于脉出不出。见愈不愈之机。从 
至险处立救法也。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许叔微曰。此条比之上条。其症较轻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目】王肯堂曰。表热里寒者。脉虽沉而迟。手足厥逆。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阴症亦有 
发热者。此表解也。表寒里热者。脉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蜷。此表寒也。时时自烦。 
不欲近衣。此里热也。 
魏荔彤曰。此不言下利。则阳旺于中焦。较他条下利而利自止者。又胜。虽恶寒足蜷。亦见少 
阴症象。然阳时烦而阴不躁。且欲去衣被。内有阳存。不须言矣。不但当辨其经邪脏邪。为温为汗。 
本易为力。且当识其烦而欲去衣被之故。为阳存之有余。而扶阳抑阴。亦不可过为猛烈矣。此又阴 
病见阳症易治之一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面色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 
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 
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 
下虚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阴寒内竭。逼其浮火上行于面。故发赤色。非热也。若误投寒凉之剂。即 
死。又夹阴伤寒。虚阳泛上者。亦面赤也。但足冷脉沉者。是又烦躁面赤。足冷脉沉。不能饮水者。 
此阴极也。宜温。 
柯琴曰。上条。是寒热相半症。下利清谷。阴盛于里也。手足厥冷。寒盛于外也。身不恶寒面 
赤。阳郁于表也。咽痛利止。阳回于内也。腹痛干呕。寒热交争也。温里通脉。乃扶阳之法。脉出 
则从阳而生。厥逆则从阴而死。下条。脉症较轻。热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阴阳相等。寒热自 
和。故易愈。 
鳌按。诸家面色之说。详在少阳经症。互参之可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头痛眩冒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目】李杲曰。内症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症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方罢。此 
又内外症之不同者也。 
王肯堂曰。下利则水谷竭。眩冒则阳气脱。故死。 
陈士铎曰。少阴症。下利虽止。而头眩晕。亦是死症。盖阳虽回而阴已绝。下多亡阴。竟致阴 
绝。而诸阳之上聚于头者。纷然乱动。所以眩冒。此阳欲脱而未脱。补其阳而阳气生。阳生则阴之 
绝者。可以重续。阴生于阳也。方用参桂汤。人参二两。肉桂二钱。参能返阳气。桂能走肝肾。兼 
补阴也。 
【纲】仲景曰。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目】鳌按。发热头痛。病在表。本太阳麻黄症也。脉当浮而反沉。故为逆。 
【纲】仲景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目】柯琴曰。呕而无物。胃虚可知。吐惟涎沫。胃寒可知。头痛者。阳气不足。阴寒得以乘 
之也。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 
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目】寇宗 曰。此条脉症皆轻。故能自作郁冒。汗出而自解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鼻衄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耳 
目。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目】朱肱曰。间阴症有衄血者乎。答曰。阴症自无热。何缘有衄。若少阴病无汗。强发而动 
血。则有之耳。 
刘完素曰。衄为热。无寒。是以三阴无衄。如本条是名下厥上竭。非衄也。 
戴原礼曰。少阴初得病。医误以发汗法。迫血动经。妄行而衄。其血水独出于鼻。或口耳目。 
又有阳陷入阴。四肢厥逆。医见其厥。谓寒邪在表。从而汗之。当下反汗。以致动血。故谓下厥上 
逆。为难治。先哲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正以此也。要知汗出不彻。为阳之衄。发汗动血。为 
阴之衄。二者大不同也。又云。阳盛阴虚。汗之则死。 
魏荔彤曰。少阴病而厥。近于肾脏直中寒邪矣。然肾脏直中寒邪。则阴寒之气。有厥必逆。厥 
者。风也。逆者。寒也。少阴之邪。必输厥阴。风水相连。阴寒下凝之象也。今但厥不逆。是谓之 
热厥。厥仍风也。不逆者热也。亦风水相连。热邪上冲之象也。但厥二字。既知为传经热邪矣。而 
又有无汗似寒以混之。不知无汗者。阴血素亏也。热邪虽在少阴。由厥 
阴上冲。而阳盛阴亏。则无能化液而出。此少阴热邪。所以愈炽了。设误为直中之厥逆而温之。谬 
矣。或强发汗。汗不出而动血。血即不能作汗。上分阴分素亏之血也。为温经散寒猛烈之剂所鼓荡 
而走阴分。血热妄行。邪害空窍。不择何道。从耳目口鼻而出。此误为直中之寒邪。妄发其汗所致 
也。于是在下肾经愈热而厥愈甚。在上之血分愈竭。而阴愈亡。名曰下厥上竭。上下阴亡。则孤阳 
无附。必有脱离之势矣。故难治。妄发少阴阴分之汗。其害之大如此。厥而不逆者。手足温也。然 
就无汗言之亦准。厥而有汗。乃真寒逼阴外亡之象。故为直中之少阴。无汗而厥。则热邪伏于里而 
不外越。故厥者少阴有邪。而无汗者邪热内耗也。斯可定为传经之热邪。无疑矣。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咳悸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发少阴汗也。 
【目】鳌按。上咳下利。津液丧亡之故。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朱肱曰。有少阴症咳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汤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水 
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真武加五味子、干姜。大抵伤寒水气。 
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气而咳者。病在阳。小青龙汤。病在阴。真武汤。古今录验。橘皮汤治咳 
佳。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寇宗 曰。又咳呕。又烦渴。非肾水不升之故而何。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 
散主之。 
【目】朱肱曰。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 
者。真武汤主之。 
【目】鳌按。仍发热而心下悸。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也。以其为肾水凌心之故。故亦列少阴 
款中。 

卷十四·少阴经症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此乃申解少阴传经热邪。有挟水饮为患者。不得误为寒邪也。盖少阴之热邪。 
充周于上下。流布于四肢。固已。然水饮一症。亦有入热邪而俱混者。不止他条直中之寒邪。兼水 
饮为患也。今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此纯类于少阴直中寒邪之症也。然口渴心烦不眠。则非直中之 
寒邪。而为传经之热邪矣。盖阳烦而阴躁。至不得眠。烦而不躁。则为阳邪甚的矣。知此则口渴下 
利。固热邪为之。而水饮挟阻其气化。阴阳不分。上下不通。下利口渴。所以滋甚也。本汤五物。 
无一非走阴经。以之淡渗阴经水饮。推之三阴水饮皆可用。但加减引经之味可耳。问。原文并无水 
饮症。何以知水饮兼混。曰。观其咳而不咽痛。口不燥。即知虽为传经热邪。惟有水饮相混。故热 
势不能甚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津为口渴。而不致干燥。兼以心烦不寐。于少阴 
但欲寐。阴症中见阳症。非传经之热。兼水饮之湿。何物乎。 
【纲】仲景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 
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 
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魏荔彤曰。不吐心烦但寐。则阴寒凝聚于下。而孤阳浮游于上。可验。五六日久。脾阳 
亦失令而自利。胃津以利耗而作渴。且阴盛于下。阳必逼处于上。曰虚。知下虚而上实。实、邪实 
也。引水自救。以理论之。虽渴。未必能多饮水。或多饮多尿。尿色淡白。则少阴肾脏为真寒。而 
非假热。足以相惑也明矣。以此知少阴病形悉具。全在小便色白。盖赤白分寒热也。白为下焦虚寒。 
寒水不能收制。将为饮一溺二。倾泄不禁矣。法容不灸与温兼行耶。仲师为少阴肾脏里症言之如此。 
再者。少阴肾脏为病。内素虚寒者十之六七。外寒乘入者十之三四。无内寒则不能召外寒。君子 
平日。宁可不以命门之火为实。而用啬道乎。 

卷十四·少阴经症
漱水不咽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脉沉细。手足冷。或时烦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汤。 
【目】吴绶曰。本条之外。又有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渴。欲漱水不欲咽者。白通加猪胆汁 
人尿主之。又有厥阴蛔厥。体寒烦躁吐蛔。口燥舌干。但欲凉水浸舌及唇。时不可离者。理中汤加 
乌梅。大抵阴症发躁烦渴不能饮水。或有勉强饮下。良久复吐。或饮水而呕。或哕逆者。皆内寒也。 
盖无根失守之火。游于咽嗌之间。假作燥渴。则不能饮。或有能饮不吐。复欲饮者。热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咽痛咽干口燥
属性:(附不能言) 
【纲】仲景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目】朱肱曰。脉沉迟。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中痛。此少阴症也。病源云。此为下部脉都不 
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毒瓦斯上冲。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疮也。伤寒脉阴阳俱紧。如本条 
云云。此候汗下熏熨俱不可。汗出者。 本粉传之。咽喉痛者。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通脉四 
逆去芍加桔梗汤、麻黄升麻汤。选用。又有伏气之病。谓非时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始不觉病。 
旬月乃发。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次必利。始用半夏桂枝汤。次四逆散。此病 
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也。 
戴原礼曰。亦有初得病。头痛发热。无阳毒少阴诸症。而咽自痛者。此因感冒后。顿用浓衣被 
堆壅。或用蛮法。服姜汤热酒即卧。遂成上壅。或先有壅热。欲取凉快。致为外邪所袭。既有风寒。 
又有热壅。宜参苏饮。倍桔梗。加木香五分。或消风百解散。或五积散、败毒散各半帖。名交加 
散。 
闵芝庆曰。此寒邪在少阴本脏而非经病也。当咽痛而又吐利。利为少阴本症。吐而咽痛。则孤 
阳欲飞脱于上矣。急救欲亡之阳。真武四逆附子等汤。可选用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