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9-伤寒论纲目 >

第56章

609-伤寒论纲目-第56章

小说: 609-伤寒论纲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浮诊大而浮。恐其直硬弦紧见于沉取。则浮大乃亢而非和。必兼沉取之濡。则浮取不陷。中取 
不弱。沉取有根。斯可谓无病之平脉也。阴阳五脉中。无缓与迟与濡。盖缓者。中和也。胃脉也。 
不同于阴阳偏胜之脉。迟者。三息一至。太迟带止。则病脉近缓之微迟。尚未可名为病脉也。濡者。 
柔软也。今人得之。为有湿邪。然湿邪之濡。寒湿水饮。俱兼紧细。湿热则兼数。此之濡。乃单见 
和柔之象。非湿邪之濡也。大率辨脉者在神气。执一字以论专兼。如二十四脉之说。则后世之论。 
非仲景本意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脉弦而大。 
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失精。 
此段辨明五阴脉中之弦脉。因论弦脉主症。 
弦脉按之直劲不动。紧脉按之移动如转索。是弦乃紧之有力而硬 
直者。紧乃弦之无力而细直者。弦虽兼浮紧。而弦自弦。紧自紧。明矣。弦减芤三脉。是递说。又 
从三脉合看出革脉。若弦脉。似有力而大。却非硬直。亦非单弦。盖单弦则浮而见紧。兼大则中取 
不紧。有渐微之象。是减也。如十分之物。减损一二分也。然见于浮。其损轻。见于沉弦且大。是 
形大力薄。则不止于减损。其中且必亏伤。而呈中空外实。芤之形象。见减知寒。以弦紧皆阴脉。 
阴乘阳而寒盛也。见芤知虚。以浮大之弦。渐成形大力薄。则阳不足而气中虚也。弦为减。减阳气 
则不能和柔。大为芤。虚中气。则脉不能充实。虚寒相搏者。中阳既虚。必聚阴寒。故名革也。革 
如鼓革。外硬中空。是为病脉。不必说为改革生命之革也。观下半产漏下。亡血失精。皆革脉之见 
症。不外于中空外实之义也。中空。固正气空。外实者。阴气也。阳之根空于中。则外阳尽掣。不 
能包阴。而阴散于外而实。是阴阳俱失其位。而血竭精枯。所必至也。失此不治。而鼓革之革。亦 
且为改革之革矣。脉弦而芤。未尝言浮沉二取也。后条乃言脉弦而紧。按之反芤。可知浮与沉两取之 
矣。所谓按之大。大而空。故谓之芤。言极简而意极该。正难一见了然耳。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 
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 
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 
出而解也。问曰。病有不战不汗而反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 
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此段因辨脉而知其症。故是辨脉。非辨症也。浮取。弦也。按之芤。则弦而大也。本虚者。中 
气不足。不能使邪透表。邪又欲透表之甚。中气方振。汗作随之。故必身战而后汗出也。若脉浮而 
数。即从上转下。言若汗出不战者。则气未虚。诊之而非紧。必数也。邪已将透表也。按之不芤。 
是中取而得实象。知正气足以逐邪。汗出而不致身战也。再问不战而汗出。乃于浮数之中。见一大 
字。不惟无弦紧。且浮数者亦有力。于此言大。知异乎沉取之弦而大也。彼弦紧之弦。 
阴脉阳盛。此浮数之数。阳脉阳盛也。彼浮紧之弦。得于沉取。沉取则弦者大。大而空也。此浮 
数之数。不待沉取。即见大。大而实也。彼此浮沉。为紧为弦为数为大。俱辨脉之必精者也。其脉 
自微者。非正气微。乃邪气退而脉得宁静不弦紧。亦不浮数。虚之大实之大俱平也。故曰微脉。 
虽弱而非病脉。不过因曾经发汗吐下亡血。正气弱。津液亡。故脉见微也。然无他病。致脉偏胜。 
左右浮沉一例。则阴阳之气。虽微而自和合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 
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此段辨脉而知解之时。解之状。伤寒见病在表。亦可类推。脉浮。已有邪欲透表之势。不必兼 
数兼微也。然兼见单见。皆各有义。故犹必验诸症。如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意和。可知其夜半病 
解。盖浮数恐身热。浮数而微。恐正虚而烦。今身凉意和。不热不寒。知此浮数。乃邪急向外。病 
后正虚之微。俟夜半阳生。阳不微。则驱邪有力。邪必透表。而浮数自罢矣。此浮兼微之诊也。或 
但浮不数。则邪不盛不微。则正不虚。故不大汗而解。若但数。并不浮。是邪尚不能自然透表。然 
不微。则中气足。必能食。食能助气。气能驱邪。故邪自解。若但微。似乎难解。然此微非病脉。 
即前其脉自微之微。但既微。则正气虚。而卫稍虚。故必大汗出而表症以解。此三者。皆于辨脉而 
得其症之本原。自能预知其解之时。解之状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 
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此段就脉辨之。而知阴阳自和。必自愈也。此又辨脉察症。进退之机也。曰脉病。以病时脉为 
问也。今见此三处同等之脉。虽病寒热。亦可以和脉答之。 
三处各有三诊。脉皆同等。所谓和也。盖大小浮沉迟数。皆可名病脉。至于三 
处同等。则俱为和脉也。 
前段言不战不汗而解。明其为阴阳自和。于何知之。于诊三处同等脉而知之也。立夏得洪大脉。 
是其本位。其人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 自出者。 
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此段辨脉得时旺。则邪不胜正。可以察病之进退也。举夏以该三时。俟人推暨其余。 
须发其汗句。是曲笔。犹云身体疼重。为阴寒邪气所伤。本须发汗。但见时脉。则邪不胜正。 
明日即不疼重。故汗自出。又不大出。明日便解也。此得时脉洪大之吉征也。病患得时脉为最难。 
非平日持身谨慎。不能得。此时旺之脉也。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 
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此段因时脉而辨及于每日之阴阳衰旺。则不尽求之脉矣。 
前条四时旺脉。即六经各有旺时之义。此又就阴阳出入。推明病机。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此段就浮沉迟数。因人内外浅深而辨别之。合两手之寸口。言寸关尺三部。虽三候。而寸口又 
为气之所聚。易得察识也。于此得浮沉迟数之脉而辨之。则症自可明。而所祛之邪。亦自得当矣。 
浮沉。就经脉分表里。迟数。就脏腑分表里。脉浮在表。沉似在脏腑矣。然寸口之沉。非关尺之沉。 
故云里。亦表之里。而非里之里也。表里义无尽。未可就经络脏腑之一大表里。而不研究其极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 
此段承上寸口脉浮一语申明之。示人推暨其余。 
荣卫俱病。则经脉俱急。故骨节觉其烦疼也。此症言治邪在 
表。宜驱之于外。故当发汗也。亦不过笼统言之。示人知辨脉为要。与前段一势叙下。故下段稍易 
前后焉。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 
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此段言辨脉之法。不但辨手三部。并当辨足HT 骨上之趺阳脉也。此辨脉于精微。多方求其至。不 
惟表里脏腑。大势可明。即细微曲折。无不可明矣。趺阳。胃脉也。又以候少阴肾。胃者。就经 
以候腑。肾者。就下以候下也。夫在经为胃脉。而四肢则属脾。胃又与脾为表里。故脉之行。实脾 
胃之气互相为用也。今趺阳脉浮而涩。其浮不同于手脉之浮也。寸口浮。在经络之表。趺阳浮。则 
在腑之里。然在腑虽为里。就脾脏言。则仍表也。然浮皆作表论。在趺阳亦然也。若浮而大。则为 
气实血虚。是何病乎。亡血也。则大脉乃是外实中虚。浮按而得空之芤脉。故但为亡血。以是知浮 
大之症。不同于脉浮而涩之症也。盖浮而又涩。似肾病。但诊肾脉之在手者。则弦而浮。弦虽似寒。 
而按之不紧。且浮则非寒而弦也。乃少阴之气通于少阳。寒水上溉风木。水木相生。非为病脉。故 
脉浮而涩。专为脾家病也。盖趺阳浮为胃气。兼涩则脾病。以涩为血不足。血不足。仍是气不足。 
脾之阳气不足。则脉涩。实由胃之阳气虚。而不能温脾。表里俱虚。土不能障水。故下利也。因趺 
阳属胃。又属肾。求之少阴。脉调如经。更求之胃阳浮。即得脾之阴涩。设下利之久。浮而涩。忽 
反滑而数。知向脉之浮。阳虚外散者。因下利而随阴下趋。尽敛而陷入阴分。为挟热之利。且当便 
脓血矣。是趺阳脉。虽兼肾而候胃。但候肾亦必少阴常负趺阳。方为调脉如经。故求之肾不得病脉。 
而见调脉。即求之胃。亦先浮而涩。继滑而数。知病在脾。并不在胃。特以脾不离胃。应于趺阳。 
故辨胃而知其病在脾耳。旧说。将滑而数谓少阴病。不知少阴已脉调如经。何得滑数。且少阴之数。 
必兼沉细。或下利。未有不涩者。今云滑数。岂少阴病乎。况少阴虽开窍于二阴。却不司屎之软硬。 
脓血之有无。明系自上文浮涩来。故加反字也。如此看本段文义方一线。 
本段笔法。回互错综。极变化之妙。庸医不能骤解。真仲师之文也。即此已可知非后人伪作。 
趺阳脉迟而缓者。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下之所为也。 
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浮动脾。其数先 
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 
潮热发渴。数脉(跌阳脉)当迟缓。脉(此是手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 
则生恶疮也。 
此段再就趺阳明其为胃脉。以胃与脾表里。病必连及。故又当于脉辨之。迟而缓。迟字。只贴 
缓作虚字看。非三至之迟。故为如经之调脉。浮而数则不如经矣。盖浮则正阳外散。而中气虚。故 
曰胃伤。数则邪热入里。而中阴耗。故曰脾动。夫脾本动。今非本经之动。乃病邪触之使动也。医 
所以下者。必以数为内热。故下之。不知浮为在表。虽兼数。无下理。数为在腑。必兼滑大。方为 
实热。可下。数而微小。则为虚热。亦无下理也。今误下之。荣卫所受之表邪。悉内陷。脏腑虚热 
浮游。不能持久。故脉之数者先罢而微。但见虚浮之象。则内陷之邪变热。必逼胃阳外出。胃中液 
耗而便硬。且脉浮少气。浮而上逆。噫除更噫。皆由妄下伤阴。以致阳扰也。何以言之。先言数则 
动脾。后因妄下而数脉先微。一切便硬气噫。皆脾气之不治也。夫前条因脾不足而知胃弱。此条因 
脾不治而乱胃气。其表里相关如此。所以浮数改为但浮。而数已渐微先罢。数去浮存。必表邪独留 
于内。遂致心中则饥。口不能食。食亦不消。且邪热耗液。液耗则阴虚。而热必潮。渴必发。于是 
汗大泄。邪遂以散。邪散正复。是以趺阳脉复当迟缓也。且不独趺阳。即诸脉之在手者。亦必六诊 
同等而如法。病患自饥而能食也。或有平日热邪内胜。误下后虽数。暂改微而病愈。然恐不时又起。 
变生恶疮。故亦不可因病愈而忽之也。此段亦笔法回互。文义婉曲。一时不易猝解。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 
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暑。欲着 
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微则恶热。此医发其汗。阳气微。又大下之。 
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冬十一月之 
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所以血亡也。 
此段就脉之微涩。知为医所病。而致气血多虚之症也。 
其人亡血句。宜着眼。包阴阳两虚在内。阳微阴微。不过示人知误汗误下之禁。其实汗即血也。 
误汗多出。何尝不病阴。津液。气之化也。误下。何尝不病阳。此又可推展误汗下阴阳交病之理也。 
兼以天时言之。亦俱推展阴阳来复。而知病之加损也。于是可以再申言之。脉之微者。寸日浮取之 
也。脉之涩者。尺部沉取之也。微涩皆阴脉。而候之于尺寸浮沉。则分阴阳矣。故浮而涩。阴阳俱 
病也。言亡血者。其阴脉涩之中又兼迟也。迟而涩。沉取于尺部而得之。可以专言血分。但既兼迟。 
气不足运。脉不如经。过于缓而得迟。血亡由于气衰。误为汗下。可以一症而兼得之也。安可不 
辨脉哉。 
独言亡血者。血有形。气无形。血之亡可见。气之亡不可见。故言亡血下。即言当恶寒。后发 
热。若但亡血。不过阴虚生内热。发热而已。何以复阳虚生外寒。而先恶寒后发热耶。但外感之邪。 
亦有先寒后热。何以知其阴阳两虚。此又就症之寒热无休止时而可知矣。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 
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此段就脉辨病。属脏属腑。分在里之表里。以求病邪。病邪得。尤必辨脉以施治也。不令溲数 
数语。一贯说下。俱贴属腑一边。 
脉浮而大。寸口得之。知病在表。然心下硬。邪已入里。且内有热。必烦必渴。此属心脏也。 
肺脏也。此在胸则结胸。虽不入肺而碍于肺。在心则痞。虽不入心。而迫于心。故曰属脏。审于脉 
浮大在表。原应令汗出以解病。至于变热内结。则必攻之。攻法不必尽言。尽言则非辨脉。是辨症 
辨治矣。此因浮大既悉。又审于症。却无非辨脉耳。属腑 
一段。亦根浮大脉来。脉大本宜汗。邪既变热入里。幸不成结胸痞诸近脏之症。惟转入阳明之腑。 
则不可因内热而利小便。盖小便利。则津液从清道泄。无以润大肠。故便硬。是仍宜发汗。使邪从 
阳明转太阳而出。盖热虽入胃腑。而胃尚未实。切宜禁下。况脉见浮大。故仍从表治。必令汗出彻。 
而后邪热入里者。还从表解也。如汗出不彻。邪不透表。日久在胃。消耗正津。大便硬者。且渐 
难。必至成实。有无所复传之危症。夫至便难。似宜下矣。然犹必辨脉。若带迟。胃虚冷。亦未可 
下也。总之当初入胃腑。邪犹在表。一汗而热愈。为不易之良法也。此亦就辨脉而申论之症。示人 
当知辨脉为先务也。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 
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 
唇吻反青。四肢 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