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了凡四训 讲记 >

第21章

了凡四训 讲记-第21章

小说: 了凡四训 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不如身教!此正是他明哲处。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末世’,就是佛法的末法时期。‘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这是要痛戒的。自己有长处,要用长处去欺压别人,就是世间人讲的“值得骄傲”这句话。能够‘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才是真正的修养。自己有才智要藏一点、收敛一点,不要太露锋芒。古德常说:“大智若愚。”凡是露锋芒的,纵有才智,也没有多大作为。一个真正有大作为的人,他绝对不像一般人显示的那样浅薄,必然是浑厚老成。我们用包涵的态度对人隐人之恶,扬人之善,才是真实持戒修福之人。
  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纵’,是放纵。能够收到这样好的效果(人人不敢放纵),大舜的所作所为就是很好的证明。‘见人有微长可取’,‘微长’就是小善。‘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人家有善行,我们随喜,而且加以赞扬。
  过去我初见李老师时,他曾教导我:“不要说人家的过失。”隐恶,这句话我懂。他又说:“不要赞叹别人。”我不明白,心里就很疑惑。说人家的短处,这是不好的事情;赞叹别人是好事,为什么不可以赞叹别人呢?后来李老师解释说:“赞叹别人比说人家的过失、害处还要大。”怎么会有害?他说:“赞叹别人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赞叹反而会害人的。人家有一点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赞叹他,过分的赞叹,使那个人听到之后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就不会再有进步了。不进则退,岂不是你害了人?”我想想,的确有道理。
  哪一种人我们应该赞叹?佛门里常讲的“八风吹不动”,这样的人你应该特别去赞叹他,因为他不受你的害。你赞叹他,他如如不动;愈赞叹,他愈谦虚,愈觉得自己努力不够,这种人应该加以赞叹。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能够以善心做了坏事。从这一段来看,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舜王用心之苦;他用一年的时间,把这地方坏的习俗转移过来。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则’,就是榜样,就是原则。都是为社会、为地方、为大众作一个榜样。
  ‘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什么人才叫‘大人’?天下为公才叫‘大人’;念念都是为自己的叫做“小人”。所以小人为私,大人为公。佛菩萨称之为‘大人’,你看看《八大人觉经》菩萨八种大觉;‘大人’就是佛菩萨。这一节说的就是菩萨道、菩萨行。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形迹’,就是外表。君子和小人,如果只从外表上来看常常会搞错、常常会相混,实在不容易分辨。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若从心地上来看,小人和君子就截然不同了。
  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儒家讲“君子贤圣”,佛门里讲“诸佛菩萨”,他们与一切凡夫所不同的,就是‘存心’;形迹很难区别,所以往往我们把圣人看错了!在佛门里,像过去浙江天台山出现寒山、拾得、丰干。《天台山志》上记载,在当时一般人看这三个人疯疯癫癫的,认为他们有神经病,不正常,没人理会他们!所以形迹上怎么看得出来呢?丰干是在碓房里舂米的,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的那一份工作。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在厨房舂米来供养大家;寒山、拾得是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化身的,在厨房里烧火;都是在厨房里打杂的,做这种苦事。打赤脚,穿得破破烂烂,疯疯癫癫的,所以没人瞧得起他们。在形迹上,肉眼凡夫确实很难判别,实际上他们三个人是圣人应化这是丰干说出来的。
  当时有一位地方官吏闾太守,于上任的路上,母亲生了病,他很着急,请了很多医生都没能治好。丰干经过那里去找他说:“你家里有个病人,我有方法把他治好。”治好之后,太守对他非常感谢。看他是出家人,请问他在那一个宝刹?
  他说:“我在天台山。”
  闾太守就向丰干请教:“你们的宝刹,有没有圣贤人住在那里?”
  丰干说:“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
  太守说:“我要怎么样去亲近?”
  丰干说:“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
  太守上任没几天就去朝山,参拜这两位大菩萨。结果他们是在厨房打杂的,疯疯癫癫的;可是太守一见到就顶礼膜拜。两个人根本不理,转头就跑。太守派人去追,看看他们到那去了?结果看到他们跑到山边,两座山就打开了,两个人一直退到里面,山就合起来,两个人都不见了。最后他们还说:“弥陀饶舌。”于是太守等人才晓得丰干原来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多事,把他们两个身分说出来了三位是圣人。在寺院里每半月诵戒,是很重要的法事,寒山、拾得时常在门口讥笑,所以寺院里的人都不喜欢他们。到最后才晓得是佛菩萨化身应现在此地,这个时候大众才生惭愧心,原来阿弥陀佛、文殊、普贤每天都来侍候他们的饮食。这是佛菩萨跟常人‘存心’不相同处。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这是从“理”上来观察;“事”上确实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但都是我们的‘同胞’。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体’。佛说“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建立的。哪一个不应该礼敬,不应该爱护呢?人人都应该敬爱,事事物物我们都应该要敬爱。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从前读书明理的人“敬圣敬贤”,跟我们现代工商社会贪、瞋、痴、慢不断增长的人“敬圣敬贤”,在思想、心态上不一样。从前人敬圣敬贤,是因为圣贤是我们的模范,取“见贤思齐”的意思;现代人敬佛、敬菩萨、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萨、鬼神多让他赚一点钱,其目的在此。‘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就是为众生造福。哪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安和乐利?中国人常讲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长寿、富贵、健康、幸福,这是世间人的希望。但是这些都是善因善果;希望得好的果报,但是忘了好的果报是要好因缘才结得的。若不修好因,不结善缘;希求好的果报,是决定不能得到的。圣贤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以圣人之志就是群众之心。只是圣人有智慧,群众迷惑颠倒,所以圣人教导大众修善积德,才能使人人皆得到好的果报。
  修善积德从‘爱敬’开始。先学爱人、敬人,爱物、敬物,爱事、敬事,对于人、物、事要真正‘爱敬’。所以十大愿王里的菩萨修行原则,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我们读《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教“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要从这里下手。
  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圣贤、佛菩萨只有一个想法、一个心愿,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各得其所’。聪明杰出的人,诱导他成佛作祖;没有这个大志,他希望得到什么,都祝福他、帮助他能够如愿,这是圣贤之志。所以要心存爱敬。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
  ‘成’,是成就。别人有好事,我们要帮他成就,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这是举一个比喻。‘玉’是石头里面最精最美的,加以琢磨就变成玉器;‘圭璋’,是古时候的信物。在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璧是圆形的,中间有个孔;“圭”是手上拿的。当时的用途,就像我们现在记事用的记事本子,是作备忘之用。“圭”大,“璋”比较小。这些玉器在故宫里可以看到,有商周的、秦汉的,历史的价值都非常高。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
  我们今天所讲的“培育人才”。看到这个人心地很善良、很忠厚,或者志向纯正可取;‘资’,是资助,我们应当要帮助他、成全他。‘皆须诱掖而成就之’,就是要诱导他、要成就他、教养他、培训他。《华严经五十三参》是很好的榜样,你看善财童子自己以学生身分去参访善知识,他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长者。纵然年岁很轻,他的道德、学问是我们所尊敬的,我们应当跟他学习。他见到善知识先是礼敬,善知识一定会问他,你从那里来的?你到这里来做什么?你有什么需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问与善财对答完全相同。所以这句话给我们的印象非常之深刻,前后重复了数十遍。第一句是:“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要成就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我不晓得怎样修持?怎样存心?所以到这里来请教。”发心就是此地讲的“立志”。志可取,又好学,我们遇到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所以有志向、有目标、不论世间、出世间都是有前途、有成就;遇到这样的人,就是俗话常讲的“遇英才而育之”。你真正遇到这样的材料,就要设法去帮助他、成全他!
  ‘或为之奖借’,‘奖’,是奖励。‘或为之维持’,‘维持’,就是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使他能安心于学业和道业。
  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世出世间贤者在修行过程中免不了遭嫉妒、毁谤,往往会给他带来困惑;有时候足以教他退心,那就很可惜了!这时我们要替他分忧。‘诬’,是诬蔑冤枉。要帮他洗刷冤情,成就他,以‘务使之成立而后已’为目标;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学问、大智慧、大福德之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是帮忙照顾他的人给他的;他将来有多少的功德,照顾他、帮助他的人也是跟他同等的。中国古代,“荐贤受上赏”你替国家推荐一位贤人,国家对你的奖赏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位贤人为国家建功,替国家服务,为老百姓造福,都是因你推荐的,等于就是你造的。所以在过去中国社会,确实是举贤能、举贤良、举孝廉;把人才发掘出来,推荐给朝廷、推荐给国家。
  好人为什么还有人找麻烦?俗话常说“好事多磨”,多魔障!你作恶魔就喜欢作恶,他不但不会障碍你,还会帮助你;你做好事,恰恰跟他相反,他看了不顺眼,所以来找麻烦。一方面是魔来找麻烦,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看到你修行,将来你超越六道轮回过去世你欠他的命没有还,欠他的债也没有还,怎么可以跑掉呢?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来障碍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难重重。
  无始劫以来自己所造无边的业障,要怎样免除这些业障呢?我们每天将所做的功课回向冤亲债主,把所修学的功德都分享给他们。诸位要知道,全给他们就是自己圆满的功德!我们要什么?什么也不要。不发这样的愿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相当不容易!所以发这个愿心,最好能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要真正依教奉行,真实的去做。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
  一般人,跟他同类的就喜欢。学佛的同修彼此见到特别亲切,对于不学佛的人就有距离、有界限。尤其是在家庭中,父母没学佛,兄弟姊妹没学佛;你吃素,他们不吃素,这一家人就闹得鸡犬不宁。这是我们的错,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错在那里?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因为看到你的同修道友到家中来,亲密超过了家人,你喜欢同道比喜欢母亲超过多了!母亲一看,她心里当然不舒服嫉妒。你要以爱护同道的心去爱护你的家人,家人就不会有反对的。所以往往学佛搞得家庭不和,自己都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原因出在那里;我们在旁边明眼观察,看得清清楚楚。问题出在那里?实在应当反省,一反省就找出来了。我们的同修到家里来,对我们的父母尤其要更尊敬、更孝顺,那你的家人也更快乐了。不但不反对,还觉得学佛好,学佛都不错,鼓励你的亲戚朋友都去学佛了。所以家庭里面亲属之间,不能用“言教”;要学舜王,要用“身教”,做出来给家人看。他们看到确实是好,自然就会给你宣传。
  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多,势大;善人少,势力孤单。‘善人在俗,亦难自立’,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恶的势力很大,决定造成了障碍。佛门中自从释迦牟尼佛示现,代代都不免有这种情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之后,明心见性了,还在猎人队里躲藏十五年。为什么?嫉妒、障碍。所以‘善人在俗’,有些一生遇不到机缘,只好“独善其身”。如果要教善人能“兼善天下”,我们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帮助他。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铮铮’,就是响亮的意思。‘豪杰’,是指他的聪明、智慧、才干超过别人。
  在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我们现代人讲的“知名度”很高这些人有专长、有才干。但他生活马虎、随便,不太讲求,不拘小节,有时就容易得罪人。我们也要知道,学佛,对佛一定要恭敬,对三宝要恭敬;但是有一些小节也不要过分的重视,太重视会影响你的修行。恭敬心是应当有,但是看到别人无礼,我们也不要挂在心上,修行要抓到真正的纲领;真正的纲领是“心净则土净”,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重要!
  年纪大、体力衰,诵经就不一定要跪着,不需要拘执形式;求心里与阿弥陀佛不相舍离,才是重要!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喜欢跪着、坐着、捧着经走着念都可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功夫不间断。可以躺着听(放录音带)体力不够,躺在床上安安静静的听。躺在床上听念佛、听念经,功德都是相等的。躺着不可以出声念,会伤气、伤身体。
  大乘佛法是开放的,的确是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所有一切规矩仪式,是做什么用呢?是唱戏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身教,启发别人的恭敬心,启发别人的道念,为大众作一个好样子,用意在此。
  小乘着重在形式上,大乘人往往就没有拘束了。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英雄豪杰他们不拘小节,往往容易得罪人,容易招惹是非,所以‘善事常易败’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毁谤,遭受别人的指责,在这时候,仁人长者,有智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