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了凡四训 讲记 >

第5章

了凡四训 讲记-第5章

小说: 了凡四训 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里面的重点是讲妄念妄想执着。身与数实在讲不相干,真正有关系的是心。身是受心的影响,主要的是心地。凡夫的心地,总而言之自私自利。这是凡夫心,一定堕在数量里。如果拿佛法来讲,若用意识心,亦决定堕落在数量里,也就是用八识,八识是有为法。佛菩萨为什么能超越?因为他转八识成四智,他不用八识,所以不落在数里面。
  ‘义理之身’,自己觉悟之后,用的是觉心。前面‘血肉之身’用的是迷情,如果用的是觉智,‘岂不能格天’!
  尤注说:“精诚所至,金石为裂,此至诚所以格天也。”这有一个典故。汉朝名将李广,有一次行军时,路边草很深,草里面有一块大石头,他看错了,以为是一只老虎。他拔弓箭射它,用的力很猛,箭射去插得很深。下马一看是一块石头,自己也很惊讶!想:“我的力量这么大,箭能插得这么深!”再射一次就射不进去了,才知是“精诚所至”。正像罗什大师七岁时举大铁钵一样,没有心、没有念头时把它举起来。再一想:“我人这么小怎么能举得动?”再举就举不动了。李广把石头当成一只老虎,不知道它是石头;知道以后箭再也射不进去了。这是比喻一个人以真诚之心,真诚没有妄念,所以金石为开。
  由这两则小故事也能证实《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是心地清净到相当程度,才没有妨碍;如果心不清净,事事都有障碍,所以触事成障。心地清净就没有障碍了。
  “至诚所以格天”,“格”当作感格、感应讲。儒家讲的格物,“格”是格斗,“物”是物欲。我们要舍弃欲望,不会被欲望所转,这叫“格物”。此地讲“格天”,“天”就是数,就是定数,也就是我们讲的命运;以至诚感格而改变了命运,转移了命运。至诚就是真心,至诚心就是《观无量寿经》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时候的皇帝,在早年也是胡作妄为,以后得大贤伊尹的教导,他改过自新。这几句话是他改过自新之后,对于伊尹感谢的话。
  ‘天作孽,犹可违’,天命所做的不善是可以改变,我们修善积德就可以改变。“天”就是指天命,天命也就是“数”,我们一般讲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
  ‘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是这一生自己造作的不善。‘天作孽’是宿世的,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这一世所得的不善果报可以改,这就是宿命可以改;现前造的罪业,那就没办法了。现前继续再造,你就不会改过。过去有恶因,现在再加恶缘,必定结恶果;过去有恶因,现在断恶缘,虽有恶因不结恶果,这是一定的道理。
  改造命运的原理就在“缘”上“因缘果报”,“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没有法子改变,能改变的在“缘”。譬如说我们种瓜种豆,瓜与豆的种子是因,不能把瓜子变成豆,也不能把豆子变成瓜;因是定数。我们今天想要瓜,还是想要豆,就在缘上加以决定。我们想要豆,把豆的种子种下去,瓜的种子收藏起来,它就不会结果。结果需要缘,缘有土壤、肥料、阳光、空气、水分等等,这些缘都具足,它一定会长得很好。若不想要它结果,虽然有因,只要把缘断了,譬如瓜子放在茶杯里,放一百年也不会长成瓜。为什么?它没有缘。
  所以过去虽然造作恶因,这一生中不造恶业,断恶修善,恶的缘就没有了。过去生中总有善因,一个人那有一生做恶没有做善的?找不到!一生都行善,没有一点恶,这种人也找不到。所以生生世世我们所造的业都是善恶混杂,恶多少是有的,或者是恶做得多,善做得少。恶做得多不要怕,只要今生不再做恶,恶缘断了,虽然是少善,少善也会开花结果。所以一定要断恶修善。
  ‘自作孽’就是现在还继续不断去造恶业,恶的果报一定现前,所以‘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是过去生所做的,这是我们可以改造;现前再要不断的造作恶业,那就没法子改造了。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诗’是《诗经》,五经与十三经里都有《诗经》。《诗经》里面有两句话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是永恒的意思;‘配命’就是“上合天心”。这两句话就是佛家早晚课诵真正的目的。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是检点,这样早晚课做得就有意义了。在佛陀的时代,早晚课的内容就是三归依。早晚课所念的词句是出自《华严经净行品》“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早晚都一样。现在我们所见的课诵本是古德所编的,内容适合于当时在一起共修的大众,这对于我们自己修学恰不恰当?不恰当就要修正。根据什么修正?针对我们的毛病来修正,则课诵对于我们才有大利益。拜忏也是如此。如果天天拜忏,心还是不清净,业障不但不能消除,还在增长。就跟生病吃药一样,如果这些药用下去之后没有收到效果,生病的人就得赶紧换个医生,另外换处方才对。诵经、拜忏是治我们的心病,治我们的烦恼,若没有效,就要想方法对治。所以夏莲居居士所编的《宝王三昧忏》,比起其他忏本更契合于现在众生的一般毛病,诸位仔细看看就晓得,里面许多文句讲的是我们现前的病痛。因此早晚课诵要根据自己病痛来选定。
  图书馆早晚课诵都念《无量寿经》,就是修定。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来做课诵,可以在早晨念第六章四十八愿,晚课念三十二至三十七章,这六章都是讲因果报应,希望自己能改过自新。早课提醒,晚课反省,这才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此地所讲的“天心”就是自性,所以“天”不是指天地、天神,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与自性相应,与真心相应,这是第一善。也就是《无量寿经》中讲的八个自然,都是这个意思。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犹可得而违也。
  孔先生给你算命,你命里没有登科第的福报、没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所积的恶业,前世所修的不善,但是可以改造。就是命运是有,但不是定命,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是常数,现在再造的是变数。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云谷禅师非常具体的指出来,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改造命运一定要晓得从心地上改‘扩充德性’,就从这里改。由此可知,在外面改、外面求,则是云谷讲的‘内外双失’。现在有人改风水,改个门,改个窗,改个位置,莫不内外两失。表面上好像是有得,其实还是命里有的,依然还是个常数,不是变数。
  要知道从心里面改,从观念上去改,就是断恶修善。‘多积阴德’,‘阴德’是自己多做好事,不需让人知道,这叫阴德。做了一点好事,到处宣扬,受人赞叹,果报就报掉了;一面做一面就报掉了,德积不住。做好事没有人知道,很好;做了好事还有人骂你更好骂你是给你消业。罪业恶报都消掉了,好的、善的都藏在那里没动,善是愈积愈多,恶是愈消愈少。今天做好事遭人家毁谤而不甘心,做了好事为什么还遭恶报?其实那才是善报。做了好事人家马上表扬,什么好人好事……,现前都报掉了。所以善一定要累积,就是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好事。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你自己这一生所造的善业,当然你自己享受。佛经里讲“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的果报,是前生修的;这一生修的,来世得果报。如果你修得很积极,修得太多了,等不到来世,现前就报了,是这么个道理。了凡居士后半生的命运全部改过来,就是这个道理。他积的善太多了,不等到来世,现在就得果报。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易’是《易经》,《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书,里面有甚深的哲理,教人成贤成圣,而且着重在数学的探讨。内容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从这里面去推衍阴阳刚柔的变化,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相。小而个人,大至国家、世界的变化,都可以从这里面推衍出来。这是自然的因果律,也就是它所能推算得出来的。但是云谷禅师讲的超越数量,它就没有办法推断。所以它能推断的是常数,没有办法推断变数,其目的是教人‘趋吉避凶’。常数是定数,《易经》知道有变数。但是人的心境,一念善就是加,一念恶就是减,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如果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于常数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命运就会被人算得很准。
  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后,他二十年不增也不减,完全相符,一点也不错的。凡夫一般总是有变化的一念善,一念恶……,不像了凡先生不想做善事,也不做恶事,始终保持一个常数,所以他的命运还是相当准确的;如果变化大就超越了。因为超越常数,所以“吉可以趋”,“凶可以避免”,就是自己可以争取的。
  尤注说:“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他加减乘除去来。”“行”是思想、见解、行为,这不是一个常数,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它加减乘除去来。常数是因,变数是缘,改造命运的关键在“缘”上。佛法对缘非常重视,所以讲“天地万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着重在缘缘生法,因为缘是变数,因是常数,掌握这个变数,自己就可以改造命运了。自己就可以循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愿望,得到殊胜圆满的结果。佛在经上也给我们说“无常、无我、涅槃”,懂得这个原理,人可以成圣、成贤,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都是基于这个原理上来说的。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由此可知,《易经》了解世间宇宙人生的常数,但是它也知道这里面有变数。掌握了变数,小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则可以代世界国家谋求永久的安定和平。这一部书真正是了不起,很可惜现在几乎变成看相算命的书,实在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中说:“《弥陀经》本来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书,现在变成为人送终的经卷,这实在是太冤枉了!”《弥陀经》沦落到这种地步,就像《易经》沦落到看相、算命、看风水一样,太可惜了!《易经》确实是指导人生幸福、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书。《易经》教导我们改造命运,就是‘积善’。积善当然先要改过,改过而后积善,这样的人家‘必有余庆’。云谷禅师问了凡:“你能不能相信?”
  余信其言。
  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运,关键的所在,就是闻到善言他能够深信,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云谷这是因缘。佛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他的命运怎么会不转?决定能转过来的。
  尤注说:“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恶之相,故曰疑为罪根。”“善言”是圣教,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后人称之为经典。经典所说就是真理,永远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就是几千年前所说的道理,几千年之后还是这个道理,永远不变的;在中国是这个道理,拿到外国去还是这个道理,这是超空间。超时间、超空间,这才称之为经典。
  所以听到这些话,知道这些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著作教训绝对不是经验累积的。经验累积有时候还有差误,还有不适时宜。佛经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言,不是经验的累积;历史教训是经验的累积。经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时空,是绝对的真理。你能相信,绝对得利益、得好处;不相信,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是你当面错过。所以佛法讲“疑是罪根”,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是错误的见解。尤注说:“闻善言而起敬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曰信为福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间的福德都是从“信善言”而生的。你能深信圣言,你能相信圣教,无量无边的福德都是从这里生出来了。了凡先生很难得,听到云谷的开导他就深信。
  ⑶修福积德超越宿命
  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拜而受教’,在此处我们见到了凡尊师重道的真诚表态,并不是随便说:“我相信,我一定照做。”然后过了两天都忘掉了,他是认真的照做。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叙述,从此把从前种种的习气、种种的毛病在佛前尽情发露,丝毫不隐瞒。而且‘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说自己种种过失的情形,向佛菩萨陈白,这是表示自己真心忏悔,求佛菩萨为作证明。《宝王三昧忏》里有不少文字,跟了凡先生的疏文相同,将自己的过失一桩桩的说出来。
  尤注说:“朱子家训有云,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毛病不要怕人知道。真正聪明智慧的人,自己的弊病越多人知道越好;人家批评一句,人家责骂一句,业障就消了。如果自己的毛病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恶越积越大,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所以有过失不要隐藏,别人说出来,自己要感谢。纵然没有过失,人家冤枉了我们也好;冤枉我们也是替我们消业,不必去辩白、辩护。常常为自己辩护,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就不说了,那个恶就大了。中国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历史上贤明的帝王,就是他不护短。任何人可以当他面说他的过失,他以帝王之尊不责备人。为什么?他要知过改过。
  了凡先生发愿‘先求登科’,这“科第”是他命里没有的。命里没有而求得,那才是真正求得的。‘誓行善事三千条’,发愿改过修善。‘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天地’是讲神明;天地神明、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
  云谷禅师赠送‘功过格’给了凡先生。对于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列出具体的条目。
  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
  教导袁了凡先生依此修行,每天反省检点,有过失要记下来,修的善事也要记下来。
  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功过格”在明朝末年很流行,世间有一些读书人以此来修身,佛门里也有。莲池大师就编有功过格,名称叫“自知录”,完全是以佛法善恶的标准,提供给四众弟子做为断恶修善的标准。功过格流传到现在有很多种,可以给我们做参考。了凡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时代背景跟现在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换句话说,许多事相上的标准不一样。我们守住它的原理原则,要用智慧,然后细想当前的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法。目前还没有人给现代人编一个功过格,现在所流行的都是古代的功过格,我们要晓得它的精神之所在。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在密教里的化身。为什么云谷禅师不教他念经,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要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没有办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