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了凡四训 讲记 >

第7章

了凡四训 讲记-第7章

小说: 了凡四训 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段是说他改过自新的决心和行持。首先他把别号改了,以前他的别号叫‘学海’,从这以后就改成‘了凡’,‘了’是明了,‘凡’是凡俗;现在对于世俗之间的事情他都明了,也就是觉悟的意思真正晓得命运是自己可以改造。道理、方法他都懂得了,从此以后不会再走宿命论这条道路(命不是一定的)。决心改过之后,气象就不相同了,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感触不一样了。他说从此终日能提高警觉。‘兢兢’是警觉的状态,不像从前迷惑颠倒。以前是‘悠悠放任’,‘悠悠放任’是很随便的意思,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日子怎么过的?不晓得。没有理想,没有方向,俗话讲的“醉生梦死”。这样决定被命运拘束,不能创造自己光明的前途。改过之后,‘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拿现在的话讲,改过自新后的意识形态不一样,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转变过来了。从前的看法是一切命中注定的,还有什么转变的呢?没有法子了。现在晓得,命运可以自己改造,这个观念转变过来了,比以前显示得更积极、更发愤、更乐观。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这一句非常重要,一般人所以不能改过自新,就是不晓得这个事实。为什么《无量寿经》念多了,真正体会到这种情形,会比袁了凡还要来的谨慎。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绝对没有法子计算,就是集合全世界的电脑来计算,也算不出来。他们每一个人的神通道力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一举一动,甚至心里面起个念头,他们都知道。不要说做坏事,就是起个恶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世界的大众们没有一个不知道。能瞒过谁?
  这是讲独居无侣,人目所不见处,他也是规规矩矩、谨谨慎慎,不敢起一个恶念,这才真正做到了克己的功夫。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如果还是自己欺骗自己,那怎么能成就呢?孔夫子说:“君子慎独。”“慎”是谨慎,“独”是独自一个人。独居也决定不放逸。这叫真正做功夫。一般人懈怠、放任的习气太重,就是随便惯了。在大众中比较谨慎收敛一点;人见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
  为什么从前寺院丛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广单,不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个人一间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睡广单就是“依众靠众”,十几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我们今天称为“睡通铺”,睡觉时也不能随便乱动。用这个方法,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丝毫放纵,这样来历练自己。现在的社会跟从前的社会不一样,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约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不错,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来生再到三途里慢慢去“享受”,道业不能成就。
  寺院里也有单独的房间,是专为年老的修行人而设的,因为他的行动不方便。大家在一起过团体生活,行动都要一致,年老的人,体力衰弱、行动不便,才给他一间寮房。寺院里面身分地位比较高的,琐碎的事情多像住持、当家师,什么事情都要过问,也要单独一个房间,便利于办事。
  所以真正修行,六和敬里的“身和同住”,绝对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如果说是两、三个人住一个房间不方便,我不愿意跟他住,有这种念头,念佛功夫成片绝对得不到。为什么呢?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还有嫌弃。这怎么能成就?修行在那里修?就在这个地方修。在极不平等的环境里面修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叫修行。不愿意跟人相处,这就是过失,就是毛病。了凡居士发现他自己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把毛病改过来。我们现在有这个毛病,不但不改,还要继续去培养,这怎么能成功呢?
  所以僧团里首先要求我们修学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众在一块共修的基本戒条,个人所遵守的就是“五戒十善”。在从前,寺院丛林里面以《沙弥律仪》做基础“十戒二十四门威仪”。现在不要求那样的苛刻了,我们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够了。出家、在家都应当如此,规矩不能再降低了。团体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们的毛病习气都修正过来,不讨厌别人,不怨憎别人。
  ‘遇人憎我毁我’,‘毁’是毁谤;不会跟他计较,不会把他放在心上。‘自能恬然容受’,‘恬’是安然。由此可知,他的心境相当平静,不像从前,他心浮气躁,一点点委屈都受不得。现在可以受委屈了。这就是看到他修行的功夫在增长,这就是效果。所以一个修道的人,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学着跟任何人都能相处;跟佛菩萨能相处,跟妖魔鬼怪也能相处,在任何境界里,都是怡然自得。
  我们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在黄梅证的果位我们不晓得,但最低限度也应该是圆教初住菩萨,只会比这个更高,不会比这个更低。他是明心见性的人初住以上的菩萨,这还得了!他去侍候那些打猎的人。打猎,天天杀生造恶,他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还要替那些猎人烧饭,侍候这些猎人。猎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猎人队里的仆人,猎人要吃肉,他也要侍候。不是短时间,是十五年!我们能忍受得了吗?他在那个环境里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他在黄梅是开悟了,“悟后起修”,他在一切顺境、逆境里面修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没有别的,就是修这三样。
  我们今天与人相处,是不是在顺、逆境界里面,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修清净心?如果不是修清净心,就没有修行,于自己一点利益都得不到。那不是学佛,那是搞“佛学”。每天在文字纸堆里去钻,也能说得天花乱坠,烦恼天天增加,将来的前途依旧是往生三途六道。这就错了!真正修行人绝不执着文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他求的是心地清净、心地平等。清净心、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所求的是明心见性。
  我们念佛人也是这个目标,我们求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地清净平等,平等就是一片,清净就是一片,心里面没有界限。换句话说,还有分别执着就不能成片;一有界限,就不能成片。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功夫才可以成片,这叫真正修行。他有了这样的功夫,功夫并不很深,稍稍上轨道了,感应就现前。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
  明、清的‘礼部’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科举’是国家举办的考试,相当于现代的高普考。现代中国的高普考是考试院负责的,从前考试跟教育都是礼部掌管,礼部的职权相当于现在教育部跟考选部。
  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他命里注定的是第三名,现在跟命里就不一样了。这是他行善积德,他的名位从第三名提高到第一名。‘其言不验’,这就跟定命不一样了,这就是变数他尝到了确实有变数,而不是定数。‘而秋闱中式矣’,古时候大考都定在秋天,‘闱’是闱场、考场;他考中了,就是考中了举人。了凡先生的命里,原本只有中秀才的分。因为命里讲,他没有科第,科第最高的是进士。以后他发愿求中进士,也被他求到了,那是他命里没有的,才是求到的。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段所叙述的几桩事,都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效法。‘行义未纯’,‘义’是道义,或者说得更浅一点就是义务。帮助别人,不要求报酬的,这是义务。儒家教我们的五伦十义,由此可知,‘行义’是性德。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护教导是义务,儿女对于父母孝顺也是义务。兄友弟恭,乃至于朋友有信于朋友信实这都是义务。义务就是应当这样做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爱,应该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虽然是做,做得不纯,里面掺杂个人利害。我去帮助他,对我自己不利!这一考虑就不纯了,也不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是自己反省,虽然做,做得不够。
  ‘检身多误’,‘检’是检点,反省自己的毛病,过失还是很多。下面举几个明显的例子,或者是‘见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讲“成人之美”,美就是善;我们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帮助、要成就他。为什么?一件善事对于整个社会、乡里都有好处。譬如道路坏了,这人要发心修补,我们见到了,就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把这件善事做好,便利于大众。类似这种对于社会有利益,对大家有利益、有帮助的事情,我们都要帮助他。了凡先生也能够随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够勇猛。也就是说没有尽心尽力,只稍稍的随喜一点。这就是反省自己的过失。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别人有苦难,要去帮助他应不应该帮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会,求帮助的人很多,我们常常遇到。而且求帮助的人当中,有很多是来骗钱的。骗了之后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赌,那就有罪过了。所以行善的确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明察,能判断应不应该做;慈悲是真正的动力。他确实有苦难,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如果他用欺骗的手段,我们一眼看穿,我们要教导他。如果他并不是很衰老,也并不是有病,身体健康强壮,应该劝导他、教导他从事正当的行业,不要用这种方式来讨生活。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所以改过自新不是猝然成就的,是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断去改;初期这些现象,决定是免不了的。身虽然善,能够合于礼法,但是口里面的言语还会有过失口不择言,这是习气。自古以来,所谓言语是祸福之门,不能不谨慎。孔夫子教学的四科,第一个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今天讲教育中的德育。现在这个社会德育没有了,不讲求了。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孔夫子多么着重言语说话要有分寸,说话不能伤人。言语伤人,是不知不觉的,人家怀恨在心,将来的报复是没有办法预料的,往往许多的怨仇、误会都是从这儿来的。这个事情麻烦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不可不谨慎。少言就寡过,何必多说话呢?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净,自行化他,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人家给我们讲再多的是非,我们一句也不要答覆他“阿弥陀佛!”他再讲“阿弥陀佛!”听个几句“阿弥陀佛”。听完之后,他讲什么我不晓得,我们就念“阿弥陀佛!”我们把这句“阿弥陀佛”给他,他讲的那些东西我没听进去。这样好!所以言语少好!袁了凡是有言语多的毛病。
  ‘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就是清醒时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守规矩、很如法;但他喜欢喝酒,酒喝醉了,就又放逸了,毛病就出来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里有酒戒。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为什么要戒酒?就是酒醉后乱性。如果我们饮酒不至于醉,酒有开缘,可以喝的,但决定不能喝醉。戒律讲得很严格,是滴酒不沾。为什么?怕我们止不住,感情用事,没有理智,一杯接着一杯,那麻烦大了,那决定是破戒。
  从前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讲《礼记》,《礼记》的注解是郑康成(郑玄)注的。郑玄是东汉大儒,是马融的学生。马融在当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问家,但是马融的心量不大,学生成就若是超过他,他心里很不是味道。郑玄的成就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老师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杀死。所以他离去时,马融带着学生到十里长亭送行实在是不怀好意,令同学们每人敬酒三杯,郑玄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那里晓得郑康成的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礼节都不失。李老师说,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用制定了。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制定这条酒戒?我们要了解制戒的意义。学佛的同修如果在烹调时用作料酒,是不会醉人的,调味是可以的。如果年岁大、体力衰,他血液循环慢,酒可以帮助血液循环,每餐饭喝一杯酒,这也是可以的,这是开缘,不是破戒。
  同样道理,佛门忌五辛,五辛里,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葱、荞头(大陆叫小蒜)、韭菜、兴渠。佛为什么禁止我们吃呢?《楞严经》上说得很好,修行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功夫不到家,饮食会影响心理、生理。功夫到家,心理作得主宰,境随心转,那就事事无碍;如果还是心随境转,这是有障碍。“五辛”佛跟我们说:生吃助长肝火,容易发脾气;熟吃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换句话说,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长烦恼,所以禁止。
  有一些在家同修说:“五辛不能吃,我们对吃素的兴趣都没有了。”要明白佛制禁食的用意,五辛若当佐料配菜不起作用;像炒一盘菜里面加一两个大蒜,是起不了作用。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讲道理的,这才晓得佛法是活用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受了戒也有开缘,你才能度很多人,自己也欢欢喜喜的跟大众在一起。所以在某一个场合里,用智慧观察,通权达变,要利用机会把佛法介绍给大众,因为他们能闻到佛法是很难得的。我们在饮食之间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诉他,他听听也种了善根,所以这是机会教育。
  ‘以过折功,日常虚度’,功与过两相比较,每天的过多功少,没进步!光阴空过了。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馀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菴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己巳(隆庆三年,公元一五六七年)至己卯(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经历十一年,许求取科举、科第之愿,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圆满。‘时方从李渐菴入关,未及回向’,这是因为他在外面服务,曾经一度在李渐菴的军中办事,任参谋一样的职务,跟着军队到处行军,没有机会回向。‘庚辰南还’,第二年才有机会。‘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这就是他己巳年所许的愿圆满了,真正做到了,最后回向。因为他许愿时自己写了疏文,表示要认真改过自新,积功累德。现在他修积的功德,三千善事做圆满了,回向报恩,他的愿求也果然是得到了。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他命里没有儿子,想发愿求得儿子,他求到了“求有益于得也”,真正是他修来的。‘辛巳生男天启’,他许愿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还没有圆满,他就生了儿子。因为他发这个愿,第二年就生儿子了(天启是他的大儿子)。所以真正发愿,一发愿就有感应。当然三千善事他一定会兑现的,虽然还没有修完,儿子已经得到了。跟前面一样,前面礼部考试,他三千善事还没有圆满时,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里注定是第三,他考中第一名,这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硃圈于历日之上。
  每天行善,做一桩好事他就记下来,夫妻两个都行善。他太太不认识字,不能记,就用鹅毛管蘸着印泥,家里用的日历本子,每一天做一桩好事,印一个红圈。
  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