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敌人-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蝗バ呷璩鲇姆溉嘶蛳蛩翘粜疲潜慊嵯蛐氯俗洹N颐窃廾雷约海约壕突嵊涝恫坏舳印V挥性谝桓銎粕氖澜缋铮颐遣呕嵴嬲茫赖募壑挡辉谟谂辣旧恚俏嗽谧詈蟮氖笨蹋竦酶嗟幕逗艉驼粕
《青春的敌人》第一部分5
发表日期:2004年5月12日
懒惰,是末日的先兆
日本人用“别学中国人”来教育下一代,言外之意是,如果你像中国人一样懒,你就完了!
现在,外民族早已不再把中华民族看作是一个勤劳的种族了。看来,懒惰已不只是青春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了。当我们从夏夜的街市上驰车而过,会看到成群成群的散凉者,看到许许多多的人在围观棋局,在打扑克,尽管我们依然相信,此时肯定也有人正吹着破电扇,在他们闷热的陋室里研算课题。当我们在候车室和车厢里看到大多数人,宁愿叼着烟卷朝窗外发愣,也不会找一本好书翻翻,但我们还是相信,在最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仍有人在背诵英文单词。在机关办公室里,职员们在喝茶聊天,但我们依旧能透过窗户,看见几个终日忙碌的人。但是,无需细想我们便知道,勤劳者与懒惰者的比例,已极度失调。
此时,“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已经成了一个以偏盖全的结论,这倒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一九八四年,一群苏联专家来华,传播“巡环展览派绘画艺术”。对这些客人,我们当然也喜欢用“勤劳智慧”的习惯套语,去进行称誉。但苏联专家们摇头笑了,并毫不掩饰地指出:“俄罗斯民族是智慧的,但是它却很懒惰。”那时,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民族,中国和苏联有着十分相近的一面,但我真希望,在坦率方面我们也能彼此相似。
然而,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我们做不到那种坦率。我能作到的,也只是敲响一只小小的警钟,告诉十八岁的人,如果祖国能听见,我当然也想告诉它:“懒惰,是末日的先兆。”
◤ 家族性懒惰,只是因为缺乏志趣
许多懒人并不是有了什么心理障碍,只是因为性格遗传。他会说:“有什么办法呢?我爷爷就懒,我爹爹更懒,我还算最好的呢!”究其心理原因,就是相信干也没有希望,所以“要志向”和“不要志向”是一回事。
他们的错误首先是弄错了逻辑顺序。人们一般是先有志趣而后才看到希望。荀况在《劝学》中写道:“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其含义都是说,志趣存,尔后眼亮心明,机会上门,希望丛生。
二十三岁时,我在北京三露厂,为实业家武宝信作秘书。一次闲暇,武宝信谈及他的往事说:“你要永远记住,小伙子,只要你保持志趣,傻学傻干,总有一天你会成功!”随后,他又大声补充道:“志趣,傻学傻干!”这就是武宝信自己,从一个食不果腹的技术员,变成了千万富翁的关键。后来,我真的照武厂长说的那样去作了,但作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结果,不知道再后来这些努力竟一一派上了用场,赚到了大钱。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这样去作,都会获得成功。只要他有志趣,又坚持劳动,他就会有希望。有了希望,他就不会像他的家族那样长久地懒惰下去。
此外,非生理因素的家族性特征,不是不可转变的。萨特说,在人生的长跑旅途中,至关重要的是“起跑突破的能力”,而起跑的年代正好是在十八岁到二十岁之间。这时,“你总是你自己,同时又是另一个人,不断自新的人”。如果不放弃这个转机,我们就可以从此改变家族历史和家族性的惰性。
◤ 幻想性懒惰,只是因为缺乏自信
幻想性懒人总是光说不练,或者作起事来拖泥带水。其原因是,他们很担心把幻想拿去接受考验。考验晚一天到来,懒人便可以多一天幻想性的享受。他害怕失败,缺乏自信心。他所犯的两个错误是:① 失败没有那么可怕而他却怕;② 幻想有实现的可能而他却在不行动中加大它。
他的等待一方面是打算多享受一会儿“可能成功”的幻想;另一方面是想,有可能天降大运,自然功垂。然而,天上只下过雨雪风沙,还有几颗陨石,自古没掉过馅饼和大运。
◤ 受挫性懒惰只是因为缺乏韧性
这种懒人是遭受了几次打击,自甘败下阵来的一蹶不振的人。阿德勒曾说:“懒惰是野心加上丧失勇气所得到的结果。”可以说,受挫性懒人曾拥有过比别人更大的野心,他们缺少的只是坚韧的战斗精神。
一九六零年,尼克松在大选中被肯尼迪击败,但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厉兵秣马,终于在八年后荣登总统宝座。在回忆学校生活时,尼克松曾提到一位使他变得坚忍不跋的足球教练:“我无法恰当地叙述纽曼队长对我的影响,他灌输给我一种竞争精神和如果被击倒或被打败后一定要卷土重来的决心。他还使我深刻地理会到,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他的肤色,他的种族,或者他的宗教信仰,而是他的性格。”
如果我们只是十九岁时没有成名,或是严重失恋了,我们不该躺倒在地,应该争取“卷土重来”。我们只是需要一点点韧性,并稍稍调整一下过于浮夸的计划。
◤ 自卑性懒惰只是缺乏勇气
如果在我们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对自己说“你不行”(实际上,这个声音只是我们童年时代听到的来自于父母的评价),我们将真的一事无成,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婚姻。可假如我们能天天对自己说一遍“你也有长处”、“别人也自卑”、“没人注意你”、“不妨试试看”,那么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变了。或许,中国与美国不同,不会因为“Just try it”,一切就会成功,但是请相信,无论哪个国家,只要勤劳不懈,我们就一定不会一无所获。但只要我们屈服于自卑,我们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我们是读书人的后代
无论我们在攻读学位,还是在练兵场上,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在乡村,也不管我们的父辈是不是识字,我们都不该忘记,我们华夏祖先的形象,是读书人的形象。
在汉民族史上,有过这样的时期,人民“不学诗,无以言”。也有过更好的时期,“学而优,则仕”。但是,自从那位站在田埂上的贫下中农,怒气冲冲地反诘仲由,讽刺他的老师孔丘,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苛求知识分子必须面面俱到的微辞,便萌生了出来。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四肢和谷子问题,成了贬低读书人的最通行的说词。可以说,这个阴影甚至至今仍未散尽。不知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要为那位只知“植其杖而芸”、此外仅会辨认五谷的老农进行扫盲,而自动放弃读书权的人以及被善于分清五谷的父母剥夺了读书权的人,却与日俱增。他们对现代文明和世界的未来,构成了空前的威胁。
G·布什在一九八八年的竞选中声称,他要做一个“教育总统”,以此拉拢选民。李登辉也在台北呼吁说:“读书人的后代,不该忘记读书。”今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隅,要昌运,就要读书。在个人地位的升迁过程中,“学而优”即使已不再是“仕”的唯一条件,但它依旧是重要的基础指标。没有文凭,是做不了白领经理的。
韩国白先生告诉我,韩国人即使是在勒紧腰带艰苦创业的朴正熙时代(1961…1979),也始终没有因为眼前的一点点小利益而放弃教育。他们的父母,几乎每个人都是支撑着窘困的家境强迫子女去念书的。那时,大汉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深远影响,在其发源地被批倒批臭了,但它却依然故我地被高丽人尊奉。当韩国老百姓竭尽全力,把家财投向子女教育时,他们完全不清楚这对后来的经济起飞会起到什么作用,他们也不敢断定说,不放弃读书,日后就会发大财。他们之所以不惜血本地教育子女,只是因为崇拜知识。在韩国,这种习惯十分幸运地没有经历过类似于中国文革以及经济变革那样的困境。如果一个青年在那些日子里,能在汉城大学或高丽大学读书,他就是“Number One”,就会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白先生说此话时,已是四十二岁的中年人,并拥有了好几个100万美元、两家冷面工厂、无数个食品店。但提及只上了两个月的汉城大学,就因父亲破产而被迫辍学时,他的沉默中充满了不尽的青春遗恨。他说,假如当年他能完成学业,现在他肯定是个大财阀,不会仅仅是个小企业主。我们自己的父母不也是常常这样慨叹吗?如果他们青年时期能坚定地上大学,他们可能已是局长、大画家、或者海军上校了。假如我们五十岁的时候,发现正是因为当初没有多读一些书而变得和父母一样伤感,没能最大范围地赚钱,也没有好职业和荣誉地位,那我们将会多么难过。看看那些拼命挤出时间上夜大学的中年人,再看看那些已经手攥高学历、虎视眈眈、紧紧盯着全社会所有最佳位置的智者大军,我们不为未来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担忧吗?
我曾见过许许多多为了眼前一点小钱,要子女十四岁便永远停止读书的父亲。也见过二十岁就在街头全心全意摆地摊的人,他们打算挣多少花多少,像个不知追加投资以扩大再生产的蹩脚的小业主。毫无疑问,几十年后,今天曾被嘲笑过的穷书生将会成为有地位的大人物,或是大财阀和高级白领,而今天的小业主,明天还是小业主,不会有什么大发展。
请相信,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永远糊涂到只让文盲发财的地步,不会永远把文盲富翁奉为它的上宾。这种局面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变,像俞作敏一样,爆富的文盲巨头一个个被投入监狱,而那些举止文雅、谈吐高尚的知识富翁正在占领舞台。说到底,知识最终还是一个民族赖以持久的东西,知识经济将是未来的颜色。所以请相信,中国还将是读书人的中国。
严文井说:“读书,人才更加像人。”是的,在更多的时候,读书不只是与官财光荣相联,它是人的风骨的基石。它是文明的卫士,守卫在没有痰迹的风景线上。它是我们行为风范的精灵,不会让我们把商品和零钱扔给柜台外边的顾客,惹恼了他们,却还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它是智力的储存器,使我们不至于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送给孩子一本书,上面划满强调线的地方恰好是新人们认为最不深刻的地方。它是人类经验的车船,就像培根描述那样:“如果船的发明被认为十分了不起,因为它把财富货物运到各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夸奖书籍的发明呢?书像船一样,在时间的大海里航行,使相距遥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示、发明。”
实际上,读书就是接近世界。为了能把未来的工作干得出类拔萃,我们必须认真攻读专业书。此外,我们看言情小说,熏陶一颗水晶般的心,同时我们知道,那柔情似水的天地,不是世界,而是梦。我们看武侠小说,门外汉观其表而自乐,智者察其智而慨叹,因此,大数学家华罗庚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我们时时关心着书市又在流行什么书,那是时代的回声,因此,读流行书使人健谈。我们还养成了翻阅报刊杂志的习惯,这使我们坐观天下,不过其中真伪相杂,使人眼花缭乱。
也许谈“民族读书”还太早,我们有两亿多目不识丁的文盲,文化起点无比之低,而且绝大多数教师的水平,普遍低劣。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开始不读书的年龄,正是十八岁。那些进不了高校的人从此与知识相揖别,他们最大的文化乐趣充其量也就是电视机、色情小报、武侠短篇、还有一把吉它。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即便嘴上随声附和几句“尊重知识”的官方口号,但骨子里却对读书怀有跟那个春秋老头儿一样的鄙夷。
假如我们大多数知识分子不能既在理论上又在实践中走在普通公民的前面,不能真正从品性到交际,从著作到言谈,都成为普通人的光辉楷模,假如我们作为普通公民而不去怀疑自己的贫瘠,在智者面前没有忐忑不安的恭敬,假如我们的舆论继续坚持知识分子(非农业研究的)必须要为分不清五谷而谦卑,而不要求劳动者为目不识丁而羞耻,那么我们民族必然衰亡的命运,就将在动难逃,在动难逃!
《青春的敌人》第一部分6
发表日期:2004年5月12日
打破思维定式
十六岁时,我们曾隐隐地从父辈那里察觉到,这个国家有哪儿不对劲儿。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越来越清楚,终于惊叫:〃毛病出在思维上!〃那一代人的思维是程式化的,他们可以不开动脑筋,便丢给我们一大套顺势而下的道理。〃同流〃必定〃合污〃。〃贪生〃肯定〃怕死〃。不是上天堂,就只能下地狱。要么〃全部〃,要么〃全不〃。这种思维方法如果暂且还能算它是思维的话只不过是习惯性地背诵答案。它容易滑向极端化的〃两极思维法〃,在那里,没有中间地带和第三条道路,憎爱分明全线击溃了雍容大度的边际主义。
吴稼祥在他的短文《新权威主义:尚未真正开始的论争》中指出
我一直以为,拒绝中间状态的〃两极思维〃,是我们这个民族思维习惯中的一个重大缺陷。我们民族100多年来的苦难,从某种程度上说,与这种思维缺陷有关,总想一步登天,却很少考虑登天的工具,结果跳得越高,后果越严重。我们对逐步改善我们个人的生活环境感到不耐烦,我们渴望出现奇迹,而且笃信急风暴雨般的群众运动能在瞬间创造奇迹。不结束这种两极思维方式,就很难说我们民族的苦难接近了尾声。
我们是父亲的子女,成长在父亲的环境里。尽管我们觉察到了父亲们的毛病,但是在我们十八岁的身躯里必然承袭了那些缺陷。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极端化方式,在另一个极端上,随便挑出一个答案,去抗击和匡正父亲的极端,朝他们背诵新的定式。
这样,我们只不过是在表象上与父亲们有所区别,实际上,这种极端与极端的对峙却根植在同一种方式上。这个方式依旧是〃定式思维〃和〃两极思维法〃,区别仅仅在于,我们是新定式以及两极中的另外一个端点,而他们是旧的。
平素,我们站在自己的极端和父亲们争吵,仿佛我们是崭新的。遇到大风大浪,我们却和他们过去一样,〃笃信急风暴雨般的群众运动能在瞬间创造奇迹〃,而对〃逐步改善〃的〃不耐烦〃,竟是如此相似。如果我们依旧不打算从根本上改变简单化的思维,依旧认为事情最多不过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多面的,我们的未来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改变,我们还会沿袭那种让〃长时间的死气沉沉〃和〃短时间的热血沸腾〃交替耗损社会生命力的方式。
这些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那么,让我们开始改变,使我们的思维站起来,穿过一维的时间线,进入三维的多面性的生活空间。人的思维,本该是优美而明晰的。
▲ 向幽默化思维转变学会幽默,不仅对思维本身,而且对未来的生活,特别是对应付清贫生活,具有极大的益处。幽默使思索的人敢于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