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之绝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不能忍一时的名利,只着眼于自己任上和海州地区眼前的局部利益,终于贻害百姓,使
国家也遭受到不少的损失。不能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必然会遗害无穷。
古人在论及得失时说:“自古以来,通达的贤者一般不存有什么得失的念头。古时候
子文三次被免去令尹的职位,柳下惠三次被国君免官,这两人都处之泰然,未曾怨怒。银
杯飞升仙,斛米被鼠雀损耗,柳公权、张率都恬淡不怒,只是一笑了之。有得有失,这是事
!忍之绝学!〃#〃〃
物的常理。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则被人鄙视。塞翁丢失了马,祸与福同在,得
失和荣辱,哪里用得着放在心上。”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
失。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
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得失和他没有关系了。子
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
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
还有,就是柳下惠,姓展名禽,他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不
走。故此《鲁论》上记载说:“柳下惠,担任士师,三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
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地做官,那
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
样子。”确实是柳下惠在当时不被任用,没有怨怒,处于落魄境地,也没有可怜的样子。他
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
既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对于得失问题,古人还认识到: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
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
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害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
么都做得出来。”同样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是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
力的时候,则又惟恐失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
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
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
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
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例如:南朝梁人张率,字士简,!〃 岁时就
能做文章。天监年间,担任司徒的职务,他喜欢喝酒。在新安的时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
运# 石米回家,等运到家里,米已经耗去了大半。张率问其原因,仆人们回答说:“米被
老鼠和鸟雀损耗掉了。”张率笑着说:“好大的鼠雀!”后来始终不再追究。张率不把财产的
损失放在心上,是他的为人有气度,同时也看出来他的作风。粮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么
多,只能是仆人所为,但追究起来。主仆之间关系僵化,粮食还能收得回来吗?粮食已难
收回,又造成主仆关系的恶化,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吗?同样,唐朝柳公权,唐文宗时仕
翰林学士。他家里的东西总是被奴婢们偷走。他曾经收藏了一筐银杯,虽然筐子外面的
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却不见了,那些奴婢反而说不知道。柳公权笑着说:“银杯都
化成仙了。”从此不再追问。
《淮南子》载:塞上有个善于养马的人,名叫塞翁,有一天,他的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大家都来安慰他,塞翁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
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来恭贺他,他说:“你们又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呢?”当时,他家
!!〃!忍之绝学!
里很富裕,又有许多好马,恰好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人们
都来安慰他,他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过了一年,胡人大肆侵犯,年轻健壮
的男人在战争中战死的十有八九,而塞翁的儿子却因为跛子而能够活着与父亲在一起。
《老子》中说:“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
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
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
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
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婉惜的呢?
!鱼和熊掌之间———生死之忍
《孟子?告子上》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反映了生以载义,生可
贵,义以立生,生可舍的生死由义的价值观。
对人而言生命是最宝贵的,但是面临着奸人贼子的威逼利诱,是不降以志,还是苟且
偷生?面对着敌强我弱、寡不敌众的严峻情势,是不受胁迫,血战到底,慷慨赴难,还是屈
于强势?历代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决不失义而偷生的例子
举不胜举。
春秋末期赵国赵简子的邑宰佛肸以中牟为根据地反叛。一天他架置了一口大鼎放在
庭院之中,企图以此法来要挟士大夫们跟他一起叛乱。庭中的鼎内沸水滚滚,不少人已为
之变色,佛肸此时满脸杀气,对到来的士大夫们说:“跟着我造反的我会给他好处,也会受
到赏赐。谁要是胆敢不依从我的,看那口大鼎,他就得被活活煮死。”士大夫们个个面面相
觑,胆颤心惊,全都表示愿意顺从佛肸的意志。轮到田卑表态了,他面不改色地走上前来
说:“为了道义和正义,一个人可以忍受刀砍斧劈;为了道义和正义,一个人再穷也能忍受,
也不会去羡慕荣华富贵。如果苟且偷生,为富不仁,我宁愿受此汤镬之刑。”说罢提着衣服
就冲着大鼎走去,毫不畏惧。生命固然可贵。但如果不是以正义而生,生在这个世界上又
有什么意思?田卑为义不避汤镬,实在令人敬佩。
《孟子?告子、上》中还有这样一段话:“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对于生与死,古人这样说:
“所欲有甚于生,宁舍生而取义。故陈容不愿与袁绍同日生,而愿与臧洪同日死。元
显和不愿生为叛臣,而愿死为忠鬼。天下后世,称为烈士。读史至此,凛然生风。苏武生
还于大汉,李陵生没于沙漠,均为之生,而不得并祀于麟阁。人谁不欲生?罔之生也,幸而
免;自古皆有死,死得其所,道之善。岩墙桎梏,皆非正命;召忽死纠,管仲不死,三衅三浴,
民受其赐。陈蔡之厄,回何敢死!仲由死卫,未安于义。百金之子不骑衡,千金之子不垂
堂,非恶死而然矣,盖亦戒夫轻出!”
这一段话的大意是说:人所抱志向有重于生命的,宁可舍生而取义。汉末的陈容不愿
与袁绍同日而生,而愿与臧洪同日死是为了正义。元显和不愿生为叛臣,而愿死为忠鬼也
是为了正义。普天下的人,都称颂他们为烈士,而且时至今日仍能感到他们的凛然正气。
〃忍之绝学〃!〃!#
苏武持书活着回到了汉朝,李陵死在大漠之中,虽然都是为求生存,但是为生而忘义,是遭
到世人鄙视的事情。自古至今哪一个人不想生存?但不是正直而生,那么只能说侥幸免
于死;人都要死,死得其所,是至善之道。被墙压死和被诛杀,皆是死于非命;但是有个为
什么生,为什么苟存,为什么死的问题。古时齐国变乱,召忽为公子纠而死节,管仲却未
死。齐桓公三次洗浴三次熏香重迎管仲,拜为相,连民众都受到他的恩泽。孔子被困在陈
蔡,颜回岂敢轻易而死!子路为主而死,却并未合于义。百金之家的后代不骑在栏杆上
玩,千金之家的后代不坐在堂边,仅仅因怕死而这样,这是告诫人们勿轻率行动。综上述
言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对于生死问题,古人有这样几种认识。
一、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应该珍视。
西汉文帝到灞陵上游玩,想在一个陡坡处跑马,当时的中郎袁盎赶上去拉住文帝的马
缰。文帝说:“将军害怕了吗?”袁盎说:“我听说千金之家的后代,不坐在堂边,百金之家的
后代,不骑在宫殿里的栏杆上玩。作为一个圣明的君主,则应该避免到危险的地方去,更
不能凭着侥幸的心理做事。现在陛下要坐着六匹马拉的车子,飞快地从陡坡上冲下去,万
一马惊呆了,车坏了,您怎么向高祖及太后交待呢?”文帝听了这话,就不坚持自己的想法
了。这是忍对生命的第一层含义。
二、要节约时间,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有利于国家民众的大事。
三、人活着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不是只图吃喝享受,活要活得有骨气。所以孔子
说:“人的生命应该是正直的。”还有的认为:“天理本来就是直的,对人来说,遵循天理而去
行事,才能得生存之道。不正直就是在昧失天理,那种生存,只不过是侥幸地活着罢了。”
对此孔子又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人若没有信义也就不成其为人了。”那样活
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故此人要忍受死亡的恐惧,否则活着还不如去死。
西汉李陵,字少卿,是李广的儿子。天汉二年担任别将,攻打匈奴,战败后投降敌人。
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做妻子,立他为右校王,与卫律都显赫一时。汉朝派公孙遨迎
他回来,他不回去,朝廷杀了他的族人。后来苏武回汉朝,李陵又摆酒祝贺,流了许多眼
泪,与苏武诀别。他后来死在匈奴。宣帝甘露三年,把功臣大司马霍氏、张安世、韩增、赵
元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兵贺、萧望之、苏武等!! 人的像放在麒麟阁上。李陵投
降了敌人,家族被灭,不能同在麒麟阁上受人供奉。
东汉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袁绍认勾他是个奇才,和他结为好朋友,并让他做东
郡太守。当时曹操被困雍州,臧洪向袁绍请兵前去解围,袁绍没有发兵给臧洪。臧洪又请
求带着自己的人马前去,袁绍也不准。雍州后来被攻破了。臧洪从此便非常怨恨袁绍,断
绝了和他的来往。袁绍一气之下带兵围攻臧洪。攻打一年多,粮食没有了,城也被攻破
了,臧洪被活捉。袁绍对臧洪说:“现在你服了吗?”臧洪坐在地上,怒视袁绍说:“袁家人为
汉朝做事,四代有五人被称为公,可以说是受了汉朝的恩德。现如今王室力量衰弱,你不
仅没有帮助的意思,反而多杀贤良之臣,来树立自已的威风。可惜我力量弱小,不能为天
下人报仇,哪里还谈得上服?”袁绍于是杀了他。臧洪的同乡陈容当时也在场,他对袁绍
说:“将军做的是天下的大事,是要为天下百姓除暴,现在你却先杀忠义之人,岂能合乎天
意!”袁绍恼羞成怒,让人把陈容也拉出去。陈容回头说:“仁义哪是有一定的?服从它,就
!〃!#!忍之绝学!
是君子;违背它,就是小人。如今我宁愿和臧洪同一天死,也不愿和你这样的人共存!”于
是也被杀了。在座的人无不叹息地说:“怎么能一天杀两位刚烈之士!”
南梁武帝时,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背叛魏国,归顺到梁国来。魏国安东长史元显和带
兵与法僧交战,战败后,法僧把元显和捉住了,并且拉着他的手,要他一起坐下。元显和
说:“我与您都是皇室后代,您现在凭您的封地背叛朝廷,就不怕史官们记下您的罪过吗?”
元法僧还想安慰他,争取他,显和说:“我宁愿死做个忠鬼,也不愿活着做个叛臣。”元法僧
就把他杀了。
像臧洪、元显和这样的忠烈之士,曾经记载于史册,以让天下人在几百年之后,读了史
书而知道他们。他们人虽死了,但他们的忠义英风,仍活生生地存留世上。
以上的古人都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他们自己所追求的道义和真理,受到了世人的称
赞。他们能够忍受生死的考验,是很不容易的。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或只能选择以
死来维护道义这一条路。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则能忍死贪生,但他贪生不是为了苟且偷生,
而是为了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为民谋利。
据《春秋》上记载:齐襄公昏庸无道,鲍叔牙保护着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杀了襄公以
后,管夷吾和召忽又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国派军队送公子纠回国没有成功,而小白却
回国做了齐国的诸侯,即齐恒公。齐桓公即位之后,要求鲁国在生窦那个地方杀了公子
纠,召忽也跟着他的主人死了。齐桓公即位以后,便想让鲍叔牙为宰相。叔牙辞谢说:“如
果您要治理国家的话,管夷吾才是最够格的人选。我和他相比,才干差得太多。我建议您
到鲁国把管仲要回来。”桓公于是便派人到了鲁国去请管夷吾回来。使者到了鲁国对鲁庄
公说:“我们君主有个不听话的臣子在你们的国家时,想抓住他,在众臣面前把他杀了,所
以派我来向您请求。”鲁庄公就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使者。齐国使者接了管仲就
走。听到管仲快到齐国的消息,齐恒公三次洗澡,三次用香涂自己的身体,亲自到郊外去
迎接管仲,又拜他为宰相。所以孔子说:“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天下,直到如
今,人民还在享受着他的恩泽。”从大的方面来说,召忽跟随公子纠死了,是为了守住自己
的节操。管仲不跟着他的主人死,是为了立功。他认为桓公是兄长,应该由他来做齐国的
诸侯,当然也应该为他服务。子纠是弟弟,不应该辅佐他来争夺政权,所以圣人并不责备
管仲为什么不死,反而称赞管仲的功德。这并不是管仲贪生怕死,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以自己的生存换来更大的社会利益,所以人们并不过分地去耻笑他的不能忍死。
面对死亡,无论是圣人、勇士还是市井小人,谁不惧怕呢?对此,作为一代圣人的孔子
毫不避讳。孔子在陈蔡之间受到围困,七天七夜没有吃到煮熟的食物。太公任看望他时
间:“您差不多快要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您怕死吗?”孔子说:“是的。”圣
人也是人,尚且惧怕死亡,平常之人也同样会对此心怀恐惧的。根据《白帖》上记载:三国
时魏国人王经因为一件事而被逮捕。他哭着与他的母亲辞别。他的母亲说:“作为人子,
就要讲孝顺;做人的臣子,就要讲忠诚。人谁会不死呢?只要死得其所,还有什么可恐惧
的呢?”
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生死之忍,就是要明析生的意义和
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