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之绝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呢?”
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生死之忍,就是要明析生的意义和
死的目的。不能生无正理,死无正道,这样的生不足取,死也不足取。
!忍之绝学!!〃!#
子路是孔子弟子,又名季路。《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国的太子蒯聩从戚回来,在厕所
里胁迫孔悝和他联盟,让他赶走辄。后来,他们劫持了辄。那时,子路正在孔辄手下做官。
听到这个消息,就想入宫去救他,但是城门已经关上了。子羔说:“来不及了。”子路说:“吃
了别人的饭,就不能在别人有难时逃开。”于是终于进了宫。太子令石乞和孟厌出来与子
路作战。他们用戈刺予路,把子路的帽缨刺断了,子路也死了。孔子说:“像仲田这样,可
以说没有死在正当处。”
子路给自己招了无妄之灾,是由于他一开始不理解,不明白什么是正人君子应守的道
义。后来又固执偏于己见,不自量力地去白白送死,这是不知道人应该忍生忍死的道理。
相反孔子的另一位弟子颜渊似乎在这个问题上就要比子路聪明了许多。
《孔子家语》上面记载:楚昭王聘请孔子去做官,孔子去楚国拜谢答礼,路经陈蔡。陈
蔡的大夫们一起谋划说:“孔子非常圣明贤德,是个有才学的人,他的讽刺与批评,都说中
了诸侯的要害。如果他被楚国所用,那么,陈蔡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派兵把孔子围了起
来。孔子没法离开,断了七天的粮食,隔绝了与外面的交通,菜汤都吃不上了,跟随他的人
都快不行了。只有孔子的精神越来越激昂,弹琴唱歌,从不停止。
孔子被匡人围困,危难之时不见了颜渊,颜渊后来才赶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
了呢!”颜渊说:“您还在,我怎么敢死呢?”如果夫子不幸遇难而死,那么我一定跟着去死。
现在您万幸还活着,那么我又怎么敢不活着而去触犯匡人的兵锋呢?”
颜渊的话有几分机智与幽默,显示出了他对生死的一种态度。人有生则有死,不要把
生看得过重,也不把死看得过重,则能正常地生存。生死皆能忍,则既能舍生取义,又能存
命自保,不留骂名。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应该珍惜生命,把有限的生命贡献给社会,去做有
益的事。
!学点儿“弯弯绕”———莽直之忍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
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
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会为人处事的人,此时必然是避其锋芒,即
便觉得你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
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
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
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妒嫉,导致
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家性
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
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会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说因此要不分是非曲直,什么事都
一味地说好。忍莽直是让我们在对别人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别人可以接受
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让别人改过,使事业、工作能进一步发展的目的,为什么非要吵得面
红耳赤,最后犹如仇人一般呢?
自古以来忠直之士为人敬佩,为人赞扬。他们往往是以自己的忠直之谏,不惜身家性
!〃!#〃忍之绝学〃
命去为民请命。如果只从个人利益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忍耐住自己的个性,图个高官厚
禄,但是为社稷江山,为黎民百姓,他们不仅不能坐视不管,相反,他们忠言劝上,直言犯
上。他们也知道必死无疑,但是如果只为苟延残喘于世,就不尽自己的职责,这些忠义之
士是绝对不肯干的,他们是不会屈从的。可是他们拼却性命地去直言进谏,难道就是最好
的办法吗?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得遇圣明的君主,更多的是遇到昏聩的王侯,所以直言
当看对谁,可以直言的当然要去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不值得你去进忠言的,你不能审时度
势,无疑是过于迂腐、愚忠了。这时候你就要听人劝,耐住性子,忍住要直言相劝的冲动,
首先保护好自我,再以图发展。故而古人说:“晋有伯宗,直言致害;虽有贤妻,不听其戒。
札爱叔向,临别相劝;吾子好直,思免于难。直哉史鱼,终身如矢。以尸谏君,虽死不死。
夫子称之,闻者兴起。时有污隆,直道不容。曲而如钩,乃得封侯;直而如弦,死于道边。
枉道事人,堕名丧节;直道事人,身婴金铁。噫,可不忍矣!”
《左传》成公十五年:晋国的大夫伯宗,非常贤德且为人性情耿直。每次上朝,他的妻
子一定要劝告他说:“盗贼讨厌主人,人民憎恶当官的,你喜欢直言,肯定会因此而受难。”
结果后来果然被人诬陷,晋厉公把他杀了。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出访各国。他到了晋国,与叔向关系很好。将要离
开的时候,季札对叔向说:“您要好自为之!您的国君很奢侈,又多有良臣,大夫们都富了,
政权会落在他们的手里。您喜欢正直地行动,您一定要考虑怎样免去灾难。”
谁都知道,凡是心怀私利,以权谋私者,必然做事的时候心怀鬼胎,他们的所作所为正
直的君子所不屑,所鄙弃。正直的人,心中无私,与这样的小人进行斗争时,少不了要受到
他们诡计陷害。尽管如此,耿介之士不以为意,能够忍受住自己的名利地位的损失,而为
国家民众谋利,虽然知道直言面对社会的黑暗、腐败会受到打击,也依然我行我素,是心中
光明磊落的表现。
史鱼,是卫国的大夫。据《家语?困誓篇》说:卫国蘧伯玉贤德而不为卫灵公所用,弥子
瑕很坏,反而受到重用。史鱼劝告卫灵公,而卫灵公不听。史鱼病得快要死的时候,对他
的儿子说:“我在卫国朝廷做官,不能推举蘧伯玉而贬退弥子瑕,这是我作为臣子的不能帮
助我的君主行正道。我活着的时候不能帮助君主行正道,那么,死了不能以礼来埋葬我。
所以,我死之后,你把我的尸体放在窗户下,就算完事了。”他的儿子照他说的做了。卫灵
公来吊丧,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很奇怪,就问他的儿子是怎么回事。史鱼的儿子把他父亲说
的话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说:“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叫人把史鱼埋葬了,并且提拔蘧
伯玉做官,又贬退弥子瑕并且疏远了他。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古时候的谏者,死了就算
了,没有像史鱼这样的人,死了,还要尸谏。”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发出感叹:“正直啊,史
鱼!国家有道,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也像箭一样直。”这是孔子发自内心的赞叹。孔子
表扬了史鱼之后,知道这件事的人,受到感动,纷纷仿效史鱼。
从某种角度讲,一个社会是正直之风盛行,还是奸邪小人当道,统治者的作用很大。
作为一个统治者应该认识到启用正直之士,也许时常受到他的批评和指责,心里不受用,
但就对自己的统治和国家的发展而言,耿直之士要比那些善于溜须拍马之辈有用得多。
历史上许多忠臣遭贬,关键的一点是作为君主的人不能忍受刚直之士的批评,只图自己一
!忍之绝学!!〃!#
时的心里快活,国家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他看得很轻,灾祸也就来临了。
《论语》中举了柳下惠做士师,三次受到贬黜的例子。有人认为也许柳下惠生不逢时,
没有找到发展自己才能的地方,于是向他建议:“你难道就不能到别的地方去吗?”柳下惠
说:“根据正直之道供职,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有时候正直的道义和原则很难被人
容忍,即使是别的国家也一样;不正直的道义和原则和别人合拍,如果是为自己的官位,那
么在自己的国家同样可以苟取,自然也不用到别的地方去。
这个例子讲的是很多统治者都是由于自己的劣根性,不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亲小
人,远君子,造成很多正直之士受排挤、打击,自己的江山断送在自己手中,所以应该忍住
自己爱听奉承话的心理,虚心听取耿直、正直的人的意见。
东汉《五行志》记载:顺帝晚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说:“正直如弦,死于道边;弯曲如
勾,反而封侯。”后来,梁翼独把朝政,独出号令。李固被长期关在狱中而死,死后尸体被扔
在路边,无人收拾,而胡广、赵戒却都被封了侯,前面童谣说的内容,全都应验了。李固、杜
乔等人,都有做将帅的才能,但就是因为坚持道义,被别人诬陷,被逮捕并且死在狱中;而
胡广、赵戒等人,没有自己的原则立场,一味顺从,反而得到了宠任。这些史实看了令人寒
心,也让我们警觉,应该引以为教训,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同样要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
才能杜绝自己的失误。
!名是一种牵累———虚名之忍
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有了名,便能够享有很大的权利;有了名,则往往会万事
亨通,光宗耀祖;名确实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
虚名也是名的一种,它也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也就使争名、争虚名的事常
有发生。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为
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
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
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勾
心斗角,明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为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忍对虚名,则要不受它的诱惑,脚踏实地地工作。力求不使自己背上虚名这种沉重的
思想包袱。“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名气,争得了这份荣誉,必然要受到一
些非难和妒忌,心理就要做好承受外界压力的准备。有时由于这种虚名的获得,使人缺乏
冷静的心态,忘乎所以,而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一切都是虚的,不做进一步的努
力,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说虚名害人,不可追逐,而应力忍对虚名的羡慕之心。
忍对虚名,就是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放弃虚名,不是笨人所为,而是智者的一
种积极人生态度。在名声和荣誉面前应该采取忍让和放弃的态度固然不易,但是只要加
深自身的修养,认识到虚名的害处,弃之有何可惜呢?
《梅花草堂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
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一人去拜访他,想向
他求救。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来拜访的人十分
!〃!#〃忍之绝学〃
不解地问:“哪里有夜里借萤火读书,学一个通宵,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
事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
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其实天下的人听敬仰的是那些真正地认真刻苦攻读的人,而
非徒有虚名的人,而这位书生如果白天闭门读书,也就不会有这种好名声,谁去拜访他?
只图虚名,害人害己。
《新序》中说叶公非常喜爱龙,家中的桌椅、器具上都雕刻着龙,于是天上的真龙听说
人间有一位自己的知己,就下到人间来拜会叶公。到了叶公的住处,把头伸进窗户中想向
叶公打个招呼,巨大的龙体到了叶公的厅堂之中。叶公这位一向以好龙而闻名于世的人,
见到真龙,吓得失魂落魄,面无人色,拔脚而逃。徒有好龙名声的叶公,见到真龙却吓成这
样,可见他所喜欢的也不是真龙,而只是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而徒有好龙的虚名又有何
益?不如干点其他的事情。
忍对虚名就是要放弃对它的追求。在这种忍让和放弃中,不必用语言和文字等去表
明自己的态度,而更妙的方式是一种无声的行为。这种无声的行为可以给人们造成一种
自己对此种名声和荣誉毫不在意的印象,即根本就不屑一提,甚至是想都不想的感觉。这
样,更容易形成人们对自己的钦佩和服气。
忍对虚名可以减除虚名之累,让人轻松上阵,不必有任何的压力和包袱。虚名有百害
而无一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忍制住对虚名的渴求都对自身的修养,对他人的团结有
利。
有的时候,虚名总比没名要强,所以还是有不少人去追求它。这样不忍虚名,不求实
的态度是不可能长久的。人有了虚名,往往容易被人利用。三国时的许靖就是由于有些
虚名,被士大夫们所看重,因而也被刘备利用了。
法正,字孝直,三国时扶风郡人。他原来在益州刺史刘璋手下做代理军议校尉,很不
得志,后来投靠刘备,帮助他夺了益州。刘备很器重、信赖他。
刘璋属下还有个叫许靖的,汝南郡人。年轻时,就与堂弟许劭一样,以善于褒贬品评
人物著称。后因战乱,辗转来到益州,先后担任巴郡、广汉、蜀郡等大郡的太守,与华歆、王
朗,陈群这些魏国的辅佐大臣都有来往,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很有些名气。可是,就在刘
备围攻成都的时候,许靖曾准备背叛刘璋,私下里出城投降刘备,因为被发觉了,没能出
城。刘璋也看到自己本来是危在旦夕,没有杀他。后来刘璋投降了,刘备对那些跟着刘璋
投降过来的人,都妥善地予以安排任用,就是瞧不起许靖,认为他对主人不忠,不打算任用
他。
法正向刘备进言说:
“天下有获虚名却并无实际才能的人,许靖就是这样的人。然而现在您才创建大事
业,凡事您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向人们去解释。许靖的虚名,传扬于天下,如果您不特别礼
遇、重用他,天下的人因此就会说您轻视人才。您应该敬重许靖,以此让远近的人都知道,
您是多么地重视人才,就像战国时候的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却先厚待郭隗一样。”
刘备听了法正这番话,连连点头称是,立即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总管将军府事务。
后来刘备做了汉中王,又尊崇许靖做了太傅,那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荣誉官衔呢!于是,好
!忍之绝学!!〃!#
些有才能的人,甚至曾经反对刘备的人,都倾心为刘备效力了。
许靖的虚名为他带来了一时的好运,但实际上刘备对他心中别有想法,用他也是为自
己的大事业考虑,把许靖当作一个招牌,招揽天下人才罢了,并不是真正欣赏他的才能。
!不争一时短长———不平之忍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你在冤屈的时候,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他继而进一步
阐述他的看法:“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内心却处于安乐;在身处地位贫贱的时候,内心却达
到了富贵;在受冤屈而不得伸张的时候,内心却是居于广大宽敞的境界,就自然会无往而
不泰然处之了。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宽。”
人的一生怎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