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读者 2006 >

第104章

读者 2006-第104章

小说: 读者 200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2年;查必祥十多年前修建的教室成了危房;不能再上课了。为了不让山里的孩子失学;父女俩决定重建教室。在他们的努力和乡亲们的帮助下;3年后;两楼一底的教学楼终于盖起来了。 

  2006年3月1日;178名学生全部搬进了新教室。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数十名孩子各自手握着一把从山里采来的红红绿绿的野花;一起涌向查连敏……“妈妈!妈妈!”在这些熟悉的孩子和簇拥的野花中;查连敏8岁的女儿手里举着一把野花也向她挤过来;她抱起女儿;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查连敏把15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关山的孩子;父亲的故园情结已在她的血脉里传承;她用心血和汗水为关山的孩子们托起金色的希望:父女俩先后将五百多名关山的孩子送出了大山。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22期P44 
 

   

安详,优良的生命质地 
张廷春

  安详是一种优良的生命质地,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怀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以安详的心态,从容地看天空云卷云舒,看地上花开花落,看世间人聚人散,这便是一种平和安详,也是一种永恒。如果用一句话作赞语,我以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详。 

  人们喜欢用怡然、笃定、包容、 恬淡、清明、平和等词汇来形容安详。的确一个人假如拥有安详平静的气质,表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洞悉人生的真相,明了自然法则及运动规律,深谙事物的因果缘由和内在联系。因此,安详显示着一种成熟,一种智慧。修为练达的人,经历了风雨坎坷之后,为人处世有了万事随缘的感悟,不再如少年那般张狂,也不像青年那么浮躁,更不容易大喜大悲。他们言谈文雅有序,举止从容淡定,活得自在,快乐本色自然。面对生死得失进退取舍持恒守泰,理性地总结成败荣辱是非得失,作出明智选择。

  然而,生活在当今世俗喧嚣的世界上,充满机遇诱惑和生存压力,要想得到安详极不容易。我一向以为,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也不排除需要某种热闹,此刻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要为自己寻找生命的河道,确定人生的流向。面对生存压力,更需要掌握技能努力谋生,以丰富人生经历,积聚生命河流的能量。但决不能把人生完全投进庸碌浑噩的机会和压力中。当生命的浪潮在自我的河床里奔腾不息、跌宕起伏后,必须重归平静,才能修炼安详,获得安详。

  我还以为,寻求安详的人,应当懂得如何驾驭自己,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一个人能保持平静安宁的心态,他离成功已经不远。作为商道中人,我见过许多平常普通的商人,由于努力修炼自我控制的素质,在与狼共舞、惊涛骇浪的生意场上处之泰然,结果生意日益红火,财富与日俱增。可见,安详是成熟、是沉着、是优雅、是舒适。相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咋咋呼呼会导致浅薄和失误。无疑,人们总是乐意与心平气和、安之若素的人打交道,这些人秉性淳厚温润且富有能力,懂得尊重他人又被他人尊敬,无论阴雨连绵或是艳阳高照,都能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这种人焉能不无往而不胜呢!

  真正的安详来自于内心。试想一颗浮泛躁动的心,哪怕幽居于深山,隐没于大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飘摇的树,红尘中极细的风,都会引起枝柯颤动迷乱。反之,一个对翡翠珠宝毫无兴趣的人,纵使置身贪慕虚荣环境中,也无伤自身的尊严;醉心于读书学问的智者,不曾想与百万富翁交换钻戒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不会艳羡高官厚禄或耀眼头衔。面对变化万千、永无宁日的外在世界,唯有在内在的追求中才能得到解脱,经过内省养心的修行工夫,达到自得其乐的安详境地。

  安详决不是退隐自守清静无为。而是一种怡然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富足的人生状态。置身五光十色的世俗社会,我们要切记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在安详者眼中不过如风中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一切荣辱恩宠权势利禄;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简朴,不被物役,由此保留了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富足。可叹的是,现代人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不幸福;拥有了许多方便,却不自由。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质很有限,吃多了容易过犹不及;睡下了不过五尺之躯;性欲再强也要有所节制,否则肾亏。因此一切奢侈品必然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我们无意抵制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也不排除在众声喧哗的年代里,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热闹总归是一种外在的活动,倘若没有精神价值为目标,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声色犬马,本质上也是贫乏和空虚的。莎士比亚对此有过深刻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事实上,一个安详强大的生命,会逐步向精神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安详是精神丰富的安详,好比湖水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这安详泛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超越俗世争斗,永远和谐安宁。这境界不正是丰富安详之极致么!

  要想获得安详,还要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尤其要参透生与死的道理。生与死毕竟是不可回避的生命事实。那些拥有安详生命质地的人,必定能坦然地面对生命诞生、成熟、衰老以至于死亡的每一个历程,明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勘察过的生命疆界由此变得更加宽阔。正因为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死亡,激发他神圣而无限的生命激情;生命的短暂和终将消逝,又使他倍感生命的珍贵与庄严。据此,安详的人还会相应地确立豁达怡悦的人生态度,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与人生的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冷静地加以审视。一面彻悟人生如梦的虚无实质,一面又满怀生命的激情;一面了悟生之必死的真谛,坦然面对生死,一面又率性而行,痛痛快快地活出自我真性情;一面把对生命密度和浓度的追求看得比对生命长度追求更有价值,一面又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都是相对的,快乐不忘形,痛苦不失态。总之,安详让人胸襟豁达,活出气象,由此超越一切庸常世俗的桎梏实现生命的升华。

  我赞美安详,一辈子努力追求安详,始终视安详为心灵甜美的果实,智慧绽开的花朵,更把安详看作一种永久珍藏的人生品位,难能可贵的生命素质,高洁大气的人生境界。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22期P12 
 

   
   

茶想 
王莹莹

  不知从何时起,生活中已经渐渐离不开茶。每天清晨,洗漱完毕,我会为自己煮开一壶水,然后,徐徐注入那个加了茶叶的绿色小茶壶,看着细碎的芽叶在滚烫的热水中翻腾舒展,最终旗枪分明、芽叶朵朵、亭亭玉立;心,也不由得沉静、清和起来………

  忆茶

  对于茶的记忆,开始于一个粗糙的年代。那时候,邻里街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茶迹斑斑的大茶缸,白色的搪瓷,上面一定还印着光芒四射的红星,红星四周是一圈激昂的口号——“为人民服务”。只不过,随着年月推移,茶缸外面鲜亮的色彩渐渐斑驳暗淡;而茶缸里面的茶垢则如同树的年轮一般,日复一日地累积、凝固着;厚重暗淡的尤如日子。

  托着这种茶缸的人,一定是面孔粗糙、躯体壮硕、脾气暴躁的父辈们。相信他们也曾经有过意气风发的少年、壮志凌云的青年,只不过,生活的河流渐渐磨平了他们的棱角,不知不觉间,他们紧致的脸部开始虚浮、下垂;他们结实的小腹开始长出一圈又一圈的赘肉;“上有老、下有下”的生活重担把他们坚挺的腰压弯了,脚步压慢了;他们甚至不能健步如飞地追上自己调皮的儿子了。

  于是,他们唯有粗粗地慨叹一声,然后,捧着那个肮脏不堪的茶缸子,沉迷地蹲在一堆象棋或是扑克旁,一任时光荏苒,一任妻子、孩子们投来不屑、愤怨的眼光。

  如今想来,父辈们的消沉也是无奈。那个时代,太粗糙、太僵硬了,泯盖了一切精致与灵动。

  后来,日子渐渐明快起来,一些精巧美妙的东西如同嫩芽,悄悄萌发在生活的枯树上。我听到了“甜蜜蜜”;看到了梵高了“向日葵”;捧起了泛着油墨香的唐诗宋词;了解了古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的浪漫无羁;更明白了《红楼梦》中妙玉用陈年梅花上的雪为宝、黛、钗泡老君眉的用意,而“茶”,在我心中,也逐渐由“下里巴人”上升到“阳春白雪”。

  然而,当我东施效颦般地埋好两瓶梅树上的积雪;当我盛情地邀请朋友们一起品尝一道好茶时;当我在充斥着酒精、咖啡、冰淇淋、红牛的宿舍中端着一杯清茶时;当我在游玩途中,往矿泉水瓶中灌满一瓶山泉时,我分明看到同龄人脸上嘲笑的神情。

  “阳春白雪”固然美,但却过时了,陈旧了。

  是啊,中国清淡的山水画哪里敌得过西方的油墨重彩;中国清雅高洁的“高山流水”哪里拼得过电子合成音乐带来的快感;而古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哲学怎么适合这个物欲横流、赤裸裸的E时代?

  茶,不如咖啡时尚;不如红酒高贵;不如可乐刺激;于是,“寒雪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的身影越发让人不解而好笑了。

  我深感悲哀,但这并不妨碍我每天为自己煮上一壶好茶。尽管没有同饮人,但我依然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尽管连婴儿都知道冲着麦当劳大叔和肯德基爷爷开怀大笑,但这不会妨碍青碧的茶叶在云蒸霞蔚间,雨露甘霖中静静地生,静静地长。不是吗?因为它是“茶”,本来就“花开花落两由它”。

  煮茶

  何为“好茶”?按照古人们的标准,“好茶”必与好水、好火、好茶具、甚至好环境环环相扣。

  “茶且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很美,是画,是诗,是琴声。茶,不用品,芳香就能够被感悟到;人,不用介绍,“一壶浊酒喜相逢”。

  如今要想达到古人对一壶“好茶”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相比于中国茶寄情于山水而言,日本茶道似乎更加聪明。在研习完中国茶艺精髓后,在日本成功培养起茶树后,日本茶道大师缓缓说出“品茶心”三个字眼。

  品茶心,便是“和、静、清、寄”。只要有了这样心境,那么无论在幽静清雅的山林间,还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都能品到一壶好茶;而有了这样的心境,那么即便品不到茶,你也拥有一颗象茶一样清雅的心。

  曾经在大雪纷飞的深夜里,邂逅一场终生难忘的茶。

  许多年前了,那场雪下得真大,鹅毛一般漫天飞卷,遮住视线,遮住方向。夜色中赶路的我不得不缩着脑袋蹩进一家亮着灯的小店避雪。进去一看,小店竟然是一家典雅干净的小茶铺。

  一位白发老人,正寂寞地坐在一个斑驳的花梨木茶墩前候着一壶开水。

  看到我进来,老人很高兴,伸手招呼我过去喝茶。我欣然答应。

  茶是普通的铁观音,茶具也是普通的紫砂;就连水,也不过是水管中接出的自来水;但是老人却用一双苍老的手将茶冲泡得如同行云流水,看着团团的茶叶在茶壶中尽情地翻滚、舒展;闻着袅袅升腾起来的氤氲茶香,听着老人缓缓地回忆故乡茶场的风貌;我深感一种难得的默契。

  待到茶端上来时,说实话,味道已经被整个氛围冲散了。这雪、这人、这缘份;茶不醉人人自醉前些天在束河旅游,无意中闯入一家幽静的茶室。贴了壁纸的墙上挂满了经文、经图;几条中国刺绣的榻沿着房间四面排开;茶室中央是一个古董般的大肚子黑翁,一把菖蒲,斜插在粗犷的水罐中。

  这时,一位颇有风度的男人走来,向我介绍,茶室是喇嘛们开过光的;经文是他请活佛撰写的;翁里是他从玉龙雪山脚下的黑龙潭取来的雪水;专门用来冲泡极品普洱。

  “极品?”我问。

  “是的,要上千元才能品尝到。”他尽量语气淡淡地说。

  我笑笑走开。其实我很想告诉他,极品,在品茶人的心中,它无关乎水;无关乎器;无关乎金钱。

  煮一壶好茶,需要用的,莫过于一颗纯净的心。

  悟茶

  三毛曾经说:阿拉伯人品茶有三道,一道苦若生命;二道甜若爱情;三道淡似微风。

  妙玉曾经在栊翠庵教训别人:“饮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妙玉的话我自然不敢赞同,如是赞同,那么估计人类便全部都是牛骡之类牲畜了;但是三毛的解释倒是颇有禅味。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而王国维也曾经提出人生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通过思考让人心回归至纯至简。想想吧,“寒雪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是多么清淡,又是多么丰盈。

  曾经品尝过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苦茶,为纯烤茶;第二道甜茶,在茶中加入核桃、乳扇与红糖;第三道为回味茶,加入蜂蜜与花椒。据说,声名远扬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对客人最尊贵的礼待;更是整个民族对人生的总结。因为人生,就是苦尽甘来,晚年,细细回味的过程。

  其实这样的说法非常有禅意的,但是茶本身就是禅,每个人品茶,会有自己一番感悟。人人生而不同,感悟自然也不不同;怎么可能通过强加的一些调味品让每个人得出相同的感悟呢?

  始终忘不了在大理时遇到的那个茶商。他卖普洱茶饼,一块块如四四方方的砚台摆放在铺了金锻子的木匣子里。

  看那茶饼作得古怪,我上前问:“这茶如何卖?”

  他冷冷地斜扫我一眼,问:“你懂不懂茶?”

  “懂又怎样;不懂又怎样?”

  “懂,你坐下和我一起边尝边谈;不懂,请自便。”他傲慢地从壶中倒出一碗茶汤,有葡萄酒般的醇紫清透,果然是好茶。

  我知道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而且目前已经挤身于收藏品、奢侈品之列。但,又怎样?又怎样?难道对一种茶的身价、家世、发酵、贮运等等如数家珍就算懂了吗?

  想起川端康成的小说《千只鹤》了,茶道师傅近子研究了一生的茶道,对于茶,她算是懂了吧,但是她有一颗肮脏的心,这颗心,就象她胸前的黑痣,一生也无法消除。而美丽悲怆的太田夫人尽管不懂茶,尽管与两代男人发生暧昧关系,尽管被近子等卫道士们咒骂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