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在21世纪的前途和命运。
事实上房宁感到了欣慰,因为这次调查的影响,不仅超出他们的预想,而调查结果又进一步对中国青年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产生了反馈效应。这次调查的影响还超越了国界,触及了美国人的软肋。总之,这次调查所产生的影响远没有在1995年结束。
美国的一些人士和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首先指责这些调查是含有水分的,是中国官方的宣传,然后又称这是多年来中国官方对美国的消极宣传造成的影响。因为中国在80年代的宣传基调是与美国友善,而90年代中国宣传机器调子转了,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冷淡。有些“自由派”知识分子指名道姓骂房宁在“作秀”,房宁回应道:如果在某些“世界主义”者看来爱国是个罪名的话,那就请历史来审判我们好了。
调查结果自然也引起了靠世界战略维护国家利益的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克里斯托弗起初对调查结果深表怀疑,他不相信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会对美国有如此消极的看法。因为1989年以后,美国政界和学界流行的普遍看法是中国青年一代会变得日益亲美。但事与愿违,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改变了原来对美国的看法。中国青年中间,特别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中,大学校园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情绪与意识出乎意料地复苏和发展起来,这种趋势显然不利于美国的利益,是与美国所追求的国际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
在迟疑中,克里斯托弗把电话打到美国驻华大使馆,要求确认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无奈地告诉他,调查结果完全真实。美国政府不安起来。克林顿政府不得不承认政府对中国的最大失误是低估和没能抑制住中国青年一代民族主义意识成长。美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检讨在对华政策上的缺漏,明白对中国进行遏制是不可取的,应该变遏制为接触。后来克林顿在国会发表的一次阐述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变化的重要讲话中,援引了这次调查的数据作为其政策变动的论据之一。他援引的第二个例子就是在民意调查之后一年热销全球的政治时评奇书《中国可以说不》。“中国青年看世界”、《中国可以说不》,让美国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思潮。对于中国,美国人在内心里多少带几分藐视,但美国的政治家们对蕴藏和崛起于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风潮却不敢小视。
民意调查冲击波把房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作为一个政治学研究者,他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为了更深刻地了解中国青年的政治情感取向,他于1997年再次与《中国青年报》合作,发起“中国青年对日本的认识”的调查,再次引起轰动。外交部人士对房宁等人的极具现实意义的调查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人民外交”。
第一辑房 宁 (3)
不要迷信全球化,冷酷的国际关系没有改变
细心的读者或许还能回忆起,当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后,媒体收敛了自5月8日以来对美国挞伐的声势,转向憧憬未来中美关系的乐观前景。但这场有关中国入世的爆炒很快便冷却下来。就在这时,市场上出现了一本被称为继《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之后,第三本对美国和西方“说不”的政论性书籍——《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
《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是房宁与友人王小东等人精诚合作的结果,也使他们扬名天下。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来看,都可谓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经典之作。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这本书推进了大陆民族意识新高潮。
房宁、王小东等人与中国的“说不”思潮有着密切的渊源。《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的作者中,除房宁和王小东是“中国青年看世界”民意调查的策划者外,宋强和乔边则是《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而这本书正是和《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有人这样评价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说《中国可以说不》及随后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是对中国生存状态的即溶式反思和民族主义理想的情绪化的宣泻,那么《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则将这方兴未艾的“中国民族主义”事态引向更为本质和理性的轨道。
在国人对中国入世兴奋得忘乎所以的时候,《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的出笼无疑是给如火如荼的世贸热降了温。这种颇为尴尬的现象令海外的记者猜测这是中国高层的有意安排,因为这样一种不合时宜的“冷面孔”能在中美签订入世协议的敏感时刻出版,是中国高层在经历了80年代和90年代末两次“失误”后,对调整舆论导向进行探索的一个信号。他们的理由是:80年代当中国向西方资本开放时,中间虽然有“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次舆论调整,但由于逻辑起点的模糊和方式的过时与僵化,最终不得不在1989年进行更大的调整。1997年至1998年舆论对中美关系的过分看好,也造成了大使馆遭到美国轰炸后舆论较大幅度的调整。
但房宁和王小东都坦陈,这本书的出版与中美达成中国加入世贸协议纯属巧合。如果有人非要认为这本书与中国加入世贸有关,那么这本书就是给那些认为加入世贸是包治中国百病的人泼一泼冷水,提醒一下老百姓别因为加入了世贸组织就忘了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房宁进一步说,加入世贸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回避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控制、政治代理和经济接管的意图,只有认清这一点,中国才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争得更多的利益。
说起来,写作《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的直接原因是发生在当年5月8日的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事件。房宁称5月8日这一天“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又一次被西方欺负而遭受奇耻大辱的日子”。他告诫人们,西方列强的本质并没有变,西方独霸世界、奴役世界的野心没有变,因而他要在这本书中把冷酷的国际关系的本质剖析给国人看。
房宁认为,依照黑格尔的说法,任何事物都依“正、反、合”三个阶段发展。数百年来,西方的殖民主义看来也正应这一规律,走向它的合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导致全球分裂化的形势下,西方的新殖民主义战略、策略日显疲态,难以维持危机四伏的世界经济秩序,难以满足西方不断增长的要求。西方对世界战略做出了新调整,使殖民主义向其三段式的合题转化——西方国家及其军事组织更加公开和直接地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内部事物,甚至进行旨在推翻第三世界国家政权的大规模军事侵略。科索沃危机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主义战略的实验场。科索沃的隆隆炮火向全世界人民发出了警报:殖民主义并没有成为历史的遗迹,殖民主义者的利剑在空中挥舞。在新的世纪里,第三世界仍有再被殖民化的可能!
不少国人认为:要想不受西方欺负,就必须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但房宁认为,怎样把经济搞上去才是一个关键。几十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认为走西方的路,加入资本国际大循环,就可以渐次达到西方的经济水平,实现现代化,结果发现西方绝不会允许第三世界国家跻身于它们的行列。
如果说1995年“中国青年看世界”的民意调查是房宁现代民族意识间接的隐喻式的表述,那么《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则是房宁对全球化、民族主义做出的一次思想和学术努力。
房宁告诉我们,比物质落后更可怕的是民族精神的失落,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矮化导致的弱势,是比单纯经济落后更难克服的整体性的文化落后。在当代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依附于西方经济不仅不会真正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落后面貌,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丧失自主发展的条件与可能。因此他提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当从西方的话语霸权中挣脱出来,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探索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给当时中国社会普遍的乐观心态带来了冲击,由此而引发的争议也在所难免。国外分析家认为,《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给中国民族主义奠定了一个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民族主义新崛起的标志。
另外,海外媒体还认为,该书的出版表明了中国高层逐渐认可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一个民族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它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最终只能取决于这个民族深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和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正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呈现出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一辑房 宁 (4)
警惕:美国的战车已经开到了中国的大门口
在影响颇大的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反思全球化”的时候,有人问房宁为什么要选择学政治。他当时作了一个颇具“政治意味”的回答。他说:“为什么学政治?起因于插队时学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不知道房宁当时是不是出于幽默才这样说的,至少在座的不少人把它当成政治幽默了。
事隔不久房宁到北京一所大学做讲座,又有人提出同样的问题,房宁费了一番功夫作出解答,这次的解释似乎更符合情理一些。
房宁是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院子里长大的,他的祖父以上三代都是北京的中医名家。1975年18岁的房宁来到北京市郊上地村插队。上地是汉代屯兵之地,是北京地区一处文化遗址。也许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村子里不少姑娘、小伙儿能写会画,能歌善舞,一表人材,一点不比城里来的“知识青年”差。可是不久,房宁就发现,本村的小伙子娶的媳妇几乎清一色的来自更加贫苦的河北三河县,而本村的姑娘却无论如何都要嫁个城里人,对象即使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也得凑合。性资源的流向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差别,它赤裸裸地向人们揭示社会的等级和差距。现实使一心响应毛主席号召、满脑子理想主义的房宁看到了社会的真实、人生的真实。他曾说,农村的经历使他感到困惑,体验了悲凉,也使得他开始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命运。就是这一情结促使他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决意学习社会科学。
1977年底,房宁如愿以偿考上了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当了一名教师。听过房宁的课或讲座的人都领略过他的口才,上佳的口才使他的教师生涯相当顺利,连续的破格晋升使他在同学和同龄人中以最快的速度当上了教授,直到200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政治学所副所长。
留意房宁的人会发现,房宁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多少传奇色彩,可以说是顺风人生。但是从一名在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名著名的政治学者,短短20多年的时间,房宁在中国思想界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他总能在关键的时刻发出独特的声音,他的思想无可争辩地具有前瞻性。他无疑是一位真正站在思想前沿的中国人。
最能体现房宁思想家素质的例子,是他在《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一书中对世界格局的预言,几年后全部得到验证。
先看房宁在《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未来世界战略格局走向辨析”一章中的一段文字:
“美国通过北约东扩肢解了南斯拉夫,在进一步逼近俄罗斯的同时,已经越过俄罗斯,向远东的中国张望了。时下,人们把对北约东扩的注意力放在北约对俄罗斯的包围和钳制上。其实,‘北极熊’已被美国关进了笼子。北约东扩的目标绝不止于围困俄罗斯,北约东扩的目的地是中亚,最终美国要把与中国毗邻的国家拉入其麾下。
“美国在大力促进北约东扩的同时,以同样的力度在策动西进。就在美国与北约盟国轰炸南斯拉夫的时候,‘亚洲的北约’——‘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出台。如果说北约东扩,美国还是在得陇望蜀,那么,这个‘亚洲的北约’可就是赤裸裸地针对中国了。”
就在房宁预言的同时,1999年,北约接纳了捷克等东欧三国加入北约。尽管俄罗斯再三声明反对北约东扩,但北约根本没把俄罗斯放在眼里。2002年11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北约成员国会议,决定北约继续东扩,将一举囊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等7个中东欧国家,创下该组织成立53年来规模扩大之最。至此北约成员国增加到26个。北约降低标准急于东扩,其真正目的是要挤压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控制中东欧事务,增强对西亚、南欧的军事投送能力。北约把东扩的对象锁定在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国家,这正是俄罗斯的软腹部,其矛头显然是针对俄罗斯的。现在,北约已将防线推进到俄罗斯的家门口,离圣彼得堡仅仅几十公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罗斯的战略回旋余地已大大缩小。
而就在这一年的12月9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到莫斯科安抚普京,普京强装笑脸,违心地对客人说:“北约东扩不应造成局势紧张,而应促进信任。在北约决定接纳新成员后,对于俄罗斯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双方合作的‘实际内容’。”——房宁在几年前仿佛已看到了这一幕,正如他预言的:“‘北极熊’已被美国关进了笼子。”也许关于这一点有许多中国的战略家和房宁一样已经看到了,而房宁与众不同的是: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时,人们关注北约对俄罗斯的挤压和包围的时候,已经进一步预见到美国将跃过俄罗斯,进军中国的最终的真实意图。
“9·11”以后,美国实现了战略大跃进,一举占领了中亚的腹地——战略要冲阿富汗,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巴基斯坦和其他毗邻中国的中亚国家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的战车终于开到了中国大门口。房宁在1999年的预言,3年后得到了证实。
2000年台湾大选,台独势力上台。台湾海峡两边的政治局势为之牵动,美国纵横捭阖,利用台海形势游刃有余,进一步插手东亚。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在全面控制西亚地区的同时,掌握了世界石油的命脉。目前已经调头东顾,美利坚的利剑已经悬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朝鲜头上。房宁所称的“会师中国”几近完成。
房宁对全球化阴影下西方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进行再殖民统治的方式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他说这是新帝国主义的三大政策——军事控制、政治代理、经济接管。在剧变后的东欧,在拉丁美洲的阿根廷,亚洲的阿富汗、伊拉克,人们看到的不正是这幅图景吗?
房宁论证道,无论是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国际循环中被榨干油水,从而被甩出资本国际循环轨道,还是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用种种机会,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