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法师译-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戊一 解释颂义
二 释彼妨难
申四 明破他生无世妨难
申五 明世间妨难之理 午二 明世名言亦无他生释世妨难
巳三 明破他生之功德
卷六终
卷七
巳四 明全无自性生 分二
午一 破计有自相 分三
未一 圣根本智应是破诸法之因
二 名言谛应堪正理观察
三 应不能破胜义生
午二 释妨难
巳五 明于二谛破自性生之功德 分 二
午一 易离常断二见之功德
二 善成业果之功德 分三
未一 明不许自性者不须计阿赖 耶等 分三 申一 释连续文
申二 释本颂义
申三 释所馀义分二
酉一 明灭无自性是不许阿 赖耶之因由 酉二 明虽不许阿赖耶亦立 习气之所依
未二 明从已灭业生果之喻
三 释妨难 分二
申一 释异熟无穷难
二 释违阿赖耶教难
酉一 正释违教之文义
二 离意识外说不说有异 体阿赖耶之理 三 明密意言教之喻
卷七终
卷八
辰二 别破唯识宗 分三
巳一 破离外境识有自性 分二
午一 叙计
二 破执 分二
未一 广破 分三
申一 破无外境识有自性之喻 分二
酉一 破梦喻 分三
戊一 梦喻不能成立识有 自性
戊二 梦喻不能成立觉时 无外境
戊三 梦喻成立一切法虚 妄
酉二 破毛发喻
申二 破由习气功能出生境空 之识 分三 酉一 破说已习气成未成熟 生不生见境之识 分二
戊一 叙计
二 破执 分三
亥一 破现在识有自性 功能
二 破未来识有自性 功能
三 破过去识有自性 功能
酉二 重破说无外境而有内 识 分二
戊一 叙计
二 破执
酉三 明破唯识宗不违圣教
申三 明如是破与修不净观不 相违
未二 结破
卷八终
卷九
巳二 破成立依他起有自性之量 分四
午一 破成立依他起之自证 分 四
未一 征依他起之能立明其非 理
未二 破救 分二
申一 叙计
二 破执 分三
酉一 正破他宗
二 自宗不许自证亦有 念生 分二
戊一 此论所说
二 馀论所说
三 释难 分二
戊一 释余现量及比量 难
二 释余意识难
三 以余正理明自证 非理
四 明依他起有自性 同石女儿
午二 明唯识宗失坏二谛
三 唯龙猛宗应随修学
四 明破依他起与破世俗名言 不同
巳三 明说唯心非破外境 分三
午一 解十地经说唯心之密意分 三
未一 以十地经成立唯字非破 外境
二 复以余经成立彼义
卷九终
卷十
三 成立唯字表心为主
二 明外境内心有无相同
三 解楞伽经说唯心之密意 分二
未一 明说唯心都无外境是不 了义 分二
申一 以教明不了义 分二
酉一 正义
二 明如是余经亦非了 义
二 以理明不了义
二 明通达了不了义经之方 便
寅三 破共生
寅四 破无因生
丑三 破四边生结成义
子二 释妨难
丑一 正义
二 总结
卷十终
卷十一
子三 以缘起生破边执分别
子四 明正理观察之果
癸二 以理成立人无我 分三
子一 明求解脱者当先破自性我
二 破我我所有自性之理 分二
丑一 破我有自性 分六
寅一 破外道所计离蕴我 分二
卯一 叙计 分二
辰一 叙数论宗
二 叙胜论等宗
卯二 破执
寅二破内道所计即蕴我 分五
卯一 明计即蕴是我之妨难 分二
辰一 正义 分二
巳一 叙计
二 破计
二 破救
二 成立彼计非理
三 明计即蕴是我之余难
四 解释说蕴为我之密意 分五
辰一 释经说我见唯见诸蕴之义 分三
巳一 明遮诠遮遣所破是经密意 二 纵是表诠亦非说诸蕴即我
三 破救
二 依止余经解释蕴聚非我
三 破蕴聚之形状为我
四 计蕴聚为我出余妨难
五 佛说依六界等假立为我 卷十一终
卷十二
卯五 明他宗无系属
寅三 破余能依所依等三计 分二
卯一 正破三计
二 总结诸破
寅四 破不一不异之实我 分二
卯一 叙计 分二
二 破执
寅五 明假我及喻 分四
卯一 明七边无我唯依缘立职车
二 广释前未说之余二计 分二
辰一 正义 分二
巳一 破计积聚为车
二 破计唯形是车
辰二 旁通
卯三 释妨难
四 余名言义均得成立
寅六 明此建立易除边执之功德 分五
卯一 正义
二 释难
三 车与我名法喻相合
四 明许有假我之功德
五 明凡圣系缚解脱所依之我
丑二 破我所有自性
子三 观我及车亦例余法 分三
丑一 例瓶衣等法
二 例因果法
三 释难 分二 寅一 难破因果过失相同
二 答自不同彼失 分四 卯一 自宗立破应理 分二
辰一 于名言中许破他宗
二 许立自宗
二 不同他过之理
三 如成无性难成有性
四 了知余能破 卷十二终
卷十三
壬三 说彼所成空性之差别
癸一 略标空性差别
二 广释彼差别义 分二
子一 广释十六空 分四
丑一 释内空等四空 分二
寅一 释内空 分二
卯一 正义
二兼明所许本性
寅二 释余三空
丑二 释大空等四空
三 释毕竟空等四空
四 释一切法空等四空 分三
寅一 一切法空
二 自相空 分三
卯一 略标
二 广释 分三
辰一 本法自相
二 道法自相
三 果法自相
三 总结
三 不可得空与无性自性空
子二 广释四空
庚四 结述此地功德
巳三 释远行等四地 分四
庚一 第七地
二 第八地 分三 辛一 明此地愿增胜及起灭定之相 二 永尽一切烦恼
三 证得十种自在
三 第九地
四 第十地
卷十三终
卷十四
戊三 明十地功德 分三
巳一 明初地功德
二 明二地至七地功德
三 明三净地功德
丙二 果地 分五
丁一 初成正觉之相 分二
戊一 正义
二 释难
巳一 叙难
二 解释 分二
庚一 释不证真实义难
庚二 释无能知者难 分二
辛一 正义
二 明理
丁二 建立身与功德 分二
戊一 建立身 分三
巳一 法身
二 受用身
三 等流身 分三
庚一 于一身及一毛孔示现自一切行
二 于彼示现他一切行
三 随欲自在圆满
二 建立十力功德 分四
巳一 略标十力
二 广释十力 分二
庚一 释处非处智等五力
二 释遍趣行智等五力
三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四 知深广功德之胜利
丁三 明变化身
四 成立一乘
五 成佛与住世 分二
戊一 释成佛时
二 释住世时
乙三 如何造论之理
乙四 回向造论之善
甲四 结义 分二
乙一 何师所造
乙二 何人所译
卷十四终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宗喀巴大师造
翻经沙门释法尊谨译
敬礼皈依恩师妙音与圣者父子足
释第一胜义菩提心之一
一切深广善说藏 普为世间不请友 启示三地善道眼
牟尼法王常照护 遍于无央佛会中 演唱最胜甚深处
作狮子吼无能等 妙音恩师恒加持 三世诸佛心中心
缘起中道离二边 佛记龙猛如理释 至心敬礼哀摄受
由前教授登高位 以自所见示众生 演说善道得自在
敬礼吉祥圣天足 奉行至尊妙音教 开显龙猛究竟意
证得悉地持明位 头面敬礼佛护足 微细难测大仙道
龙猛不共诸关要 圆满开显月称师 及静天足我敬礼
龙猛提婆所成宗 三派大车广解释 我以无垢净慧眼
不共要义皆善见 此间欲宣彼宗者 我为除其恶说垢
因众请故以净语 当即广释入中论
今依月称论师入中论释解说无倒决择深广二义大入中论,分四
甲一一释题义,甲二释礼敬,甲三释论义,甲四释末义。今初
【摩陀耶摩迦阿波达啰拿摩】
此论于印度四种语中,雅语为【摩陀耶摩迦阿波达啰拿摩】,藏语【名入中】;其所入之中是中观论。如云【为入中论故】。又释论于引根本慧时,每曰【中观云云】,故知是根本慧论也。虽般若灯论。依【摩陀耶摩迦】字根,谓中观论与中观宗皆名中观。然此言【中观】,当知唯是(龙树)中观论,勿作余中观论及中观义解。由此论入根本慧者。有谓彼论未广说世俗胜义自性,此论广说,故能入彼。然决择真实义之正理异门,根本慧中较入中论尤广。故彼说未善。自宗谓由甚深广大二门能入根本慧论。初如自释云:【智者当知此宗是不共法】。又云:【不通达真实义故谤此深法,今欲无倒显示论真义故,造此入论,入中观论】。此说为显自宗所决择之中观义,不共余中观师。及显中论不可顺唯识释,故造入中论。显句论说:【依缘假立之理,如入中论应知】,又根本慧论与显句论,皆未广破唯识宗,惟此中广破。故依此论二种所为,乃能善解根本慧论之义,是为此论入中观之第一理门。二由广大门入中观者。圣者宗,不以有无通达甚深真实义慧而判大小乘。但根本慧论除甚深品外,未别说有广大大乘法。此论说彼以无边理门,广说法无我义。故于大小两乘中,唯为大乘所化而造。如自释云:【又为光显法无我故,宣说大乘亦应正理,欲广说故。声闻乘中,则唯略说】。此说最显,后当广释。是故若于彼论所说道中,别以圣者所说大乘广大道而满足之,极为善哉。为满足彼故,宣说异生地三法,圣位有学十地及果地。又于五地六地次第,宣说依止静虑自性修正奢摩他,以观察二无我真实义之妙慧,修毗钵舍那。故于思惟根本慧论义时。若不忆及此论所说诸法,而思惟甚深广大和合之道次者。则知彼人失于造入中论之二种所为。故依此论由广大门入根本慧论之道,即是入中观之第二理门。
甲二释礼敬
【顶礼曼殊室利童子】
顶礼妙吉祥者。是法先王之遗制,以此论为胜义阿毗达磨,宣说慧学为主故。
甲三释论义分四,乙一造论方便先伸礼供,乙二正出所造论体,
乙三如何造论之法,乙四 回向造论善根。初又分二,丙一总赞大悲,
丙二别礼大悲。今初
为令悟入中观论故,月称论师造入中论。非但不得以余论所礼声闻独觉为礼供之境,即较之诸佛菩萨,亦应先赞诸佛最初胜因,救护生死牢狱所系一切无依有情为相。因立果名号称佛母之大悲心。为显此故,颂曰:
【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赞大悲心】
此中有二,丁一明大悲心是菩萨之正因,丁二明彼亦是菩萨余二因之根本,初又分三,戊一明二乘从佛生,戊二明诸佛从菩萨生,戊三明菩萨之三种正因。今初
从他闻正教授,修行证得声闻菩提果,能以此义令他闻,故名声闻。令他闻者,如经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无色界声闻虽无此义,然不为过。以有彼名者不必定有彼义,如陆生莲华亦得有水生之名也。又声闻之梵语【萨罗波迦】,亦训【闻说】。从诸佛听闻成佛妙果之道,为大乘种姓求彼道者说故。名曰声闻。如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此二义虽菩萨与声闻相同,然【闻说】之义正属声闻。有说第三句中无胜字,故前句是大乘菩提,后是声闻菩提。但疏意不然,前是大乘菩提,次是往菩提之道。若谓何者?菩萨虽亦从佛听闻佛道,为所化宣说。然经说声闻,意取但说彼道,而自身全不修者。中佛之佛。释说:【佛之真实于三类补特伽罗处转】。有谓此说【达朵佛陀之声于三类补特伽罗处转】,此说甚善。如云:【达朵为真实。佛陀为觉悟】。以取觉悟真实为佛陀时,则三类补特伽罗皆有其义。【觉悟真实之声,亦诠辟支佛】。但今误译为佛。佛陀之声,虽可通译为佛,但于此处则失当。以佛陀声亦诠【华开】及【梦觉】,非必须译为佛也。
中者谓诸独觉辈。由百劫中修集福智胜进,故胜出声闻。然无福智二资粮,一切时遍一切有情之大悲及一切相智等,劣于正觉。故名曰中。有谓此智慧胜声闻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