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

第74章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74章

小说: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剿捻战争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捻军的运动速度和巧妙的战术与清军——特别 
  是淮军——拥有现代武器的对应优势两者的较量。曾国藩估计捻军骑兵每日 
  能驰骋一百五十里。在1866年6月,他注意到捻军仍缺乏火药武器。他自我 
  安慰道,“枪炮伤人较多,究非捻匪所可及”。 
       曾国藩认为,捻军强烈地希望进入繁荣的山东沿海区。赖文光认为太平 
  军的最大失策是攻打上海,破坏了他们与外国人达成的和平协议。也许赖文 
  光在1866至1867年希望与西方人友好接触并在芝罘取得他们的武器。1866 
  年5月捻军企图进入山东,但被刘铭传击退,捻军的骑兵遭到了他麾下的主 
  要炮手毕乃尔 (法国人,此时改隶清朝并当了总兵)的炮击。曾国藩建议沿 
  运河建造河堤和设置木制障碍,并在一些地方挖深河道,使捻军不能越过。 
  他在7月间把大本营移至河南的周家口后,提议要河南也设置河防。军队要 
  守卫两条实际上连接的河道(颍河和贾鲁河),它们组成了一条从淮河几乎 
  直达黄河的航线。他希望切断捻军进入东部平原的途径,使剿捻更加有力。 
       曾国藩的战略计划迅速被北京批准,但它不到两个月就落了空;同时也 
  说明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9月24日,全部捻军在三个最高头目张宗禹、 
  任柱和赖文光的率领下越过开封以南单薄的障碍,迅速东移,进入山东。10 
  月1日曾国藩提出让在南京的代理总督李鸿章暂驻徐州,以便激励山东的淮 
  军将领更加努力作战。他认识到,李鸿章与刘铭传等真正的军人打交道,能 
  比自己更见成效。他还提出,要让1866年3月以来任湖北巡抚的兄弟曾国荃 
  在河南的战事中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他在致李鸿章的机密信中说:“贼匪之 
  日集日多,愈击愈悍。穷民圩破,从之如归,则流寇之祸殆不知其所终极。” 
  这使人想起了明朝的灭亡。曾国藩的战略已经失败,他只能再使用他那旧的 
  和经过试验的办法。由于有清帝的支持,他能扶植他信任的人,特别是李鸿 
  章和他自己的弟弟曾国荃。① 

② 赵烈文为周世澄的 《淮军平捻记》写的序言。罗尔纳:《捻军的运动战》,第51—52 页。 
① 《曾文正公全集·家书》,卷10 第19、20、30 页;《书札》,卷13 第17、21、22、34 页。赖文光的 

 “自述”,载向达等编:《太平天国》第2 册第863 页。《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0 第13—19、23、 
30—33 页;《家书》,卷10 第32—33 页。关于毕乃尔,见《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6 第59—60 页。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3 第24—25 、 36—43 页;《家书》,卷10 第28、37—38 页;《奏稿》, 

… Page 306…

       在这关键时刻,淮军将领刘铭传和潘鼎新兼用骑兵和大炮,把捻军拒于 
  山东之外,并在因小说《水浒传》闻名的匪巢梁山训练使用英制的大炮。捻 
  军战败后,其首领在10月20至23日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决定。赖文光和其他 
  头目打算重返山东,张宗禹及其部下将向西经河南直奔陕西,这样就分成了 
  东西两支人马。张宗禹之所以启程前往陕西,是因为那里的东干回民之乱还 
  在继续,他希望找到一个新根据地。② 
       赖文光和自封为“鲁王”的捻军首领任柱12月再次被逐出山东,并于 
  1867年1月侵入湖北。也许他们想仿效明末的叛乱者而进入四川。但是,如 
  果真是这样,他们对骑兵的依赖就把他们拴在平原上了。他们打算渡过汉水, 
  但在2月份遭到惨败,于是在湖北放弃了他们的计划而后撤,6月份却又成 
  功地突入运河以 东的山东省。① 
        同时,1866年12月7日,清帝因曾国藩健康不佳接受了他的辞呈,任 
  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李鸿章担任新统帅后,采用了在江苏建立的财政制度, 
  ②并且使用了现代武器和总数达四千九百人的骑兵 (大部分来自察哈尔和满 
  洲)。亚洲腹地骑兵和欧洲武器的结合,使流寇感到有压力了。 
        山东的东捻在6月30日抵达芝罘附近,北京为之震惊。地方官请外国人 
  援助,于是二百名英、法海军陆战队应邀准备保卫这一商埠。美国驻芝罘的 
  领事发现捻军仍是一支有纪律的部队:“他们并不杀伤人,除非遭到抵抗。” 
  赖文光显然取得少数外国人的援助并拥有少量滑膛枪,但仅此而已。③ 
       就李鸿章而言,在豫、皖两省巡抚所派官兵的紧密合作下,在运河设置 
  了外围封锁线。在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勉强帮助下,又企图在胶莱河上设置内 
  层封锁。当丁宝桢的一个将领守卫的那部分胶莱河失守时,李、丁二人都受 
  到严厉指责。但叛乱者被迫退入苏北,并于11月份在那里再次战败。捻军不 
  断企图突破运河的封锁,但都未能得逞。最后,任柱手下的一名“营将”受 
  李鸿章重赏的诱惑而暗害了任柱。12月,捻军残部在离山东北部沿海不远的 
  河被彻底打败。赖文光逃到江苏扬州,在1868年1月被俘和处死,他至 
  死骄顽不悟。① 
       随着迟早总要代替地方民团的省级军队的成长,帝国在各地方上的统治 
  同时得到恢复。改编山东省一级军队时,湘军的训练方式造就了一支新省军, 

卷30 第10—12、45—49 页。 
② 周世澄:《淮军平捻记》,卷11 第5 页。《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1 第4 页。向达等编:《太平 

天国》,第2 册,第863 页。 
① 王定安等:《曾忠襄公年谱》,卷2 第12—16 页。江地:《捻军史初探》,第72—73 页。《曾文正公 

全集·家书》,卷10 第43 页。邓嗣禹:《捻军及其游击战》,第184—187、198 页。曾国荃估计湖北东 
捻的兵力为步兵三万人,骑兵为七、八千人。 
②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6 第24、46、47 页。《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25、29、52 页。 
③ 《剿平捻匪方略》,卷278 第16—17 页;卷286 第2 — 3 页。《山东军兴纪略》,卷6B 第9—10 页。邓 

嗣禹:《关于捻军运动及其对清朝衰亡的影响的几点新意见》,载《纪念香港大学成立五十周年中国研究 
论文集》,第3 集 (1968 年)第56 页。丁宝桢:《丁文诚公遗集·奏稿》,卷2 第49—50 页。 
①  《李鸿章新稿》,收于江世荣编:《捻军史料丛刊》,第2 册第50—64 页。《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 

卷7 第16—28 页;《奏稿》,卷12 第73 页。《剿平捻匪方略》,卷282 第10—12、18—19 页;卷288 
第9、22—23 、28 页。 

… Page 307…

                                                           ② 
  总数约两万人,尚未包括一千五百名满洲骑兵。这些扩充的省军开始剥夺地 
  方团练经理自行征收费用的权力。早在1864年1月1日朝廷就下令规定,在 
  山东、河南和直隶三省,只有那些“官为经理”的民团才准许继续存在。按 
  照清帝批准的这一制度,1866至1867年在沿运河的山东省各城市成立了许 
  多“团营”。“团长”可由绅士担任,但应听命于省级将领并由地方经管官 
  员发饷,同时地方官员又设法通过其基层官僚机器来恢复税制。③ 
        东捻在山东正被歼灭时,西捻却远在陕西。1867年1月在西安附近,张 
  宗禹狠狠地打败了陕西巡抚的部队,4月份又会同东干回民攻打西安。但新 
  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宣布了他对付捻军的先捻后回、先陕后甘的策略。10月, 
  捻军被迫向北撤往高原,到 11月中旬,甚至已撤至比现在的延安更远的地 
  方。12月,张宗禹率领一万七千军队(大部分为骑兵)渡过了黄河的冰冻区 
                   ④ 
  而进入山西。到1868年1月初,他进入河南北部,1月17日又到了直隶 
  省境内。2月3日,即张宗禹离开陕北后的七个星期,他已经逼近离北京约 
  八十英里的直隶省府保定。 
        清帝这时动员了京畿的精锐部队;他赏罚兼施,以此来激励邻近诸省的 
  军队。由醇亲王率领并已扩充到近两万人的神机营留守京都。其他部队被动 
  员进击,而新成立的山东军以及在1866年改编的勇营——豫军,迫使捻军再 
               ① 
  向南后撤。由于有被困在西面的太行山和东南的黄河之间的危险,张宗禹率 
  全军向东北突围,在4月进入山东。 
        张宗禹渡过运河的行动是致命的,因为这可使官军再一次利用南面的黄 
  河、西面的运河和东面的大海来实施封锁的战略。5月16日,李鸿章奉命限 
  期一个月消灭捻军,否则将受惩办。5月21日,他与追击捻军来到直隶并在 
  那里全面指挥数省军队的左宗棠会面,商定了进行“长围”的战略。这战略 
   旨在保卫从天津至黄河约四百英里的运河,它需要十万多名军队才能进行守 
  卫。但李鸿章自己的军队连同山东和河南两支军队只能凑集约八万人,因此 
  只能在两岸建立“长墙”。李鸿章和左宗棠二人都看到民众对官军怀有敌意, 
  用军队强逼百姓来营造长墙会引起灾难。李鸿章除了命军队造墙外,还想出 
  了“民捐民办”的制度。绅士们得到了钦赐封号的诺言,平民则获准免税。 
  由于依靠“民力”,运河以西的直隶部分长墙在6月初完成,山东省的部分 
                               ② 
  则在6月分稍后时竣工。这时淮军迫使从直隶撤出的全部捻军进入山东北部 

② 《山东军兴纪略》,卷4A 第8 页。《大清穆宗实录》,卷86 第51—3 页。《丁文诚公遗集》,卷1 第 

4、36—7 页;卷4 第9、16 页。 
③ 《十二朝东华录·同治朝》,卷28 第16—17 页。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16 第2629 页。 

张锡纶:《军书汇钞》,第1 册第305—306、479—481 页。《丁文诚公遗集》,卷1 第51—53 页;卷8 
第11 页。 
④ 张生旺:《西捻军在陕西的抗清斗争》,载《史学月刊》(1964 年12 月),第350—352 页。《左文襄 

公全集·书牍》,卷9 第9 页。《剿平捻匪方略》,卷274 第20 页。 
① 如《大清穆宗实录》,卷211 第24—27 页;卷222 第3 — 8、9—10、13—14 页。《丁文诚公遗集》,卷 

5 第1 — 4页。《豫军纪略》,卷12。12 第5 — 6、8 页;卷12。21 第4 — 5 页。《剿平捻匪方略》,卷295 第 
15—16、19、20 页;卷296 第2 — 4、7、11 页。《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第72 页;参阅马士:《中华 
帝国对外关系史》,英文版第2 册第114 页注1。 
②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8 第14、16—17、20—22 、24—25 、31、41 页。《李鸿章致潘鼎新书 

札》,第79—80 页。《丁文诚公遗集》,卷5 第39、44—45 、47—48 页。关于百姓对官军的仇恨,见左 

… Page 308…

  的包围圈。7月,张宗禹遭惨败,大批捻军这时响应了李鸿章投诚的号召。8 
  月16日,张宗禹跳入徒骇河失踪。捻军运动至此全部被镇压下去了。 

宗棠:《左文襄公家书》,摘载于聂崇岐编:《捻军资料别集》,第223—224 页。 

… Page 309…

                                   对中兴的透视 

       自从太平军在湖北首次遭到挫折直至1868年的十四年中,人们不但看到 
  了王朝幸存下来,还看到了清朝政体的主要特征也恢复原状。由于一位现代 
  史学家的才能,“中兴”一词取得了适合这一时期的更确凿的意义。芮玛丽 
  在论及“中兴”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 
  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 
  延续了六十年。这就是同治中兴。”① 
       今天一些对旧中国不很同情的学者可能没有芮玛丽的那种热情,或者可 
  能提问:这些政治家究竟杰出在哪里?但是作为时代骄子的曾国藩、李鸿章 
  及其同僚等前人确实成功地镇压了叛乱,恢复了王朝的地位,甚至重新振兴 
  了王朝的治国精神,这可以说是事实俱在。他们建立起来的勇营肯定不属于 
  清朝的旧军制,这时却可以与旗兵和绿营军相匹敌。但勇营仍是清帝批准建 
  立的,同样忠君,并且这时成了王朝安全的屏障。在这一实力基础上,清帝 
  仍继续利用由于长期公认的正统地位而产生的有利条件:即他是文化和道德 
  方面的仲裁人,有权封赐功名,批准奖赏,敕建纪念碑和祠庙;他也是任命 
  下至知县一级官僚的唯一权威。尽管作了某些必要的调整,固有的制度仍继 
  续存在。 
       宋代的理学继续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原因之一是把它作为抗衡实用主 
  义的恭亲王力量的手段,另一个原因是用它来延续国 家与文化的实质,这种 
  实质正是清朝统治阶级领导成就的标志。从太平天国叛乱的爆发直至捻军战 
  争终结的十八年中,北京的会试及乡试一次也没有停办过。此外,有三年在 
  全国范围安排了恩科会试和乡试。在叛乱盛行地区的乡试当然被迫中断了, 
  只有在山西省,这些名义上三年一次的考试才未受影响。湖北省推迟过一次, 
  四川、河南和山东推迟过两次,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和陕西三次,湖南 
  和江南四次,广西五次,贵州和云南六次。但一有可能,就计划和举行专门 
  的补考。在湖南,早在1857年初就举行补考。按规定应在南京举行的江苏、 
                                                                              ① 
  安徽两省补考于1859年在杭州举办,那时帝国的胜利还相当渺茫。 由于乡 
  试功名最后能使人获得官职,这些及时举办的补考使士子们为了自己的前程 
  而倒向清朝。不但考试尽可能按期进行,到1870年几乎所有中断的考试都已 
  补齐。 
       可是在此期间,大部分官员的质量下降了。清王朝沿用前几代皇帝的旧 
  例,不但照常捐卖监生功名和一些官衔职称,而且捐卖实授官职,甚至也卖 
  知县职位。巡抚们仅就“军功”也已经在推荐候补人了。在全帝国将近1, 
  290个县中约有512个县的地方志材料表明,1850年以后,捐纳的知县大致 
  增加了一倍,其数相当可观。② 

① 芮玛丽:《同治中兴》,(1966 年版序言)第7 页和18 页。 
①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97—100、151—152 页。 
② 李国祁、周天生和许弘义:《中国地方志研究:清代基层地方官人事嬗递现象之量化分析》,第1 册第 

212—213 页。总的说来,这一大规模研究的发现,可以与张仲礼、瞿同祖、梅茨格和华特等人(见参考书 
目章)的统计(即抽选不同的年份和地点对地方官的资格和任期所作的统计)相印证。何炳棣发现,在1871 
年七品至四品的地方官中有51。2%是捐的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