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医学入门-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论初热以致收靥。
初热俨似太阳病,所异腮赤中指冷;
初起发热恶寒,类伤寒太阳表证。但伤寒男面黄,女面赤,麻痘则腮赤也;伤寒中指热,惊风男左女右五
指俱冷,麻痘中指与耳、鼻尖及尻、足俱冷。又察其耳后,有红筋赤缕为真,无筋者非痘。筋红赤易愈,紫者
难治,黑者死。
太阳正病不须医,感伤传变用药整。
初热见太阳表证,乃痘家正病,不必服药。惟内伤外感,挟瘀挟惊,及四脏见证,热轻者,匀气令其自
出;热重者,清肌解毒,甚则渗泄。但误下则伤脾,误温则损目,慎之。外感表郁热盛,痘难出、难作浆,宜表
托以助其欲发之势。兼心证者,惺惺散、消毒饮;兼肝证者,人参羌活散;兼脾证,虚者,惺惺散,或保元汤
加地皮、黄芩、荆芥,热者,升麻葛根汤、如圣汤;兼肺证者,参苏饮加葱白、山楂根。通用∶无汗者,羌活
冲和汤;有汗者,防风冲和汤。邪传半表半里,见胸紧呕吐,烦躁不眠等证。小柴胡加生地;虚者,二参汤。
邪传入里,二便俱秘,或溺中见血者,凉膈散、防风通圣散下之。有不敢下者,蜜导法。轻者,四圣散合败毒
散,或合辰砂六一散,或解毒汤微微渗利,不可尽
去其热,恐痘难发。内伤饮食生冷,见呕泻者,寒月,理中汤、胃苓散、不换金正气散;暑月,六和汤、二陈
汤、胃苓汤。如伤饮食,俱加山楂、麦芽消导之药。挟惊者,加减红绵散。挟瘀见血者,犀角地黄汤合小柴
胡汤。抑论痘证,始终必兼四脏,如热冲于心,时作惊悸,甚则狂谵,宜朱砂、参、苓之类;热蒸于肝,呵欠
烦闷,甚则发搐,宜防风、羌活、天麻、全蝎、南星之类;热蒸于脾,乍凉乍热,肢冷多睡,甚则目肿腹胀,便
秘作渴,宜枳壳、陈皮、神曲、山栀、地黄之类;热蒸于肺,面赤喷嚏,甚则喘渴咳嗽,鼻干,宜桑白皮、半
夏、马兜铃之类。惟肾无证,所以尻、耳宜冷。若先如疟,后发渴,其疮色黯,乃肾证,不治。然四脏又以脾
肺为主,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也。
初热为根痘为标,根少标多生不永;
痘未出,非大热不能发;痘已出,非微热不能成。如潮三四日后,温温次第出,根多标少者生;潮一二日,即
涌出鲜红,根少标多者,七日后死。若全不发热,痘少而好,又无杂证者,轻。
欲防眼患药宜清,
痘出太盛,恐入眼为患,宜消毒饮,或气血药中,加酒炒芩,连,或桑白皮,或草龙胆、钩藤以清肝肺。
如痘已落眼,听其自然,深治反至损目。
护眼朱砂亦简省。
护眼膏∶黄柏一两,红花二两,绿豆粉一两半,甘草四两,为末。痘疮正发之时,用清油调,涂两眼四畔,则
面上痘亦稀少。或用朱砂为末,水调,涂眼眶,或只用干胭脂末,蜜调,涂眼眶,则痘不入眼。古方用如米细
朱砂为末,蜜调少许,每五分,作三次,量儿大小加减,温水送下。不拘痘疮出未,首尾可服,密者可稀,稀
者可无,黑陷者可起,痘痈 肿可消,兼治壮热烦渴微喘。但性亦微寒,不可多服。
报痘三朝毒居中,忌汗忌下和为上;
报痘,毒居半表半里,寒药伤胃滞毒,热药愈助火邪。忌汗者,痘点在肤,无俟于汗也;忌下者,痘在肌而
反空肠胃,无是理也。纵有余邪,亦但于宜服药中,加以陈皮、生姜之类和之而已。
热未彻者犹有邪,半清表兮半温养。
热彻出痘为安,如热犹未彻者,必感伤邪未尽净,此时热毒内熏,恐后滞为痈毒,宜半清表半温里之剂
调之,四圣散、解毒防风汤、紫草木香汤。如报痘干燥,腹痛腰痛不止者死。
一日母痘初见形,几点淡红间架明;
痘先出者为母,后出者为子孙。母好子孙多,则自然有不如者,亦无害。如红点先见于口鼻上下、腮、颧、
年寿之间,眼中全无,大小形状不一,作三四次出,或单或双,间架明白,淡红色润者顺。
稠密干红宜渐补,
三五相连,圆晕成个,干红少润,未可遽施补药,俟其气血交合,方可保元汤加官桂,助阳令其红润。
但嫌枯黑参天庭。
先见于天庭、方广、印堂、两耳(太阳、太阴)以结咽、心胸之处,或头尚无而脚先有,或心胸稠多,腰密
缠过如蚕种者,急用消毒饮加山楂、黄芩、紫草。虚加人参,或升麻葛根汤加连翘一分,或败毒散,犀角地黄汤
以清内解肌。如初发便见腰痛、疮稠干枯、几点紫黑者,死。或问紫黑归肾,阳位不宜,何也?诸阳聚顶,诸毒
聚顶,顶稠枯黑,毒胜气血明矣!尝考痘毒一发,出于四脏而肾不留邪为吉。如申西戌时发热属肺,发为脓 ,
如涕色白而大;巳午未时发热属心,发为血 ,色赤而小多兼斑;亥子丑时发热属脾,色黄微赤多兼疹;寅卯
辰时发热属肝,发为水 ,如泪色微青而小,此皆初发之状,不同如此。若报痘三日,当悉成血 ,起胀三
日后,血 成脓 ,贯脓三日后,脓 结痂而疮愈矣。盖贯脓脓 色黄充满,与初出色白,淡淡如脓者,名同实
不同也。
二日如粟根圆混,顶满光明碍指佳;
二日红点如粟如黍,如绿豆,如真珠,如
水晶,顶满色光,根脚圆晕,混合不散,以手摸之,觉得碍指者顺。如根窠虽圆而顶陷者,气弱不能领血也,
保元汤加芎、桂助阳,但川芎暂用以为参、 之使,有汗者忌之。若顶陷色枯,或鲜红莲肉亦红,又无根脚者,
必死。
出速且多毒太盛,
出速且密,胸背尤多,身热者,恐毒盛不能收成,必变青干紫陷,宜消毒饮、鼠粘汤、解毒防风汤以防之。
出盛面黄便黑,烦躁腹胀,或见血者,犀角地黄汤。出盛内外热壅血聚,以致能食腹胀,便秘烦渴,喘急狂谵
者,毒瓦斯与心贯注,无阴以敛也,宜猪尾膏;毒盛壅遏,出不快者,亦宜。若出不快,而更被外邪入里,遂
至胃烂便血而死。
出迟内虚必挟邪。
红点数日不出而复陷者逆,惟出迟隐隐在皮肤,似出不出,其证不一,若概用发散,阳气外出,令疮色白,
纵出亦有忽然而毙者矣。有荣卫虚不能出者,必面青,肌软恶寒,宜小活血散、八物汤;中气下陷而不起发者,
保元汤、补中益气汤、人齿散。有脾胃冷,因服凉药损伤,以致吐利者,须益气温中,中温则气不消削,而自
充发于肌肤矣,宜益黄散,理中汤、丸,木香散;甚者,古姜附汤,或大断下丸去姜、附、榴、蛎,加砂仁、
木香。痘出面复不出,或泄或秘,烦渴者,乃痘出误服凉药,逼毒在肺中,痘带白脓者轻,紫黑者重,鼻有黑
气者死。外盛里虚,毒瓦斯发越不透,半成血 ,半是红点,不能乳食,大便如常,小便清白,宜半温里半助表,
四圣散、紫草饮、解毒防风汤、万金散、紫草木香汤、蟾肝丸,或丝瓜连皮烧灰,沸汤调服,或葡萄研酒饮之,
选用。
有气实痰郁滞发不出者,二陈汤、疏气饮。啼吐不已,神不安舍,不能主行荣卫而发不出者,匀气散、
小活血散、大温惊丸。外感羁绊胃气,而出不快者,便清自调,知其在表,方可量体微微发散。因天寒不能出
者,熟料五积散、正气散,或参苏饮、紫草膏。四肢出不快者,防风、芍药、甘草等分,水煎服。痘疮不出,
伤寒不语者,单烧人屎为末,蜜调服。瘟毒既发,痘疮不发者,黑膏。因炎暑烦渴,昏冒,不能发出者,辰砂
五苓散,用生地、麦门冬煎汤下;身热甚者,小柴胡汤加生地;烦渴,便实者,白虎加参汤;轻者,竹叶石
膏汤加生地。外感邪入里不散,大小便秘,气滞壅遏而出不快者,紫草木通汤;痘发出者,紫草饮。如痘出干
黑,身不大热,大小便秘者,毒滞于内也,宜宣风散,用大黄煎汤下;若表大热者,不可妄下。或已出稠密,
喘渴者,当归丸、黑膏;轻者,消毒饮加大黄、山栀。
已出复被风寒拒,青紫如痣遍身遮;
痘出被风复入者,加味四圣散,或快斑散去木通,加穿山甲;或痘已出,外被风寒与内热相拒,不能发
出,以致发热狂搐,遍身或青、或紫,如痣 ,如瘾疹,俗云鬼捻青,年壮皮浓者多有之,宜却寒温肌透里之
剂。危甚者,用经霜紫背荷叶(旧者亦好),入僵蚕等分为末,胡荽煎酒调服;或丝瓜连皮烧灰为末,沸汤调
服,发痘最妙。见风寒表证者,惺惺散、古牛蚕散;见热毒证多者,透肌散。
出不匀遍色不润,
痘已出未能匀遍,色不红润者,乃毒盛以致气血壅塞故也,宜紫草饮。外用芥子为末,白汤调如膏,涂
儿脚心,干即再涂,其毒渐渐复出,痘疮根据前红活。
但要照原不减些。
凡痘出不快,而先出之痘,形色照原者,乃毒未发也;如形色渐退者,乃内虚,毒入必死。若痘出喜笑
如常,饮食进,精神爽,无诸杂证,则痘本火也,不可再发。
壮年皮浓多劳役,
旧以饮乳婴儿,脏腑娇嫩,服药但宜酿乳,与能食童子可以服药,治有不同。然年壮与年幼者,又有不
同。若年壮外实皮浓,痘毒难以快出,或被风寒相搏,则身痛甚,宜透肌散主之;或劳役汗多,气弱发热,耳目
皆昏,脉
大者,当用补中益气汤去升、柴,自始至终服之。有虚无寒,不可用丁香、姜、附,反致热耗元气。又有男子
破阳已多,女子通经以后,乃患痘者,尤宜谨慎。常服保元汤以固脾胃;八物汤调理气血。肾虚者,肾气丸以滋
水,使肾气旺而毒不下陷也。
孕妇胎动生摘瓜;
孕妇以命门系胎,痘毒又发自命门,自初热至收靥,全以安胎饮加黄芩、白术为主。天寒有表证者,间用五
积散去麻黄、半夏、浓朴、姜、桂,换白术、赤获苓、赤芍,加柴胡、黄芩、阿胶、人参、糯米等分,水煎服。
身热咳嗽者,暂用参苏饮;烦躁者,古芩术汤加白芍、麦门冬,或小活血散;痘稠密者,鼠粘汤;痘出太盛
或便秘者,犀角地黄汤、紫草饮;痘出不快者,消毒饮;痘出后血虚者,古芎归汤加芍药;气虚者,保元汤加
芍药;气血俱虚者,内托十宣散去桂倍归、芍,加乌梅、香附;热盛恐堕胎者,罩胎散;胎动者,安胎饮连进,
或单砂仁炒为末,酒调服,服后觉胎热则安。凡胎前患痘,倘用峻药动胎,去血泄气者,孕妇必死,如生摘
瓜,必动其蒂也。患麻亦与痘同。若无孕妇人,麻痘初热,煎熬血海,必然经来,小柴胡汤加生地主之。产后
麻痘,但忌芍药,以黄 代之。
三日出齐至胫股,
三日放标至足三阴为出齐,正宜观形色以察气血强弱。形尖圆光泽者顺。或顶起而色惨不明者,保元汤
加官桂助阳,芍药敛阴,糯米温中。若一日出齐,干红紫 者死。
上胀下无亦可取。
上身先有起胀,而下体还未出,或出未尽者,无妨。
淡白顶软气全虚,
淡白顶不坚实,不碍指者,气虚也,内托十宣散去防风、白芍。自汗,倍黄 ;声不出,倍桔梗。
白光带红决不愈;
痘白色薄,根全无红色,或根带一点红,三五日后,如绿豆样者,决不能贯脓而死。
淡红摸过又转白,血衰气滞宜大补。
根窠不红或略红,手摸过即转白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或但淡红不转白者,血虚也,小活血散。
口角有粒如疥形,将来变黑归肾腑;
口角此时有粒如疥,不日必变焦黑归肾而死。
鼻有余疮妨睡息,
痘出后,有余疮塞鼻中,不得卧者,用木笔花为末,入麝少许,葱白蘸药入鼻中数次即通。
紫 刺黑无生路。
痘稠密中有紫 ,刺开血红,乃血协热毒,化斑汤救之;血黑者死。又有白 者,乃气协热毒,仍以化斑汤
解之。
起胀(三朝)毒尽浮于表,最怕中虚入里了;
痘出三日后,当潮起胀,先报者先起,后报者后起,至五六日毒尽发于表,宜内托不致内攻。观痘气血壮
弱,变毒深浅,全在此关。诸虚证见,而痘形色反者皆死。
虽然气血有盈亏,平陷仍分痘多少。
气盈血亏,则顶虽平而色光润,痘多者亦自无害。血盈气亏,则顶平而色又干枯,恐变陷伏,不论痘多少,
俱内托十宣散救之。
四日血 已分明,
四日,水 当成血 ,淡红色润根活,个数分明者顺。
不喜胸背颧尚平;
额上红者,终不起胀。颧脸一身之主,若颧上先胀者,四肢必顺;颧上不胀,必遍体皆然。若手足、下
身、肚腹等处皆胀,惟胸背不起胀则不宜。
上胀下缓固无害,
上体已胀,下体缓慢者,无害;若下体已胀,上体缓慢者,逆。
陆续出者反长生。
有出不快,直待起胀时陆续出,如粟米于
痘空隙,圆净者亦吉。
五日顶尖欲碍指,
五日,顶尖满起,如鼓丁碍指,光活明润者顺。
额项皮红擦破死;
痘起满顶红紫,连皮肉红,或绕项红,后必擦破而死。
贼痘软大气血衰,
报痘虽稀,根窠全白无血,三四日便起胀,痘大按之虚软者,此名贼痘,气血大衰也,保元汤加紫草救
之。额上见之尤凶,必贯脓时变成水 擦破而死。
毒陷腹上多青紫。
毒入胃,则腹上痘多青红紫色,外证口角流涎者必死。
六日圆满光明美,
六日,气血荣盛,发扬于外,顶形尖圆,肥满红活者顺。
血热紫红尚不起;
火盛血热,色红紫不起胀者,内托十宣散去桂,加紫草、红花;热盛加黄芩。痘紫黑陷者,独圣散。
中陷黑白皆气虚,
有中黑陷而外白起,或外黑赤而内白陷者,气虚而血热也,宜兔血丸。如原不起顶,灰白陷者,气虚也,
宜单人参汤,或保元汤加川芎助阳,当归和血,木香行滞。如顶陷浆滞不行,或风寒久克者,水杨汤沃之。惟
腹胀不食,神昏者死。
水 变样一定死。
顶陷灰白紫黑,必变为水 ,发痒而死。
贯脓三朝胃气升,自肌从渐至充盈;
痘以胃气为本,胃气升腾,化毒成脓,自肌肉上贯起,渐至顶尖,充满光润者顺。
切忌寒凉与疏泄,伤脾损胃浆难成。
贯脓,九窍俱宜封闭,极忌寒凉解毒及疏发淡渗之剂,伤脾损胃,清气下陷,不能贯脓,或吐利不止,或二
便下血,声哑腹胀,乳食不化,寒战切牙,痘烂无脓,肌肉黑者,不治。
七日浆行 里黄,淡红软大非真浆;
浆行, 里肥满黄光,或苍蜡色,或黄绿色者吉。色淡者虚。血虚,四物汤去地黄,加红花少许;气虚,
保元汤加桂米。若淡红疏大如脓者,必变焦黑,其间紫者,血热;灰白,气虚。如前法治。
水 皮薄有根活,
纯是清水,皮白而薄,与水 相似者死。若略有清水,或根窠起胀,血红而活,犹有生意者,内托十宣散倍
、当归,又将人乳汁和酒各半温服。又有痘中生水 ,乃气盛津液有余,随毫孔生出,小如圆眼核者,保元
汤加山楂、白术;大如鸡卵者死。
皮破流脓去湿方;
有湿,痘内如水渍。皮未破者,宜温中药内加防风、白芷,以泻肌表间湿气;如皮破流脓不干者,用白螺
壳火 为末,干糁,或用苦参、滑石、蚌粉、轻粉、白芷等分为末,干糁疮口。余详前斑烂条。
中空干燥血枯朽,火盛天水义悠长。
中空干燥、全无脓水,血分枯朽剥极,宜小活血散加当归。火盛者,六一散加荆芥、干葛,升麻,轻清
之剂以散其火。服后犹无脓水者死。
八日浆成喜饱满,不满只是气血缓;
八日,血气大振,毒浆已满,将欲收敛之时,圆满光润者吉。其有化浆不满者,乃气血因寒少缓也,宜
保元汤加姜、桂、糯米,助其成浆。
满而又陷或不齐,
痘暂满而又陷者,内托十宣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