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77-医学入门 >

第60章

577-医学入门-第60章

小说: 577-医学入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自里发之,故通而言之为伤寒也。仲景伤寒立论,万世典也;河间温暑补方,三时用耳;至于传经直中,分 
别阴阳杂证,乃丹溪之独见,伤寒大义如此。然西北风高,伤寒者多;东南地燠,内伤者多,是以东垣又作《内 
外伤论》以辨之。伤寒之书,至此可谓全且备矣。奈何今之医者,或读伤寒一二,而不理会杂病内伤,或窃内伤 
杂病一二,而不理会伤寒!主伤寒者,专一发散;主内伤者,专一温补,内外莫辨,杀人惯矣。陶节庵曰∶医 
者不可一日不读伤寒,以活心源。愚谓读伤寒而不读三子之书,亦不足以活心源。噫!三世四家之书,缺一不 
可。 
x万历丙子初夏序x 

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温暑
属性:诸风掉眩乃肝木, 
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由风木旺甚生火,风火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为之旋转。 
痛痒疮疡心火属; 
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肘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痒者美疾也,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美。 
或云∶痛为实,痒为虚。非谓虚为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痒得爬而解者,爬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 
也。疮疡属热而出浓水,犹肉果热极,则腐溃而为水,反兼水之化也。 
湿肿满本脾土经, 
地之体也,土湿过极,则痞塞肿满。物湿亦然,故长夏属土,则庶物隆盛也。 
气 郁痿肺金伏; 
。谓 满也;郁,谓奔迫也;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大抵肺主气,病则其气 满奔迫,不能上 
升。至于手足痿弱,不能运动,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病,血衰不能荣养百骸,故指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 
秋金旺则雾气蒙郁,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萎,犹痿也。 
寒之收引肾水乡, 
收敛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则拘缩矣。 
五运主病枢要目。 
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 戾,本足肝胆二经厥阴风木之气。 
暴,卒也;强直,坚劲也;支痛,支持也。谓坚固支持,筋缩不柔而痛也。 ,缩也;戾,乖戾也。谓筋 
缩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劲切,木病反兼金化,由亢则害,承乃制也。况风能胜湿而为燥也,风病势甚 
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故甚者皆兼于燥也。 
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混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痈疽吐下霍乱证, 郁肿胀鼻塞 
干;鼽衄淋秘身发热,恶寒战栗惊惑间;笑悲谵妄衄蔑污,腹胀鼓之有声和;少阴君火手二经,真心小肠气之 
过。 
喘,火气甚则气盛而息粗也。呕,胃膈热甚火炎之象也。吐酸,木味为酸,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暴注、 
卒泻,火性速故也。下迫,里急后重也,火燥能令下焦急迫也。转筋,热燥于筋而自转也。小便混浊,寒则水 
清,热则水浊。溢,血出于上窍;泄,血出于下窍。瘤气、赤瘤、丹瘭,热气胜也;结核,热气郁结。疡,有 
头小疮也;疹,浮小瘾疹也。痈,浅而大;疽,深而恶。吐下霍乱,热甚气则传化失常,或下水谷不及变化。 
,胸膈愤闷,或引背痛也。郁,热极则腠理郁结,而气道不通也。肿胀,阳热大甚,则肿满 胀。鼻塞, 
寒主收敛,故阳气不通。鼽,鼻出清涕。衄,鼻出血。淋,热客膀胱。秘,大便涩滞,热能耗液故也。发热恶 
寒,邪在表也。战栗,火热过极,反兼水化。恐则伤肾,水衰故也。惊,心卒动而不宁。惑,昏惑而志不 
一。笑,火盛喜发。悲,火盛凌金,金不受制故发悲。谵,多言也,心热神乱,则言妄出。妄,狂妄也,心热 
神昏,则目有所见。蔑污,鼻出紫黑血也。腹胀鼓,热甚则气盛胀满如鼓。 
与强直积饮滞,霍乱中满诸隔痞;体重吐下肿痿,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阴湿土二足经,脾与从中胃之气。 
,痉也。强直,谓强项也。太阳经中湿。令人项强,有刚柔之分。积饮,留饮也,痞,否也,谓气不升 
降也。隔,阻滞也,肠胃湿甚则传化失常。中满,湿则令人中焦满也。吐下霍乱,谓肠胃湿饮相兼故也。体重,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湿土为病,体重宜也。 肿,湿胜于下也。肉如泥,按之不起,湿胜于身也。 
诸热瞀 筋惕惕,悸动搐搦 极;暴喑冒昧躁扰狂,骂詈惊骇气上逆; 肿疼酸嚏呕疮,喉痹耳鸣聋欲闭; 
呕涌溢食下不能,目昧不明 翳;或禁栗之如丧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阳相火手二经,心胞络与三焦气。 
瞀,神昏而气浊也。 ,热令肌肉跳动。暴喑,卒哑也,火盛克金,不能发声。冒昧,昏愦也。躁扰, 
热盛于外,手足不宁也。狂,谓乖越礼法而失常也,或登高弃衣,热极故也。骂詈,言之恶也,心火热极,则 
发恶言也。惊骇,君火化同,气逆冲上,火气炎也。 肿,热胜于内也。疼酸,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嚏,鼻 
中因痒而喷作声,人以纸捻扰鼻而嚏作,扰动属火,鼻属肺金故也。喉痹,热客上焦。耳鸣,热冲听户。聋, 
水衰火盛,气道闭塞。呕涌不下,热盛火炎之象。目昧,热极则昏。 肉跳也。禁,冷也。栗,战栗也。如 
丧神守,火极而似水化也。暴病死,火性速也。 
诸涩枯涸闭,干劲揭皴起,阳明之燥金,肺与大肠气。 
涩,遍身涩不滑泽也;枯,不荣生也;涸,不通流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皴揭,皮肤开裂。皆 
血液病耳。 
上下水液出清冷, 瘕 疝坚痞病;腹满急痛利白清,食已不饥吐利腥;屈伸不便与厥逆,厥逆禁固太阳 
经;肾与膀胱为寒水,阴阳标本六气里。 
上下水出清冷,寒则水自澄清。 ,气聚之积,或聚或散无有常处也。瘕,血结之块,盖由女子月水沉滞, 
久而成瘕也,亦有热者,当 
以标本明之。 疝,足厥阴受寒,则阴肿也。坚痞腹满急痛,如水寒则冰硬如地。下利清白,水寒则清净明白。 
食已不饥,胃寒则不能消谷。吐利腥秽,水甚不能制火,肺金自盛,故水腥也。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谓手足蜷 
挛而冷。 

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温暑
属性:轻、调、缓、淡、清,暑、湿、解、和、平,火、夺、寒并补,甘、温、涩与荣,随证选用,真有古人 
不传之妙。乃补仲景之遗亡也,非不遵桂枝、麻黄之谓也。一说清平之世,同水化也,虽辛热之药,不生他证。 
扰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热之药,则发黄、出斑,变坏之病作矣。盖人内火既动,外火又侵,所以辛热发 
汗不如辛温,辛温又不如辛凉药也。 
(轻剂)x 防风通圣散x 合益元散,名双解散。在表当汗者,俱宜连进数服,必愈。不解者,病已传变。 
(清剂)x 凉膈散x 汗吐下后,无异证者用。下早遂成结胸虚痞,或合天水、小柴胡。 
(解剂)x 小柴胡汤x 半表半里者用,或合凉膈。 
(缓剂)x 大柴胡汤x 里微热者用,或合解毒汤。 
(寒剂)x 大承气汤x 里大热者用。表里大热合大柴胡汤。里热甚表热渐微者,合解毒汤。 
(调剂)x 调胃承气汤x 里热无胀满者用。 
(吐剂)x 瓜蒂散x 胸满喘呕,阳脉紧甚者用。 
(甘剂)x 天水益元散x 伤寒余热,以此调之。 
(火剂)x 黄连解毒汤x 
(暑剂)x 白虎汤x 中暑自汗者用,半表半里者用,或加苍术。发汗热不解,脉尚浮者,用解之。或里热内盛, 
阳厥极,皆因失下而成此证,但进凉膈、天水,合而为一,调合阴阳,洗涤脏腑,则其他证自不生矣。 
(淡剂)x 五苓散x 中暑白虎解后多服,或合天水。 
(湿剂)x 三花神佑丸x 
(夺剂)x 三黄丸x 
(补剂)x 防风当归饮x 
(平剂)x 四君子汤x 
(荣剂)x 四物汤x 
(涩剂)x 胃风汤x 
(温剂)x 理中汤x 
(和剂)x 平胃散x 
(结胸)x 大、小陷胸汤、丸x 
(发斑)x 凉膈散x 加当归。胸紧加枳壳、桔梗。 
(心烦不眠)x 栀豉汤x 
(发黄)x 茵陈汤x 调五苓散。 
(烦渴)x 凉膈散x 合去桂五苓散、益元散。 
( )x 承气汤x 合解毒,谵语发狂者并用。以上一十八剂,二十四方,四十四味药品,调治温暑初证、杂证、 
余证及杂病痰火、湿热。曲尽其妙,男妇俱同。 

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伤寒
属性:详《伤寒论》、《百问百证歌》、《活人书》、《活人大全》及今陶氏《六书》、王氏《家宝》与各名家, 
惟陆氏伤寒未睹其书。 
尝闻病皆起于伤寒,治莫精于仲景。一百一十三方,如水有源;(不过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以变化以也) 
三百九十七法,如衣有领。(不过阴阳表里虚实而已)惜乎!全书亡而后益支离,记性拙而聊从简省,姑以六 
经而言之。 

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伤寒
属性:太阳则头疼身热脊强, 
此太阳正病也。以后凡言太阳证,即头疼身热脊强也。凡言表证者,亦即太阳证也,各经仿此。阳从下起, 
三阳之长曰太阳。脉尺寸俱浮,浮紧伤寒,浮缓伤风。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背腰 
脊强。头者,诸阳之会,气病则麻,血病则痛。身热者, 
寒客皮毛,郁闭其阳,而后发热,阳虽人身正气,郁则为邪、为热。热虽甚不死,盖伤寒始于寒而终成于热也。 
惟不发热而但恶寒者,邪发于阴也。或热多寒少、或不大便而泉清频数、或热结膀胱溺涩、或汗多溺难、或汗 
后不解、或汗漏不止、或过经不解、或蓄血发黄、或喘、或呕,皆太阳所主。 
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 
阳为明,夹于二阳之中,阳气盛极,故曰阳明。脉尺寸俱长。长而微洪经病,长而沉数腑病。太阳脉静则 
不传,如脉数急欲吐者,此寒邪变热,传于阳明,当二三日发。以其经中客邪,故目痛鼻干。身热者,阳明 
主肌肉,邪甚则身前皆热。不眠者,烦盛津干,胃气不和也。太阳未罢者,发热恶寒。太阳已罢者,不恶寒而反 
恶热,烦渴作呕,津干便硬,或即狂言,谓之正阳明。少阳阳明,胁满不大便而呕。或瘀血发黄,或下血谵语, 
或胸烦懊 ,皆此经所主。然亦有里寒下利,或寒气结积而为痼瘕者,不可不知。 
少阳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苦; 
少,初也。阳气初嫩,亚于阳明,故曰少阳。脉尺寸俱弦,弦而滑数者,阳极发厥;弦而和者,病欲散。 
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风热上壅不利,则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不食、呕而口苦干、 
目眩。若不呕吐而能食者,为三阴不受邪也。若身无大热燥闷者,阳去入阴无疑矣。似疟,妇人血结,皆此经 
所主。 
太阴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阴从天降,首曰太阴。在阳为表,在阴为里,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故尺寸俱沉,沉实有力 
当下,沉细无力当温。太阴受病,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咽溢,故腹满或痛,而嗌喉下干燥。或大 
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温而渴者,为传经腑热。或自利不渴,手足冷者,为直中阴证。或因内伤饮 
食,冷气入脾,必腹痛胸膈不快。然太阴乃三阳之终,三阴之始,阳经表证未尽宜汗,半表里胸满多痰宜吐, 
传经里热宜下,直中阴经宜温。调脾胜邪,正在此关。 
少阴舌干口燥, 
次于太阴,故曰少阴。脉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微无力当温。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起 
于足心,贯肾络于肺系,故舌干口燥而渴。或自利清水,心痛腹胀;或大便闭硬,不欲浓衣者,皆热入里之深 
也。苦厥逆畏寒,欲吐不吐,腹痛自利,小便白色,或干呕,亡阳咽痛,脉微欲寐者,乃阴毒入脏之深也。或 
下利体痛,咳呕者,水气也。或饭食入口则吐,脉弦迟,厥逆,心下实者,不可下也,宜吐之。或脉沉发热者, 
汗之。盖有初得病直攻少阴,不先自太阳传次而入也。 
厥阴烦满囊拳。 
厥阴者,阴尽则变而厥逆生。盖传经至此已尽,无复可传,再传则逆于手经矣。脉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 
下,沉迟无力当温,浮缓者病自愈。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唇青舌卷。或烦满者, 
胸中气满急也;或囊拳者,阴囊缩也;在女子则阴户急痛引小腹,此传经厥阴,风热毒深于内也。肝木移热克 
脾,脾受贼邪,五脏六腑皆困,荣卫不通,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则死,速下以救,五死一生。 
或下利谵语者,内有燥屎也,仍宜下之;或呕而发热者和之;或发热恶寒如疟,囊不缩,脉微浮微缓,胃之脉, 
脾气既全,不受贼邪,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寒热作而大汗解矣;或下利腹胀,身疼者,当先救表,而后温里; 
若下利清谷,大汗出而厥,四肢疼,小腹拘急;或干呕吐沫,或气冲心痛,发热消渴吐蛔,皆厥阴寒证也,宜 
温之。以上正文六言,乃万病之祖,非得之《内经》,不能六言包括无遗如此。凡言六经所见之证,即此三阳 
三阴经证也,杂病亦然。 
经络难拘日数, 
经曰∶一日足太阳膀胱之经,二日足阳明 
胃之经,三日足少阳胆之经,四日足太阴脾之经,五日足少阴肾之经,六日足厥阴肝之经。又云∶伤寒不加异 
气,不传经者,七日足太阳病衰,手太阳受之,头痛少愈;八日足阳明病衰,手阳明受之,身热少歇;九日足 
少阳病衰,手少阳受之,耳聋微闻;十日足太阴病衰,手太阴受之,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足少阴病衰, 
手少阴受之,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足厥阴病衰,手厥阴受之,囊纵少腹微下,大气乃止。病再传六经, 
有自安者。《活人》云∶一二日,可发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不解,便实方可议下,此皆论其 
常耳。《解惑论》云∶病患有虚实,邪气有迟速,岂可拘于日数?日虽多,尚有表证而脉浮数,犹当发汗;日 
虽少,已有里证而脉沉细,即当下之,但随证虚实与脉而汗、下之。陶节庵云∶但见太阳证,即用麻、桂汗太 
阳;见少阴证,即用四逆温少阴;见阳明证,即用承气下阳明;见真寒证,直入阴经,即救真寒,此最活法。 
有循次传者,天运主气者,初气厥阴风木、二气少阳相火、三气少阴君火、四气太阴湿土、五气阳明燥金、六 
气太阳寒水。人生顺受其气,病则逆其气而传变,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究其所以然者,阳主动而位外,阴主 
静而位内,人身膀胱气血之会,自头背至足,无所不主,故风寒每先犯之;其次,胃气流行无息,自鼻腹至足, 
皆其所主,故太阳行督而交任,必及于阳明也;又其次,少阳清气,主行荣卫胁肋身侧,皆其所主,故胃邪必 
移于胆部。此三阳皆身之外而动者,故为表。至于太阴,人身五脏,脾为死阴,至静不动,其所消食者,全赖 
胃气升降,故自少阳胁肋下肚腹,宜乎先入太阴也;其次,肾主受米谷之精而至静,惟子时浊气一动而已,故 
自中腹移至脐腹,必及于肾也;又其次,肝惟主散血藏血,而极其凝静者,故入里之深至于小腹,而下行已极, 
乃复上行于手经。此天然之序,不可乱者如此。若夫太阳自传于本者,作渴溺涩,因误渗也;太阳并传阳明者, 
当用麻黄,而反用葛根以引之也;太阳越经传少阳者,当用麻黄,而反用柴胡以引之也;太阳传少阴者,当用 
桂、麻,而反下以陷之也;太阳传太阴者,当用桂枝,而反下以入之也。此医之误而乱其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