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77-医学入门 >

第96章

577-医学入门-第96章

小说: 577-医学入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 
,倍桔梗、薄荷,生姜煎服;痰盛,加石膏。凡服此药,子服午攻,午服子攻。如呕吐咯伤 
,因食热物及谷芒刺涩,风热并与血气相搏肿痛者,消风散加薄荷、玄参、全蝎,或射干 
汤、牛蒡子汤。木舌,重舌者,如圣金锭。舌根肿者,麝香朱砂丸。时行咽 
痛者,普济消毒饮。 
虚火便利脉亦微。 
虚火,因饮酒则动脾火,忿怒则动肝火,色欲则动肾火,火炎上攻,咽膈干燥, 
必 
二便如常,少阴脉微,治宜补虚降火。血虚者,四物汤,加桔梗、荆芥、知母、黄柏;气虚 
者,四君子汤加甘草、桔梗、玄参、升麻,甚则干姜、附子以为响导,徐徐服之。如痰盛者 
,二陈汤料,入青鱼胆一个,其胆先以糯米入内,阴干为末,姜汁调服。亦可探吐,或千缗 
汤。曾服凉药自利,或声音有坏者,秘传降气汤救之。暴感风寒,则咽喉紧缩妨碍者,紫梗 
半 
夏汤、猪肤汤;肾伤寒及阴证者,半桂汤,蜜附子,通用甘桔汤、利膈汤、冰梅丸、犀角琥 
珀膏,或单百草霜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三丸新汲水化服。凡咽喉不可纯用凉药,草药取效 
目 
前,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瓦斯乘虚入腹,胸前高肿,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后 
全不入食,口如鱼口者,死。 
缴吐引痰真捷法, 
缴法∶用青鱼胆末缴三次,红肿即散。吐法∶用冬月青鱼胆,以枯矾入内,临用 
加百草霜炒盐少许,醋调,以鸭毛蘸药引吐痰尽。如无鱼胆,用白矾半斤,巴豆肉十枚,同 
枯过,去巴,用引吐痰神效。吐后用金锁匙吹之。常服甘桔汤最妙。如牙关紧者,用后开关 
药,或二仙散。不省人事者,一字散。 
急甚神针一发之; 
火郁发之,谓发汗也,咽疮忌汗。最不误人,惟砭针出血,即汗之之义也,血出 
多则愈。有针疮者,姜汁调熟水,时时呷之。畏针者,委曲针之。凡关上血泡最宜。关下不 
见者,令病患含水一口,用芦管削尖,入鼻孔刺出血妙。惟肾伤寒及帝中肿者忌针,用蛇床 
子于瓶中烧烟,令病患吸入喉中立愈。 
毒结开关还可救, 
雄黄解毒丸、龙脑破毒散、玉钥匙,或用巴豆压油纸上,取油纸捻成条子,点灯 
吹灭,以烟熏入鼻中,一时口鼻涎流,牙关自开。一方∶用巴豆肉,以绵裹定,随左右塞于 
鼻中,左右俱有,左右俱塞,立透。盖方中以巴豆治走马喉痹者,以热攻热,热则流通之意 
也。 
喉失音者即难医。 
喉痹失音者,秘传降气汤去陈皮,加黄芩;风寒失音者,甘桔汤加诃子、木通, 
入 
生地汁润之,或诃子散;血虚受热,咳嗽声嘶者,用青黛、蛤粉蜜调含化,或润肺丸、蜜脂 
煎;寻常声音不清者,加味固本丸;内伤虚损,咽疮失音者,无治法。骨鲠用朴硝为末,对 
入龙脑鸡苏丸内,为丸,弹子大,噙化,不过三五丸,自然消化。鱼骨鲠,食橄榄或以核为 
末,顺流水调服,外用獭爪爬之自下。余详七卷急救诸方。 

外集·卷四杂病分类
内伤类
属性:x发热x(附恶寒) 
发热原无表里证,明是内伤虚损病∶ 
外感发热,人迎紧盛,随表里见证,汗下即解。惟内伤虚热,经久不解,无表里 
二证,虽食积类伤寒初证,右脉气口紧盛,身节不痛为异。 
劳役力倦欲昏神, 
内伤劳役发热,脉虚而弱,倦怠无力,不恶寒,乃胃中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宜 
补中益气汤。内伤色欲,阴虚发热,便硬能食者,滋阴降火汤、加味逍遥散、清骨散。内伤 
思虑,神昏恍惚,眼烧者,归脾汤、茯神汤。 
生冷郁遏四肢甚。 
内伤生冷,郁遏阳气及脾虚伏火,只手足心热,肌肤不甚热,自汗不食者,火郁 
汤。 
昼热口淡是阳虚, 
凡饥饱劳役伤胃,阳虚口中无味,昼热夜轻者,俱宜补中益气汤,甚加附子。上 
盛下虚者,清心莲子饮。 
夜热昼轻阴弱定; 
凡房劳思恐伤肾,阴虚口中有味,夜热昼轻者,俱宜四物汤加知、柏、黄芩;甚 
者,加童便、龟板峻补其阴。有郁抑者,下甲丸。 
阴阳两虚热无时, 
阴阳两虚,昼夜发热,烦渴不止,证似白虎而无目痛、鼻干者,古归 汤。如脏 
冷、荣热、脉浮者,人参地骨散。久虚积损者,八物汤、人参养荣汤;甚者,既济汤去半夏 
、加五味子、当归、地黄,入童便少许。或二至丸、八味丸、二神交济丹。抑论肥人及脉弦 
大无力者,气虚于血,宜甘温补气,气旺则能生血;若瘦人及脉弦带涩者,血虚于气,只宜 
苦寒为主,佐以甘温。若气血平补,依旧气旺而阴愈消矣。凡虚热,皆因精神外驰,嗜欲 
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 
骨蒸传变须防命。 
骨热因气虚不能化血,血干则火自沸腾,肉如针刺,骨热烦疼,或五心俱热,或 
两肋如火,或子午相应,或昼微恶寒,而夜反大热。虽肾经所主,传变不常,蒸上则见喘咳 
痰血,唇焦舌黑,耳鸣目眩等证;蒸下则见遗精、淋浊、泄泻、腰痛、脚酸、阴物自强等证 
;蒸中则见腹胀、胁痛、四肢倦怠等证。古云∶肝症发热,肉下骨上,寅卯尤甚,泻青丸、 
人中白散;心证发热,在血脉,日中则盛,单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脾证发热,有 
肌肉,遇夜尤甚,泻黄散、三白汤;肺证发热,在皮毛,日西则甚,泻白散,甚者凉膈散; 
肾证发热,在骨,亥子时甚,两手足心如火,滋肾丸主之。大要∶脉弦而濡者, 
秦艽扶赢汤、加味逍遥散;脉弦而数者,节斋四物汤。通用五蒸汤、丸,二参汤,香连猪肚 
丸、大胡连丸、补髓丹、大造丸。 
虚烦内烦不得眠, 
虚烦,头昏口燥,乃心内烦躁,无外热也,仍分气虚、血虚。或大病后津液枯竭 
,烦而有渴者,人参门冬汤、温胆汤;不眠者,六一散;甚,加牛黄;劳心者,妙香散;脾 
弱者,三白汤。详见伤寒。 
挟痰挟积尤难净; 
挟痰发热者,二陈汤加干葛、升麻、人参、白芍、五味子;挟湿痰发热者,清膈 
苍莎丸;湿热甚者,皮枯肢疼,唇燥面赤,痰嗽,饮食少味者,宜量体吐出痰涎,然后服清 
热化痰开郁之药,古方苍芩丸、苍栀丸、苍连丸、苍芍丸选用。积病最能发热,多夜分腹肚 
热甚,柴陈汤加山楂、麦芽、干葛;久者,保和丸,枳术丸,间服清骨散。阴虚发热, 
黄白丸。劳热 
食积痰者,上下甲丸。因酒发热者,宜青黛、栝蒌仁,入姜汁,每日服数匙,最效。凡发热 
人,极忌饮酒。 
恶寒阳虚不自任, 
寻常外感,恶寒头痛,微汗即止。内伤表分卫虚恶寒者,黄 建中汤,或调中益 
气汤加黄 、桂枝;内伤阳虚自汗,全不任风寒者,四君子汤减茯苓,倍加黄 、桂枝,或 
附子。如昼夜恶寒盛者,单用参、 、桂、附,峻补其阳;如久病阳气郁陷恶寒者,升麻葛 
根汤去芍,加参、附、白芷、草豆蔻、苍术,葱煎服。 
洒淅阴虚痰火盛。 
阴虚微恶寒而发热者,二陈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挟痰湿恶寒者,宜苦参、赤小 
豆各一钱为末,韭汁调服,探吐。吐后以川芎、南星、苍术、黄芩糊丸,白汤下。冬月去芩 
,加姜汁为丸调之。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乃火炎痰郁,抑遏清道 
, 
不能固密腠理,四物汤加黄 、黄连、黄柏,或合二陈汤。如火克肺,洒淅恶寒者,甘桔汤 
,加酒芩、山栀、麦门冬、五味子;恶寒粪燥者,四物汤加大黄下之。久病过服热药恶寒者 
,先探吐痰,后以通圣散加生地、当归,或四物汤去芎,倍地黄,加白术、黄柏、参、 、 
甘草,通一炒熟煎服。如酒热内郁恶寒者,黄 一两、葛根五钱煎服,大汗而愈。抑考《内 
经》论阴虚,因劳倦气衰,则火熏胸中而生内热。阳虚则不足卫护皮肤而外寒,阴盛则血脉 
不通而中寒,阳盛则腠理闭塞而外热。仲景谓∶阳虚阴盛,宜汗散其阴邪;阴虚 
阳盛,宜下泻其阳邪。东垣谓∶昼热阳气旺于阳分,夜热阳气下陷阴中。皆名热入血室。重 
阳者,昼夜俱热。夜寒,阴血旺于阴分;昼寒,阴气上溢阳中。重阴者,昼夜俱寒。丹溪谓 
∶恶热非热,明是虚证,恶寒非寒,明是火证。王冰谓∶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治其心;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治其肾。噫!寒热阴阳虚实,医家大分,幸四公发明经旨,善学人 
,必合而玩之始得。 
汗 
自汗侵侵属气虚, 
汗者,元阳真液。因饮食惊恐,房劳行动出汗者,曰多汗。不问昏醒朝夕,侵侵 
出汗者,曰自汗,乃阳气不足卫护。发热者,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浮小麦,但升、柴俱宜 
蜜水炒过,以杀其升发之性,又欲其引参、 至肌表,故不可缺也。发厥者,古 附汤、顺 
元散。间有气血俱虚者,黄 建中汤。 
亦有痰湿外邪初; 
痰证自汗,头眩呕逆,宜川芎、白术、陈皮、甘草水煎服。多汗身软者,湿也。 
心主热,脾主湿,湿热相搏,如地之湿,蒸气为云,雾为雨,各脏皆令有汗,独心与脾胃为 
湿热主耳,宜调卫汤、玉屏风散;火炎上蒸,胃湿作汗者,凉膈散。胃热者,二甘汤。是知 
自汗亦有实者,故外感初证,亦多自汗。风证,桂枝汤加附子;寒证,古桂附汤;暑证,五 
苓散;风湿相搏,防己黄 汤。凡自汗久用参、 、附子不效,宜养心血。或汗干仍热者, 
必外感风,宜参苏饮,病止住服。是反治也。 
盗汗全是阴分弱,肾火脾湿心劳劬。 
睡着出汗,醒则渐收,盖睡则胃气行于里而表虚,醒则气散于表而汗止。心火炎 
盛,以致肺失卫护者,当归六黄汤;阴虚火动者,四物汤加知、柏,兼气虚者,加参、 、 
白术;肾火动甚者,正气汤;脾湿者,四制白术散;肝热者,用防风、龙胆草等分为末,米 
饮调服;心虚者,用人参、当归各二钱半,先用猪心血煮汤澄清,以汁煎药服;思虑过度, 
以致心孔独有汗出者,用艾汤调下茯苓末一钱,或青桑第二番叶带露采,阴干,火焙为末 
,米饮调服,或古芷莎散。通用黄 六一汤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外用五倍子、白矾为 
末,津液调,封脐中,一宿即止。或用牡蛎、麦面、麻黄根、 本、糯米、防风、白芷等分 
为末,周身扑之。 
痿 
诸痿不痛火克肺, 
经曰∶诸痿皆生于肺热。肺热叶焦脾弱,着足痿 ,色 
白毛枯,曰 
皮痿。五脏受之发为诸痿,悲哀失志,上发喘而下溲血,乃心热下虚也,曰脉痿,则膝胫筋 
脉 
纵缓,而不能任用于地。思色无穷,或入房太甚,口苦,白淫,乃肝热胆津渗也,曰筋痿, 
则筋脉干急蜷挛。居处卑湿,肉蠕动而口渴,乃脾热胃燥也,曰肉痿,则肌肉麻痹不仁。有 
所劳行,大热而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水不胜火,骨髓空虚,色黑齿槁,名曰骨痿, 
则腰膝与脊不举。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肺伤木旺肢体废; 
肺被火伤,则木寡畏而侮土,则脾亦为之伤矣。肺伤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不 
能运用四肢而痿废矣。五痿总属阳明,阳明者,宗筋之会也。阳明实,则宗筋润而机关利矣 
。 
泻南补北是大经, 
泻南,则肺金清而东方不旺,脾不伤而宗筋润矣;补北,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 
肺不焦而荣卫通矣。清燥汤、虎潜丸、肾气丸,调和金水二脏,治痿之大经也。 
慎勿滚同风痹治。 
痹乃风寒湿合香港脚寒湿而成。缓风邪深,手足肢体缓弱而痛,是知痛则为风为实 
,不痛为痿为虚。 
风因外感宜发散,痿属内伤补血气; 
血虚者,四物汤合生脉散,加苍术、黄柏、牛膝,下补阴丸,气虚者,四君子汤 
加苍术、黄柏、黄芩,下鹿茸四斤丸加五味子,或五兽三匮丹。又有瘀血妨碍者,四物汤加 
参、术、黄柏、红花。 
或兼湿热或兼痰, 
有湿多者,有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健步丸、四制苍柏丸。痰火起于手足之内 
者,二陈汤加苍术、黄柏、白术、黄芩、竹沥、姜汁。 
又恐食积(妨碍升降)阳明滞; 
减味清燥汤。如食全少者,白术膏。 
五痿旺时病易安, 
随各脏旺月调补则易。间有挟寒者,五积散合独活寄生汤;挟风者,大秦艽汤、 
何首乌丸。 
天产作阳戒浓味。 
助火发热故也。素不能淡薄者,搜风顺气丸。 
厥(与麻木条参看) 
厥证不独手足隘,宗筋脾胃合为孽; 
《内经·气厥》篇∶厥者,气逆也。凡移寒移热,或伏热深而振栗,或虚寒甚而 
发躁,皆谓之厥,不但手足厥冷而已。宗筋,阴器也,厥阴所主。脾胃脉皆辅近宗筋,寒厥 
则阴缩而四肢冷;热厥则津干不荣四肢,溺赤,而手足热。是六经之厥,皆统于肝与脾胃也 
。 
太阳 仆足难行, 
经曰∶巨阳之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HT 仆,而僵仆倒地。 
阳明腹满癫狂发;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耳聋胁肋痛,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 
太阴 胀作呕泄; 
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 
,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少阴心痛口舌干,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茎缩膝腰折。 
厥阴之厥,则小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 
又或咽肿咳不宁,肠痈项强衄吐血;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 
,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 
,虚满而咳,善呕沫。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 
泣 
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手阳明少阳 
厥逆,发喉痹,嗌肿, 。若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外感寒泣暑相兼, 
寒泣血发厥,脉沉微者,理中汤、四逆汤;暑耗气发厥,脉虚者,白虎汤,或香 
薷散加羌活。夏月劳役犯房,以致阳气烦扰,目盲耳闭,《内经》谓之煎厥,言热气煎逼, 
损肾与膀胱而成也。宜四君子汤,加远志、防风、赤芍、麦门冬,陈皮。凡外感发热者,宜 
解散药中加姜汁。 
内伤薄厥痰火挟; 
内因喜怒伤气伤志,气逆而不下行,则血积于心胸,《内经》谓之薄厥,言阴阳 
相搏,气血奔并而成。古法暴厥气逆身冷者,苏合香丸、八味顺气散。怒气逆甚,呕血鼽衄 
发厥者,四物汤去地黄,加赤茯苓、人参、桔梗、陈皮、麦门冬、槟榔,姜煎服,或六郁汤 
。气实多怒,忽大叫发厥者,乃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上冲,用香附五钱,川芎七钱,生甘 
草三钱,童便、姜汁煎服,又青黛、人中白、香附为丸服。稍愈,用导痰汤加黄连、香附、 
煎吞当归龙荟丸。因劳役饮水,被惊发厥者,六君子汤加芩、连、竹沥、姜汁。内伤痰火发 
厥,脉弦滑者,二陈汤加竹沥;挟寒,加生附子;挟火,加芩、连、山栀、竹沥;肥人,加 
人参、姜汁。凡厥症为癫、为 仆、为妄见, 
或腹胀、二便不利,或呕,或心痛,皆痰火、郁气病也。 
总因酒色阴阳衰, 
热厥因醉饱入房,湿热郁于脾土,不能渗荣四肢,阳气独盛,故手足心热,宜补 
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火郁汤。寒厥因多欲夺精,元阳大有所损,不能渗营经络,阴气独 
在,故手足皆寒,宜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或当归四逆汤。寻常气虚发厥者,四君子汤。血虚 
发厥者,四物汤。有火,加知母、黄柏;虚寒,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