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角疟撸先艘严仍谀抢锪耍匚实溃骸 昂屠先嗽蓟幔裁春蟮剑俊崩肴ナ痹级ㄎ逄旌笤倩帷S止宋逄欤γ苯冢帕几贤疟撸先擞忠严绕诘酱铮饬苏帕迹僭嘉逄旌笙嗷帷5搅嗽级ǖ哪翘焱砩希帕疾坏桨胍咕腿チ耍换岫先艘怖戳耍咝说厮担骸 坝Φ毕裾飧鲅印!彼婕茨贸鲆徊崾椋嫠哒帕迹骸 岸琳獗臼榫湍茏龅弁踔Γ旰蠡岱⒓!!辈⒏嫠吡耸旰蟮南嗉氐悖蛋绽肴ァL烀骱笳帕伎凑獗臼椋恕短ā罚词俏髦芙郎兴谋椋帕季醯盟峭俺#谑蔷K卸廖孪埃敝寥诨峁嵬ā
韩国公子张良初见老人,即受到了侮辱性的对待,他本欲上前殴打,以挽回自己失去的尊严,但为什么又忍气接受了这一对待呢?原因是他感到太突然,太惊异,太不能理解了。一个非常平凡的老人故意抖落自己的鞋子于桥下,大言不惭地让张良为他下桥拾起,后来还伸出脚要张良给他穿上,他一定有着未被发现的过人之处,至少他没有常人具有的自惭、自卑心理,张良的惊讶之处和迷惑之处正在于此。苦苦寻求复仇之术而未得其解的张良带着一种迷惑和好奇心理,要将老人探究明白,他强忍自己的怒气,顺着老人的旨意去行动,想看看这位奇特的老人身上究竟会发生什么奇迹来,于是有为其下桥拾鞋和跪而穿鞋的行为,老人穿鞋后远去一里路程时他尚在桥边注视老人,正是他的好奇、幻想奇迹发生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但仍有所期盼的表示。
老人远去后又返回桥边,约他五日后相见,使张良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又产生了一线希望,他如约而来。前两次约会因为后到而受到斥责,增强了他的惊讶,也更增强了他获得事情之谜底的渴求,他怀着探求谜底的不懈心情去赴约,一次比一次更认真、更迫切,终于探求到了一个奇特事情的根底和结局。这位老人设计谜局,反复相约,大概是要考验张良的忍耐心、好奇心和探索心。当他穿鞋远去,又返回桥边见到张良时,就认为“孺子可教”;三次相约,张良终于早早相等,他觉得张良已通过了考验,高兴地称赞,并将《太公兵法》送给了这位早已心许的年轻人。老人的赠书为张良迷途指路,谋刺失败、人生受挫的张良由此获得了复仇灭秦的新途径。
得到《太公兵法》的张良隐匿下邳,其间他怀着侠义衷肠帮助过杀人逃亡的项伯,在此地十年苦读。他怀着为国复仇的决心磨砺意志,探索事理,通过苦修研读,极大地提高了洞察世事、运筹策划的智识水平,为日后投身天下政治准备了雄厚的资本。
张良像下邳桥上的那位老人向张良赠书后自称是谷城山(今山东东阿县东北)下的黄石,后人故称其为黄石公。他临别时告诉张良十三年后在济水之北相见。张良获书后再未见到这位老人,据说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一块黄石,张良把它取回作为圣物供奉起来祭祀,死后还把黄石和他一起安葬。张良对黄石老人的神秘化想像未必是合乎科学的,但却反映了张良对老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老人赠书对他一生事业的极大影响。他是从黄石老人所赠《太公兵法》中获得启示,转变人生,并由此奠定了一生事业成功的基石。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 求仕择主 凤栖汉枝
前209年,陈胜大泽乡起义时,张良苦修兵法十年,他在当地聚集了百余年轻人,以响应陈胜起义。后来听说陈胜兵败,景驹被立为楚假王(暂时代理为楚王),遂前去投奔,行至留地(今江苏沛县东南),与刘邦军队相遇。当时刘邦在沛县起事不久,正率兵数千人攻占下邳以西之地,张良遂以兵随从,他被刘邦拜为厩将(管理军马的官),于是打消了投奔景驹的念头。
不久,项梁在薛地(今山东滕县南)召集各路楚军将领,商议陈胜被害后的反秦大略,刘邦、张良均赴会。会上大家接纳了范增的建议,拥立熊心为楚怀王,重新树立起了反秦的旗帜。张良对主事人项梁说: “您现已立楚国之后,而韩国诸公子中横阳君韩成贤能,可以立为王,增加盟友。”项梁同意了他的建议,遂派张良找到韩成,立其为韩王,以张良做韩国司徒,让他与韩成率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这支部队攻下了几座城邑,但总是被秦军又夺了回去,他们便来回游动于颍川之地。
后来,刘邦奉楚怀王熊心之命西攻入关,率兵自洛阳之南进入辕(今河南偃师县东南之山),韩司徒张良引兵相迎,联合攻下韩地十余城,击破一部秦军。刘邦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带张良一同南下,攻下宛(今河南南阳市),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在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打破秦军,经蓝田到达咸阳,招降了秦王子婴,遂灭秦。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率楚军主力入关中,与刘邦军队的冲突一触即发,张良通过项伯的故旧交情缓和了双方的矛盾,并在鸿门宴上尽力避免了一场血杀。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去封地汉中时张良一直送至褒中(今陕西勉县东北),乃与刘邦分手归韩。
韩成仍被项羽封为韩王,但因韩司徒张良曾跟随汉王刘邦之故,项羽挟韩成东至彭城,不让韩成返回韩国,不久又改封韩成为侯,最后将其杀于彭城。返回韩国的张良听到韩成被杀的消息,深感独力难支,乃抄小道投奔刘邦,当时刘邦已出汉中,还定三秦,张良这次在关中正式依附刘邦,他被封为成信侯,作为汉军的军事战略的制定者,开始谋划对楚战争。
张良在下邳起兵时,反秦复仇仍是他军事活动的根本目的,因势力弱小,他决定投靠和依附强者,反秦时期他先后选定了景驹、刘邦、项梁、韩成等人为效命之主。除景驹未曾谋面外,他与刘邦的关系最为相投。项梁对他的复韩活动给予了真正的支持,韩成是他这一时期效命的君主,因为这和他反秦复国的根本目的最为契合。他后来在辕与刘邦二次相遇,随其入关,这是反秦斗争中的一种联合,按他曾给项伯的说法,是“臣为韩王送沛公”,始终是客事刘邦的身份。直到韩成被项羽所杀,韩国无主可事,他才摆脱了故国观念的束缚,选定汉王刘邦为自己终生的效命之主。
经过十年苦读,自谓满腹韬略的张良其实是非常自负的,不愿轻易向别人托付人生。他择主而仕,其实心底里对所仕之主存有两个要求:一是反秦复国,这是他自少年时代就曾树立的政治目标;二是意气相投,这是一般读书人对所仕之主的正常希望。这两个要求在现实中是不易统一的,人们只能偏重于一条而作出抉择。就张良而言,灭秦之前他特别看重第一条,因而合乎常理地扶立韩成而辅佐。灭秦之后,韩成被项羽所杀,新的国仇只能依靠汉王刘邦来报,而刘邦正是与他一直意气相投、亲密无间的人物,张良择主的两条要求这时候就统一起来了,良禽择木而栖,张良毫不犹豫地投奔刘邦,实现了他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
张良在留地首次遇到刘邦,被任为厩将期间,他多次向刘邦献策,刘邦非常赏识,常常采纳他的计策。张良向其他人讲《太公兵法》,大多不能领悟,他感叹说: “沛公大概是天赋才质。”所以他乐于为刘邦出谋划策。楚汉战争结束后,张良在受封时对刘邦说: “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您相会于留,此乃天以臣授陛下。”张良对他与刘邦的合作共事深感满意,甚至认为这是出于上天的安排。张良择主而仕,是他智慧人生的成功之笔,终成为西汉开国之一大功臣。
其实,张良自第一次在留地见到刘邦,就一直心有所许。至关中择主前,虽不为汉之臣,但在许多重大事情上已积极地协助刘邦。辕迎兵后从军入关,在峣山献计破敌;霸上危急时放弃自我逃生,力邀项伯与刘邦相见,最终化干戈为酒宴,避免了刘邦军队被击毁的命运;鸿门宴上他唆使刘邦脱身离去,并为刘邦转达送给项羽与范增的白璧玉斗,代为致谢,使刘邦的不辞而别显得较有礼貌;在刘邦封王巴蜀后他把自己获赠的百镒黄金和二斗珍珠一并送与项伯,为刘邦争取封得汉中之地;在褒中分手返韩时,他又写信给项羽,说明刘邦得到关中即止,不敢向东,并附上田荣、彭越的反叛文告,误导项羽向北用兵,为刘邦的军事行动作粉饰和掩护。在刘、项双方的对立初期,他拥刘反项的政治态度是十分明显的,只不过他以韩国司徒的身份表现,使这种态度更具迷惑性而已。关中择主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转化,他从此成为刘邦最重要的帝师,为汉朝的统一事业竭尽心力。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 知己知彼 智胜强敌
张良于前207年在辕与刘邦二次相遇,随之入关,一路上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克敌制胜,表现了极其精湛的战术韬略。
刘邦军队攻略南阳,南阳守聚兵守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刘邦为了快速入关,率兵弃宛西进。张良建议说: “你虽然急于入关,但目前秦兵势众力强,又据险抵抗。如不拿下宛城,宛城守敌从背后进攻,强大的秦军在面前阻挡,那是很危险的。”在他的建议下,刘邦连夜率军抄小道返回,更换旗帜,天亮时将宛城重重包围,南阳守看见城围数匝,军旗不同,他不明虚实,万分惊慌,以至想要自刎而死,最后被迫派人出城约降。刘邦封其为殷侯,收服宛城,然后引军西进,所至皆降。
在这里,刘邦绕过宛城西进,张良看到了军队可能前后受敌的危险处境。在前敌尚未相遇、后敌又麻痹无备的情况下,他让军队返兵围宛,使敌人措手不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降服宛城,消除了后顾之忧,全力西进,又为沿途秦军作出了招降的示范,实际上极大地加快了入关的速度。
军队西入武关,到达峣关之下,刘邦准备以两万兵力发起进攻,张良分析说: “峣关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出身的人容易以利动之。”他安排人在周围山上大张旗鼓,作为疑兵,造成人多势众的假象,然后让刘邦部属郦食其带足珍宝去收买秦国守将。秦守将见来攻的楚军布满山上,以为楚军势大难敌,又贪其财宝,答应反叛秦国,并提出与刘邦联合进攻咸阳。张良未动刀枪,即拿下了峣关。
峣关守将欲与刘邦一道西攻咸阳,刘邦准备同意,张良提醒说: “这只是守将想要反叛,恐怕士卒不会随从,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刘邦遂调集军队,乘敌人麻痹松懈时发起进攻,果然一举大破敌军,一直向北追至蓝田,消灭了这股敌军,顺利到达咸阳。
兵法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良既熟知自己的部队,又对敌方情况有着深透的了解。他不仅知道峣关守将的出身,而且明白对付这类人物的简捷方式。按照“贾竖易动以利”的原则,他下重饵钓秦将,虽大费钱财,但却是军事上最小的代价。他对秦将以利诱之,又以疑兵威胁之,达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
秦守将提出,与刘邦一同西攻咸阳,这种意外的收获自然是求之难得的大好事,但善作敌情分析的张良认为,这不代表士卒的愿望。道理很简单,受了财贿的是秦守将一人,而不是士卒,士兵们绝不会无缘无故地为攻入自己国土的敌人主动效力,而收买众多的士卒又是不可能的。这样,秦守将西攻咸阳的行动必然得不到士卒的支持和配合,甚至会发生内部冲突,使秦守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步。如此只能贻误军机,未必有成功的把握,张良因而劝阻了刘邦的计划。但敌将反叛,士卒懈怠,却提供了打击敌军的绝好时机,根据“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原则,张良在收买敌将反叛后突袭敌军,自然大获全胜。
熟读兵法的张良在随刘邦入关途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战术才能。刘邦接受楚怀王熊心的指派,与宋义、项羽的救赵部队分兵抗秦,他能先期进入关中,并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在反秦斗争中立下了大功,张良的战术指导在其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 启发雄主 拨云见天
张良对汉军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常常能以自己充满智慧的头脑思考突发性事件,提出谋划高远、意蕴深长的建议或方案,也常能矫正刘邦凭经验和感觉来处事的行为,使汉军的战略和战术及时调整,逐步胜利。
前206年,刘邦赶在项羽之前进入关中,他为秦宫室的豪华和珍宝美女的众多所动心,想在秦宫住下去,他的连襟樊哙劝谏,毫无用处。张良前去对刘邦说: “因为秦朝如此无道,因而您才能到这里。为天下人消除凶残,应以崇尚朴素为资本。现在刚入秦都,就想安享其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听樊哙之言。”刘邦听了这番话,乃离开秦宫,返回霸上。张良的劝谏把历史教训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去认识,以兴兵目的和天下大志启发其放弃感官之乐。对刘邦行迹密切跟踪的范增,对此事就极为重视,他对项羽说: “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追求感官之乐几乎是人的本性,而不沉湎于感官之乐是谋大事者的基本特征。刘邦本出身低下,志趣不高,入关灭秦后成为天下瞩目的政治明星,张良这次劝谏成功,帮助他实现了个人志趣和人格的提升,不仅优化了他在三秦的政治影响,也使他明确了自己日后的政治志向。
张良正式依附刘邦时,汉军已暗度陈仓,还定三秦,他于前205年随从刘邦东击彭城,战败而还,兵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刘邦下马相问: “我愿将函谷关以东之地作封赏,谁能与我共建统一天下的功业?”众人莫应。张良回答说: “九江王英布,楚之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能独当一面,如赏此三人,则楚可破。”刘邦听了张良的话,派部属随何说服英布,使英布叛楚归汉;又派人去争取彭越,使彭越从后方不断骚扰项羽,造成项羽常年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其后刘邦还派大将军韩信率兵先后击破魏、代、赵、齐,构成雄厚的北方实力,对西楚形成合围之势。
汉军彭城大败,二十多万人被杀,魏王魏豹等借故离汉独立,部队中充满着失败主义情绪,刘邦家室被虏,连他本人也没有必胜的信念。在这样严重的关头,张良提出了战略制胜的方案,该方案以军事斗争为核心,以外交斗争相配合,不计较眼前战役战斗的胜败,而是着眼于天下全局的把握,重心在于营造战略主动的态势。尤其是,张良为该方案推荐了三位重要的实施人,后来的军事实践说明,他所推荐的英布、彭越、韩信三人的确在反楚斗争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司马迁也认为: “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认定这三人在破楚战争中的重要性,需要犀利的军事眼光和高超的政治远见。张良正是从全局上看问题,从政治局势的变化态势中思考长远,因而不被眼前的失败惑乱心志,其败中求胜的制胜方略对汉军如驱迷雾而见曙光。
前204年,楚强汉弱的形势依然如故。刘邦被楚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