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账号-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两个人所知道的而言,马吉特·施蒂利一直在施蒂里亚的一个小村子里滑雪。瑞士和奥地利人这段时间都是去施蒂里亚的小村子里滑雪,以避开美国人和德国人。后者把滑雪缆车塞得满满的,也使物价涨得邪乎。
尽管什么价钱马吉特都出得起,但是和所有的瑞士人一样,她花钱要花得值。
事实上,由施蒂利家族控制的一份地区报纸在社会版上刊登了一条有关马吉特奥地利滑雪之旅的消息。一份专登丑闻的意大利报纸甚至评论到她在施蒂里亚看上去是多么的孤独,而她的未婚夫却被传闻说在维也纳“和一位年青的新星”泡在一起。但是,(1)有一年多马吉特没有到过施蒂早亚方圆一千公里的范围内,(2)那条消息上配的照片是她两年前在科罗拉多的维尔拍的,还有,(3)艾里希那个周末碰巧和一位夫人睡在自己的床上,而这位夫人的丈夫就是正乘坐瑞航821头等舱返回已塞尔的那位内阁部长。从这几点看,这样的杂志还是靠得住的。
马吉特懒得了解最新的一般传闻,但是她喜欢掌握她用得着的所有信息来经营自己的生活。
候机厅现在已经差不多空了。马吉特站起身来,收拾好报纸和鞣革皮包。只剩下她和另外一位乘客了,那位乘客个头瘦小,穿着一身牡蛎色的柏帛丽风衣,和马吉特一样,也在收拾东西。他看着她上了飞机,却没有跟上她。他又看了一会儿,直到舱门关上为止,然后往回走了很长的距离来到主候机厅,在那里等下一趟巴黎的航班。他已经订好票了。
马吉特在靠窗的椅子上落了座,理了理围巾,把更多的脸遮了起来,然后整个放松下来,这时DC…9颠簸着驶向跑道,然后机头高高扬起,呼啸着冲向航线,向巴塞尔和家飞去。
施蒂利家族的基地一直都设在巴塞尔,不过他们在苏黎世和日内瓦也有权力堡垒。在瑞士的这几个世纪里,家族慢慢地从名字相近的其他家族,像施蒂林家族和施蒂林格家族中独立了出来。
本来,这个家族的祖上是丹麦贵族施蒂尔一霍尔斯坦因家族,十八世纪末,瑞士银行家的女儿格麦因·耐克尔嫁到了这个家族。马吉特从她那位才华横溢而又时常让人讨厌的祖先德·施蒂尔夫人身上,继承下来一种浓厚的兴趣,马吉特的父亲对此喜忧参半。他女儿很像这位久已过世的夫人,也倾心于政治和历史,这很有用,但是也在他女儿身上注入了一种独立的精神和独立的思维。对于一位瑞士妇女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
马吉特认为瑞士妇女只有两种命运:卖淫或者嫁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可怜的娼妓。
作为她这个阶层中的一员,嫁人更是在所难免,因为她弟弟死后,掌握整个家族的重担就落到了她的肩上。当然,原来并不是这么计划的。她当时在哈佛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时她的父亲卢卡斯·施蒂利去世了——死得很神秘——把他所有的个人财产都留给了她。他的律师——也是他哥哥迪耶特的律师——使出浑身的解数来阻挠遗产的继承,推迟将遗产交给她,以便迪耶特可以将遗产控制到她三十岁或者她结婚为止。他们的良好愿望,几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她在三十岁之前结婚。
股票、证券和领导大权实际上已经被交给了一个女人,对于这一点,庞大的施蒂利家族中没有谁看花了眼。卢卡斯死的时候可能神志不清,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毕竟是个瑞士人。他的女儿不过是他那巨大的权力和财产的管理人而已,就像是条船,最终都得把它们交给她的丈夫,只要他成了她的丈夫。
是啊,这位丈夫是艾里希,的确令人遗憾。相比之下,艾里希家族的财产只能算是中等,却可以在化工、金融和钢铁领域补充施蒂利巨大的财产,具有战略意义。这是好的一面,但艾里希却有坏的一面。他到处拈花惹草,广播情种,或者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玩滑雪和赛车,这些都没什么。糟糕的是他根本就没个正经。这就好像——尽管他们家的瑞士历史和施蒂利家的一样长——就好像艾里希·洛恩不是个地道的瑞士人。
不管怎么说,他是个男人,可以说他,可以哄他,或者收买他。只要他一结婚,只要马吉特有了孩子,他那乱撒情种的爱好就会变成一种明确的责任,限制他选择的自由。做单身汉时,哪怕与马吉特订了婚,他也多少不怕敲诈勒索。但是结了婚……?不管用什么方法,哪怕不得已而敲诈,施蒂利家的财产也不能少一根汗毛。有洛恩家的财产补充壮大,施蒂利家会在这个大世界中更为强大。对于这一点,她叔叔迪耶特毫不怀疑。
谈笑中,马吉特的嘴角又翘了起来,迪耶特叔叔一定对她最近和银行家们会面的事极感兴趣。他一定极想知道她的伦敦之行。
她本可以以伯塔·修兹的身份去伦敦的。但是她之所以能被迎入伦敦市区的那些光线昏暗、嵌着核桃木壁板的董事会会议室,却是因为她是马吉特·施蒂利,施蒂利家族未来的首领。在会议室里,当她的目光偶然地瞥出窗外,看见林肯运动场或者新广场那悦目的纯绿时,就已经在进行着各种各样极有趣的接触了——就像她访问其他金融首府时一样。她安排秘密会面的这些商业银行家们,现在都知道马吉特名下的这张面孔了。
这一周过得非常愉快。年青的银行家,不论单身还是已婚,她都非常端庄地和他们调情。而他们也没让她闲着,夜夜都是剧院、饭店和安娜贝拉。
当然,一桩生意也没谈。和英国人打交道不能一上来就谈生意,或者说,在游戏刚开始时,不能用这种方式和任何一位国际银行家打交道。过去这几个月中的所有会面都只有一个目的:个人接触。在一个越来越疯狂地机械化的世界里,电子设备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要就可以完成几单生意,而银行家们面对面地相识却变得更加重要了。现在,用不了多久,欧洲、中东和美洲的所有重要的银行家们就都会认识马吉特·施蒂利。而且也用不了多久,她就要过三十岁的生日了。
想到这一点,马吉特不觉地笑了。一到三十岁,她可能会和艾里希结婚,她一直都很喜欢他。他很难让人不喜欢,英俊潇洒,很会神侃和寻欢作乐。她和艾里希还没有从舞蹈学校毕业,他们家就把她许配给了艾里希,而她对这种东方式的做法从来没有后悔过。
她,还有许多其他的女人,都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极具魅力的自我毁灭的气质。她非常了解艾里希,知道他的性格中就有这根弦,可以弹出充满诱惑的曲子,谁听了都把持不住。又有哪个女人能漠视这诱惑而将他拒之于千里呢?
她沉思着:这么喜欢艾里希不是她的错——但她根本不爱他。说真的,这也正显示出了她工于心计的性格。但这也可能是她研究德·施蒂尔夫人的结果。德·施蒂尔夫人为了爱而放弃一切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其结果就是终于认识到爱,就像钱一样,需要谋划、伪装,得有所保留,还得让它有利可图。
一个严酷的教训。马吉特皱起眉头的脸映在了普列克锡玻璃上。她知道她会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人。
唯一的问题是,她现在想,会不会出现什么人,让她允许自己爱上他,而那时她又会是个什么样子?无情了这么多年,她是否还知道爱是什么?或者该拿爱怎么办?
马吉特知道,这都是有钱人的问题。不是绝大多数人的问题,而只是人类中一小部分人的问题。比如说她的女管家艾尔菲的生活中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谁看见她们俩站在一起,肯定得要一会儿才分得清楚,因为她们俩长得非常像。艾尔菲和马吉特一样高,足有一米七三,或者用她在伦敦结识的新朋友们的话来说,五英尺,八英寸。对于英国和美国女人来说,这个个头已经不矮了,但是对于瑞士人来说,这个个头可不多见。如果穿上高跟鞋,马吉特和艾尔菲都不容易在同胞中找到那么多合适的护花使者。
她们年纪相同,都是二十九岁,肤色也很像,都是浅黑型的,还有高而平的面颊骨,表明她们都来自一个居住在高山之巅的种族。艾尔菲自有她迷人的地方,但是马吉特不知道她的私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她不是住在施蒂利庄园中的家仆。如果有哪个年轻的女人与世隔绝地住在乡村,就像马吉特被封闭在祖宅中一样,那就毫无生活可言了。
她的目光扫向窗外,下面大牙交错的山峰看上去狰狞可怖。对于不少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敌意的世界。她在伦敦遇到一位非常有意思的上议院社会党议员,同时又是一位忙忙碌碌的商业银行家,但脑子里却没有那些银行家们所信奉的假仁假义。
“你知道吗,大屠杀即将开始。”他告诉她说,“对于全世界至少一半的人口来说,粮食根本不够吃,他们现在正在开始死亡。本世纪末,我们会把他们全部消灭光的。”
马吉特皱起了眉头。一个充满敌意以至到无法生存的世界,这可是她和艾里希从来都不知道的,而且以后也不会知道。
不过,如果真有这么个世界,对其他人来说真是太可怕了。而且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施蒂利还要对此负责的话。
飞机在巴塞尔一莫尔豪斯的跑道上降落得非常平稳,几乎察觉不出来。马吉特坐在座位上,等着头等舱的乘客离开飞机,消失在那栋时髦的棕色砖楼里。她想知道艾里希是否已经在那位丈夫回家之前,把他的周末女郎送回去了。
她很了解艾里希,他现在八成正在打电话叫出租车把他的情妇送走。他喜欢过危险的生活,而且很明显,那位女士也一样。
马吉特站起身来,深深地吸了口气。而且,她想,以我自己这种老谋深算的方式,我也喜欢。这是对做瑞士人的那种刻板的反动。
伯塔·修兹拿起了她的金色鞣革航空包,随最后一批乘客离开了瑞航821。
第二章
在飞机上呆十九个小时,不管什么飞机,就算是747宽体客机,都他妈的实在长得让人受不了。这架巨型飞机的驾驶舱后面是头等舱,在蓝色地毯上,马修·布里斯在自己划定的一个局促的圆圈里慢慢地踱着步子。
驾驶员随时都有可能发出信号,让大家系上安全带。他们将要在巴黎着陆。
布里斯回忆起,一到这种时候,他就戏想着装成瘸子,这样在飞机场上就会有个护理人员推着轮椅来接他。在天上呆十九个小时,太他妈的长了。
他是在东京上的法航273的。他手下有一打人到羽田机场为他送行,包括他的秘书伊香和男助理田部。他们似乎对布里斯的离去都很惋惜。一般很难从日本人的脸上看出点什么,但是这次居然有几个人哭了。
布里斯任职的这家银行是联合银行及信托公司,全世界和美国本上都知道它的缩写UBCO。银行坚持要它的海外办事处尽可能地全部雇用该国本地雇员。事实上,从布里斯来东京的第二年以后,他就是办事处里唯一的美国人了。当他把日本雇员训练到胜任工作之后,便把他的美国助手们派去干别的事情去了。
他代表UBCO一共在日本呆了将近四年,四年里,这个国家硬把自己喂成一个世界金融及工业强国。他看着所谓的“日本联合公司”计划像警察催促着不情愿的囚犯一样,把整个国家往前赶。而且他也看到了通货膨胀和燃料短缺,这致命的混合物正把那骄人的成果变成卑躬屈膝。
他爱日本。他恨日本。日本人从来不流露自己的感情。马修·布里斯也一样。但是他的秘书和助手在羽田机场送他登上747时,都眼泪汪汪的。布里斯觉得自己像根木头似的,很难收集到足够的悲伤装饰在脸上来应和他们。
他真的那么受人爱戴吗?他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到他们的忠诚和感情吗?真奇怪,在分手道别之前,他可一样也没有感觉到。
他揉了揉迷着东西的眼睛,然后决定在到达巴黎之前洗漱一下。他站在洗手间里,宽大的身躯塞满了这间小舱房。他盯着镜子中的那张方脸,那张橄榄球后卫或者重量级拳击手的面孔,宽宽的下巴棱角分明,可以经得起任何打击,嘴巴紧紧地抿成一条宽缝,一头棕色的乱发下衬着一双眯着的蓝眼睛。布里斯,头号莽汉。
他使劲地摇了摇头。日本已经是过去了,完了。
由于工作努力,他升迁了。至少UBCO的首脑们是这么说的。他被委任负责一项新的、颇有点自取灭亡的工作。他将作为单人特遣队,任务是要渗透进瑞士的金融界,在这个系统之内树起UBCO的招牌,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
布里斯看见“请回座位”的指示灯在闪。他走下螺旋梯,在椅子上坐好,扣上安全带。瑞士人会把我当作天花的,他想。他们一直容忍瑞士的土地上有几处UBCO的分支机构,因为这些机构不过是些便当,算不上银行。但是一旦瑞士人意识到UBCO是想在这块肥肉上分一块,而且不分到块儿大的决不罢休——他们会携起手来掐死我们的。掐死我。
飞机在做最后的大角度盘旋,准备着陆。他看着陡然倾斜的巴黎天际,晨光依然是灰蒙蒙的。法国土地上隐约可辨的只有那黯淡的绿色,他听到飞机的轮子轰地一声落地了。
在东方呆了四年,他想,天知道又要在欧洲呆多久。除了金融和商界之外,他几乎不知道美国在发生些什么事情。他几乎忘了美国女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是怎么打扮的。他的俚语都是四年前的了,家乡本土对他已经不是那么的真实了。
尽管他从来就不是个拉拉队式的爱国者,但这种流放在外的生活偶尔也让他担忧。好像他应该对家更感兴趣一些。好像美国是“家”一样,其实本来就是,坦白地说,好像他在本乡本土时反而不自在,而在他的记忆中,他在美国就从来没自在过。
而且,巴黎已经让马修·布里斯恢复了平静。打个比方说,如果这是纽约,他会被莫名其妙袭上心头的负罪感和焦虑弄得不知说什么好。
当然,没人知道硬汉马修·布里斯也有软弱的一面。他根本就不清楚作为一名外派人员,自己到底是谁,在做些什么。甚至他的任何一个情妇也都不清楚,尽管她们也都是背井离乡的美国人。而且UBCO的人也都不清楚,尽管这里每个人都把马修·布里斯看作是个强人,是个解决问题的能手,而且相信他一定会打出一块天地来。
布里斯肯定这就是为什么自己会得到瑞士这份差事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在UBCO的后台很硬。这人现在已经不是总裁了。布里斯才进银行时他是总裁。事实上帕尔莫已经退居二线。应他自己的要求,他做了董事会的名誉主席,据最近的报道,他目前正住在瑞士的某个地方。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帕尔莫一直护着布里斯,但是帕尔莫似乎做什么都不直来直去。他本人是第三代银行家,社交圈子在芝加哥和纽约。但是帕尔莫总是会尽全力去帮助UBCO里那些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中层干部,就好像他觉得银行需要新鲜血液,红色的血液,而不是蓝色的。就布里斯来说,他和牲口的关系太他妈的密切了,因为他的名字原本叫布瑞克,只有南伊利诺斯州矿工的儿子才会起这种蠢牛似的波兰名字。
飞机锁定在泊机位上,空中小姐用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