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6期-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的另一本书《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萧韶工作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曾被誉为是一部最好的关于纳粹德国的历史著作,本书之翔实、深刻实亦不遑多让。作者把近代以降德国愈演愈烈的反犹主义归结为民族性格的对立,一方面,“德国人不想把自己看做被赋予固有权益的单个公民,而是把自己想成是一个祖传的血统社会的一分子,里面的每一分子都因种族纽带而紧密相连,共同分享民族的神秘历史传奇和英勇事迹。”另一方面,“作为现代化的传播者,犹太人致力于推进一种长期的、商业的、世界主义的价值观念,而这对许多德国人接受他们本质的民族特性产生了威胁。”(第529页)正是长期以来充塞德国上下各阶层的反犹情绪为纳粹的大屠杀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土壤。但他也指出:“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民众主体只是怀有歧视性的反犹主义,而不是非要将犹太人斩尽杀绝不可。此种普遍歧视性的排犹主义和引发大屠杀无甚牵连。德国民众没有集体性地决定要发动大屠杀;是他们疯狂的领导人极其保密地犯下了这桩罪行,他们不敢断定是否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第495页)那种把大屠杀的罪行完全归罪于德国民族性格的极端论点,不仅有悖于历史事实,而且本质上和纳粹的种族主义思想——即“有些民族因为其种族的遗传天性,从而完全是有罪的”(“引言”第2页)——并无二致。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德国人必须对大屠杀背负的集体责任呢?作者认为,虽然并不意味着每个德国人都有罪,但这一集体责任却是真实存在、不容逃避的——正如一位论者所言,“潜伏的反犹主义与德国民众的冷漠足以让纳粹政权逐渐上扬的导致犯罪的憎恨获得发动大屠杀所需要的自由发展空间。”(第495页)为了弥补过失,德国民族必须永远地放弃以日耳曼为中心的神话,放弃对世界霸主地位的攫取。
《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38。00元
本书近年来有数种版本问世,但似乎一直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作者也只是作为钱钟书的父亲而为人所知。实则如欲一睹吾国数千年旧文学的虞渊落照,便不可不读这部成书于1930年、“起王闽运以迄胡适、裒然成巨帙”的文学史著作。况且它所论述的并非今日系科分类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志在合《儒林》《文苑》为一体,使人有以推原一代政教升沉陵替之故。作者的政治立场和文化立场都是保守的,但迥非“清遗”,而是与晚年章太炎、严复相近,对梁启超“沾沾自喜,时欲与后生相追逐,与之为亡町畦,若忘老之将至”(第395页)的态度颇有微辞,且以章士钊“整饬学风”为“磊落丈夫”之行——想来这种保守主义的论调在当下重审“现代性”问题的文化语境里当不至于覆缶。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土耳其'帕慕克著,何佩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29。00元
“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第5页)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从出生到青年时期走上文学道路之前的成长历程和城市生活的回忆,拜占庭帝国的悠远回响、奥斯曼帝国的迷惘历史、土耳其共和国的威权传统、西方的暧昧影响、家族的式微故事和个人的泥泞心路在书中交织呈现,不胜低回。
《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美'艾本斯坦著,晓荣、董欣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28。00元
本书的译名就够“势利”的,原名《snobbery:The AmericanVersion》并非专指“上流社会”。虽然不是一个好听的词儿,但“势利”其实在以民主相标榜的美国社会里行使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因为民主“时刻都在发明新的阶级界限,尽管理论上它的本意是反对阶级界限的”(第29页)。不过,在不存在贵族或政府的赞助的情况下,要是再没有势利之徒的附庸,又凭什么维系风雅于不坠呢?
江苏人民出版社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开放的帝国:1600前的中国历史》本书作者着重使用考古资料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改变传统关于中国历史以政治为主线、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述宋至明的历史。书中引用了大量考古和绘画、雕塑等艺术资料,使得叙述更为形象,也增添了阅读的趣味。('美'芮乐伟·韩森著,2007年5月版,28。00元)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力作,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本书以小说为主要文本,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着重讨论了从晚清到民国后期,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进而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由于作者兼及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背景,全书视野开阔,方法新颖,堪称是一部新生代海外华裔学者的扛鼎之作。(张英进著,2007年4月版,25。00元)
《共同体》本书论述了确定性和自由、共同体和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其充满睿智的方式,提出了重新评估共同体的概念,这正成为当前关于社会的本质和未来的争论的核心概念。('英'齐格蒙特·鲍曼,2007年5月版,14。00元)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世界文学巅峰五人传》(上、下册)本书作为“世界文学第一线”的第一种,收录了权威翻译家执笔的关于荷马、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和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评传;附录部分还收取了吕同六生前一个题为《但丁和他的(神曲)》的演讲。它展现了世界文学巨擘们的生平传奇和思想世界,既可以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文学的初阶,也是学者可资研究的材料,又足以启示我们理解文学、美,以及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文美惠、匡兴、高中甫等著,2007年4月版,49。80元)
《香港史》本书系统、全面地叙述了1838到1990年间香港的发展历史,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问题,如律劳卑使团、港脚贸易、两次鸦片战争、英国强占九龙、新界、“香港海关封锁”、十九世纪末香港的瘟疫、香港与1911年的中国革命、香港与抗日战争、战后香港的发展等,引证了大量原始史料加以论述。本书是迄今为止西方出版的最权威、最详尽的香港通史,一出版即大获好评,并多次印刷。('英'弗兰克·韦尔什著,王皖强、黄亚红译,2007年5月版,80。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本书是美国高层决策信息部门和国际学界多年合作研究的一项成果。预测了世界15年内的大趋势,几乎涵盖了世界所有热点问题,对于人类的发展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和地区的长远趋势做了大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若干对2020年前世界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判断,为了解未来世界并作出应对决策提供了相当重要的依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编,相蓝欣译,2007年4月版,49。80元)
《我相信(72位美国人的人生感悟)》本书选译自畅销书《This I Beslieve》,共选取自述性散文72篇。作者用简洁和朴实的文字讲述自己如何在逆境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而最后获得成功。文章短小精悍、语言平实,启迪读者心智;译文信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可读性强,是一本教育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励志读物。本书也是一本翻译佳作,可供在校大学生,英语爱好者和翻译学习者阅读学习。(埃莉诺·罗斯福著,陈宏薇译,2007年4月版,19。60元)
《恋爱中的博尔赫斯》本书收录了阿尔维托·曼谷埃尔发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英美重要期刊上的2l篇阅读笔记。这些文章经由作者本人重新编排整理,分作9个主题,并借用“爱丽丝奇遇记”的童话穿针引线,形成一部精妙的阅读文本。(阿尔维托·曼谷埃尔著,王海萌译,2007年4月版,22。00元)
北大出版社
《永远的1977》(未名·往事与随想)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时过30年,陈平原、张维迎、闵维方、丁方、夏廷康等来自海内外不同领域的高考亲历者再次深情回忆自己参加77、78年高考、进入大学前前后后的故事,以个人化的叙事将个人命运、时代转折和国家制度更替完美融合,图文并茂,真挚感人。(未名主编,2007年4月版,28。00元)
《影响美国的100个专利》本书精选了100例在近三十年来对美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专利。所选取的专利分为23个学科,包括了从高科技到日常生活、从卫星通信到生物制药、从军事技术到体育用品、从软件开发到纳米技术等多个领域,试图说明专利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本书还列举了美国历史上“首先”发明的50个专利作为知识性的参考。书后附带的光盘中有这150个专利的原文供读者参考。本书定位于知识性的通俗读物,力求使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和学生们以及其他的读者对美国近年来的科技、经济发展历程以及专利在其中的影响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薛维珂著,2007年4月版,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