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02期-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后来,同事拿出了我们出来考察的介绍信在一家很小的店铺里面,买了两斤饼干,高高兴兴回基地了。
结果后来,这个店主给我们考察队队长打电话,证实了一下我们是不是冒充考察队队员。队长后来大发雷霆,说,那个介绍信是让你们联系工作和在考察期间需要当地政府帮助的时候才能使用的,不是让你们用来当作买食物的幌子的!
你看看,给你说一个粮票和介绍信的故事,你对我们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就有了感性认识了。
横断山脉里面有我们要找的很多哺乳类动物,像非常珍贵的动物、活化石大熊猫,还有各种野羊、狼、黄鼠狼、穿山甲等等,很多动物的踪迹和习性,都被我们掌握了。而且,其他专业的同志,在那个地区捉到了非常美丽的蝴蝶,还有非常丰富的昆虫标本,这都是我们的收获。在横断山脉,我才真正地见到了原始森林。这样的森林非常广袤,脚踩到不知道多少年才积累起来的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上面,软软的,很舒服。
对,你说得对,我们在山上,还是经常可以打到兔子,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地改善一下生活了。
在横断山脉断断续续两年的考察当中,我们对那个地区的动物分布特点,有了一个初步的调查结果,后来发表了一些论文。
前些年,在我们之后又去考察过的其他同志,撰写了关于整个横断山脉地区动物的分布情况,也参考了我们当时最初步的调查研究成果。
田野的考察,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非常新鲜的体验!亲近大自然的时间,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这是很多年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的。
过去见过的美景,很多时候在当时,都是爬山爬得很劳累的时候,跃上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时候看到的,但是可能不是很留心,可是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场景在我的睡梦中,或者平时偶然闪现在脑海里的时候,真的是电光石火一般的美丽非凡!这也是我终生从事动物研究的快乐,因为我的一生的研究,都是和动物打交道,和大自然打交道,确实是非常快乐。
在横断山脉地区的考察结束了以后,我回到了北京,1964年参加“四清”工作队,到乡下去了大半年,1965年6月才回到北京。
什么是“四清”?你问我,我看你这个年龄,肯定是不知道的。“四清”简单说就是到乡镇一级对他们进行财务和政务的调查、清查。这是对当时农村基层干部的一种管理手段,和一个小的运动。这个时候是“文革”前夕,当时我很年轻,只有28岁,对政治风云真是很不敏感的,“四清”回来之后,紧接着“文革”就开始了。满街都是大字报,我们过去尊敬的一些革命老干部、学术界老前辈,一夜之间都被打倒了。
我内心很有些不解,但是在当时的那个环境里面,只有随大流,也写写大字报,贴贴大字报。那是一个令人痛苦的疯狂的岁月,不堪回首啊!
就是在1966年,“文革”已经进行了一阵 子了,这个时候忽然有了一个可以躲开北京的政治风云的机会,我又有机会进行野外考察了。
当时成立的这个考察队的全称是“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科学考察队”,我们要考察的地点是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和南坡。
我非常兴奋,因为在这个时候可以参加野外的科学考察,意味着可以躲开北京的政治气氛,可以从事自己心爱的动物研究,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了。
于是,考察队收拾停当,就出发了。我们是从四川进藏的,路途十分艰苦,那个时候的公路通车条件很差,一路上的千辛万苦,一句话说不明白的。沿着盘山路越走越高,我就有了高山反应。上次在横断山脉地区,我们也经常上到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可是却没有什么高山反应,因为那个地区的植物和森林覆盖率很高,氧气很充裕。
但是在进入西藏的路途上,就没有这么幸运和舒服了。汽车越爬越高,氧气就越来越少,结果我的脑袋就很疼,昏昏沉沉的。后来我还得了感冒。
谁都知道,在高寒地区得了感冒,可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因为很容易并发肺水肿,那就很可能会丢掉性命。好在我的运气不错,感冒后来竟然好了。一路上,我注意到我们考察队随着车队带上山的鸡笼子里面的鸡,也因为缺氧而耷拉着脑袋,很好玩儿的。
我们去的地方开始是在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和尼、/白尔交界的地方。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也是落差很大、物种极其丰富的地区,是进行野外考察的好地方。我们就驻扎在一个很大的林场里面,那里还有藏族的寺庙,我们很快就展开了全面的科学考察。
就是在那个地区,我们发现了很珍贵的小熊猫。
因为缺氧,所以我的胃口特别不好,经常吃不下饭。我们发现了很多大型的哺乳动物,像野驴、藏羚羊、棕熊等等,我们仔细地观察它们的踪迹,了解它们的分布情况。
棕熊很危险?不不,那个时候的棕熊很调皮的,它们的鼻子相当的灵敏,能够闻到我们开启的罐头散发出来的肉的气味,于是,趁着晚上我们在帐篷里睡觉的时候,棕熊就摸过来了。白天的时候我们醒过来,这才发现,我们帐篷外面的埋锅造饭的地方已经被弄得乱七八糟,就是棕熊捣乱。不过,棕熊似乎对我们很友好,并没有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当然,我们也是带枪的。有部队的战士,跟着我们一起扎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的。
在珠穆朗玛峰的南坡,我们见到了原始森林,冰川、冰舌,还有瀑布和更加丰富的动物、尤其是昆虫的标本。
静下来你可以去听一种只有在原始森林中才有的各种响动,比如风刮过树梢的时候的那种好听的沙沙声,比如各种枯树枝断裂的喀吧声,还有昆虫扇动翅膀的时候,发出来的那种细微震颤空气的声音,太美了。
后来我看到台湾一个地方有一棵大树,也就是三五个人才可以环抱过来的,他们就称之为“神树”了,其实,我在横断山脉见到过远远比那棵“神树”大得多的树,兴许要十几个人抱才可以的。可能至少有1000年的树龄了。那样大的树,后来我没有在别的地方见过。多年以后我回忆起来那个时候在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的考察,觉得那是我人生中间最值得回忆的岁月。
虽然当时的日子很艰苦,可是现在全部变成了彩色的回忆。这就像是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一样,现实的颜色是黑白的,而回忆却完全是彩色的。
所以,在“文革”10年当中,我有一些岁月是远离那些政治漩涡的,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面度过的。
冯祚建获奖情况与荣誉称号:
奖励或荣誉称号名称:
设立部门:
颁授时间: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科学院
1986年11月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1988年8月
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中国·科学院
1994年3月
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2年10月
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
中国科学院
1996年9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
1999年10月
(冯祚建说话):
到了1970年,我们对自1966年开始的珠穆朗玛峰的考察进行了一次小结,撰写了一个《珠穆朗玛峰地区考察报告》,这是我们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自己关于那个地区的哺乳动物研究,也是这个报告的其中——千内容。
1973年,好象是在林彪死了之后,那个时候的政治气氛又好些了,中国科学院又组建了一个新的科学考察队,叫做“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我又成为了这个考察队的队员。这个考察队开始对青藏高原的考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可以说一直延伸到了1990年。我们考察的目标现在是整个西藏地区,尤其是对一些无人区的考察,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无人区就是根本就没有人生活的地区,在西藏北部、西南部都有。那些个地区海拔很高,根本就没有饮用水,所以,藏族人也没有办法在那样的地方生存。
在这样的地区考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上讲,是非常重要的。对这种地区的研究过去在我们国家一直是一个空白。那些地区,平均海拔都在4800米以上,根本不能种粮食,氧气稀薄,非常艰辛。在这样的地方,最重要的东西是水。而引用水源要平均120公里的距离才能够找到。别看这120公里,在平地上,走高速公路,你一下子不到1个寸时就到了,可是在那个无人区,也许就要走'天了。真是这个样子的。
为什么?因为呀,这汽车也缺氧,也有高山反应,这你没有听说过吧?汽车歪歪扭扭地走,突然它就不动了。我们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够前进几公里。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因为根本就没有人烟,所以,简直是动物的天堂。我们要考察的动物种类很多,尤其是比较少见的特有种很多,真是令人喜出望外。
在广袤的原野上,到处都奔驰着野牦牛、野驴群,它们根本就不怕人,因为,它们过去很少见到人。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们有20多个考察队员们,忽然发现前面出现了大群的野驴,它们非常多,看见了我们之后,突然开始集合起来,变成 4个一排的纵队,然后按照前后的顺序,像是要给我们检阅一样,在我们的面前轰隆隆地跑过。
那个场面非常壮观。野驴的蹄子擂动大地,大地发出了深沉的声音,野驴像是和我们友好地示好一样,让我们检阅了—下它们的阵容。我们当然是惊呆了,好长时间都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然,后来我们经常就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那个地方野狼、藏羚羊、野牦牛也很多, 各种啮齿类动物也很多,它们非常幸福地生活在没有人类威胁的这个地区。野牦牛的体质非常好,我们曾经采到标本,它们两个犄角之间的宽度,要比家养的宽一倍了。蹄子印都有碗口这么大,真是非常大了。所以,久而久之,家养的牦牛的种群就在退化,身材小,脾气小,力气也小了。
当地的藏族人给我讲了野牦牛的故事。每次野牦牛群经过牧区的时候,一般都会把家养的母牦牛给吸引走了,但是家养的公牦牛,是不可能跟着野牦牛群走的,因为野牦牛群不喜欢家养的公牛,彼此要有竞争,而母牛是野公牛最喜欢的。有时候,怀孕的家养母牦牛后来又回来了,那它生下来的小牦牛的脾气,一定是非常大的,体质好,但是非常不驯服。
在那个地区,大型动物比较多,小型动物也比较多,标本很容易采到。因为这是人类留给世界的处女地啊,一个动物最好的生存地区,所以,面对这么丰富的动物资源,我真是高兴,也是我自己的一大乐趣。
从学术上讲,对一个无人区的动物分布进行整体的考察和研究,非常重要,假如你不到现场去,你是根本就无法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更别说研究了。所以,对青藏高原的动物分布研究,我们在那次的考察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经验。
从动物进化的角度讲,同一个物种当然要不断地优胜劣汰才可以保持物种的生命力。所以,西藏无人区的动物保护和动物繁衍非常好,我个人一向认为,西藏的无人区一定要保护好,那里真是自然生态和谐的净土,我们国家这样的地方不多了。
当时我们前往无人区的考察,和在拉萨等城市中间的总部联系,主要靠电报。一般都是依靠军队的驻地,来帮助我们展开一路上的考察工作。在广袤的西藏大地上进行科学考察,我想当时“文革”中间曾经说过什么“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这句话现在看来,是非常可笑的。
你看,人类其实非常渺小的,在天地之间应该很卑微地谦恭地生活才对,和大自然和谐才是惟一的出路,我们过去经常讲什么征服大自然,你看我们现在的土地沙漠化越发严重了。
我们过去以为征服了什么高山,可是,高山还在那里,而登山者早就被人遗忘了。所以,人类的妄自尊大,是非常愚蠢的。我们以为征服了自然,可是却破坏了自、然,而被破坏的自然也加紧了对人类的报复。假如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消失了,只剩下了人类自己,那该多么的无趣啊!可是,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啊。
在青藏高原上,由于路很不好走,所以经常陷车,那就很麻烦。每个小时走20多公里就很好了。那边的泉水里面碱很大,煮稀饭很香,很好吃,我在平原地带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稀饭了。
当然我们也打打野味,主要是兔子,珍贵的动物我们取标本都来不及呢。可是兔子多极了,简直是到处都是,而且高原上的兔子很傻,很容易打到。于是,我们经常是一个人一只兔子,吃起来非常过瘾。但是就是缺蔬菜,长期下来身体缺乏维生素。高寒地带,天气也非常寒冷,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的鸭绒、鹅绒被子衣服,只有棉衣和狗皮褥子,这是最暖和的了。
我们的照相设备也很落后,用完了回北京,还要交上去的。所以,很遗憾,现在只有一些拍摄技术并不算好的黑白照片留了下来。
因为缺氧,我总是处于一种半醒半梦的状态里,平时的活动体力消耗都非常大,所以在青藏高原上呆上几个月,下来到北京,一称,发现自己就掉了几十斤肉。
所以呀,现在一些女孩子要减肥,我看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到青藏高原上去呆上一个月,就减掉很多了!
冯祚建的主要科研成就与贡献
冯祚建研究员的科研工作特色是:结合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动物区系的形成演化、分布规律与特点及动物对高原特殊环境的适应等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把分类区系研究与动物地理学结合,并把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相结合,使之更好地为科学生产事业服务。科研成就与贡献是:
1.在《西藏哺乳类》专著及有关论文中,系统地论述了上世纪以来哺乳动物区系的形成演变,并首次就区系的古老与年轻问题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率先调查并研究了哺乳动物在喜马拉雅山系和横断山区的垂直空间分布规律与特点;从形态学、行为生态学和生理生化的角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青藏高原昆虫乃至整个脊椎动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对策与规律。
2.通过1960—1999年的野外考察而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青藏高原的动物地理区划进行了划分,还填补了整个大高原之三级区划的科学空白。在论证某一地域在区划中的位置时,采用FAR的定量指标法进行验证与比较,从而提高了该项研究的科学水平。有关成果刊载于《黄河流域地图集》(1986)和《青藏高原地图集》(1992)等专著中。
3.对青藏高原几十种珍惜特有物种的分布、栖息地、种群密度、储量及致危因素等进行了长期调研,其成果不仅与IUCN划分溯危等级的定量指标吻合,同时也为我国野生动物濒危等级的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参与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珍惜动物红皮书》、《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等专著的编写(均已出版)。
4.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已建20余处,其中许多是经他们(包括其他学科)历次调查及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