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欧国家中,南斯拉夫和波兰先后于50年代初和50年代中期调整了农业政
策,强调农民入社的自愿原则,解散了一部分或大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以
致个体经济仍在农业中占据优势。
随着城乡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成份
在东欧各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东欧
各国普遍宣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或建成了社会主义。
由于战后初期东欧各国实行了工业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以及部分实行农
业合作化,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这就为东欧各国恢复被战争严
重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东欧各国在战后初期普遍实施了2
—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计划,1950年左右基本上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达
到或超过战前的经济水平。阿尔巴尼亚执行了1949—1950年的两年计划,
与1938年相比,195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0%。
… Page 80…
波兰在1947—1949年实施了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与
1938年相比,1949年国民收入增加了28%,工业产值增加了48%,按人口
平均计算的农业产值也超过了战前的水平。195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工
业产值比战前的1936年增长11%,农业生产也基本上达到战前的水平。
(2)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苏联东欧各国在战后初期基本上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以后,从40
年代末和50年代初起东欧各国开始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为核
心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50年代末,一般都实行并完成了发
展国民经济的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分别从1951年和1956年起执行国民经济
发展的第五个五年计划和第六个五年计划,后一个五年计划于1958年完成。
从1950年至1970年,特别是50年代中,苏联东欧各国的经济建设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这是战后恢复时期结束后经济发展最
快的年代。如苏联1950—1960年的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
10。25%和11。6%,保加利亚分别为11。05%和14。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分别为10。1%和11。25%,罗马尼亚分别为10。35%和13%。1950—1960年
期间,苏联东欧9国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9%,工业产值的年平
均增长速度为12。3%。在这一时期中,苏联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
高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50—1960年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
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除了日本 (8。8%)和联邦德国(7。95%)较高外,
美国仅为3。25%,英国仅为2。75%,法国为4。55%,意大利为5。4%。①
苏联东欧各国在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成为战后最快的时期,原
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
的,这些粗放经营的因素在苏联东欧国家特别是在苏联中,当时尚处于有利
的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一定
的目标方面,还发挥较为有效的作用;尽管当时苏联东欧各国遭到西方国家
不同程度的经济封锁,但成立于1949年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在进行经贸合作
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其成员国经济的协调和发展。
(3)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危机时期
苏联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之后,从70年
代开始,经济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进入90年代后,这些国家的经济都陷
入危机之中。
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50年代年平均的10。25%下降到60年代的
7。2%之后,70年代又下降至5%,在80年代后经济发展更为缓慢,使苏联
经济从停滞、危机前的状态进一步演变成危机。从50年代以来几个五年计
划年平均增长速度看,1951—1955年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
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4%、10。8%和13。1%;1956—1960年三者分别
① 根据 《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有关年份的资料计算。
… Page 81…
为9。1%、9。1%和10。4%;1961—1965年三者分别为6。5%、6。5%和8。6
%;1966—1970年三者分别为7。8%、7。4%和8。5%;1971—1975年三者
分别为5。7%、6。3%和7。4%;1976—1980年三者分别为4。3%、4。2%和
4。4%;1981—1985年三者分别为3。2%、3。3%和3。6%;1986—1990年三
者分别为1。3%、1。8%和2。5%。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
负增长,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4%、…2%和…1。2%。到1991年,即苏联存
在的最后一年,经济负增长的幅度更大,三项指标分别为…15%、…17%和…
①
7。8%。。
与苏联一样,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60年代后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50年代,东欧各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8—9%,1960—1980年年平均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5—6%,1985年经济增长速度只有2—3%,其中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均为负增长。从几个五年计划年平均经济增长
速度看,1971—1975年东欧各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3%,1976—
1980年为4。1%,1981—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3。1%。80年代末和90年代
初,随着东欧形势急剧的变化,东欧各国也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1990年,
波兰的国民收入下降13%,工业生产下降23%;匈牙利国内生产总值下降
5。6%,工业生产下降8。5%,农业生产下降6。4%;捷克斯洛伐克国民生产
总值下降3。2%,国民收入下降3。1%;罗马尼亚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0。2%,
工业产值下降19。8%,农业产值下降3%;保加利亚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0。7
%,工业产值下降13%;南斯拉夫社会产值下降7。6%,其中工业产值下降
10。9%,农业产值下降7%。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曾居于优势地位,
从一个重要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
不断下降并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苏联东欧各国的速度优势在80年代之后
也就不再存在,其增长速度甚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苏美两国国民生产总
值增长速度的比较,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苏美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比较
(对上年增减%)
1981—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苏联 3。7 3。3 2。9 5。5 3。0 …2。0
美国 2。8 3。2 3。5 4。5 2。8 0。9
资料来源:《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989年;'苏'《经济与生活》
1991年第5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主要经济指标》1991年11月。
① 参见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94 页表1。
… Page 82…
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下降并最终陷入经济危机之中,这不
是偶然的。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国家都是通过粗放的经营方式,即通过增加
新的生产要素投入,扩大生产场所实现经济增长的。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也
是按照这种要求建立起来的。这种粗放经营方式以及体现其特点的经济体制
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在60年代末之后,苏联东欧
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因素逐渐枯竭。这表现在诸如
劳动力紧张、资金短缺,自然资源开采条件恶化或原材料及能源严重不足等
方面。尽管苏联东欧各国在70年代后先后提出要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
但成效不大,难以扭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再加上80年代末和90年
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在转变过程中政治斗争和动乱对经济的严重冲
击,这些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2。苏东国家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调整
在5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东欧各国均实行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
经济发展战略除了实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之外,就是以坚持优先发展重工
业为特征。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是导致苏东国家经济结构的畸形
发展。
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苏联30年代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形成
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经济建设是在资本主义包围条件下进行
的,工业化过程与经济发展采取了与一般工业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不是从
轻工业开始,而是突出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这样做无疑是必要的。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高速发展,这就为苏联
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以及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
苏联在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相反却忽视以至牺牲农业和轻工业。长期以来,苏联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建
筑在损害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一方面,通过高征购、低价格等办法从农业
和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远远超过了农业部门所能提供的积累,以致农业只
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另一方面,重工业部门并没有面向农业,更好地为农
业生产服务,还规定不允许集体农庄购买和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
基本生产资料,而只能购买和拥有大镰刀、小镰刀以及小发动机之类的小农
具,企图通过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去控制集体农庄。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重工
业的高速发展,挤掉了轻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轻工业每年的投资仅占整
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5%。重工业部门也没有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
技术装备,而主要是为本部门的“自我服务”。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特别落后,也直接影响了人民生
活的改善。
苏联把这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发展战略视为适用于所有社
… Page 83…
会主义国家的普遍规律,是没有根据的。特别是在战后,苏联国内和国外的
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坚持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更是没
有根据的。战后社会主义已突破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从
而改变了受资本主义包围的局面。而苏联本身经过长期的经济建设,国力有
了很大的增强,重工业有了较雄厚的基础,农业和轻工业却明显落后。在这
种情况下,苏联应及时调整自己原先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苏联并没
有这样做,它仍然片面强调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其结果是国民经济各部
门的比例更加失调。1953年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相比,苏联工业
增长了20。43倍,其中甲类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45。46倍,乙类工
业 (消费品生产)仅增长了7。8倍,而农业生产仅增长了40%。直到1953
年,苏联粮食产量尚低于1913年。农业和轻工业严重落后的状况,既影响
到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50年代中期以前,东欧各国也普遍照搬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
征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使东欧各国的工业特别
是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建立了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和机器
制造业等重工业部门。与此同时,也给东欧各国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这
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通过损害农民利益的办法来积累工业化
所需的资金,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的严重落后;在工业
中,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的比例失调,乙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重工业的高
速发展是在压缩人民消费的基础上实现的,因而这一时期东欧各国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不快。如波兰,从1950年开始执行“发展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基
础”的六年计划,该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
三年经济恢复计划期间的17。2%提高到30%左右,1953年高达38。2%。计
划实施的结果,严重地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原计划工资提高40%,实际仅
提高 3—4%,加之物价上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比三年计划时期反而下降
了。在生产方面,除重工业外,其他计划指标都未能完成。匈牙利在战前是
一个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也缺乏。当时的领导人拉科西等人却
不顾匈牙利的国情,照搬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提出要把匈牙利建成
一个“钢铁和机器之国”。为此,匈牙利大大压缩了农业投资,其比重从三
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30%下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0—1954年)
的13%;工业投资比重则从26%提高到46%,其中90%以上用于重工业。
为了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1950年实行带有强制性的义务交售制后,在全国
120万农户中竟有80万农户缺粮。由于完不成交售任务,在1948—1954年
期间,有40万农民受到制裁,其中有20万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在这种情
况下,大量农民被迫逃离农村,使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1956年同战前
1938年相比,工业提高了2倍,农业仅增长2%,粮食不能自给,其中30
%要靠进口。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匈牙利消费品短缺,物价上涨,居
民生活水平下降,这是酿成1956年暴乱事件的原因之一。
… Page 84…
鉴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产生的问题和后果,苏联东欧各国在50年
代特别是在 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先后对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结构进
行了调整,在不同程度上重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一般说来,可以划分
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使农业和轻工业在不
同程度上有所发展。苏联和多数东欧国家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类型是放弃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属于此类
型的国家是南斯拉夫和匈牙利。
早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就开始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其调整的
重点是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1953年9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
《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