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34亿人民币,其中工业为25亿元,商业为8亿元,交通运输及其他1亿
元。定息年息为5%,从1956年1月1日起计算,国家为全年定息支付的资
金为1。65亿元。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存在由于过急过
粗而遗留下一些问题,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情
况下,没有适当地保留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对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国探
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该报告提出要以苏联为鉴,调动国内外
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论十大关系》主要是
讨论经济建设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探索与苏联有所不同
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该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
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今后应根
据形势和经验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
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
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二是已开始触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问
题。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并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
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明确指出:
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
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
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
设方针,强调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的发展速度,把
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大
会还提出三个主体与补充,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
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
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
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
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上述提法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无疑是一个突破。大
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73 页。
… Page 112…
会还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中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
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
划 (1958—1962)的建议》,该建议要求到196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
年的计划增长75%左右,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
%左右,钢产量达到1050—1200万吨,粮食产量达到5000亿斤左右,国民
收入增长50%左右。
实践表明,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极其艰难而曲
折的过程。当时主要是涉及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究竟是“以阶级斗争
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
究竟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还是不顾
各种客观限制而规定国民经济过大的规模和过高的速度。从1957年至1976
年长达20年之久的时间中,中国在对待上述两个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失
误,导致严重的后果。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及其后果
1958至1960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
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
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
1958年5月,中央召开了八大第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然而,它夸
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否定了国民
经济的综合平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
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
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从
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大跃进”的口号最先是在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中提
出的,认为在农业合作化以后,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在1958
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逐步开展。其主要标志
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
标。
大跃进突出反映在全民大办钢铁方面。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提出以纲
铁翻番为中心,“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在
能源、交通、设备、材料供应等方面优先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在1958年
开工的大中型钢铁项目达到1587个,钢铁投资高达35。7亿元。实行大跃进
的结果,虽然钢产量经过突击达到了,也为今后地方工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
基础,然而却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产品质量下降,原材料和
燃料消耗增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
… Page 113…
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1958—1962年,社会总产值年平
均下降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5。9%,轻工业年均下降2%,国民收
入年均下降3。1%,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下降4。7%,居民消费水平年均下
降3。186 3%,在此期间只有重工业年均增
长3%。与此同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明显失调。1960年同1957年相比,
在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例由24。9%提高到39。6%,直接减少了当年的消
费基金;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粮食产
量减少了1031亿斤,降到1951年的水平,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比例由5。7∶
4。3变为7。8∶2。2。1958—1960年,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55
%下降到33。4%;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三年的财政赤字达到169。4亿元,货
币流通量增加了82%。在三年“大跃进”期间,人民必需的消费品已难以保
证基本需要。1957—1960年,全国人均消费的粮食由406斤降到327斤,猪
肉由10。2斤降到3。1斤。
和“大跃进”一样,人民公社也是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产
物。人民公社化最早是从1958年3月成都会议提出把小合作社并成大合作
社开始的,各地试办了一些1000户以至数千户的大社。如河南省遂平县嵖
岈山卫星社在1958年4月把27个小社合并成拥有9369家农户的大社。7、
8月间,《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公开宣传毛泽东关于把工、农、商、
学、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的思想。不久,
河南新乡七里营社就办了一个人民公社。8月份毛泽东视察了这个社,指出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认为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可为农村过渡到共
产主义创造条件。8月北戴河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
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
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这次会议把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
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向高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将过去全国75万多个农
业生产合作社 (1。2亿多农户)合并为2。7万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
是“一大二公”。其“大”表现在:原来每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平均农户为160
户,而人民公社则扩大到4600户左右。其“公”表现在:在合作社合并后,
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从
而导致原来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把社员的自
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等收归社有,与此相适应,还取消了集市贸易;
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
的房屋、家俱;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采取大兵团作
战的方法进行工农业生产。这些做法实质上是对农民的剥夺,挫伤了农民的
积极性,是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针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
提出要纠正“共产风”,中共中央先后于同年12月和1959年3月作出了《关
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和 《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
… Page 114…
案)》。《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人民公社目前基本上仍
然是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批判了企图过早地否定按劳分配原则而代之
以按需分配原则的错误思想,并针对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错误倾向,强调在今后一个必要的时期内,人民公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该决议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包括房屋)
和存款,在公社化仍然归社员所有,而且永远归社员所有。同时规定:“人
民公社应当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规定管理区(或生产大队)是进行
经济核算的单位,盈亏由公社统一负责,生产队是组织劳动的基本单位。《关
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明确提出了人民公社是以生产大
队(相当于原来的高级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
所有制,并规定了三级各自的职权范围。当时毛泽东概括为十四句话:“统
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
由社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
别。”上述措施对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左”的倾向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1959年秋庐山会议反右倾以后,“左”的东西又复活起来,导致1959
—1960年粮食的大减产。1959年粮食产量比1958年减少了3000万吨,1960
年又比1959年减少了2650万吨。
(3)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
由于坚持以钢为纲的大跃进以及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比例失
调的严重局面日趋加剧,特别严重的是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轻工业生
产也因此而招致急剧下降。中国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
年同1957年相比,城乡人民平均的粮食消费量减少了19。4%,其中农村人
均粮食消费量减少23。7%;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减少23%;猪肉人均消费量
减少70%。1960年秋,苏联政府又突然单方面决定撕毁几百个合同和全部
撤走在华专家 1000余人,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使中国经济更加陷于困
难之中。
为了改变国民经济严重的困难局面,1960年秋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
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年9月30日,
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
提出:1961年,我们要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
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1961年1月中旬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
正式批准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并向全国人民宣布:1961年应当适当
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采取巩固、
充实和提高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指方针的重要转变,“大跃进”和向
基本社有制过渡宣告停止,中国民经济从此进入了调整时期。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该方针的重点是放在调整上。为
调整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和加强农业。为了发展农业产,除了采取诸
… Page 115…
如增加农业第一线劳动力、减少粮食征购量、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等措施
外,还采取如下若干重要措施:一,把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改变为生产
队(即原来的生产队,规模大体相当于过的初级社)。1962年9月,在党的
八届中全会上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条》)
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实行独立算,自负盈亏,直接
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生产队集体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
不能抽调;生产队对生产的营管理和收益的分配,有自主权。并决定这种制
度至少30年变。上述规定能较好地克服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有利于保
生产队的自主权和改善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员的生产积极
性。第二,与过去相比,经营管理方式比较灵活样。《六十条》规定,为了
便于组织生产,可以划分固定的或者时的作业小组,划分地段,实行小段的、
季节的或者常年的包工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其他
副业生产,畜、农具、水利和其他公共财物的管理,也都要实行责任制。有
责任到组,有的责任到人。1962年,在某些地区出现了包产到的形式,个别
地区出现了分田单干。第三,破除供给制,实行按分配。 《六十条》规定:
按照社员劳动的质量和数量付给合理的报酬。生产队逐步制订各种劳动定
额,实行定额管理。凡是有定额的工作,按定额记分;无定额的工作,采用
评工记分的办法。分配办法的改变,实际上废除了过去所实行的供给制与工
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取消了“公共食堂”,从而有助于克服分配上的平
均主义。第四,恢复在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曾被取消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