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这一时期,高技术产业在西方7国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已在1/3以
②
上,其中最高的美国已达40%,最低的加拿大也达到了23%。另一途径是
将一些传统产业,相对衰落的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使许多发达国家甩
掉了产业结构落后的沉重包袱,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在客观上
推动了接受转移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经济政策方面进行
② 参见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① 《世界经济》,1993 年第3 期。
② 参见'苏联' 《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85 年8 月。
… Page 40…
了调整。其调整的基本内容都是试图转换经济理论,改变国家经济干预的内
容和侧重点。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和结构性障
碍,使不少国家转向货币学派、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普遍实行减税,减少
货币供应量,减少政府干预和实行私有化等。在金融政策方面,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的政策调整是以制止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目标,实行紧缩银根的做法,
收到一定成效。在财政政策方面,各国政府实行紧缩财政开支,以减少甚至
消灭财政赤字,但在这方面收效甚微。
调整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各有特点。仍然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①
的美国,这一时期实行里根经济政策,通过货币紧缩和高汇率、高利率控
制了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从1980年的13。5%下降到1986年的1。1%,
随后虽有回升,但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如1983—1988年的消费物价
上涨率年平均为3。5%。同时,美国政府依然靠扩大财政赤字和实行信用膨
胀的办法刺激经济发展,从而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回升,并实现了年平均
3。9%的经济增长(1983—1988年)。美国因而摆脱了滞胀困境。但是,里
根政策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的严重后果。据统
计,里根两届任期内累计财政赤字为16673亿美元,是前历届总统累计预算
②
赤字的1。8倍。 外贸赤字1988年为1373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
2。9%。巨大的双赤字酿成严重的债务经济,不仅使美国在1985年由债权国
沦为最大的债务国,而且时至今日始终是影响美国经济摆脱低速而不稳定局
面的主要因素。
日本在这一时期里经济波动较大。1982年以来,日本经济先是继续以高
于其他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伴随长期资本输出
的急剧扩大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日本确立起资产大国和债权大国的地
位。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如 1982
—1987年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美国,
在西方7国中的排列,由1980年的第6位跃升为首位。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的进一步加强,使日本工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工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在
①
1985年超过了西德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随着贸易收支顺差的扩大,1983
年起日本成为长期资本输出国,1984年日本年度对外直接投资额已居世界6
②
大对外直接投资国首位。1987年底和1988年底,日本的国民资产和对外净
资产额已居世界第1位。但是,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股票和房地产热不断
① 里根上台后,在1981 年2 月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减少政府开支(不包括军费)和
财政赤字,大规模减税和减少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以及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计
划后来虽已走样,但开头的几年乃是里根经济政策的基调。
② 《世界经济》1988 年第8 期。
① 联合国《统计月报》1988 年3 月号。
② 6 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为美国、英国、日本、西德、加拿大、荷兰。
… Page 41…
升温,价格高腾远超过经济的实际水平,加之银行业的介入,信用过度膨胀,
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随着90年代以来股票房地产的价格下跌,
显示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遭到极为沉重的打击,加上严重的
对外摩擦,1993年日本经济陷入了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
西欧在新的经济时期中仍然发展缓慢。80年代初的危机过后,欧共体国
家经历了很长的萧条复苏期,经济高涨开始迟缓,势头弱。在新一轮的科技
进步,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进展也相对迟缓。虽然这一时期经济总体呈上升
趋势,但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的增长上都相对缓慢。1980—1987年,
欧共体国家上述两种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6%和0。8%。当然,各国的
发展速度不同,这一时期增长较快的英国达到了3。5%,在英、德、法、意
①
四大国中,发展最慢的法国,还不足2%。不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西欧
各国都进行了经济调整的努力,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它们通过财政整顿和
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明显的成绩是大大压低了通货膨胀率。同时,为提高
竞争能力它们改善经济结构,促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且实施多项措施改
善企业经营条件,甚至大规模实行了企业私有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还是欧
共体各国加强了协调与合作,1985年其发展出现了新势头,即提出1992年
建成统一的欧洲大市场的目标,以及计划在本世纪末以前建立统一的欧洲货
币和欧洲中央银行。1993年欧洲大市场如期成立,反映后者目标的《马斯特
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尽管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路程还长。但这反
映了西欧国家期望通过联合的途径增强实力,克服困境的努力。
5。不平衡发展中摩擦和冲突的加深
战后40多年里,发达国家经济虽有起伏,但仍然呈现出资本主义发展
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总量不断提高,产业结
构高级化和经济结构现代化的趋势日趋加强。不过,明显的事实是,伴随这
种发展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依赖的加深和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彼此
间的摩擦和冲突已成为西方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经常性现象。
(1)经常性摩擦冲突的原因
发达国家间的摩擦和冲突,来源于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所产生的矛
盾。而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最突出地反映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实力的彼
此消长上。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包括日本和西欧在
内的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与美国相差悬殊。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美
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并且它还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建立起以美国霸权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秩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之后,在美国
继续发展的同时,完成了经济复兴和获得了再生性增长的日本、西欧等国
① 前引李琮主编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下册,第302 页。
… Page 42…
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
是日本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经济的跃进性增长。由于这些国家的发展速度不
同,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的对比逐步发生了变化。到70年代初,在经济
格局方面,原先为美国一方独霸的局面,开始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
面所取代。经过70年代滞胀和80年代的结构性困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
的这种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更加明显。作为经济力量中心之一的美国,虽然
仍具有各种经济优势,但其经济实力进一步削弱,随之而来的是以美国霸权
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遭受到强烈冲击;后起的日本经济实力仍在继续增
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西欧各国在新一轮竞争中虽然
相对落后,但它们加快经济一体化建设,以联合的力量与美、日两个中心抗
衡,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的大小即代表着经
济利益的多寡,而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则意味着原有的利益平衡关系被打
破,从而不能不引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尖锐矛盾,而且随着实力对比的
变化矛盾也进一步加深。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摩擦和冲突,还来源
于各国经济对外依赖的加深。在生产国际化趋势推动下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
的加深,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实现了经济国际化的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点更为突出。这一时期各个国家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
策的制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国际环境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例如美国为缓解其巨大的债务经济的压力,解决长期以来的双赤字问题,不
得不依赖于对外资的大量输入。而对于日本和德国等国家来说,国际市场对
它们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增长是直接同企业在国际市场所占
的份额,即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各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得以顺利发展,必然加强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注视,
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而在争夺中加深原有矛盾和引起新的矛盾。从而形
成经常性的摩擦和冲突。
(2)发达国家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加深的表现
由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摩擦和冲突,最初发生在国际贸易领域,美、日、
西欧间的贸易战接连不断。随着彼此间矛盾的加深,这种摩擦和冲突逐步扩
展到金融领域、生产领域,乃至科学技术领域,表现为复杂的多重性的竞争
关系。同时,冲突内容也不断升级。
六七十年代,伴随西方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平衡发展趋势在对外经
济关系上的表现,集中在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地位和状况的变化上。例
如,1948—197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3。3%下降
到15。3%,相反日本从0。5%上升到6。9%,联邦德国更是从1。4%上升到
12。3%。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外贸收支状况的恶化,在1971年首次出现逆差,
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则有所改善。而且,这一期间美国对日、德
两国的贸易先后转入逆差。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在外贸扩张方面的相互争
夺。加上70年代以后,在西方经济陷入滞胀时期,日本加紧推行外需主导
… Page 43…
型的经济增长政策,对外出口迅速扩大,因此导致贸易摩擦的加剧。从而引
发了日美、日本与西欧之间连绵不断的贸易战。美国强烈要求日本缩减出
口、缩减对美贸易顺差和开放农产品市场。而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发展的日本
不肯轻易放弃它的即得利益。因此遭致美国对其实行多次的报复和制裁。西
欧是除美国和东南亚以外的日本最大商品出口市场。60年代初开始日本在这
一市场长期保持着贸易盈余。但由于当时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矛盾并不尖
锐。但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以来,日本对西欧的贸易收支顺差先后达到两
位数和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日本的汽车、机床和彩电等耐用消费品大量涌
入欧洲市场,给长期处于萧条状态的西欧经济带来强烈的冲击。欧共体国家
对日本的商品进口开始采取严格的限制和保护措施,并对日本提出了开放商
品和金融市场,扩大内需、减少出口的强硬要求。对外贸易作为国际经济关
系的一个重要领域,各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扩张和争夺从未停止,并且随
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变化,争夺更为激烈。而且随着摩擦的加深,冲突的内容
也不断升级。例如,60年代到80年代初,日美之间经过了三个回合的贸易
战。第一回合发生在60年代,是以纤维贸易冲突为主要内容的轻工业战。
当时纤维作为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8。7%。第
二回合的交锋出现在70年代,是围绕彩电、汽车、钢铁等产品出口展开的
重工业战。第三回合则是80年代以后,以电子产品等的出口摩擦为中心的
高技术产业战。1975—1983年,日本此项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7。4
①
%。其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7。1%升至18。7%。给美国产品今
后的发展和竞争造成直接的威胁。从而使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达到白热化程
度。此后,随着美日贸易矛盾的积累,90年代初,以美要求日本缩减贸易盈
余、开放国内市场为内容,日美贸易再度爆发新的冲突。
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货币关系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金融领域日益
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摩擦冲突的重要场所。各经济力量中心在国际货币
金融领域里的摩擦冲突,也是以其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为背景的。二次大战
结束前的1944年,美国在其实力基础上建立了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西
方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被置于中心货币的地位。但在经历了50年代美元地位的全盛时期之后,
随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60年代美元危机频繁,导
致美元地位的不稳。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发生在1960年,是由美国国际收
支连年逆差,对外短期债务剧增,其债务总额超过国内黄金储备引起的。到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
元汇价暴跌,西方世界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国货币的风潮。8
月,美国被迫宣布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12月,在各国货币汇率调整中,美
国被迫同意将美元正式贬值7。89%。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在美元
① 前引李琮主编: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下册)第141 页。
…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