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拔为远征军司令,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清军被迫应战,中法
战争正式开始。
(2)法军攻占山西、北宁
1883年12月14日,法军5000人在孤拔的指挥下,向红河上游的战略
要地山西城发动进攻。清军和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顽强抗击,血战3昼夜,
在消灭法军近千人后终于失利,山西为法军占领。1884年2月,法军增至1。7
万人,由陆军少将米乐接替孤拔为远征军司令。3月,法军连陷北宁、太原、
兴化等地,全部占领了红河三角洲。
战前,清廷内部就弥漫着妥协的气氛。山西、北宁失利后,主和派势力
抬头,清政府无心整军经武,继续抵抗,于是派主和派首领、直隶总督兼北
洋大臣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诺在天津谈判。5月11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
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同意在中越边界开埠通商,将越南北
部的清军撤回边界。
(3)战争扩大与清廷宣战
《中法简明条约》签订后,法军立即要接管越南北部的清军防地。6月,
米乐派遣陆军中校杜森尼率军向谅山前进。当法军到达观音桥(今北黎)附
近时,谅山清军因尚未接到撤防命令,派代表向法军解释。法军开枪打死清
军代表,并发起攻击。清军被迫还击,将法军打退。法国政府随即以观音桥
事件为借口,部署向中国本土进攻。7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
强行驶进福建马尾港。8月,进犯台湾基隆,为守军击退。
法军进攻基隆失败后,将舰队主力集中到马尾港,控制了闽江口。马尾
… Page 68…
是中国东南沿海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军、商港口,清政府在此设立了全国最
大的福州造船厂,这里又是福建水师的基地,法国对其早有夺占之意。8月
23日,法舰发动突然袭击,用大炮、水雷轰击中国军舰。福建水师仓促还击,
11艘舰艇被全部击沉,损失商船19只,死难士兵700余人。24日,法军又
炮击福州造船厂,使船厂受到严重破坏。
马江惨败,打破了清廷的幻想。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下诏对法宣
战,并确定了在东南沿海加强防御、在陆路北圻战场组织反攻的作战方针。
(4)镇南关大捷和不败而败的战争结局
法军偷袭马江成攻后,集中兵力进攻台湾。1884年10月初,孤拔将舰
队分为两部,向基隆和淡水同时发动进攻。清军放弃基隆力保淡水,法军屡
攻淡水不下,伤亡惨重。孤拔见攻基隆受阻、攻淡水失败,便率20多艘军舰
封锁台湾所有海口,企图使台湾因得不到内地支援而不攻自破。但是,福建、
广东、上海等地军民千方百计打破法军封锁,向台湾运送军械、饷银和兵员。
台湾军民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战斗。使法军夺占台湾的目的未能实现。1855
年1月,孤拔率舰队北上进攻淅东门户镇海。清军官兵凭借坚固防御,打败
法舰3次进攻重伤其旗舰,孤拔被击伤,不久死于澎湖。3月底,法军攻占
了澎湖。
当东南沿海在抗击法军进攻的同时,清军的陆路战场亦在越南北部分东
西两线进行。东线清军越过谅山、谷松,进抵郎甲、船头等地;西线清军与
黑旗军联合作战,于1884年10月前进到宣光一带,准备攻占宣光。法军为
了达到威慑清廷的目的,决定在西线取守势,东线取攻势。1855年2月,得
到增援的法军在东线发动猛烈进攻,清军节节败退,法军很快攻陷战略要地
谅山,又占文渊城,一度闯入镇南关(今友谊关),把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
正当广西震动、边关危急之时,在军中素有声望、年近70的老将冯子材,
被清政府任命为关外军务帮办,指挥前敌诸军,率部增援东路清军。他根据
镇南关地形险要的特点,修筑长墙作为防御工事,并集中了约80营的兵力,
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1885年3月23日,法军第2旅司令尼格里率军分3
路猛攻长墙。冯子材坐镇壕墙,沉着指挥。当法军逼近长墙时,他手持倭刀
大吼一声,跳出战壕,将士们随主帅一齐冲向敌阵,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法军三面被围,死伤甚众,只得狼狈败退。镇南关大捷,歼灭法军精锐近千
人,不仅使东线清军反败为胜,整个中法战争的战局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此后,冯子材乘胜挥师南下,很快收复了文渊、谅山、郎甲、船头等地。这
时,西线清军和黑旗军也取得了临洮大捷,连克数十州县。东西线清军连战
皆捷,越南北部抗法战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法军在镇南关等地的惨败,导致了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于是法国政
府不得不加紧了与清政府的谈判。正当中国军队掌握战场主动权,准备把法
军赶出越南北部之际,清政府却于1885年4月4日与法国在巴黎签订了停战
协定,承认了《中法简明条约》,并于4月6日下令从越南撤军,满足了法
国在战前提出的要求。在中法战争中,作为战败国的法国反而得到了在战场
上没有得到的东西,这种不胜而胜、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
的腐败和无能。
5。中日甲午战争
… Page 69…
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的结局,使其更加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侵
吞的主要对象。1894年,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带有浓
厚军国主义色彩的日本,为从对外扩张中寻求摆脱国内危机的出路,对中国
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因该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故通常把这次战
争称作中日甲午战争。
(1)丰岛海战与中日宣战
早在明治政权成立之初,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个用武力征服朝鲜和中国
的所谓“大陆政策”,其中特别是把进攻朝鲜作为实现这一政策的跳板。为
此,日本在军事上进行了长期准备。1890年,日本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各种
矛盾十分尖锐。为了摆脱困境,日本政府决计发动侵略战争,于是便进一步
加速了战争准备的步伐。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由于朝鲜同
中国存在一种特殊的历史关系,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认
为这是实现其“征韩侵华”目标的大好时机,竭力鼓动清廷出兵朝鲜,以便
为自己出兵侵朝提供借口。6月,清政府派出2500名淮军,进驻朝鲜汉城南
面的牙山县。早在清廷出兵之前,日本内阁即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作
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并成立了作战指挥的最高机关大本营。自6月5日至
13日,日军8000余人陆续在仁川登陆,迅速占领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
略要地。日军剑拔弩张,其矛头显然指向清军。但清廷经管军事、外交工作
的李鸿章不准备战守事宜却乞求俄、英、美、法等国出面调停;在碰壁后,
又在同日本公使的谈判中要求中日双方同时从朝鲜撤军,遭到日本拒绝。7
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成立了以大院君李罡应为首的傀儡政权,随
即迫使其废除了同清政府缔结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清军。
1894年7月,清政府决定增派1。4万清军由陆路开往平壤;另调天津练
军2000多人,雇用英国商船运截,由清舰“广乙”、“济远”号护送,从海
路增援牙山。日军探知这一情况,决定突袭中国舰船。7月25日,“济远”、
“广乙”由牙山返舰回国,驶至牙山湾口附近的丰岛海域时,日军3艘快速
巡洋舰突然向清舰开火,双方激战1个多小时。由于日舰在吨位、炮火、速
度、兵员等方面占绝对优势,战至最后,“广乙”全船覆没,“济远”败逃。
与此同时,日舰猛烈轰击挂有英国国旗的商用运兵船。清军英勇抵抗,900
余人死难。同日,日军还从汉城南下,偷袭牙山清军。清军战败,退往平壤。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2)五次主要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开始,至次年4月结束,其间经历了5次主
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平壤为朝鲜旧都。日本挑战战争后,决定立即以分进合击
方针攻取平壤。当时,清军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4部先后到达
平壤,与自牙山败退的叶志超部会合,计有1。7万人,由叶志超统领。叶志
超庸懦惧敌,不积极备战,各军将领均不服调度,因此在平壤保卫战中实际
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
9月初,日军1。5万人分4路向平壤前进,15日发起总攻。清军分路抗
… Page 70…
击,战斗十分激烈。东路马玉昆所部奋勇杀敌,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城南卫
汝贵部阻止了日军数次进攻。北路左宝贵部拼力抗击,日军占领附近山头,
居高临下进行炮击,旋即占领制高点牡丹台。左宝贵不顾伤痛,登城指挥,
不幸中炮战死,玄武门失守。叶志超见北门失守,惧怕万分,举白旗乞降,
下令撤军,弃平壤仓皇北逃。清军在溃退中被日军伏击而死者近2000人,被
俘500余人。随后,又失安州、义州等要地,于9月底撤回中国境内。
平壤保卫战失败,使援朝清军人心沮丧,士气低落,而日军则乘胜北上,
把战火烧至鸭绿江边。
②黄海海战。为掌握黄海的制海权,掩护日后向中国的进攻,日军在攻
占平壤后,便寻机在海上聚歼北洋舰队。9月17日上午,北洋舰队提督丁汝
昌率18艘舰只护送清军至鸭绿江大东沟后返航,忽然同日海军中将伊东佑亨
所率的12艘军舰相遇,随即命令起锚迎敌。一场激烈的中日海军主力决战,
便在大鹿岛西南的黄海上开始了。
日舰驶近后,依仗共船速快的优势,以“吉野号”为前锋,用环形阵势
包围北洋军队,同时以炮火猛击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扬威”
两舰中弹起火,失去战斗力。随后,旗舰“定远号”桅楼被击毁,丁汝昌受
伤。在舰队指挥失灵的情况下,清军各舰猛烈攻击日舰。“定远”、“镇远”
等舰击中“松岛”旗舰炮塔,断其号旗之杆。“定远”、“靖远”、“广甲”、
“来远”等舰密切协同,围攻日舰“比睿”、“赤城号”,将其重创,并击
毙“赤城号”舰长坂元八郎太,两舰逃离战列。接着,日军以第一游击队置
于北洋舰队正面,而本队则绕至背后,北洋舰队陷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但各
舰仍士气振奋,不停地向日舰开炮。在激烈的战斗中,“致远”舰中弹较多,
舰身倾斜下沉。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准备冲击“吉野”,与敌同归于
尽。“吉野”慌忙逃避,并连连施放水雷。“致远”舰中雷沉没,邓世昌等
人落水,随从带救生圈跳入海中救他,邓世昌因全船俱没,义不独生,仍自
沉而亡。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经远”舰在4艘日舰的围攻下,依然沉
着应战,最后被鱼雷击沉,管带林永升等全舰官兵战死。“济远”、“广甲”
两舰贪生怕死,退出战斗。“镇远”、“定远”舰相互依恃,与敌激战,击
中敌旗舰“松岛”和主力舰“吉野”。黄海海战进行了5个多小时,最后日
本舰队先行败退,北洋舰队驶回旅顺。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官兵伤亡千余人;日海军5舰受重
伤,官兵亡600多人。此战日本虽未能聚歼北洋舰队,但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从而为下一步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登陆创造了条件。
③辽东战役。日军攻占平壤、控制黄海制海权后,随即于1894年10月
下旬分两路展开了向辽东半岛的进攻。其第一军采取“近而示之远”的战法,
于24日以一部兵力在义州作渡江姿态,暗中则派精锐在九连城东北、位于朝
鲜境内的水口镇徒涉渡江,绕攻虎山清军,从侧背攻击九连城。部署在鸭绿
江一线的2。3万清军,除防守虎山的聂士成、马金叙部进行了顽强抵抗外,
其余皆不战而逃。仅3日时间,日军即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鸭绿江防线。随后,
连占安东 (今丹东)、凤凰城、长甸、海城等辽东重镇,向中国东北境内发
展进攻。其目的在于牵制清军,掩护日第2军进行登陆作战,同时也为以后
进行直隶平原决战夺取前进基地。
在日第1军发起鸭绿江战斗的同时,10月23日,陆军大将大山岩率第2
军2。4万人,由14艘军舰护航,在辽东半岛东岸的花园口开始实施登陆作战。
… Page 71…
清军在此地未曾设防,当后来得知日军登陆时,又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
致使日军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顺利登陆。11月6日,日军攻破金州,大
连清军官兵闻讯溃散,次日日军即兵不血刃占领了大连。17日,日军向旅顺
发起进攻。总兵徐邦道率残军主动迎战,重创日军,后因兵力薄弱,又无后
援而战败。22日,各炮台相继失守,于是清政府经营10多年、耗费巨额资
金修建的旅顺口,遂被日军占领。
④威海战役。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东部的威海卫,北与旅顺口隔海相对,
西与烟台互为犄角,是控制渤海海峡、拱卫京畿门户的锁钥之一,也是北洋
舰队的两大海军基地之一。黄海海战后,清军尚有15艘军舰、12艘鱼雷艇
停泊在威海港。旅顺既克,攻下威海、消灭北洋海军即成为日军的目标。
1895年1月20日,日军出动2万人,一路佯攻登州,一路在荣城县成
山头登陆,直插威海卫背后;同时以军舰和鱼雷艇封锁威海卫港口。1月22
日,清廷致电李鸿章:“闻敌人载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护之,若将定远
等舰齐出冲击,必可毁其多船,断其退路。此亦救急之策,着李鸿章速筹度
为要。”在当时情况下,清廷的这一决策应当说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举措,
但李鸿章、丁汝昌没有积极出战,以致南帮和北帮炮台先后失陷,日本陆、
海军遂将北洋海军包围。在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严词拒
绝日军的劝降,但他仍株守港内,不突围转移。从2月5日开始,日军一边
用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一边用炮火轰击,“定远”、“威远”、“靖远”
等舰先后被击沉,其余舰只弹药也将用尽。2月11日,丁汝昌见陆援和突围
皆完全无望,便服毒自尽,以身殉国。14日,威海卫水陆营务处候选道员牛
昶丙代表清军在投降条约上签字,将港内北洋舰队所剩全部舰只、炮台和军
械弹药交给日军。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⑤山海关外战役。在日军攻取旅顺、威海卫时,其突破鸭绿江防线的第
1军在占领九连城、安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