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17-古今医统大全 >

第119章

617-古今医统大全-第119章

小说: 617-古今医统大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进退不已,往来寒热,病势如凌虐人之状,所以名疟,即四时之伤寒,故十二经皆能为病。 
古方治法多兼于里,内伤取效,脾胃和而精气疏通,阴阳和解,诸邪悉散。此实非脾病也。 
但病气随经升降,其发早晏日次不等,《内经》具病例已详。后世以发表解肌温经散寒等法,亦 
未尝执于燥脾劫剂也。又曰∶既疟本夏伤暑为病,世有不服药饵,或人与符咒厌之亦止,何也? 
曰∶此夏时天地气交,百物生发,湿热熏蒸,诸虫吐毒之际,人因暑热汗出,神气虚散,感得时 
行不正之气为病,故与厌之亦止,若移精变气之谓也。然古人称疟不得为脾寒者,正恐人专于温 
脾之说,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机气宜之要故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属性:丹溪曰∶疟有暑有风有湿有痰有食积,久而发者为老疟,不已者为疟母。风暑之疟,多因 
夏月在风凉处歇,遂闭汗不能得泄,暑舍于内,故大法当汗之。疟而恶饮食者,必自饮食上 
得之,当用青皮汤之类是也。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者,受 
病一月;连发二日住一日者,气血俱病,俗名脾寒,乃因名而速其实也。苟因饮食而得之, 
未必是寒,况其他乎?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脉候
属性:《要略》曰∶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而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宜温,弦紧者宜 
发汗针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肺经》曰∶疟脉自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疟脉弦大者吐之,不愈须再吐之。凡弦而大 
者为疟脉。若虚濡而数者非疟也,乃阴虚证耳。每日午后恶寒发热,至晓亦得微汗而解。此皆似 
疟而非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属性:疟疾多因风寒暑湿而得之,乃天之邪气所伤,当以汗解。故仲景河间悉用发表之药,但 
以寒热多少,分经络而治。 
傅氏云∶疟系外邪,当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郁而成痰。宜养胃化痰发汗,邪气得出,自 
然和也。 
疟无汗,要有汗,发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要无汗,扶正气为主,带散。(无汗,以升麻、 
葛根、川芎、苍术、柴胡之属;有汗,以当归、芍药、参、 、黄柏之属调之。)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属性:凡疟数作之后,发散和解了,便宜截之。久则中气虚弱,邪愈深而难治。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属性:疟疾多起于暑热风湿,未经发散,遽用常山、乌梅、丹、砒劫剂,轻者必重,重者必危。 
夫三日一作者,阴经受病也,作于子午卯酉,少阴疟也;作于寅申巳亥,厥阴疟也;作于辰戌丑 
未日,太阴疟也。疟得于暑,当汗而解。或因取凉太过,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 
气强者伏而不动。至于再感,复因内伤,其病乃作,宜其难瘥。 
夫感暑与风皆外邪也,非汗多不解。若已经误用劫剂,胃气重伤,似难速愈,必先与参术 
等补剂加减以取汗,得汗而虚,又行补养。下体属阴,最难得汗,补药力到,汗出至足,方是 
佳兆。又有感病极深,邪气必自脏传至腑,其发无时。若发于午之后、寅之前者,血受病也, 
为难愈,须渐渐趱早,方是佳兆。治此疾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大忌饱食,以汗之难易为 
优劣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属性:疟疾有三阴三阳之异。盖伤于阳者近而暴,伤在阴者远而深;在气则发之早,在血则发之 
晏;浅则日作,深则间之。此虽分在阴在阳,是乃浅深之谓,皆当从汗而发也。《机要》谓在三阳 
经,其汗下和解同伤寒治。外邪解而内未已者,以早晚分气血,而用大柴胡汤、大承气、桃 
仁承气下之。《两广撮生》论暑毒瘴疟,每用疏转之 
剂取下根源。其有先伤暑后发疟涉年余者,度其腹中有癖,水磨沉香下解毒雄黄丸,黑血如泥 
泻下极臭,由是遂愈。因知诸疟皆有积,在治法之外,又当随轻重而利导之。实者加子和舟车丸、 
浚川散、隐君滚痰丸之类;虚者养正丹、木香槟榔丸之类。可见常山于疟作效,为能消痰破癖,上 
可吐涎而下可利水故也。久疟胸中郁郁,欲吐而不能吐,当以藜芦散、雄黄散吐之。此为暴病而 
气实者设也。丹溪论邪气深入阴分血分而成久疟者,必当用升发药,自脏而出之于腑,然后自表 
作汗而解。若用下药,则邪气愈陷下而难出也。又久疟之人正气虚者,不可用劫药损其胃气,劫 
之数次不愈者,病若不变,必待春来阳气上升,疟气随升发之气而出方已。遇此者当以补之。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属性: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刺委中, 
(足膝后横纹中央是穴。)出血三合。虚者勿刺,宜大调中汤加羌活、柴胡、桂枝。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宜 
刺足阳明跗上冲阳穴,(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宜大调中汤加桂枝、石膏、黄芩、芍药。 
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中惕惕然,热多汗出甚。 
宜刺足少阳侠溪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是穴。)大调中汤加柴胡、黄芩、芍药、 
人参。 
足太阴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公 
孙,(公孙为太阴络在足大指本节后同身寸一寸,刺灸。)药宜大调中汤加桂枝、芍药、甘草、 
人参。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取大溪, 
(此少阴络也,在足内踝后跟骨 
上动脉陷中,刺三分,灸三壮。)药宜大调中汤加知母、黄芩。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 
腹中悒悒,刺足厥阴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药宜大调中汤加川芎、当归、玄胡、 
苦楝,脉沉微加附子。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属性:风疟自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疼,转而为疟。风,阳气也,故先热后寒。可与解 
散,如川芎、白芷、青皮、柴胡、紫苏、细辛、槟榔之类。 
温疟一证,亦先热后寒,此为伤寒坏病,与风疟大略相同。热多寒少,小柴胡汤;热少寒 
多,小柴胡加桂。 
夫寒疟自感寒而得,无汗恶寒,挛痛面惨,转而为疟。寒,阴气也,故先寒后热。可与发 
散寒邪,生料五积散、增桂养胃汤,或良姜、官桂、草果之类,甚则姜附汤、附子理中汤。 
暑疟为暑胜热多得之,一名瘅疟,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里实不泄,烦渴且呕, 
肌肉消烁,合用小柴胡汤、香薷饮。呕者,缩脾饮(方见暑门。)加生姜温服下消暑丸。热多 
燥甚者,少与竹叶汤,常山、柴胡于暑证最便。当暑盛时作者,人参白虎汤之类。 
湿疟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身体痛重,肢节烦疼,呕逆胀满,合用五苓散、除 
湿汤加苍术、茯苓之属。寒多者加姜、桂。 
牝疟为久受阴湿,阴盛阳虚,不能制阴,所以寒多不热,气虚而泄,凄怆振振,柴湖桂姜 
汤,减半黄芩,加以半夏。 
食疟一名胃疟,饮食无节,饥饱有伤致然也。凡食啖生冷咸酸、鱼盐肥腻,中脘生痰,皆 
为食疟。其状苦饥而不能食,食则中满呕逆腹痛。青皮、陈皮、草果、半夏、砂仁、白豆蔻 
作剂,或煎四兽汤下红丸子之属。 
瘴疟乃山岚瘴气蒸毒所致,自岭以南地方苦炎,燥湿不常,人多患瘴疟。其状血乘上焦, 
病若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燥狂妄,亦有哑而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此 
为实热所致,而尤甚于暑疟者也。治之须用凉膈散疏通大府,小柴胡加大黄,或木香丸、观 
音丸之类。 
劳疟则前数证经久不瘥,真气以耗,邪气犹存,或药暂止,小劳来复。法当调养气血, 
十全大补汤之属。有热者,止以八珍汤。 
疟母,此为前证弥年越岁,经汗吐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有症癖,成块不移。 
此证未可直攻,急作乌头七枣汤以扶其里,候其内气已完,继已经效驱疟丹,或消癖丸下之愈。 
鬼疟,世俗之谓也,乃邪入阴分,夜间发作,故名鬼。但凡午后及夜作者,用四物汤加黄柏、 
酒炒知母、红花、升麻,提起阳分,方可截之。《医林集要》云∶疟在阴经而夜发者,桃仁承 
气汤下之再截。 
治疟有汗要无汗,须扶正气;(以小柴胡桂枝汤或白虎桂枝汤亦可。)无汗要有汗,须散 
邪带补,桂枝汤加黄 知母石膏汤,或人参柴胡饮子。 
热多寒少,目痛多汗肺大者,以大柴胡汤微利之。余邪未尽,以白芷石膏三物汤以尽其邪。 
治疟总套,初得病势方炽,二三发间,未宜遽截,不论寒热多少,且用清脾饮或草果饮, 
或二陈汤加草果五七分,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又或养胃汤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热 
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服后寒仍多者,养胃汤加附子、桂枝各五分。独寒者尤 
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 
渴甚者,以五苓散,白虎汤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亦与小柴胡汤。热虽极,不甚渴者,本方 
加桂,或以柴胡桂姜汤,候可截则截之。 
《杂着》云∶邪从外入者,宜发散之,又须分别阴分阳分而用药。邪疟及新疟发热者,可 
散可截;虚疟及久疟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绵延不休。 
久疟不愈,寒多热少,咳嗽痰涎,用四兽饮,二服以后,参、术、草果截之。《医林集要》 
云∶久疟不已, 
宜服七宝饮。 
久疟不得汗,以二陈汤倍加苍、白术,少加槟榔。 
久疟以二陈汤加川芎、苍术、白术、柴胡、葛根,一补一发药也。 
久疟欲吐不吐者,宜探而吐之,或用藜芦末水调服,以吐为度。甚者发寒热,头痛如破, 
渴而饮水多汗,可以参、 、芩、连、栀子、川芎、苍术、白术之类治之。 
疟大渴大热,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黄连、黄柏、知母、栀子、麦门冬、天花粉。 
疟母治法,以丸药消导之,醋炙鳖甲为君,三棱、莪术、香附、海粉、青皮、桃仁、 
红花、神曲、麦芽,随证加减,丸醋汤下。 
疟因劳役忧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者,补中益气汤。 
小柴胡汤加常山,截疟神效。 
疟疾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下之;不能者,必从饮食上得之,以食治,清脾汤之类。 
疟疾既久,脾胃虚寒,及老弱不食,可用理中汤加青皮、草果、半夏、茯苓。久而不已, 
姜附汤。 
妇人久疟,用小柴胡合四物汤服之。 
小儿疟疾有痞块,生地、芍药各一钱,陈皮、川芎、炒黄芩、半夏各一钱、甘草三分加姜煎, 
调醋炙鳖甲末效。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案
属性:一男子 疟,胁下有肥气,腹中作痛,形如覆杯,病已三载,两手脉沉伏而有力。以三花神佑 
丸五六十丸下之五六行,以凉水止之,盖冷主收敛故也。一二日服白虎汤,五七日后以常山散吐出冷 
痰涎水,又以柴胡汤和之,间服妙功丸磨积愈。 
《正传》有二男子皆年四五十,各得 疟三年,俱发于寅申巳亥日。一人昼发,发于巳而退于 
申;一人夜发, 
发于亥而退于寅。昼发者,乃阴中之阳病,宜补气解表,与小柴胡倍柴胡、人参,加白术、 
川芎、葛根、陈皮、青皮、苍术。夜发者为阴中之阴病,宜补血疏肝,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 
加青皮。各与干帖,加姜枣煎,于未发前二时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 
丹溪治一人,因劳役发嗽得 疟,又服发散药,变为发热,舌短语言不正,痰吼有声,脉 
洪实似滑。先用独参汤加竹沥二蛤壳一,服后吐胶痰,舌本正,后用黄 人参汤服半月愈。 
一人性急好酒色,味浓,适多忧怒,患久疟,忽大热下臭积,大孔痛陷下,此大虚,脉 
弦大而浮。以瓦磨如钱圆烧红,童便淬,急取以纸裹于痛处,恐外寒乘而入也,以参、归、 
陈皮煎服,淡味半月安。 
一妇病疟,三日一发,食少,经不行已三月,脉无。时冬寒,议作虚寒治。疑误,再 
诊,见其梳洗言动如常,知果误也。经不行,非无血,为痰所凝。脉无,非血气衰,则积痰生 
热,结伏其脉而不见耳,当作实热治。与三花丸,旬日后食进,脉出带微弦。谓胃气既全,虽 
不药,疟当自愈而经行也。令淡滋味,果应。 
一妇身材小,味浓, 疲疟月余,间日发于申酉。头与身痛,寒多喜极热辣,脉伏面惨晦, 
作实热治之,以十枣汤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饭半月,大汗愈。 
一妇人久痢,因哭子变疟,一日五六作,汗如雨不止,脉微数,疲甚,无邪可治,阴虚阳 
散,死在旦夕。且服四兽等热剂,遂用参术二两、白芍药一两、黄 半两、炙甘草二钱, 
作四大剂服之而愈。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属性:(《济生》)x清脾饮x 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 
青皮 浓朴(姜制) 白术 黄芩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 甘草(炙。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仲景)x小柴胡二陈汤x 治热痰作疟,用此和解。(方见伤寒门。) 
(《活人》)x白虎加桂枝汤x 治疟但热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 桂枝 甘草(炙) 粳米(各一钱) 石膏(五钱) 
上咀,水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 
(《局方》)x参苏饮x 治疟初作,用此散解。(方见风寒门。) 
(《局方》)x二陈汤x 治食痰作疟。(方见痰门。) 
(《局方》)x五苓散x 治疟疾小水不利,用此分理阴阳。(方见湿门。) 
x草果饮x 治诸疟通用。 
草果 白芷 良姜 青皮 川芎 紫苏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加姜煎,亦治寒疟。 
(《拔萃》)x桂枝黄芩汤x 治疟,服药寒热转甚者,此三阳合病也。 
桂枝 黄芩(一钱) 人参 柴胡(钱半) 石膏 知母(各一钱) 半夏 甘草(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七分服。 
(《御药》)x柴胡栝姜根汤x 治一切疟疾,往来寒热,烦渴引饮。 
柴胡(二钱) 天花粉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上姜五片、枣二枚、水盏半煎八分,通口服。 
(《简易》)x七宝饮x 治一切疟疾,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不问鬼疟食疟。 
常山 浓朴(姜制) 青皮 陈皮 甘草(炙) 槟榔 草果(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于未发隔夜,水一盏、酒一盏共煎一盏,去渣露一宿,再将渣煎另放, 
亦露一宿,来日当发之晨,荡温,面东先服,头服少顷,再服药渣,大有神效。 
(《和剂》)x人参养胃汤x 治疟疾寒多热少者,必须先服此药。 
人参 浓朴(制) 陈皮(各一钱半) 苍术(二钱) 茯苓 半夏(制) 草果 藿香 
甘草(炙。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姜三片、枣二枚煎,不拘时服。 
(《济生》)x万安散x 治一切疟病之初,以其气壮,进此药以取效。气虚胃弱及妊妇不 
宜服之。 
苍术 浓朴(姜炒) 陈皮 槟榔 常山(酒浸) 甘草(炙。各钱半) 
上咀,水二盏煎一盏,去渣露一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