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17-古今医统大全 >

第15章

617-古今医统大全-第15章

小说: 617-古今医统大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脉,然后知病脉,乃可言间甚、死生之期云。 
x血气形志篇x 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谓形不劳而志思苦者,结虑深思,荣卫乖否,宜盛泻虚补,灸刺为宜之,此顺气之道也。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筋骨不劳,心神悦怿。病生于肉,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以石破之,今世之用 
针以破决之是也。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劳形者伤筋,治以药熨及导引,则筋自舒而愈也。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志俱苦,则气血两耗,而咽嗌为之不利也。治以百药,乃荣卫益理,气药、血药并行是也。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以按摩醪药。 
按摩,所以导其闭塞,而使之通其经络者也。醪药,则药酒也。药以酒渍,使其能通经络 
血脉,而善行气者也。 
x汤液醪醴论篇x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 
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亟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此水气胀满之病,其本不从毫毛生,五脏阳气竭耗,而脉气孤危,故魄独居。此四极亟而 
动中,气拒内,形施外,故不与衣相保。 
岐伯对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 ,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 
洁净府。 
此言量其内外轻重而施治,如水气在内,则用以微动四极,缪剌其处,以复其形,以牵牛、 
甘遂之类泻之,去其积,故曰去宛陈 ;水气在表,用苍术、羌活之类汗之,故曰开鬼门;水气 
在下,用五苓散之类,以利小水,故曰洁净府。 
x藏气法时论x 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 
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此肝经之病,而合于胆。凡经络到处,皆为之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此为肝经实病。 
目KT KT 无见,耳无所闻,善恐,此肝脉系胆脉,风火上攻故也。胁中血满,独异于常,随其 
左右而利之也。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胁腹大,胁下与腰相引 
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剌 中血者。 
此心经之病,而合于小肠。舌下,为舌本,心之系。 中,为心脉,在掌后去腕半寸。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 
阴阳明少阴血者。 
此脾经之病,而合于脾者,善行 ,故取足太阴阳明少阴出血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此肺经之病,实则喘咳逆气,肩背股膝俱痛,虚则少气耳聋,太阳之外,厥阴之内,有血满 
异于常者则取之。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 
经,少阴太阳血者。 
此肾经之病,凡剌虚则补,剌实则泻,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谓得道。经络有血,剌而去 
之,是谓守法,犹当揣形定气,先取血脉,而后乃调有余不足。 
x腹中论x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颠,芳草发狂。夫 
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热中多饮溲数,消中多食数溲,皆脾气上溢,肥甘所致,故禁膏粱石药芳草之浓美也。 
岐伯对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 
者。曰∶不可以服此者,何以然?曰∶夫热气 悍,( ,疾也。)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 
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热气 盛,则木气有余,躁怒伤脾,故至甲乙日,更论脾病之增减。 
x五常政大论篇x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 
何也?岐伯对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 
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 
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大小之异 
耳。曰∶其于寿夭何如?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阴精所奉,高之地也。阴方之地,阳不妄泄,寒气外持,邪不数中,而正坚守,故寿延。 
阳精所降,地之下也。阳方之地,阳气耗散,发泄无度,风湿数中,真气倾竭,故夭折。即事验 
之,今中原之境,西北方人多寿,东南方人多夭,其中各有微甚耳。此方土之异也。 
帝曰∶其病治之奈何?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西北方皮肤闭腠理密,人皆食热,故宜散宜寒。东南方人腠理疏,冬皆长冷,故宜收宜温 
散,不解表。 
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 
平也,假者反之。 
寒方以寒,热方以热,是正治也。西北方有病冷,假热方以除之;东南方有病热,假凉方 
以除之。是则假者,反上之正法以取之。 
岐伯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 
上者天气,下者地气。不及则顺而和之,太过则逆而治之也。 
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浓药,不胜毒者 
以薄药,此之谓也。 
药之浓薄,药之气味浓薄也。上下内外求治其过,当因人之体气浓薄而施,则可以求其过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气反者,谓病下而反上,病上而反下。病反在上,而治取于下,病反在下,而治取于上, 
病在中,而治取于傍。如寒逆于下,热反攻于上,不利于下,气盈于上,则温下以调之,余仿此。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治法要审轻重刚柔逆顺以施之,新久则皆同一理法也。 
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曰∶无积者求其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 
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必已。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曰∶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 
毒无毒,固宜常制矣。(有约,常制,即下文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菜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 
行复如法。 
约,节约也。假如无毒治病,病已十去其九,须以此为节约,再勿药也。须以谷肉菜果, 
随五脏所宜,食之养之,以尽其余病也。若违约节而过用之,必至于伤正气也。 
x六元正纪论x 帝曰∶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予欲不远热,不远寒奈何? 
上之寒热二字,所用之寒热也,下之寒热二字,因气之寒热也。远,犹避也。不远寒,不 
远热,犹言可以热治热,而寒治寒者也。 
岐伯对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出汗宜热药,故不避热。下利宜寒药,故不避寒。如是则夏亦可用寒,皆谓不获已而用之也。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曰∶愿闻无病何如?曰∶无者 
生之,有者甚之。 
犯寒热者,其病益甚,无病犯禁,犹能生病故曰∶无则生,有则甚。 
曰∶生者何如?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音冒。闷也。)郁注下, 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 
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曰∶治之奈何?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不可不顺。犯热治以酸寒,犯寒治以甘热, 
犯凉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凉,所谓胜也。 
帝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帝曰∶善。 
重身,谓怀妊也。毒之,谓有毒病用毒药以攻之。有大积大聚之故,治其大半则止,过之 
者死。非重身者,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而止,当有约也。况重身者,岂无约乎? 
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 
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郁,郁滞也。达发夺泄折五者,欲其通达之意也。王注以达为吐,以发为汗,以夺为下, 
以泄为利小水,皆非也。如气凄清之甚,则肺金太过,而木郁之病生焉。治以轻扬味薄之剂散之, 
使之郁气解,而肝木之气伸矣。治郁之余,仍以辛热之味,以泻肺气,畏其热则气斯服。肝肺之 
气,各得其平,无获郁滞之患,故曰∶过者折之,以其畏也。余皆仿此。王安道曰∶此段十三句, 
通为一章,当分三节。自帝曰至水郁折之九句为一节,治郁法之问答也,然调其气一句为一节, 
治郁之余法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三句为一节,调气之余法也。过病之起,多由乎 
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 
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则达之、发之、夺之、泻之、折之之法,固可扩而充之矣。可 
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且夫达者,通畅之也,如肝性急怒,气逆 胁,或胀大时上炎, 
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不因外 
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则以轻扬之剂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王氏以吐训达,以 
汗为发,不能使人无疑。以为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欤?则泻肺气,举肝气可矣,不必吐也;以为 
脾胃浊气下流,而少阳清气不升欤?则益胃升阳可矣,不必吐也。虽然,木郁固有吐之之理,今 
以吐宇总该达字,则凡木郁皆当用吐矣,其可乎哉? 
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假,借也。主气不足,客气胜之,故假借寒热暖凉,以资夫正气,则客可犯之谓也。主气 
谓五脏应四时春夏秋冬也。客气谓六气加临之气。 
x至真要大论x 曰∶上淫乎下,所胜平之,外淫乎内,所胜治之。 
上淫乎下,天之气也,所谓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 
泻之之类是也。外淫乎内,地之气也,所谓在泉之气。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 
之,以辛散之是也,皆随所制胜以平之也。司天之气曰平,在泉之气曰治,此其义见矣。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阴病阳不病,阳病阴不病,正也。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正治也。阴位以见阳脉,阳位以 
见阴脉,反也。以寒治寒,以热治热,反治也。 
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 
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随制平夺,皆不以数之多少,以气和平为度。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岐伯对曰∶气有高下,病有 
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脏腑有高下远近,证候有表里,药治有轻重。调其多少,和其紧慢,令药气之病所为故, 
勿令太过与不及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 
古之单方,独用一物曰奇。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古之复方曰偶,有二味相配之偶,有 
二方相合之偶。病在下而远者,宜偶方。制者,谓因时制宜之义,以病有远近,治有轻重所宜, 
故云制也。若以君臣药味数之,阴阳奇偶则亦然也。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偶。 
奇者单行而力微,故近者奇之可也;偶者并行而力大,故远者必以偶也。汗不可以奇,盖谓 
汗难出,故以偶;下不以偶,谓下易行,故以奇。及观仲景制方,桂枝汤汗药也,亦以三味为奇。 
大承气汤下药也,亦以四味为偶。此见方因时制宜,不必拘泥奇偶,而失其治之大体。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所至,此之谓也。 
王注谓补上治上之方,若迅急则上不住而反迫于下,所以宜制气味之薄方,欲其升浮而使之 
至于病所,而后可以疗其病也。补下治下之方,若慢缓则滋道路而力微,所以宜制气味之浓方, 
欲其降沉急而至于病所,而后可以疗其病也。适,宜也。凡制方须宜至其病所,而无太过不及之谓也。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又有病在于下焦,其势不容于遽急而用和缓之气味者,虑其中道而止也,宜于药后,以食 
送之至病所,要亦无违上下之制。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 
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大方有二∶有药味数少专攻之大方;有君一臣二佐九之大方。凡治肝肾及在下而远者,宜服 
数少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服君一臣二佐九之大方,故肾之二服, 
可分作肺之九服、肝之三服也。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重方则复方也。奇偶不去则反复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如黄连治口疮,佐以干姜 
而速之类是也,故曰∶反佐取之。 
帝曰∶五味之用何如?岐伯对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 
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 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五味辛以散之,半夏、白芷、防风之辛皆散;甘以缓之,甘草、大枣之甘皆缓;酸以收之, 
白芍药、五味子之酸皆收;苦以泻之,大黄、黄连之苦皆泄;咸以软之,芒硝、海石之咸皆软; 
淡以渗之,茯苓、白术之淡皆渗是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病之微者,可以逆治,以寒攻热,以热攻寒是也。病之甚者,不可逆治,当顺其性而从之, 
所谓以热而攻热也。如伤寒发热,反以麻黄、姜、桂之辛,从其性而攻发之之类是也。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逆其病而施,谓之正;从其病势而用方,谓之反。反从之方,或一二味而从之,是谓从少; 
或三四味而从之,是谓从多。从少从多,当观病之微甚,事之轻重。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 
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汪氏《质疑》注∶经文反治者,即从治之法,上文曰从者反治是也。热因寒用者,谓热药因 
病之热,以其本病之寒而用也。如伤寒肾气素本虚寒,而寒盛于内,格阳于外,病变面赤身热, 
脉数无力者,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是也。有因内伤过服凉药,以致肌肤大热,或 
谵语口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