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
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盛滑坚者病在外,脉实小而坚者病在内。脉
小弱而涩者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为疝瘕、小腹痛,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
胀。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
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 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沉而坚
者病在中,沉而弱者寒热。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诸阴之反何如?
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
亦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外之,内而
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颈项痛也;按之至
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根于中者命曰神
机,神去则机息。五色脉变,揆度奇常,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阴阳之理一以贯之
属性:造化之道,一阴一阳而已矣。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有知,阴无知;阳无形,阴有形;阳
无体,以阴为体,阴无用,待阳而用。二者相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微哉!微哉!通于其说
则鬼神之幽、人物之着,与夫天文地理、医卜方技、仙佛之蕴,一以贯之而无遗矣。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造化之蕴水火尽之
属性: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尽造化之蕴,不如以阴阳统之。予窃以为阴阳者,虚名也,天地水
火者,物理也,二而一者也。谓天地水火未足以尽造化之蕴,此特未之察耳。盖人知水之为水,
而不知寒凉润泽者皆水也;人知火之为火,而不知温热光明者皆火也。天宰之以神,地载之以形,
水火二者交会变化于其间,万物由之而生,由之而死,造化之能事毕矣。自此之外,岂复有余蕴乎?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形神之妙太极分之
属性:周子所谓太极,指神而言。神无所不统,故为太极;神无影,故为无极而太极。朱子所注,
亦得其意,但不言神而言理,故读者未即悟朱注上天之载盖指神而言也。殊不知太极乃阴阳合而
未分者也,阴形阳神皆在其中。及分为阴阳,则阳为天火,依旧为神;阴为地水,依旧为形。若
太极本体止有神而无形,则分后地水之形何从而来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性之神则皆天火之神
所为也,其血肉之形则皆地水之形所为也。此理先圣屡有言者,但学人忽而不察耳。盖有形易见
而无形难见,固无怪其然也。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调摄之要元精主之
属性:造化之要,天火之阳下交于地水之阴,则化生万物。草木为植物,得阴气之多者也,故犹附
于地;飞走为动物,得阳气之多者也,故不附于地。天机内运,而自为一物。人也者,动物之至
灵者也,其神属天,其气属火,其液属水,其形属土,盖阴阳之会也。阴阳之会,其妙在精。精
也者,形液之粹而神气之所和也。其始也,精由神气交化而成;其既成也,神气因附于精而不去。
此人之所以生生不穷也。人之始生也,固由造化之阴阳而来,然禀受有限,故其既生也,不能不
赖造化之阴阳以养。饮食入胃,以养其中,化为元精,则神气不离,形液日益,盖所以续阴阳禀
受之有限,而使之无穷也;衣服宫室,以养其外,则所以防造化阴阳之外邪,使不得侵其形而扰
其神也。至于医药,则所以祛其邪而扶其正也。此摄生之常也,而莫不有节焉,知者鲜矣。善于
摄生者,则又以清净养其神,以节宣养其形,以咽津纳气交和水火养其精。精全角固,外邪不侵,
神气不离则寿矣。此调摄之要也,仙佛之道,亦由此进。呜呼深哉!(《柏斋三书》)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用药如用兵
属性:革车千乘,带甲十万,筹策神机,鬼神猜泣,奇正万全,历古如是,况良医之用药。独不若
临阵之将兵乎?奈何世人以卤莽之浮学,应仓卒无穷之疾变,其不眩骇颠仆者寡矣。苟无妙算深
谋,成法以统治之,则倒戈败续之不暇,尚何胜之可图哉?
予从事于患难之场,随病察诊,据脉立方,开之劫之,搏之发之,以尽其宜;吐之伸之,汗
之下之,以极其当。攻守不常,出没无定。大纲小纪,经纬悉陈。本数末度,条理具设。前乎古
人之所隐秘深藏,或不尽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万精锐,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辉未尝耀于外,一
旦挥之,有以恐人之耳目。持八阵之奇锋、
七擒之利刃,其敌可却,其胜可决,而其安可图,如此而后已。(《医垒元戎》序)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四方风土不同服药亦异
属性:丹溪曰∶西北之地多风寒,故患外感者居多;东南之地本卑湿,故患湿热者众。盖北方高阜,
天不足西北而多风;南方卑下,地不满东南而多湿。所以方土之候,各有不齐,而所生之病,多
随土着。医者必须因时处治,随地判宜。治北人之病,宜以攻伐外邪为多;治南方之疾,宜以保
养内气为本。何则?北方风气浑浓,禀赋雄壮,兼之饮食倍常,居室俭素,殊少戕贼元气之患,
一有疾病,辄以疏利之,其病如脱而快意通神矣。若夫东南之人,体质柔脆,腠理不密,而饮食
色欲之过侈,与西北之人迥异,概以峻剂攻之,不几操刃而杀人乎?虽然,北方禀气固浓,安能
人人皆实?南方禀气虽薄,安得人人皆虚?当观其人,因其证而施药之,斯无一偏之弊矣。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医书
属性:皇甫谧《黄帝世纪》曰∶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别九针,着《内外经》、《素问》,书咸出焉。
《黄帝内传》曰∶帝升为天子,《针经》、《脉诀》无不备也,故《金匮》、《甲乙》之书皆祖《内经》。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内经素问
属性:黄帝御极,坐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相
荡,喜怒交伤,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雷公之伦,授
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业,
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为《甲乙》,隋杨上善纂为《太素》,唐王冰笃好之,大为次注。
(林亿《素问序》)
《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
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着,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
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
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皇甫谧之《甲乙》,杨
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之目,至隋《经籍志》始
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灵枢》九卷率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
后以《阴阳大论》托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
训诂失之于迂疏,援引或至于未切。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精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医史》)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难经
属性:《帝王世纪》曰∶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杨玄操《难经》序
曰∶《黄帝八十一难经》者,秦越人所作。按《黄帝内经》二帙,帙九卷,其义难究。越人乃采
精要八十一章为《难经》。(《事物纪原》)
《八十一难经》乃秦越人扁鹊祖述《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人。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
有其书而今亡之耳。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唯一集五家之说,而醇 相乱。惟虞氏粗为可
观,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李子野、张洁古诸家注释,
俱无所启发。近代王少卿演绎,目曰重玄。滑伯仁注释亦非诂训,大抵切于经旨而为要义者,不
过数难而已矣。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伤寒论
属性:世传张仲景用《素问·热论》之说,广伊芳尹《汤液》而为之,至晋王叔和始因旧说重为撰次,
宋成无己复为之注释。其后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王实之流固亦互有发明,而大纲大
要无越乎汗吐下温四法而已。盖一证一药,万选万中,千载之下,如合符节。前修指为群方之祖,
信矣。所可憾者,审脉时 王氏之言,三阴率多断简,况张经王传,亦往往反复后先,亥豕相杂。
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阃奥者。陈无择尝补三阴证药于三阴论,其意盖可见
矣。近人徐止善作《伤寒补亡》,恐与先哲之意未尽合也。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天元玉册
属性:《天元玉册元诰》十卷,不知何人所作,历汉至唐,诸《艺文志》俱不载录,其文自与《内
经》不类,非战国时书。其间有天皇真人昔书其文,若道正无为,先天有之,太易无名,先于道
生等语,皆老氏遗意,意必老氏之徒所着。大要推原五运六气、上下临御、主客胜复、政化淫乘,
及三元九宫、太乙司政之类,殊为详明,深足以羽翼《内经》六微旨、五常政等论。太玄君扁鹊
为之注,犹郭象之于《南华》,非新学之所易晓。观其经注一律,似出一人之手,谓扁鹊为黄帝
时人,则其书不古;谓扁鹊为秦越人,则传中无太玄君之号,医门仿托,率多类此。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玄珠密语
属性:《玄珠密语》十卷,乃启玄子王冰所述。其自序谓得遇玄珠子而师事之,与我启蒙,故自号
启玄子,盖启问于玄珠也,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及考王氏《素问》序
乃云∶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二序相戾,意者,《玄珠》之名,取
诸蒙庄子所谓黄帝遗玄珠,使罔象得之之语,则师事玄珠子而号启玄者皆妄也。宋高保衡等校正
《内经》乃云∶详王氏《玄珠》,世无传者,今之《玄珠》,乃后人附托之文耳。虽非王氏之书,
于《素问》十九卷至二十二四卷颇有发明,合《素问》观之,而《密语》所述乃六气之说,与高
氏所指诸卷全不相侔,疑必刊传者所误也。原其所从,盖捃摭《内经》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
洎《天元玉册》要言,而附会杂说,其诸纪述运气休祥之应,未必可征,实伪书也。苟启玄别撰
果见于世,又岂止运气一端而已。览者取其长而去其短可也。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中藏经
属性:《中藏经》八卷,少室山邓处中云∶华先生佗游公宜山古洞,值二老人,授以疗病之法,得
石床上书一函,用以施试甚验。按《唐志》有吴普集《华氏药方》,别无中藏之名。普,其弟子,
宜有所集。窃意诸论非普辈不能作,邓氏特附别方而更今名耳。盖其方有用太平钱并山药者,盖
太平乃宋熙宁初年号,薯蓣以避浓陵偏讳而始名山药,其余可以类推。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圣济经
属性:《圣济经》十卷,宋徽宗所作,大要祖述《内素》而引援六经,旁及老氏之言,以阐轩岐遗
旨。政和间颁是经于两学,辟雍生吴 为之解义,若达道、正纪等篇,皆足以裨益治道,启迪众工者也。(并出《医史》)
卷之三翼医通考(上)
医贵临机应变难于执方
属性:学士商辂曰∶医者意也,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贵乎临机应变。方固难于尽用,然非方则
古人之心弗传,茫如望洋,如捕风,必有率意而失之者矣,方果可以弗用乎?虽然,方固良矣,
然必熟之《素问》,以求其本;熟之《本草》,以究其用;熟之诊视,以察其证;熟之治疗,以
通其变。始于用方,而终至于无俟于方,夫然后医之道成矣。昔许胤宗谓我善读仲景书而知其意,
然未尝专用其方,诚名言哉!(《奇效良方·序》)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医道
属性:古医十四科中有脾胃科,而今亡之矣。《道藏经》中颇有是说,自宋元以来止用十三科。考
医政,其一为风科,次伤寒科,次大方脉科,次小方脉科,次妇人胎产科,次针灸科,次眼科,
次咽喉口齿科,次疮疡科,(即今之外科。)次正骨科,次金镞科,次养生科,(即今修养家导引按
摩咽纳是也。)次祝由科。(经曰∶移精变气者,可祝由而已。即今符咒禳祷道教是也。)国朝
亦惟取十三科而已,其脾胃一科终莫之续。元李杲着《脾胃论》,极其精详,但不言十四科之阙
此,不知其得旧本而加己意,抑尽为创着而得上古之同然欤?是诚医道之大幸也。
甫观今世医者,多不工于脾胃,只用反治之法攻击疾病,以治其标,惟知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通治塞,
以塞治通而已。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所谓从
治之法,则漠然无所知也。及致脾胃损伤,犹不加察,元气一坏,变证多端。如脾虚而气短不能
以续,变而似喘促,医尚用降气定喘之药;如脾虚卫气不行,变而为浮肿,医尚用耗气利水之药;
如脾虚郁滞,变而作寒热,医尚谓外感,用发散之药,大段类此。虚而益虚,直以气尽身亡,始
用人参汤、附子汤灌之于殒绝之后,岂有能生之理乎?自今观之,不足者十常八九,况其时势,
竞驰驱于名利之途,劳思伤脾而致病者居其大半。若体实而竟为风寒暑湿之邪袭,则惟攻之而即
愈者亦不多见矣。此故中医治之易成功也。及遇脾胃虚而致风寒暑湿之邪袭,同体实者而施治之,
则大有间然者矣。攻之不已,则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必大攻之,脾胃益伤而疾愈笃;技穷无
措,则曰难医。时弊如斯,曷可胜纪?要皆不知本之故也。经曰∶得谷者生,失谷者亡。又曰∶
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然则胃气谷气得非人身之本欤?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医道
属性: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则心识自明,神
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如不然,则曷止姜抚沽誉之惭逮,华佗之矜能受戮乎?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医道
属性:五经四部,军国礼服,若讲用乖越者,止于事迹非宜耳。至于汤药一物,少有乖谬,便性命
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长,可不深思戒慎耶?昔许太子侍药不尝,加以杀君之罪;季康子馈药,
仲尼有未达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