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道教1 >

第42章

中国道教1-第42章

小说: 中国道教1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大元年(1308)正月,刘玉以教事付黄元吉。二月,逝世。有其弟子所辑《玉真语录》传世。
  注:
  本篇引文散见《道藏》第24册620~650页(《净明忠孝全书》),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吴全节

  吴全节(1269~1346)为元代著名玄教道士。字成季,号闲闲,饶州(今江西波阳)人。十三岁学道于龙虎山上清正一宫之达观堂,师李宗老。闻空山先生雷思齐深明《周易》《老子》,遂往师之。后李宗老延请雷思齐至龙虎山,全节等多人同受其业。至元二十四年(1287),张留孙征之至京师崇真宫,成为倚侍留孙左右的大弟子。曾多次奉诏出祀岳渎山川,又数次奉诏去江南访求遗逸。成宗即位,奉敕每岁侍从行幸,并继续奉命外出祠祀。元贞元年(1295),制授冲素崇道法师、南岳提点。大德二年(1298),制授冲素崇道玄德法师、大都崇真万寿宫提点。此后,或奉诏设醮,或被请祷雨,或奉旨降御香于江南。大德十年,制授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次年,武宗即位,制授玄教嗣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崇文弘道玄德真人,佩玄教梁师印,视二品。至大三年(1310),封赠其祖及父,奉命归乡荣亲。至治二年(1322),继张留孙之后,任玄教掌教,制授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广化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佩一品印。
  他在掌教前后,一如其师张留孙,参与宫廷政事,举荐贤能,疏解朝臣之间的龃龉。特别是自金以来,孔子之嗣失统,吴全节于延皊(1314~1320)中力言于朝廷,遂以其五十四代孙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元统(1333~1334)初,思晦卒,有乘间觊觎者,吴全节复言于朝,乃以思晦之子克坚袭封。另一方面,由他参与政治活动,既得元室之信任,又广交大臣显贵,为其玄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吴全节儒道兼修。其师张留孙在向皇帝奏对或与廷臣议论时,必曰:〃臣留孙之弟子全节深知儒学,可备顾问。〃①元代大儒吴澄称:〃吴真人全节寄迹道家,游意儒术,明粹开豁,超出流俗。〃②许有壬曾奉敕给吴全节的画像写赞语,其中有两句:〃人以(公)为仙,我以(公)为儒。〃③吴全节善诗,有诗文集《看云录》若干卷,《代祠稿》诗二百余篇。吴澄赞其诗曰:〃其诗如风雷振荡,如云霞绚烂,如精金良玉,如长江大河。〃(吴澄《吴闲闲宗师诗序》)李存谓其诗〃和而庄,丰而安,婉而不曲,陈而不肆,其正始之遗音乎!〃④吴全节对道教各种方术兼收并蓄,他出身龙虎宗,熟知符箓斋醮,在燕京崇真宫期间,又向南宗道士陈可复学雷法,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又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他鉴于灵宝斋法,授受既久,渐失宗旨,乃集诸家所传,手为删定,类为二十四门,总为十卷,题曰《灵宝玉鉴》。这是玄教道士仅有的一部道教著作。
  注:
  ①《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河图仙坛之碑》
  ②《吴文正集》卷五十八:《题吴真人封赠祖父诰词后》
  ③《至正集》卷三十五:《特进大宗师闲闲吴公挽诗序》
  ④《俟庵集》卷十八:《和吴宗师滦京寄诗序》


黄元吉

  黄元吉(1271~1355)为元代净明道士。字希文。在净明道系谱中称净明嗣教、旌阳三传。出身豫章丰城(今属江西)望族。十二岁入西山玉隆万寿宫师事清逸堂朱尊师,朱尊师死后,又得朱师王月航之教。王卒,复得刘玉器重。黄元吉事刘如父,刘玉临终前嘱其嗣教,乃于西山择地立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
  至治三年(1323),黄元吉游京师,极得公卿士大夫赞誉。
  泰定元年(1324),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朝京师,向元廷推荐黄元吉并称〃宜表异之〃。元廷因之赐号〃净明崇德弘道法师、教门高士〃,为〃玉隆万寿宫焚修提点〃。未行,玄教大宗师张留孙挽留其住崇真万寿宫。次年卒于京师。遗嘱火葬,弟子负遗剑归西山,由徐异嗣教,为第三代传人。
  黄元吉毕生以阐扬刘玉学说为己任,其阐释发挥净明忠孝学说的言论,由弟子陈天和编集为《中黄先生问答》,收入《净明忠孝全书》卷六。他认为〃只要除去欲念便是净,就里除去邪恶之念,外而便无不好的行检〃;并认为居处端庄、斋戒沐浴、以崇香火,仅是外貌之净,应内外交养,以达真净。
  〃学者但当行持能净、能明、能忠、能孝,久久至于真净、真明、真忠、真孝〃。他对修道之士崇尚的〃真人〃。阐释为:
  〃净明教中所谓真人者,非谓吐纳按摩休粮辟谷而成真也,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真人。〃认为十二真君皆慕孝道之教而成真,说明道由心悟,关键是内心的修炼。弟子问及有无罪福因果之事,则答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凡人作善者,譬如下五谷种子,分明是春种秋收,作恶者譬如弯弓入阵,决定有报箭来。〃黄元吉继承和弘扬刘玉的净明忠孝思想,并将刘玉生平言行,辑为《玉真先生语录》(分内集、外集、别集)三卷。由黄元吉编集,净明道第三代传人徐异校正的《净明忠孝全书》,是净明道的基本经典。
  注:
  本篇引文散见《道藏》第24册620~653页(《净明忠孝全书》),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金志扬

  金志扬(1276~1336)为元代道士。号野庵。常蓬头一髻,人呼金蓬头。永嘉(今属浙江)人。慕道出家,师道士李月溪。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金蓬头传》谓月溪为全真道李志常之徒裔,张宇初《岘泉集》卷四《金野庵传》则谓月溪为南宗白紫清(白玉蟾)之徒裔,盖为南宗入全真之道士。李月溪对金志扬甚为器重,命其游学燕、赵、齐、楚,求正于先德。志扬南至袁州(今江西宜春),遇守城校尉颠军子,状貌甚伟,素日不与世接,夜宿神祠间,遂异而师之。既久,语益有得。继游江西龙虎山,先天观主傅师正馆之于蓬莱庵。庵据圣井山,当诸峰之会,志扬攀陟岩壑,日以为常。又命其徒李全正、赵真纯筑天瑞庵于峰顶。四方闻其道,参礼者日众。据传能〃召龙兴雨〃,以解旱。元统元年(1333),去武夷山,隐于白玉蟾之止止庵。浙东元帅李太平闻而礼之,谓曰:〃命严则君治,心清则虑寡。〃李益叹服。惠宗至元二年(1336)卒。他与桂心渊(隐庐山)皆以道法名当世,人称为〃真仙〃。弟子甚众,其杰出者有劳衍素、郭处常、李西来、殷破衲等。


张雨

  张雨(1277~1348)为元代茅山派道士。又名天雨,字伯雨,法名嗣真,别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年二十弃家,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后去茅山礼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为师,受大洞经箓。又去杭州开元宫师玄教道士王寿衍,命名嗣真。皇庆二年(1313),随王寿衍入京,居崇真万寿宫。由于素有诗名,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学士,如杨载、袁桷、虞集、范梈、黄潽、赵雍等,皆争相与之交游。延皊(1314~1320)初离京返杭之开元宫。至治元年(1321),开元宫毁于火,次年回茅山,主崇寿观及镇江崇禧观。惠宗至元二年(1336)辞主观事,日与友人饮酒赋诗以自娱。
  张雨多才多艺,能诗文,善书,工画,尤以诗享盛誉于元末文坛。徐达左称:〃贞居以儒者抽簪入道,自钱塘来句曲,负逸才英气,以诗著名,格调清丽,句语新奇,可谓诗家之杰出者也。当是时,以诗文名世者,若赵松雪(孟瞓)、虞道园(虞集)、范德机(范梈)、杨仲弘(杨载)诸君子,以英伟之姿,凌跨一代,谐鸣于馆阁之上,而流风余韵,播诸丘壑之间。贞居以豪迈之气,超然自得,独唱于丘壑之间,而清声雅调,闻诸馆阁之上。诸君子亦尝与其唱酬往还,虽出处不同,而同为词章之宗匠,譬如轩轾,讵知其孰先而孰后耶?〃①姚绶评其诗文曰:〃诗宗杜(甫),惟肖古选,类大历间诸子;文学韩(愈),而冷语类汉。〃②张雨又善书法,姚绶称其〃饮酣伸纸作大草,尤妙;小楷变率更(欧阳询)家数,世称二绝〃。③但却谓张雨〃独于画未工〃。此评似不确,张雨好友倪瓒《题张贞居书卷》曰:〃贞居真人,诗、文、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④可见画亦未必不工。
  著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会灵》二卷,《寻山志》十五卷,皆不存。又著《玄史》,即《玄品录》五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此为道士传记之书,除有张陵以后至两宋众多方士、道士之传记外,又有老子、尹喜等人之传记。
  收于《正统道藏》之《茅山志》十五卷,署名刘大彬撰,而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所著录《茅山志》十五卷,则署为张天雨撰,《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亦云:〃张天雨,……
  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故今人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称,现《正统道藏》中署名刘大彬之《茅山志》,〃实为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张雨又有诗集《句曲外史集》若干卷,收于《四库全书》。
  注:
  ①《句曲外史集·徐达左序》
  ②③《句曲外史小传》
  ④《清閟阁全集》卷九


陈致虚

  陈致虚(1290~?)为元代著名内丹家。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好道,通群籍。天历二年(1329),遇赵友钦(字缘督)于湖南衡阳,受其所传金丹之道。其后,又遇青城老仙,传以〃先天一气坎月离日金丹之旨〃。于是精研道要,勤于著述,成为元代著名的内丹理论家。
  著有《金丹大要》十六卷,《金丹大要图》一卷,《金丹大要仙派》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三卷,《参同契分章注》三卷,《悟真篇注》若干卷。后人将其后一著作与薛道光(实为翁葆光)、陆墅注合为一书,称《悟真篇三注》。
  陈致虚将儒释道三教,归宗于老子,称三教皆以老子之道为法。〃天以清,地以宁,三光以明,万物以荣,圣人、仙、佛以修以成。……孔子而佛,皆明此道,非别有一道也,后来乃分三教〃。①这实际是以老子为三教的始祖,以老子之道为三教的正宗。他又将老子之道归结为金丹之道,认为如《道德经》所云〃仿佛中有象有物,杳冥中有精有信〃,〃不贵难得之货〃等,皆直指金丹大道,显露玄机。至于〃众甫〃、〃神器〃、〃玄牝〃、〃橐籥〃之类,皆为经中所隐八十余金丹术语之异名。然后又将老子的金丹之道去会合儒释:〃夫金丹之道,先明三纲五常,次则因定生慧。纲常既明,则道自纲常而出,非出纲常之外而别求道也。〃②目的为说明三教义理皆归宗于老子之金丹之道,从而将金丹大道作为三教一贯的唯一正宗,强调以道为主的三教融合。
  陈致虚的内丹理论,本于南宋的张伯端、白玉蟾,十分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认为修炼内丹,〃不外神气精三物。
  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只在先天地之一物耳〃。②他除宗承南宗张伯端、白玉蟾的内丹清修说外,又宗承南宗刘永年、翁葆光一系的阴阳双修丹法。主张第一步男女合炼以成〃外药〃,进至第二步,方在己身中造化,以成〃内药〃。〃内药只了性,外药兼了命;内药是精,外药是气,精气不离,故为真种,性命双修,方证天仙〃。这就是他在《悟真篇三注》中的基本思想。这种阴阳双修丹法,很难与唐宋以来流行的三峰御女邪术划清界限,故时遭世人所诟病。明王世贞《书悟真篇三注后》云:阴阳双修,男女交媾之术,〃不敢遽谓其无,而其事甚鄙,其机甚危,其品甚卑,其效甚难。薛、陆二子之注释,犹显晦相杂,至于上阳子陈致虚者,而无余蕴矣。且其辞旨之放浪狂诞、滑稽陋亵,灭天道,伤人理,而其罪之尤大者,曰侮圣言〃。④陈致虚是南宗道士(亦融有北宗之学),但鉴于当时金丹北派(全真道)的势力远盛于南宗,故而将自己师承之系统与全真道相联系。自谓:〃我黄房公(宋德方)得于丹阳(马钰),乃授太虚(李珏),以传紫琼(张模),我缘督子(赵友钦)得于紫琼。〃⑤又称:〃金丹之道,三十四传而得双玉翁(李珏),又三传至于予。〃⑥宋德方后为邱处机弟子,曾受邱处机遗命编纂《大元玄都宝藏》,是元代有名的全真道士。陈致虚谓其号黄房公,是李珏至陈致虚一系的始祖,此事于史无据。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已疑其为陈致虚之假托。
  入元以后,金丹派南、北(全真道)二宗,经过较长时期的认同,已逐渐产生合并二宗的要求,至元代中期以后,二宗合并的条件业已成熟。本属南宗、而自认为北宗正统的陈致虚,自然成为南、北二宗合并之中介与积极推动者。他在《金丹大要》里构造了一个金丹法统,为二宗合并提供了共同尊祀的祖师谱系,谓:〃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燕相(刘)海蟾受于纯阳(吕洞宾),而得紫阳(张伯端),以传杏林(石泰),紫贤(薛道光)、泥丸(陈楠),海琼(白玉蟾),接踵者多。我重阳翁(王嚞)受于纯阳,而得丹阳(马钰),全真教立,长春(邱处机)、长真(谭处端)、长生(刘处玄)、玉阳(王处一)、广宁(郝大通)、清静(孙不二)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散满人间〃。⑦他将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刘海蟾并列(同师吕洞宾),而把南宗尊奉的张伯端等南五祖作为王重阳的晚辈,显然含有抬高全真、贬降南宗之意。但这种排列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全真势强、南宗势弱的现实,又符合元代皇帝早已封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真君〃、〃帝君〃的〃皇命〃,⑧因而后为南北二宗人所接受,成为二宗合并后共祀祖师的基础。可见陈致虚对南北二宗的合并作用颇大。
  陈致虚弟子甚众。较著者有王冰田(初阳子)、潘太初(一阳子)、车兰谷(碧阳子)、明素蟾(宗阳子)、欧阳玉渊(元阳子)、余观古(心阳子)、李天来(来阳子)、张毅夫(四阳子)、夏彦文(得阳子)、赵仁卿(扶阳子)、邓养浩(南阳子)、赵伯庸(致阳子)、陶唐佐(东阳子)等,多为元代擅长金丹之道士。
  注:
  ①②③⑤⑥⑦⑧《道藏》第24册7页,8页,17页,2页,47页,2页,第3册366~36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弇州续稿》卷一百五十八


赵宜真

  赵宜真(?~1382)为元末明初清微、净明派重要传人。
  号原阳子。原为宋宗室,其先居浚仪(今河南开封),父仕元为安福令,乃徙安福(今属江西)。幼喜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长习进士业,因久病不愈乃弃儒入道。初师清微派宗师黄舜申之徒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