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探索未解奥秘 >

第29章

探索未解奥秘-第29章

小说: 探索未解奥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两艘美国军舰在坦帕海湾堵住了“死神”号鱼雷,打算用反鱼雷装置把它击毁。可是,天公不作美,由于海面上狂风大作,雷雨加交,美国军舰虽然经过努力,最后还是让它逃出了包围圈,继续在大洋中到处游荡。美国军舰不甘心,不停地向“死神”号开炮射击。可是,美国官兵们除了看到海面上炸起的那一个个水柱,一直也没有听见鱼雷的引爆声。一个月以后,人们发现“死神”号鱼雷又出现在了委内瑞拉的海岸边,随后它又游过了巴拿马运河。
    在1945年以前的30年当中,“死神”号鱼雷又飘到了太平洋海域。在太平洋海域里行驶的商船只要一发现它,立刻吓得赶紧改变航线,根本顾不上周围有没有什么暗礁。就这样,许多商船为了躲避它,碰到了礁石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946年8
  月的时候,“死神”号鱼雷突然出现在苏门答腊的海面上,美国军舰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进行追踪。可是,他们把整个南太平洋全都搜遍了,也一直没有发现它的踪迹。
  以后,“死神”号鱼雷又像幽灵一样在美洲海域冒了出来。当时,正好有一个瑞士的医生和新婚妻子度蜜月,他们在巴西的亚马逊河边上发现了“死神”号的身影,赶紧把它拍了下来。
    60年代的时候,“死神”号鱼雷第二次“周游”世界各大洋,然后转向了内海,出入各个港湾。水兵和船员们听到这个消息,一个个吓得心神不定,生怕不知道什么时候碰到它。
    “死神”号鱼雷自从1916年开始,在世界各大洋飘荡了半个多世纪,人们估计它的航程已经达到了大约有15万海里。奇怪的是,它一没有维修,二没有补给,那么它到底为什么能够飘荡这么长时间呢?它还要飘荡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完呢?这些问题没有人能解答,只能是一个谜。
    幽灵一般的潜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日本联合舰队和美国航空母舰“小鹰”号数度遭到一艘神秘潜艇的跟踪。但每当他们发现并准备采取行动时,这艘潜艇又消失得杳无踪迹了。在太平洋战争中,日美双方海军激烈大战之时,神秘潜艇也曾几次出现。但它并未卷入战事,而是对落水的双方水兵采取救援行动,颇有国际红十字会之风。这艘潜艇的速度和反应是当时所有船只都难以比拟的。因此,美国海军称之为“幽灵潜艇”。
    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海军即动用太平洋舰队的全部潜艇,在南太平洋水域4
  次搜寻“幽灵潜艇”。前苏联海军也闻风而动,派出大量潜艇在太平洋、大西洋细细搜索。 搜寻历时1
  年,却无结果,可是美、苏两国海军却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他们各有两艘与三艘先进的潜艇失踪。
  到了60年代末,“幽灵潜艇”又频频出现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广大水域,跟踪美、苏舰队。一次,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在南太平洋发现被跟踪,正待作出反应之际,对方又悄然消失在声纳和检测仪的定位之外了。“企业”号派出数架反潜直升飞机到处捕捉,终空手而归。
    前苏联舰队也遇到同样情况。这样,美、苏双方便都怀疑是对方侦察潜艇。但其动作如此敏捷,则又令双方咋舌和不服气。六七十年代美苏两国在海军潜艇上的研制与扩充比赛,“幽灵潜艇”起了很大作用。
    1990年,在瑞典和“北约”海军举行的一次海上军事联合演习中,“幽灵潜艇”竟大咧咧地招摇过市,引来了一场大围剿。10多艘潜艇与巡洋舰在开恩克斯纳海湾排成梳蓖阵势,
  炮弹、 深水炸弹与鱼雷将这里变成一片喧嚣的战场……最终却是“北约”海军等一方扫兴而归。“幽灵潜艇”将他们痛快地耍了一回。
    过了1
  年,“北约”海军又在比斯开湾举行演习。这回“幽灵潜艇”又目中无人地出现在“北约”视野。可是,令“北约”指挥人员奇怪的是:他们所有军舰上的无线电通讯、雷达、声纳仪等全部失灵。待到“幽灵潜艇”消失后,一切才恢复正常。这令“北约”干着急,有劲使不出。当“幽灵潜艇”消失后,“北约”海军还试着向消失的方向发射了几枚“杀手”鱼雷——这是当时最为先进的鱼雷,能自动追击目标,百发百中——可是一出膛却向海底来了个90度的“倒栽葱”。看来,“幽灵潜艇”仍在附近制约着“北约”海军,捆绑着它的手脚。
    于是,“北约”军事研究人员提出一个猜想:“幽灵潜艇”乃是外星人派到地球的不速之客。
    “幽灵潜艇”似乎有几种类型。通常看见的那种类型同美国核动力潜艇外貌相似,只是精巧些。此外,1992年,法国潜水专家拉马斯克在加勒比海的水下探险时,发现一座圆体的周身晶亮的银灰色建筑物。它飞快地旋转运行,同拉马斯克擦肩而过,却悄无声息,连波浪也未掀起。这大概是“幽灵潜艇”的又一种类型吧?
    “幽灵潜艇”在地球的水域里有无基地呢?按常理是该有的。那么,这基地又在哪里呢?有人说,是在百慕大三角区接近巴哈马群岛的海底下。
    1985年,美国水下探险家在巴哈马群岛附近水下1000米深处发现一座庞大的水下建筑,里面似有机器在轰鸣。
    1993年7 月,美、法两国专家调查队在这一片水域还发现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塔的底边长300米,高约200米,塔尖距离海面100
  米。金字塔上还有两个巨大的洞,水流以惊人的速度奔流出入,使这一带海面雾气腾腾,波诡云橘。因此,有不少人说,作为“魔鬼三角”的百慕大,之所以有许多飞机、船只在此丧命,海底金字塔应难辞其咎。
  研究“幽灵潜艇”的人则说,海底金字塔正是“幽灵潜艇”的最佳基地。那上面的两个巨大的水洞是“幽灵潜艇”出入的所在。
    俄罗斯的一些研究者认为,仅从“幽灵潜艇”及其基地来看,其拥有者的智慧便高出地球人许多。何况“幽灵潜艇”并未攻击过人类,而是人类不断地攻击过它,但它也从不还击人类。这说明驾驶“幽灵潜艇”者的道德文明也远高出于人类。
    据前苏联军方的档案资料,在北极地区内,“幽灵潜艇”时常与“不明飞行物”——飞碟(UFO
  )配合行动,海空呼应。60年代末,在前苏联北极圈内的科拉半岛附近的海域,发现有1
  艘“幽灵潜艇”被冰层封冻住。前苏军以为是侵入国境的美国潜艇,遂派出大量战机前来俘获“侵略者”。就在这个时候,飞碟赶来了。前苏军的通讯、雷达、各种仪表全部停止运作,致使飞碟从空中自由降落,飞向“幽灵潜艇”,帮助破冰开路,使“幽灵潜艇”获得解脱。
  这一情景,终使前苏军有所醒悟:“幽灵潜艇”乃外星人的杰作,并非美国入侵者。
    鉴于“幽灵潜艇”从不犯人的道德水准,美国海军情报局的亨利·罗德上校认为,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因追踪“幽灵潜艇”以及因航行百慕大海区而失踪的舰船、飞机以及上面的人员,不过是当了外星人的俘虏而已,他们总有一天会平安回来的。
    研究者还指出,外星人来到地球后,大致分作两类:一类在地面活动,一类在水下活动。或许他们在外星上本来就分作这两类人吧?水下外星人建造了“幽灵潜艇”(或者是他们从外星携带来的吧?),又以百慕大三角海区水下金字塔为基地进行活动。所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大洋,特别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不时会传来“不明航海物”——“幽灵潜艇”的报告。
    又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大洋深处,长期以来就一直生活着一支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智慧的生物。它们不是外星人,而是地球人的最亲密的邻居,也可以说是地球人的一种类型。它们既能在“空气的海洋”里生存,又能在“海洋的空气”里生存。而百慕大三角的大金字塔,不过是他们在海中建造的发电用的电磁网络。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还强调:人类起源于海洋,现代人类的许多习惯以及器官明显地保留着这方面的印痕。如喜食盐,身上无毛,会游水,海生胎记,爱吃鱼腥等。这些特征是陆地上的哺乳动物所不具备的。当人类进化时,很可能分作陆上、水下两支。上岸的就是人类,
  水下的则被称作“海妖” 。而“海妖”却造出了人类不能造出的“幽灵潜艇”。
    研究者还认为,要全面揭开百慕大三角与“幽灵潜艇”之谜,只有等到人类与“海妖”的科学文明甚至道德文明相接近、相沟通时方可。可是这一天要等到多久呢?需知人类在进步,“海妖”也在进步啊!说不定进步的速度还快于人类呢!
    海水为何能“粘”船
    100
  多年前,在大西洋西北洋面上,有一艘渔船正在进行捕捞作业。渔船把网撒到海里,便拖着渔网前进。突然,船速明显降低,仿佛从沙滩上奔向大海的人一下水就走不动似的。
  船员们大吃一惊,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系列海怪的传说,莫非自己的船被海怪攫住了,恐怖感立刻笼罩全船。
    船长命令全速前进。可是任凭机器怎么吼,螺旋桨怎么转,这船却一步也不能移动了。会不会是渔网拖住了什么东西?
    船长下令:“收网!”
    船员们拼命地往上拉渔网。可是,越拉,大家越害怕:从来都是撒开的渔网,今天却被卷成长长的一缕,仿佛有一只巨手扯着渔网,要把渔船拖向可怕的深渊。
    “弃网!”船长胆怯地下令。
    船员们操起斧头,三下两下就把渔网砍断了。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渔船仿佛被粘性无穷的胶水粘住了,一点也动弹不了。
    船员们惊恐万状,有的祈祷上帝保佑,有的哀求海怪宽恕……
    正当船员们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渔船开始动弹了,起先是慢慢移动,接着越来越快,终于脱离了这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渔船返港了。船员们向亲人诉说着这次奇遇。可船为什么会被海水“粘”住?他们除了解释是海怪作祟外,谁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无独有偶,海水“粘”船的事也被挪威著名探险家南森遇到了。
    自小就立志做一个北极探险者的南森,为了证实北冰洋里有一条向西的海流经过北极再流到格陵兰岛的东岸,不顾亲人的劝阻,设计制造了一条没有龙骨、没有机器的漂流船。这条船好像切成两半的椰子壳,船壁坚厚,船头上伸出一根又粗又硬的长角。南森给船命名为“弗雷姆”号,翻译成中文就是“前进”号。
    1893年6 月19日,南森率船从奥斯陆港出发向北极方向驶去。8
  月29日,当船行驶到俄国喀拉海的泰梅尔半岛沿岸时,突然走不动了,船被海水“粘”住了。
    顿时,船上一片混乱,有的在绝望地呻吟,有的在祈祷:“死水,死亡之水呀,我们就要葬身在这里了,上帝救救我们吧!”
    毕竟是探险家,南森却没有一丝惊慌的表情。他环视了海面,只见四周凤平浪静,离岸也很远,不是搁浅,也没有触礁。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南森想,可能就是碰上传说中的“死水”了。他认真测量了不同深度的海水,记录下了观测的结果。
    船员们对南森的行动不解,有人问:“队长,你在海水里测了半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水里有海怪吗?”
    南森回答道:“不是海怪作祟。这‘死水’的奥秘总有一天会弄明白的。”
    不一会儿,海上刮起了风,“弗雷姆”号风满帆张又开始移动。船员们欢呼雀跃,庆幸自己死里逃生。
    此时,南深仍在琢磨着。他发现,当船停在“死水”区不能挪动一步时,那里的海水是分层的,靠近海面是一层不深的淡水,下面才是咸咸的海水。他想,船被海水“粘”住的原因可能在此。
    南森在寒冷的北极海洋中漂流了3年零2个月,终于弄清了北冰洋中心区的冰层和极地冷水下面,确实有大西洋流来的一条海流;同时,他还总结了浮冰的规律。
    1896年8月
  15日,南森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车回到了挪威。他没有陶醉在一片恭维声中,而是请来了海洋学家埃克曼,共同探索“死水”的奥秘,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海水的密度各处不同。一般说来,温度高的海水密度小,而温度低的海水密度大;盐度低的海水密度小,而盐度高的海水密度大。如果一个海域里有两种密度的海水同时存在,那么,密度小的海水就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形成一个屏障,叫“密度跃层”。这“密度跃层”有的厚达几米。这种稳定的“密度跃层”可以把海水分成两种水团,分别位于跃层的上下,并以跃层作为界面。如果有某种外力(如月亮、太阳的引潮力,风、海流的摩擦力等)作用在界面上,界面就会产生波浪。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因此称之为内波。
    在海岸附近,江河入海口处,常常形成“冲淡水”,盐度和密度显著降低,它们的下面如果是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就会形成“密度跃层”。夏季寒冷地区海上浮冰融化了,含盐低的水层浮动在高盐高密度的海水之上时,也会形成“密度跃层”。南森遇到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只的吃水深度时,如果船的航速比较低,船的螺旋桨的搅动就会在“密度跃层”上产生内波,内波的运动方向同船航行方向相反,内波的阻力就会迅速增加,船速就会减低下来,船就像被海水“粘”住似的寸步难行。当年南森的“弗雷姆”号被“粘”住时,船速就由4.5节突然降低到1
  节。后来,是风的推力超过了内波的“粘”力,才使南森的船脱险。
  “死水”区的内波,由于水质运动的方向不同,不但会把渔船的渔网拧成一缕,还会使船舵失灵,甚至会使船只迷航。
    科学家经过计算,得出内波的速度一般在2 节左右,如果航速大大超过内波速度时, 海水就无法把船“粘”
  住了。如今舰船速度大大超过内波速度,因而海水“粘”船现象就成为了历史。
  虽说“密度跃层”产生的一般性的内波“粘”不住现代舰船了,可“密度跃层”却能压住水中下潜的潜艇。
    一次,有一艘潜艇奉命巡航,来到预定海域后,潜艇均衡完毕,艇长下达了下潜的命令。不一会儿,潜艇顺利下潜,5
  米、10米、20米……一直到40米时都很正常,当潜艇下潜到50米时,升降舵手报告说,已经到达海底了。艇长说:“不对呀,这个海区深度100多米,怎么下潜一半就到底了呢?”
    艇长下令停车检查,深度计完好无损,其他仪器也都正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艇长一拍脑门:“准是碰上‘液体海底’啦!”
    果不其然,这艘潜艇被“液体海底”托住了。
    “液体海底”就是“密度跃层”。海水密度一大,浮力就大。加上这“密度跃层”又有几米厚,这么厚的“屏障”,再加上均衡好的潜艇在水下力矩又小,因此,就被这“液体海底”托住了。
    这时,只要潜艇用升降舵造一个倾角,开足马力,就可以摆脱“液体海底”的巨掌。
    1960年1
  月23日,瑞士的雅克·皮卡尔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开始了人类首次潜入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